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毕业论文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公允价值的应用.doc
《成本管理毕业论文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公允价值的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本管理毕业论文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公允价值的应用.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公允价值的应用 一、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利弊 历史成本计量是建立在币值稳定假设的基础上,要求资产和负债按其取得或交换时的实际交易价格入账,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在该资产存续期内一般不作调整。历史成本计量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往往只对实际交易活动产生的结果进行确认,而不对尚未发生的交易进行估计。从股东及债权人的角度看。这种以交易事实为依据的金额是客观的、可验证的,以此计算的收益亦是可信且可靠的。因此,反映企业活动的实际收支额被认为是一种客观计算可分配利润的非常好的计量模式,也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会计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的原因。然而,由于历史成本不涉及后续确认
2、问题,忽视了对经济事项做全面、立体、动态的衡量,因此所提供的数据与不断变化的现时价格脱节,缺乏可加性和配比性。在历史成本会计下,经营状况和信用质量的恶化得不到反映,报表使用者无法根据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评价,从而影响其投资决策。 公允价值作为新的会计计量属性,摆脱了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一直在寻求价值计量的变革。它坚持动态反映观,摈弃按初始交易价格入账后一成不变的静态反映观,认可资产价值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动,否定资产价值会一直稳定在最初的交易价格基础上,强调资产计价必须坚持对客观价值的计量,价格要能准确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相对历史成本会计而言,公允价值会计提供的信息更具相关
3、性,能较充分地反映企业的潜在收益和风险,有利于投资者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出符合其利益的决策。虽然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更强调资产和负债的当前价值,因而更具有参考意义,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编制的财务报告主观性过强,各种数值波动幅度过大,另一方面受市场频繁变动的影响,一些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并不容易估计和取得,统计口径之间也存在差异,可能造成投资者和市场分析人士无法对企业的数据进行比较,给投资者的决策带来负面影响。 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公允价值的应用 随着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用公允价值计量取代历史成本计量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由于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经济转型期,资本市
4、场还只是弱势有效,金融市场还处在发展初期,规模较小,公允价值估计技术所需的参数难于获得和预计,在客观环境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广泛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反而会使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失去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笔者认为,现阶段应选择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公允价值计量为辅的核算方式。在现行会计实务中,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处理方式: 1、适当增加会计科目 (1)对于初始交易就能一次完成确认的资产,可采用双重反映形式,既记录该资产取得或交换时的历史成本,又反映该资产后续持有的公允价值。具体做法是,在资产类账户中增设“公允价值计量差额”科目,用以核算资产后续确认时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报告期末当某项资产的公允价值高
5、于历史成本或账面价值时,将两者之间的差额借记“公允价值计量差额”科目;当公允价值低于历史成本或账面价值时,贷记“公允价值计量差额”科目。期末,该资产的账面余额(历史成本)与该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差额”账面余额之和(相减后的差额)就是该资产期末的公允价值(对需计提折旧或摊销的资产,还应扣除已折旧或已摊销金额)。即: 期末某资产公允价值=该资产期末账面余额一该资产累计折旧或摊销额+该资产期末公允价值计量差额借方余额 或:期末某资产公允价值=该资产期末账面余额一该资产累计折旧或摊销额一该资产期末公允价值计量差额贷方余额 例某公司于2001年6月购入交易性金融资产50万元,2001年及2002年末公允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本 管理 毕业论文 历史 成本会计 模式 公允 价值 应用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49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