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新旧《企业会计—基本准则》比较分析.doc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新旧《企业会计—基本准则》比较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新旧《企业会计—基本准则》比较分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旧企业会计基本准则比较分析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面临着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本文就2006年的新准则与财政部于1992年11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做一些浅显的比较评述,以便在今后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新的基本准则。关键词:基本准则;必要性;意义 原有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是指我国于1992年第一次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它是在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后,随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财政部根据当时的国情,借鉴国际惯例而出台的第一个会计准则。它的颁布,是
2、我国会计改革的一次重要转折,标志着我国的会计体系工作开始走向国际化,具有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之后的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和法律环境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一系列新的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出台,原企业会计准则的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式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对其进行修订。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并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重新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一、基本准则修订的必要性 (一)与现行会计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保持一致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2006年2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
3、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这些新的法律法规,对于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以及会计要素的定义等都作了新的规定。原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已经与上述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不一致,需要加以修改。(二)体现基本准则统驭准则的作用基本准则不同于具体准则,它是准则的准则,应当规定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要求等,从而对各项具体准则的制定起到作用,属于会计准则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但是,从原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来看,与这一功能定位还有一定的差距,许多应当在基本准则中加以明确的确认、计量要求并没有得到规范。为了体现基本准则在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指导我国具体准则的
4、制定,需要对原有基本准则加以修订。新修订的基本准则在第三条明确规定,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二、新旧基本准则的比较分析(一)总则的比较分析1、制定的目标与依据旧准则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了会计核算标准,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它强调会计信息满足国家的宏观管理、有关各方、企业内部等三个层次的需求。新准则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故将“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补充进来,更加适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2、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旧准则的目标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它强调会计信息要满足国家宏观管理
5、、有关各方、企业内部等三个层次的需求。新企业会计准则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规定了新准则的目标是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新准则明确的提出了“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概念,并对此进行了理论概括。即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委托责任执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新会计准则目标更具体,依据表述更全面、严谨。不仅为建立和完善具体会计准则指明了方向,也为会计要素的构建,财务会计报告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3、适用的范围旧准则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境外企业应当按
6、照本准则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财务报告。新准则适用于在我国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表述得更为科学。4、与具体准则的关系旧准则仅明确“制定企业会计制度应当遵循准则”,新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基本准则。(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比较分析旧准则第二章名称为:一般原则,具体规定了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清晰性、权责发生制、配比、谨慎性、历史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重要性等12项会计一般原则。新准则将旧准则“一般原则”一章名称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并规定了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清晰性、谨慎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等8 项会计一般原则。对原基
7、本原则分别作了补充和完善,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新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趋同,将“权责发生制”提升到“基本前提”提层面;将横向“可比性”与纵向“一贯性”进行合并,统称为可比性;将“历史成本计价”降低到“会计计量原则”的操作层面,在第九章“会计计量”中进行了规定;删除了“配比原则”,因为会计分期假定与权责发生制基础涵盖了配比要求;删除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因为国际惯例对收益期及各期收益额不确定的跨年度收益的资本性支出,不允许资本
8、化,直接计入本期费用、损失。新准则将2001年1月1日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经济实质重于,将旧法律形式”的原则纳入基本准则,将旧准则中的一贯性和可比性原则合并在可比性原则中反映即同一企业的纵向可比和不同企业的横向可比;同时突出了相关性原则,相对弱化了可靠性,这为以后具体准则中使用“公允原则价值”计价提供了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总能完全反映其实质内容,会计信息要想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就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是仅仅根据其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因此,“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由于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并非可以理解为总相一致,作为经济信息系统的会计,
9、应当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非法律形式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三)会计要素的比较分析旧准则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内容确定会计要素,新准则以交易或事项对会计主体经济利益影响划分会计要素:资产与负债是“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入与流出;收入与费用是“当期”经济利益的流入与流出;所有者权益要素强调了与“资产”“负债”要素的关系,澄清了被动要素与主动要素的关系,明确了所有者权益的性质;“利润”要素强调了与“收入”“费用”要素的关系,澄清了被动要素与主动要素的关系。1、资产要素旧准则中的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
10、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并进行详细定义和解释,在确认方面只规定了资产的定义,没有规定如何确认资产。新准则对资产定义进行修订。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强调了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确认资产必须满足“三个特征”和“两个条件”,三个特征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必须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包含未来经济利益。两个条件是: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项目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新准则没有资产的具体分类的规定,改由各相关具体会计准则规定,同时删除了大量的关于各类资产的计量与报告增加了确认的资产应在资产负债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企业会计基本准则 会计专业 毕业论文 新旧 企业会计 基本准则 比较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48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