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AN总线的库房温湿度毕业设计.doc
《基于CAN总线的库房温湿度毕业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CAN总线的库房温湿度毕业设计.doc(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毕 业 论 文题 目: 基于CAN总线的库房温湿度 控制系统的设计 系: 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专业: 自动化 班级: 0402 学号: 200401170203 学生姓名: 李传军 导师姓名: 周向红 完成日期: 2008年6月 诚 信 声 明本人声明:1、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2、据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毕业设计(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公开发表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3、我承诺,本人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2、 题目: 基于CAN总线的库房温湿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姓名 李传军系别 电气与信息工程系专业 自动化 班级 0402 学号 0401170203 指导老师 周向红 职称 高级实验师 教研室主任 赵葵银 一、 本任务及要求:基于CAN总线技术,以单片机作为智能节点控制器,设计一个库房多点温湿控制系统。温度和湿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由人工设定,并能在环境温度湿度变化时实现自动调整,以保持设定温度湿度基本不变。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完成温度湿度自动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及调试。设计包括:1、总体方案的确定;2、单片机的选择;3、智能节点的设计; 4、各模块电路的设计;5、软件设计;6、各模块调试;7、编写设计说
3、明书等。 二、安排及完成时间:1、 第一周至第二周:明确课题任务及要求,搜集课题所需资料,掌握资料查阅方法,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的实际意义。2、 第三周至第五周:查阅相关资料,自学相关内容,确定课题总体方案,明确课题任务,确定个人研究重点,做好文献综述、开题报告。3、 第六周至第八周:根据自己研究的方向,确定自己的总体设计方案,设计硬件总体模块图及软件模块图。4、 第九周至第十二周:完成本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及调试。 5、 第十三周至第十七周:整理资料,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目 录摘要IAbstractII第一章 绪 论11.1 课题背景11.2 CAN现场总线的介绍21.2.1
4、 CAN现场总线的通信协议31.3 房温湿度监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8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第二章 总体设计112.1 课题的基本任务及要求112.2 系统方案简述112.3 温湿度的PID控制技术112.3.1数字PID算法122.3.2 PID算法的设计122.4总体设计方案132.5 上位机模块142.6 下位机节点模块15第三章 系统硬件的设计163.1 CAN总线适配卡的硬件设计163.1.1 PCI适配卡的工作原理163.1.2 PCI9052芯片的介绍173.2 测控节点硬件的设计183.2.1 ATMEL公司AT89C52单片机的介绍183.2.2 CAN通信控制器S
5、JA1000203.2.3 SJA1000通信应用说明223.2.4 通信波特率的计算253.3 传感器的选择263.3.1 SHT11传感器介绍273.3.2 温度和湿度值的计算313.4 显示电路设计323.5 交流电磁式继电器功率接口333.6 空调设备的选型34第四章 系统软件的设计364.1 PID算法程序流程图364.2 CAN测控节点软件设计374.2.1 CAN初始化程序流程图394.2.2 CAN发送子程序流程图404.2.2 CAN接收子程序流程图41第五章 系统抗干扰设计42结束语44参考文献44致谢46附录47基于CAN总线的库房温湿度控制系统的设计摘 要:本文介绍了一
6、种新的基于CAN总线的库房温湿度测控系统,该系统通过测控节点采集数据信息并通过CAN总线传送到PC机控制系统中,与PC中的设定参数进行比较,并以PID算法计算相应的控制信息,PC机将控制信息通过CAN总线传送到每个测控节点,通过单片机来控制空气调节机,来控制库房的温度和湿度. 在本控制系统中,通过结合CAN总线技术、单片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和具有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和通信能力的PC机,从而大大地增强了中央系统监控的能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关键词:CAN总线 库房温湿度控制 控制系统 PIDDesign for control system of Temperature and Humindity o
7、f depot based on CAN bus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 new CAN bus on the Treasury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 which collected through th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nodes of information and sends it to the PC-control system, and PC in the set parameters, and calculated t
8、he corresponding PID algorithm The control information, PC machines will be controlled by a CAN bus sent to each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nodes, through the MCU to control air-conditioning machines, to control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f the Treasury. In this control system,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9、CAN bus technology, SCM technology and sensors and a highly efficient data processing capabilities and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of the PC, thus greatly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the central monitoring system,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production.Keywords: CAN BUS STOREROOM PID CONTRON SYSTEM第1章 绪
10、 论1.1 课题背景现代库房温湿度控制的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从控制的角度看,库房空调从一开始就是对库房温湿度等参数的控制,使之达到设计要求。以前,人们只能采用手动控制,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在空调设备上采用自动控制。自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科学技术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计算机不仅有惊人的运算速度和很高的计算精度,还具有记忆、判断等功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可靠性不断提高,价格不断降低,从而在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用于空调系统控制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传统的控制方法是采用DDC(直接数字控制器)方式,将各个温度、湿度检测
11、点和控制点连接到一台或多台DDC上,实行多点实时监控。由于现代大型库房要求远程控制多个空调风机位于不同库房,采用DDC方式进行控制具有引线过长、施工不便、系统通信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不高等缺点。在各种通信方式中,面向工业控制的现场总线技术是目前解决工业控制现场数据通信问题的最佳方案。现场总线技术是在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现场工业控制技术。它集数字通信、智能仪表、微机技术、网络技术于一身,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点对点”式的模拟信号控制的局限性,为真正的“分散式控制,集中式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现场总线是一种基于智能化仪表和执行机构的,全数字化的实时通信传输系统,应用于与工业现
12、场或其他生产作业现场的现场数字设备与控制系统的通信。它也被称为开放式、数字化、多点通信的底层控制网络。它在制造业、流程工业、交通、楼宇等方面的自动化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场总线技术将专用微处理器置入传统的测量控制仪表,使它们各自都具有了数字计算和数字通信能力,采用可进行简单连接的双绞线等作为总线,把多个测量控制仪表连接成的网络系统,并按公开、规范的通信协议,在位于现场的多个微机化测量控制设备之间以及现场仪表与远程监控计算机之间,实现数据传输与信息交换,形成各种适应实际需要的自动控制系统。这是继基地式气动仪表控制系统、电动单元组合式模拟仪表控制系统、集中式数字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之后的新
13、一代控制系统。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约有40多种现场总线。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Bosch公司推出控制网络CANBUS协议。1984年,美国Intel公司提出Bitbus标准。1985年,美国Rosemount公司推出HART,协议,在4-20mA模拟信号的基础上叠加数字信号。随后德国的Siemens, AEG, ABB等公司推出了Profibus标准。1990年,美国Echelon公司推出并由Motorola公司和东芝公司共同倡导的LonWork:总线技术 , 1992年,美国的Fisher, Foxboro公司、德国的Siemens, H&B公司、日本的横河、NEC等公司成立了ISP集团,以
14、德国Profibus标准为基础提出了ISP协议,先后有90多家公司加盟。1993年,美国的Honeywell, Square, AllenBradly, EIsagBailey, HP、日本的山武、日立、富士电机等公司成立了WorldFIP组织,共有150多家成员,以法国的FIP标准为基础提出了WorldFIP总线标准。在众多的现场总线当中,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是一种具有很高可靠性、支持分布式、实时控制的现场总线网络,80年代初由德国Bosch公司开发.CAN总线最早用于汽车内部测量与执行部件之间的数据通信,是一种对等式的现场总线网络,其总线规范
15、已被ISO认定为国际标准产品,非常适用于工业过程测控设备的互连。 CAN包括一系列规范:通信、设备、接口、应用行规等。它不仅用于工业生产线、机器人等工业控制,而且还用于医疗器械、铁路、航海、航空、建筑自动化等领域。由于其性能优异,价格低廉,因此很快被推广到工业测控现场,被Honeywell等自动化厂家广泛选用。特别是在离散制造加工领域,CANBUS具有较强的竞争力。CAN总线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步趋于完善。截至1999年春,全世界总共安装了1.5亿个CAN节点设备。1.2 CAN现场总线的介绍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即控制器局域网络。CAN总线最初是由德国B
16、OSCH公司为汽车监测、控制系统设计的,由于这些控制需监测及交换大量数据,采用硬接信号线的方式不但繁琐昂贵而且难以解决问题,采用CAN总线上述问题便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CAN总线本身的特点,其应用范围目前已不再局限于汽车行业,而向过程工程业、机械工业、智能楼宇等领域发展。CAN属于总线是串行通信网络,由于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及独特的设计,与一般的通信总线相比,CAN总线的数据通信具有突出的可靠性、实时性和灵活性,其特点可概括如下:(1) CAN为多主方式工作,网络上任一节点均可在任意时刻主动地向网络上其它节点发送信息,而不分主从,通信方式灵活且无需站点地址等节点信息。利用这一特点可方便地构成多级备
17、份系统。(2) CAN网络上的节点信息分成不同的优先级,可满足不同的实施要求,高优先级的数据最多可在134微秒内得到传输。(3) CAN采用非破坏性总线仲裁技术,如多个节点同时向总线发送信息时,优先级较低的节点会主动地退出发送,而最高优先级的节点不受影响地继续传输数据,从而大大节省了总线冲突仲裁时间,尤其是在网络负载很重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网络瘫痪情况。(4) CAN只需通过报文滤波即可实现点对点、一点对多点及全局广播等几种方式传输数据,无需专门的“调度”。(5) CAN的直接通信距离最远可达l0公里(速率在5Kbps以下);通信速率最高可达1Mbps(此时通信传输距离最长为40米)。(6) C
18、AN上的节点数主要取决于总线的驱动电路,目前可达110个,报文标识符可达2032种(CAN20A),而扩展标准(CAN20B)的报文标识符几乎不受限制。(7) 采用短帧结构、传输时间短,受干扰概率低,具有极好的检错效果。(8) CAN的每帧信息都有CRC校验及其它检错措施,保证了数据出错率极低。(9) CAN的通信介质可为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纤,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10) CAN节点在错误严重的情况下具有自动关闭输出功能,以使总线其它节点的操作不受影响。1.2.1 CAN现场总线的通信协议控制器局域网(CAN)为串行通信协议,能有效地支持具有很高安全等级的分布实时控制。CAN的应用范围很
19、广,从高速的网络到低价位的多路连接都可以使用CAN。在汽车电子行业里,使用CAN连接发动机控制单元、传感器、防刹车系统等等,其传输系统可达1Mbit/s。同时,可以将CAN安装在卡车本体的电子控制系统里,诸如车灯组、电气车窗等等,用以代替接线配线装置。CAN在各种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对其通讯格式的标准化提出了要求。为此,1991年9月Bosch公司制定并发布了CAN技术规范(Version 2.0)。该技术规范包括A和B两部分。2.0A给出了CAN报文标准格式,而2.0B给出了标准和扩展两种格式。本设计采用CAN2.0B协议。1.2.1.1分层结构CAN是一种有效支持分布式控制和实时控制的串行通
20、信网络。作为现场总线的一种,它遵循ISO/OSI标准模型,但只采用了全部七层中的两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包括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和媒体访问控制子层MAC(在CAN技术规范2.0B中,LLC和MAC的服务和功能被描述为“目标层”和“传送层” )。CAN的分层结构与功能如图2.1所示:数据链路层逻辑链路控制子程序LLC验收滤波过载通知恢复管理介质访问控制子程序MAC数据包装/解包帧编码(填充,消除填充)介质访问管理错误检测错误标定应答并行转换为串行/串行转换为并行物理层位编码/解码位定时同步驱动器/接收器特征故障界定总线故障管理监督器图2.1 CAN的ISO/OSI参考模型的层结构(
21、1) 物理层该层定义信号是如何实际地传输的,因此涉及以位定时、位编码/解码、同步的解释。本技术规范没有定义物理层的驱动器/接收器特性,以便根据它们的应用,对发送媒体和信号电平进行优化。(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1)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Logical Link Control)LLC子层提供的功能包括:帧验收滤波、超载通告和恢复管理。帧验收滤波:在LLC子层上开始的帧跃变是独立的,其自身操作与先前的帧跃变无关。帧内容由标识符命名。标识符并不能指明帧的目的地,但描述数据的含义,每个接收器通过帧验收滤波确定此帧与其是否有关。超载通告:如果接收器内部条件要求延迟下一个
22、LLC数据帧或LLC远程帧,则通过LLC子层开始发送超载帧。最多可产生两个超载帧,以延迟一个数据帧或远程帧。恢复管理:发送期间,对于丢失仲裁或被错误干扰的帧,LLC子层具有自动重发的功能。在发送完成前,帧发送服务不被用户认可。LLC子层对LLC子层的访问对物理接口访问发送媒体访问管理发送数据封装发送数据解码接收数据解码物理层指令接收数据封装接收媒体访问管理 图2.2 介质访问控制(MAC)功能2)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子层是CAN协议的核心,它把接收到的报文提供给LLC子层,并接收来自LLC子层的报文。MAC子层负责报文分帧、仲裁、应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CAN 总线 库房 温湿度 毕业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43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