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大肠菌群课件.ppt
《粪大肠菌群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粪大肠菌群课件.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微生物生态学原理,第一节 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的概念。P159微生物生态学的概念。P160 是研究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微生物生态学的重要性。,第一节 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3、种群关系和群落演替 P161 种群的概念,第一节 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3、种群关系和群落演替 P161 食品腐败变质 或 食品发酵过程种存在种群演替现象。,第一节 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4、环境梯度和耐受限度 P161 食品组成和结构往往具有不均一性。,第一节 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4、环境梯度和耐受限度 P161,第二节 食品中形成的微生物生态系,食品作为特殊的微生物生
2、态系的特点1、食品生境的不均一性。2、表面环境和生物膜。3、营养物的供给。食品中通常有丰富的营养,可以使微生物生长很迅速。,第二节 食品中形成的微生物生态系,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来源:内源性污染外源性污染 微生物进入食品的途径。从土壤生境进入食品 从水生境进入食品 从大气生境进入食品从人体微生态系进入食品其他,人体中的正常菌群,人体中的正常菌群,P165,人体中的微生物,皮肤表面的微生物菌群 总数1012个 在特定条件下一些体表微生物会带来疾病。如痤疮丙酸杆菌引起痤疮。它在厌氧环境中发酵皮脂生成丙酸,从而刺激皮脂腺发炎。,9.4 人体中的微生物,口腔中的微生物菌群 龋齿的主要原因:变形链球菌。利用
3、葡萄糖等合成果聚糖,使其菌体附着在牙齿表面。呼吸道中的微生物菌群,呼吸道中的微生物菌群,人体抵御微生物侵入机体组织的一般方式,巨噬细胞吞噬细菌菌落(扫描电镜图),9.4 人体中的微生物,胃肠道中的微生物菌群 胃液的pH很低,大约为pH2。可杀死食物中的绝大部分微生物。胃病(胃溃疡)的主要原因:幽门螺旋杆菌,9.4 人体中的微生物,胃肠道中的微生物菌群 大肠中有数量庞大的微生物菌群。人体肠道系统寄生着大约30属500多种细菌。为专性厌氧和少数兼性厌氧的微生物;大多有较强的耐胆盐的能力大肠中的微生物菌群往往对人体健康有利(益生菌)。合成维生素等 拮抗病原菌口服抗生素,可以打乱大肠中微生物菌群平衡。
4、可口服益生菌制剂弥补。,第二节 食品中形成的微生物生态系,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来源:内源性污染外源性污染从土壤生境进入食品 从水生境进入食品 从大气生境进入食品从人体微生态系进入食品其他 设备、包装材料、辅料等,第二节 食品中形成的微生物生态系,二、食品中微生物的消长情况。加工前 加工中 加工后,第二节 食品中形成的微生物生态系,三、种群关系和群落演替 P166 表61 偏利 互生 拮抗或偏害 食品腐败变质 或 食品发酵过程种存在种群演替现象。,第二节 食品中形成的微生物生态系,三、种群关系和群落演替 P166 表61 偏利 互生 拮抗或偏害 食品腐败变质 或 食品发酵过程种存在种群演替现象。,第
5、二节 食品中形成的微生物生态系,三、种群关系和群落演替 P167 表61 偏利 互生 拮抗或偏害,第二节 食品中形成的微生物生态系,三、种群关系和群落演替 P166 表61 偏利 互生 拮抗或偏害,第二节 食品中形成的微生物生态系,三、种群关系和群落演替 P168食品腐败变质 或 食品发酵过程种存在种群演替现象。,第三节 食品腐败菌群及腐败类型,食品腐败变质(foodspoilage),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如鱼肉的腐臭、油脂的酸败、水果蔬菜的腐烂和粮食的霉变等。,第三节 食品腐败菌群及腐败类型,一、罐藏食品
6、的腐败 1、平听腐败 P169 平酸腐败 酸 硫化物腐败 黑色硫化物 2、胀罐腐败,第三节 食品腐败菌群及腐败类型,二、果蔬及其制品的腐败变质 1、新鲜果蔬的腐败变质 P170 微生物来源 基本过程 植物表面防护层的破坏 2、果汁的腐败变质,第三节 食品腐败菌群及腐败类型,二、果蔬及其制品的腐败变质 1、新鲜果蔬的腐败变质 2、果汁的腐败变质 P170 微生物来源 酵母菌、霉菌、乳酸菌 主要现象 浑浊;产酒精;有机酸的变化;粘稠、出现菌膜等,第三节 食品腐败菌群及腐败类型,三、乳及乳制品的腐败变质乳及乳制品的特点:营养丰富,微生物繁殖迅速。1、乳中微生物的来源及主要类群 动物乳房内的微生物 乳
7、房中的正常菌群,主要是小球菌属和链球菌属。动物体内的致病微生物可通过乳房进入乳汁而引起人类的感染。常见的有:结核分枝杆菌、布氏杆菌、炭疽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沙门氏菌等。环境中的微生物 牛体表面、牛舍的空气、挤奶用具、容器,挤奶工人 等携带的微生物。,三、乳及乳制品的腐败变质 P171 2、鲜乳的变质过程 通常新挤出的乳,迅速冷却到0可保持48小时,5可保持36小时,10可保持24小时,25可保持6小时,30仅可保持2小时。在这段时间内,乳内细菌是受到抑制的。当乳的自身杀菌作用消失后,乳静置于室温下,可观察到乳所特有的菌群交替现象。,第三节 食品腐败菌群及腐败类型,12.5微生物引起食
8、品腐败的类型,三、乳及乳制品的腐败变质2、鲜乳的变质过程 P171 抑制期(混合菌群期)乳链球菌期 乳杆菌期 真菌期 腐败期(胨化期),12.5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的类型,三、乳及乳制品的腐败变质2、鲜乳的变质过程 P172,12.5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的类型,2、鲜乳的变质过程 P171 抑制期(混合菌群期)在新鲜的乳液中含有溶菌酶、乳素等抗菌物质,对乳中存在的微生物具有杀灭或抑制作用。乳链球菌期 乳链球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一些蛋白质分解菌等迅速繁殖,其中乳酸链球菌生长繁殖分解乳糖产生乳酸而居优势。由于酸度的增高,抑制了腐败菌、产碱菌的生长。以后随着产酸增多乳链球菌本身的生长也受到抑制,数量
9、开始减少。乳杆菌期 当乳链球菌在乳液中繁殖,乳液的pH值下降至4.5以下时,由于乳酸杆菌耐酸力较强,故继续繁殖并产酸。在此时期,乳中出现大量乳凝块,并有大量乳清析出,这个时期约有2天。,12.5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的类型,三、乳及乳制品的腐败变质 2、鲜乳的变质过程 P171 真菌期 当酸度继续升高至pH值3.03.5时,绝大多数的细菌生长受到抑制或死亡。而霉菌和酵母菌尚能适应高酸环境,并利用乳酸作为营养来源而开始大量生长繁殖。由于酸被利用,乳液的pH值回升,逐渐接近中性。腐败期(胨化期)经过上述阶段,乳中的乳糖已基本消耗完,而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相对较高,因此,此时能分解蛋白质和脂肪的细菌开始活跃
10、,凝乳块逐渐被消化,乳的pH值不断上升,向碱性转化,同时并伴随有芽孢杆菌属、假单孢杆菌属、变形杆菌属等腐败细菌的生长繁殖,于是牛奶出现腐败臭味。,第三节 食品腐败菌群及腐败类型,四、肉及肉制品的腐败变质1、肉及肉制品中微生物的来源及主要类群 腐败微生物 细菌:主要是需氧的革兰氏阳性菌,如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等;需氧的革兰氏阴性菌有假单胞杆菌属、无色杆菌属、黄色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埃希氏杆菌属、变形杆菌属等;此外还有腐败梭菌、溶组织梭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等厌氧梭状芽孢杆菌。酵母菌和霉菌:主要有假丝酵母菌属、丝孢酵母属、交链孢酶属、曲霉属、芽枝霉属、毛霉属、根霉属和青霉属。病原微生
11、物: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炭疽杆菌和布氏杆菌等。它们对肉的影响并不在于使肉腐败变质,而是造成食源性疾病。,3、鲜肉变质现象和原因 P174 发粘 主要是由革兰氏阴性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所产生。当肉的表面有发粘、拉丝现象时,其表面含菌数一般为107cfu/平方厘米。变色最常见的是绿色,这是由于蛋白质分解产生的硫化氢与肉质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后形成的硫化氢血红蛋白(H2S-Hb)造成的,有些酵母菌能产生白色、粉红色、灰色等斑点。霉斑肉体表面有霉菌生长时,往往形成霉斑。特别是一些干腌制肉制品,。气味 微生物分解蛋白质产生恶臭味;乳酸菌和酵母菌的作用下产生挥发性有机酸的酸味;霉菌生长繁
12、殖产生的霉味等。,第三节 食品腐败菌群及腐败类型,第三节 食品腐败菌群及腐败类型,3、鲜肉变质现象和原因 由于屠宰、运输、保藏和加工过程中的污染,致使肉体表面污染了一定数量的微生物。这时,肉体若能及时通风干燥,使肉体表面的肌膜和浆液凝固形成一层薄膜时,可固定和阻止微生物浸入内部,从而延缓肉的变质。,第三节 食品腐败菌群及腐败类型,3、鲜肉变质现象 通常鲜肉保藏在0左右的低温环境中,可存放10天左右而不变质。随着变质过程的发展,细菌由肉的表面逐渐向深部浸入,菌群交替现象一般分为三个时期:需氧菌繁殖期:细菌分解前34天,细菌主要在表层蔓延,最初见到各种球菌,继而出现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枯草杆菌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肠菌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35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