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资产负债管理业务要点课件.ppt
《第九章-资产负债管理业务要点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资产负债管理业务要点课件.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3/24,1,第九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王俊籽,2023/3/24,2,第九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本章主要教学内容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策略的发展资产负债管理原则和方法资产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的运用之一 融资缺口模型及运用资产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的运用之二 持续期缺口模型及运用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2023/3/24,3,第一节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策略的发展,资产负债管理的含义:(P316)广义的:指商行按一定的策略进行资金配置,来实现银行管理者确定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目标组合。它既不单纯站在资金运用角度,也不单纯站在资金来源角度,而是考虑银
2、行整体资金的配置状态,以实现银行的经营目标。狭义的:是指在利率波动的环境中,通过策略性改变利率敏感资金的配置状况,来实现银行的目标净利息差额,或通过调整总体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来维持银行正的资本净值。,2023/3/24,4,广义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资产管理理论阶段 20世纪60年代之前 第二阶段:负债管理理论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来 第三阶段:资产负债管理理论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九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2023/3/24,5,一、资产管理思想,时间:商业银行产生到20世纪60年代之前背景及原因:1、金融市场不发达,银行是唯一的金融机构;2、融资渠道不
3、通畅,活期存款是主要资金来源。原因:(1)银行利润的来自于资产业务;(2)银行能对资产业务主动管理;(3)对负债业务的管理是被动的因此,银行把管理的重点放在资产方面,致力于在资产方面协调三性原则,且是一种强调流动性为先的管理理念。,2023/3/24,6,一、资产管理理论,资产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参见P316 说明:该理论十分强调商业银行注重资产在期限上同负债匹配,注重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及分层次的准备金,还要求关注银行资本的充足性。资产管理理论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商业性贷款理论阶段 资产可转换理论阶段 预期收入理论阶段,2023/3/24,7,(一)商业性贷款理论,又称为真实票据理论、自偿性贷款
4、理论1、产生背景: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2、商业性贷款理论的主要观点:(1)由于资金来源于活期存款,分配资金时应保持高度的流动性。(2)资金主要运用于短期的工商企业周转性贷款。这种贷款期限短,且以真实的票据作抵押,从而保证了贷款的偿还。(3)商行不易发放不动产贷款、消费贷款、长期性的设备贷款、农业贷款,更不能发放购买证券贷款。,2023/3/24,8,3、商业性贷款理论的特点:,优点:1)明确了银行经营管理的几个重要原则:一是资金配置原则;二是流动性原则。2)贷款自动清偿能够起到自动调节货币流动和信用的作用3)能适应商品交易对银行信贷的需要理论缺陷:1)忽视了活期存
5、款余额的相对稳定性2)真实票据为抵押的商业贷款的自偿性是相对的3)没有考虑到贷款需求多样化,不利于银行发展业务和分散风险4)缺乏对贷款自我清偿外部条件的考虑市场的影响,2023/3/24,9,(二)资产可转换性理论(可售性、转移理论),时间:20世纪20年代1918年美国经济学家莫尔顿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1、产生条件:一次世界大战后,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资产的流动性加强;战后为恢复经济,政府发行公债,商行持有的短期国库券和其他债券增加,人们对保持银行流动性有了新的认识,资产可转换理论应运而生。这是一种资产组合理论。,2023/3/24,10,2.主要观点
6、:(P317),该理论认为:资产流动性的高低在于其变现能力,只要银行所掌握的资产信誉好,易于出售,在资金需要时可以迅速地不受损失的转让出去,就能保持流动性。3.特点:优点:扩大了资产业务范围,使业务经营活动更加灵活多样.除短期放款外,还从事有价证券买卖,长期投资等,既不影响流动性,还可获得更大收益。缺点:1)忽视了市场对资产出售的影响2)过分强调保持流动性的必要性,限制了银行对盈利资产的运用。,2023/3/24,11,(三)预期收入理论(P310),时间: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普鲁克诺在定期存款及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提出1.产生背景: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带来了多
7、样化的资金需求,短期贷款需求、设备和投资贷款需求、其他金融机构与商行竞争日趋激烈,迫使商行的放款标准不能只停留在期限方面,而更多地放在贷款和投资项目的预期收入方面,以放贷的预期收入来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和流动性。这是一种资产选择理论。,2023/3/24,12,2.主要观点:银行贷款本身不能自动清偿,其清偿的基础是借款人将来或预期收入,而不是期限长短。3.特点:优点:1)揭示了银行资产流动性的经济原因。2)拓展盈利性的新业务。3)深化了对贷款清偿的认识非期限而是收入。缺陷:预期收入状况是银行自己预测的,不可能完全精确,资产期限较长,企业经营状况发生变化,因此不能完全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经营方针
8、的实现。,2023/3/24,13,二、负债管理思想,时间: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盛行于60年代。1、产生背景(1)经济发展的推动:经济繁荣时期,存款不能满足贷款的需求,需要寻求新的资金来源。(2)金融竞争的作用: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迅速,竞争激烈(3)金融环境的影响:30年代金融大危机以后,各国加强了金融管制,尤其对存款利率规定了上限,而货币市场利率的上升,吸引了大量存款资金,使得银行不得不调整管理策略,从各种渠道筹措资金。(4)金融创新:为银行扩大资金来源创造了条件。,2023/3/24,14,二、负债管理思想,2、主要观点:教材P321银行资产按既定的目标增长,主要通过
9、调整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项目,通过在货币市场上的主动性负债,或“购买”资金来实现银行三性原则的最佳组合。其核心是把保持银行流动性经营的重点,由资产方转移到负债方,以主动积极的负债管理作为实现资产流动性、盈利性均衡的主要工具。3、特点:1)经营重点由资产转移为负债;2)从被动负债发展为主动负债;3)银行家的形象出现了转变,从谨慎型-冒险型。,2023/3/24,15,大概而言,负债管理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银行券理论主要观点:对存入银行贵金属的客户,银行开出支付凭证,允许其凭票即可兑现金银、铸币,这种凭证就是银行券。当银行家发现,银行券不会被百分之百的支付后,就通过多发银行券的形式来谋取利
10、润,从而构成银行的基本负债。特点:其发行原理值得借鉴;但易带来通胀。,2023/3/24,16,二、负债管理理论,(二)存款理论(60年代前期)主要观点:1、存款是主要资金来源;2、吸收存款应支付利息;3、银行处于被动地位4、存款人和银行对存款主要关注安全性问题。评价:该理论属于银行的被动负债理论,它只注重存款的安全性问题,不考虑负债的结构调整,当遇到流动性问题时,只设法调整资产结构。,2023/3/24,17,二、负债管理理论,(三)购买理论(60年代至70年代)1、主要观点:银行对于负债并非消极被动、无能为力的,银行完全可以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地负债,购买资金,变被动的存款观念为主动的借款
11、观念。2.特点:优点:(1)购买负债降低了流动性资产储备水平,提高了资产的盈利能力,有助于信用扩张。(2)银行在资金管理上更富进取精神,摆脱了被动负债的制约。缺陷:一旦筹措不到资金,风险增加;负债成本过高,不能实现盈利性目标。因此,负债管理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2023/3/24,18,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思想,又称为资产负债管理或相机抉择资金管理时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背景:各国政府放松金融管制及金融自由化,银行业竞争激烈,面临的风险增加,金融管制放松,以前的理论难以适应,银行需要新的管理理论来协调资产和负债的关系。基本特征:是商行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根据资产和负债对利率的不同敏感度
12、而采取的管理方式。既综合了两个理论的优点,又摆脱了其缺陷,强调对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的管理,不偏重一方,从两方面结合起来保证银行的三性目标。主要观点:P322,2023/3/24,19,第二节 资产负债管理原则和方法,一、管理原则:1、规模对称原则2、结构对称原则3、偿还期对称原则4、目标替代原则5、资产分散化原则,2023/3/24,20,第二节 资产负债管理原则和方法,二、管理方法,资金总库法,资产管理方法,利率风险管理方法,资金分配法,线性规划法,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法,财务规划法,持续期缺口管理法,2023/3/24,21,(一)资金总库法(汇集法),主要内容:银行将来自于各种渠道的
13、资金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金总库(资金池),资金池中的资金被无差别地视为同质的单一来源,然后再将资金池中资金分配到各种不同资产上去。按此方法,首先要制定盈利性和流动性标准,然后根据上述标准分配资金,确定资金分配顺序。,2023/3/24,22,(一)资金总库法如图所示,资金总库,资金来源,资金运用,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短期借款,发行债券,股本,长期证券,各类贷款,二级准备,一级准备,固定资产,现金资产,短期证券,2023/3/24,23,(一)资金总库法,特点:资金分配不受负债期限的制约,只受负债总量的制约。缺陷:(1)早期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偏重于单一资产管理,不考虑负债流动性的取得
14、;(2)只注重负债的总量而忽视了负债结构;(3)只注重安全性,没有反映、控制盈利性。,2023/3/24,24,二、资金分配法(期限对称法),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主要内容:银行在把现有的资金分配到各类资产上时,应使各种资金来源的流通速度或周转率与相应的资产期限相适应,即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高度的对称关系,所以也称为期限对称方法。如图:(P318)优点:减少了多余流动资金,提高了盈利能力。缺点:(1)仅考虑了负债的流动性需求,没考虑资产的流动性需求;(2)会高估流动性,减少收益(把贷款当成不流动)(3)人为地隔断了资产与负债的内在联系。,2023/3/24,25,(三)线性规划法(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九 资产负债 管理 业务 要点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34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