毕业论文论新资产减值准备准则.doc
《毕业论文论新资产减值准备准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论新资产减值准备准则.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1前言12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及经济动机分析12.1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的规定12.2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22.3经济动机分析32.3.1 国外研究得出的两种经济动机32.3.2 国内企业的经济动机42.3.2.1逃离“ST”42.3.2.2成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利器52.3.2.3满足经营者特定的需要53 新会计准则的贡献及作用63.1 增加了可回收金额计量的操作性63.1.1可回收金额73.1.2“公允价值”73.1.3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83.2 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83.3 新准则引入了一系列概念93.3.1“现金产出单元”(CGU)93.3.2“资产组”10
2、3.3.3 “总部资产”113.3.4 商誉的测试规定114新准则实施的影响和制约因素124.1新准则仍然给上市公司留有相当的调节空间124.2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对2006年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134.3 公允价值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推行有一定的困难154.4 “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推行的困难165 对策建议175.1改革退市制度175.2进一步培育和完善信息市场、价格市场185.3打造高素质的专业队伍19致谢20参考文献211前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准备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未来有关风险所做出的会计估计。一些上市公司计提的减值准备,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有的甚至将其视为利润操
3、纵的“蓄水池”。利用违规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亏,美国SEC称之为“甜饼罐”手法。在我国作为操纵非经常性损益的主要手段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但却有愈演愈烈之势。2006年2月25日, 财政部发布了39个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专门有一项就是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第8号准则。新准则一出,社会各界反应非常强烈,主流是赞扬,说新准则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会起到遏制作用。诚然,新准则在多个方面有了重大的改变,实现了对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将会使上市公司更准确地反映财务信息。我们必须肯定这种进步,然而,现阶段在中国推行新准则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本文借助社会各界学者以往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行为研究的成果,分
4、析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影响。2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及经济动机分析该部分通过对以往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的分析,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剖析行为背后的动机。2.1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的规定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将提取减值准备的范围由原来的四项资产、扩大到八项,增加了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委托贷款相应减值准备的计提。规定企业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赋予企业较多的职业判断权力,目的在于使企业更稳健地确认当期收益,更真实公允地反映财务状况。但与此同时,政策又带来了一些新问题,这就使上市公司有了从事盈余管理的新工具。一方面,准备的
5、计提比例由公司自己决定,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另一方面,具有盈余管理动机的公司,可以通过追溯调整来做文章。2.2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在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后的几年时间里,上市公司巧用或滥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规划。资产减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经营业绩、粉饰财务状况、规避上市监管的工具。在一些上市公司中,特别是面临着被“ST”或“终止上市”的公司,滥用资产减值准备现象已经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计提资产八项准备,有利于企业增强资产的相关性,挤掉“水分”,提高资产的真实度。因为会计估计涉及面很广,企业未来经营中任何可能发生的风险,都可以通过会计估计来规避和减低,所以现行企业
6、会计制度对各项准备的计提只作了原则规定。计提标准以及比例只能由企业自行根据情况确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具体操作时,需要根据会计人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进行提取。从而在客观上为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调节利润提供了可能。比如,产品的降价、原材料的涨价、未来可能支出的大笔费用、无形资产的受益等等,都可以成为转移或者调节利润的秘密通道,甚至扩展成“洗大澡、一身轻”。在企业会计制度实施的当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计提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为210亿元之多,2003年,沪、深两市共有169家公司出现亏损,亏损总额为276.8亿元,平均亏损达1.63亿元,大额的计提成为“祸首”。我们在庆幸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得到进一步优化的
7、同时,却不得不注意到这项巨大的资产减值准备正是作为调节利润的蓄水池,成为上市公司以后经营状况不佳年度的利润来源。2.3经济动机分析国家对企业业绩的考察主要是依据当期的利润指标。正是因为考察指标过于单一,使得八项减值准备的政策出台后,与其谨慎性要求的初衷相违背,变成了某些上市公司操纵其利润的“蓄水池”:效益好的时候多计提减值准备,效益不好的时候再转回以保证企业年年都盈利;或是在企业亏损的年度猛提减值准备,以保证以后年度不会再亏损或是通过减值准备的转回进行扭亏。2.3.1 国外研究得出的两种经济动机国外相关研究针对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经济动机,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经理人员会利
8、用资产减值政策中的主观判断进行盈余管理。当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发生变更时,企业往往倾向于提取大量的减值准备,从而为将来的业绩提升做好“秘密准备”。当企业的利润非常大或非常小时,企业都倾向于提取比较高的减值准备,这意味着企业管理人员有利用减值政策进行利润平滑和大清理的盈余管理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提取大量减值准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盈余管理,而是经理人员对变化的经济环境所做出的反映,即企业通过资产减值政策向市场传递经理人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 1。2.3.2 国内企业的经济动机目前中国出现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经济动机绝大部分是出于上面所述的第一种动机,后一种是对资产减值准则比较客观的运用。下面就具
9、体分析第一种动机的三种情况。2.3.2.1逃离“ST”ST科龙2000年净利润为6.78亿元;2001年的净利润为15.56亿元,其中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6.35亿元;在面临三年连续亏损必须暂停上市的压力下,2002年ST科龙的净利润为1.01亿元,其中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贡献了3.5亿元。有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就是应计利润。赵春光(2004)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会计盈余谨慎性的提高来自于现金流量而不是应计利润。而原因之一就是计提减值准备的政策增加了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余地,为上市公司利用应计利润来管理盈余提供了机会。曹利、刘倩影、李若山(2004
10、)在对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年报的分析中发现业绩非常好的上市公司通过多计提减值准备、多计提费用或损失来储存利润,而亏损公司则存在着大量计提减值准备的现象 1。2.3.2.2成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利器我国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由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由于改制不彻底,导致上市成为大股东的提款机,其典型方式就是上市公司对大股东的销货款和贷款担保,然后通过计提坏账准备等方式冲销大股东的“债务”,使大股东合法侵吞中小股东的权益。如济南轻骑2000年报显示大股东轻骑集团对其存在25.8亿元的巨额欠款而创下中国证券市场之最。该年也因计提对大股东的应收款项的坏账准备而导致当年亏损2.72 亿元,相比上年利润下
11、降1400% 。每股亏损0.28元,从绩优股跌到亏损的深渊,使其经营受到严重的影响。2.3.2.3满足经营者特定的需要2005年4月16日,四川长虹公布的2004年年度报告显示:因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该公司2004年度出现了近37亿元的亏损。在这刷新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亏损记录中,25亿元是坏账准备,11亿元是存货跌价准备。这两项准备暴露了长虹长期以来销售回款能力差和存货严重积压的问题,也从一个侧面暗示其最近几个年度的财务报表存在着粉饰行为。备受质疑的是长虹的坏账准备计提政策,2002至2004年,长虹对APEX的销售收入占各年销售收入总额的40%以上,对其赊销金额更是占到赊销总额的80%上。2
12、002年开始,长虹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出现了负值。在对APEX赊销金额与回款金额相差最大的2002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达到了-29亿元。面对不断增长的高风险应收账款,长虹却仍然延续其显失审慎的坏账计提政策,以此粉饰APEX差强人意的回款情况。2004年估计比较高的存货减值的计提比率(18%)一方面是为历史划句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彩电行业的激烈价格竞争格局。2001年彩电类上市公司几乎全线亏损,唯独长虹“一枝独秀”,显然与它将本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递延至2004年确认有着密切的关系 2。公司2004年发生高层的变动,新上任者想借此“清光历史包袱”,以便轻装上阵。大多学者认为这是一种“休
13、克疗法”,是新老交替时新经营者甩掉历史包袱的惯用手法。 除此以外,著名经济学教授郎咸平经过他的深入调查和研究,认为长虹此举是由于高层们前仆后继地进行“MBO (管理层收购)”。此处又涉及到另外一个话题,不便进一步探讨。3 新会计准则的贡献及作用在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下,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肆无忌惮地进行利润操纵,有关部门岂能坐视不理。财政部公布最新的会计准则里对资产减值的规定作了比较大的改变,既有向国际会计准则的靠拢,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又有自创的方面,体现了“中国特色”。3.1 增加了可回收金额计量的操作性新准则增加了可回收金额计量的操作性,其中包括公允价值的使用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
14、计算。3.1.1可回收金额我们知道,判断资产是否已经减值,主要的依据是可回收金额。现行会计制度将可收回金额定义为: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其中,销售净价是指资产的销售价格减去所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后的余额3。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新准则大规模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可回收金额就是其中一个反映。新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其中,“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销售净价从本质上是一致的。3.1.2“公允价
15、值”“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的市场交易中, 理智的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交易价格, 其最大特征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 也就是说,只要是来自于公平市场交易的价格都可算作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比现行会计制度的“销售价格”更加恰当,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利润操纵,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根据新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描述,确定的标准由先到后分别是:(1)买卖双方信息对称,公平协商;(2)按照活跃市场的价格;(3)参考同类资产最近交易价。3.1.3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新准则中的“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与国际准则的“使用价值”从本质上是一致的。相比现行会计制度对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算的指导几乎
16、空白,新准则参照国际准则的相关规定,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应用指南。其中,主要包括:(1)资金持续使用过程中及处置时产生的现金流入和为此而产生的现金流出。(2)如果是建立在预算或预测基础上,预计现金流量最多能涵盖5年,若时间更长,则需证明是合理的。增长率必须是合理的,一般情况下,不应超过所处行业或地区,或资产所处市场的长期平均增长率。 (3)以资产当前的状况为基础,不包括资产重组、资产改良、筹资活动、所得税收付、或有事项等产生的现金流入或流出。(4)折现率必须是税前的,若涉及到外币,则按照现值计算当日的即期汇率折算4。3.2 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
17、不得转回。既然在大方向都是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为什么在“转回”这一个问题上与国际背道而驰呢?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都允许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国际会计准则不允许商誉减值损失的转回。新准则规定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这方面具有“中国特色”。虽然中国致力推广公允价值,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中国还无法广泛使用公允价值,以我国实际运行情况看,允许已计提的减值准备的转回使人为调整利润的行为屡屡出现,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众所周知, 在公司盈利上升时, 多计提减值准备; 而盈利下滑时, 再将减值准备冲回, 这是上市公司调节盈利的手段之一。会计准则变动后, 上市公司就
18、不能冲回上述准备。按照新的会计准则,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从2007年开始,计提后不能冲回, 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 再进行会计处理。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关掉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转回的操控大门,一定程度上对利润操纵具有遏制作用。3.3 新准则引入了一系列概念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和“总部资产”的概念,并且规定了商誉的测试。3.3.1“现金产出单元”(CGU)我国现行关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 都是要求以单项资产为基础, 但是, 要估算单项资产的预期现金流量是十分困难, 甚至是不可能的。实际工作中,除了少数企
19、业的特殊资产, 如路桥公司的道路桥梁、运输公司的运输装置外, 大部分企业的资产难以或不能独立创造现金流量。在这种情况下, 要求企业在确定可回收金额时比较资产的销售净价(国际会计准则)与使用价值,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IAS36规定, 如果不能在单项资产的基础上确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 就应当以“现金产出单元”(CGU) 为基础确定可回收金额。现金产出单元是从持续使用的中产生现金流入最小的可辨认的资产组合。现金产出单元的认定需两个前提: 一是资产的使用价值估计与其销售净价并不接近,就好像资产的持续使用中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估计不是很少而可忽略不计。二是资产的持续使用不会产生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所产生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资产 减值 准备 准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50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