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周代工艺美术课件.ppt
《第二章周代工艺美术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周代工艺美术课件.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由于商代的统治者尊神重鬼,崇拜祖先,青铜礼器的设计充满了神秘和威慑的色彩。西周中期以后,设计风格开始反映周代统治者“礼治”的需要,神秘色彩淡化,造型有了固定的规格,纹饰趋向简化,多采用富有秩序感和韵律感的窃取纹,有的还有很长的铭文。,毛公鼎清朝道光年间在陕西岐山周原出土 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重:34.7公斤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簋(gu)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用来盛黍
2、、稷稻、粱等。簋的形态变化最多,一般为园腹,侈口,圈足。商代的簋多无盖,无耳或有二耳。西周和春秋的簋常带盖,有二耳、四耳。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圈足下加方座或附有三足的簋。战国以后,簋就很少见到了。在商周奴隶社会,簋和鼎一样,也曾作为标志贵族等级的器物。据礼书记载和考古发现,簋往往成偶数出现,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八簋与九鼎相配。,利簋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
3、,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与尚书武成、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盨(x)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椭园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盖上一般有四个矩形钮,仰置时成为带四足的食器。盨在西周中期出现,到春秋后期便消逝了,师克盨 师克盨,高21cm,长37.5cm。盨长方形,敛口,圆角,双兽耳,圈足。有盖,盖上有4个呈矩形的短足。盖沿与器颈各饰窃曲纹一道,盖上与器腹饰瓦棱纹,盖之矩足上饰夔纹。,盨盖与器有对铭,14行148字:大意为:代宣王命说:“师克,伟大的文王、武王当受天之大命,成为四
4、方之主。过去你的祖父、父亲有功劳于周王国,保卫王的安全,作王的爪牙之士。”王说:“克,我很看重你的先祖和父亲,因为他们都能尽臣道于先王。过去我曾任命过你,现在我重申前命,并加高对你的任命。命你在继承你父祖职位的同时,还兼管王的近卫部队左右两虎臣部。赐你一卣,用于盛祭祀的浸过香草的酒。赐官服一套:大红色的围裙和相配的五条饰带,大红色的鞋子和用象牙做的鞋绊。赐驹车一辆:车厢上的铜饰件,皮朱鞹、鞃靳,虎皮的盖布,黑色的衬里,车轴上绘有图案的铜饰件画轉砖、画,轴端的铜包头,大红色的旗子,四匹马和马头上的皮笼头。赐一把没有纹饰的钺。你要日夜敬供你的职事,不可荒废了我对你的信任和任命。”克为答谢和宣扬周天
5、子伟大厚重的美意,做了这件用于祭礼的盨,克的后人万年永远宝用此盨。这件器铭的重要性在于它较完整地记录了一篇册命辞的内容,所记述的任命和赏赐物均较详细。在册命辞中的赏赐物多带有象征意义,如赐香酒表明赐予祭祀的权力,赐钺则表明赐予生杀大权等。,第三章 周代工艺美术,概说青铜工艺陶瓷工艺染织工艺漆器工艺玉雕工艺结语,第一节 概述,周-周人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部落,活动在陕西、甘肃一带。周代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的都城在陕西的宝鸡附近,东周以洛阳为都。周在商朝时是商王国的一个大部落,后来周文王起义,周武王推翻了商,建立了周朝。,周朝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国家,实行分封制、世袭制和等级制。不但君主为世袭传
6、位,从事各个职业的平民后代也必须继承祖先的工作,不能随意更换。齐语有:“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之说。根据左传所记,周朝的爵位等级分为:王、公、候、伯、子、男、甸、采、卫、大夫。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制度来划分等级,反映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形成了周礼。如“天子九乘(发胜音)”这个成语就来自于周代的礼仪,意思是说天子乘九匹马拉的车。天子以下的贵族按照爵位高低,拉车的马的数量减少。还有如礼记记载的关于服饰的等级制:“天子龙衮,诸侯黼(发斧音),大夫黻(发福音),士玄衣纁(意为浅红色)裳。”,周代的等级制充分反映在工艺美术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著作
7、考工记,它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点,至今仍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依据考工记所著,那时的工艺制作的分工已经较为趋向专业化状态。,周代的手工业很发达,主要的工匠来自于前商遗民,战国考工记所记周代有“六艺”分为32个工种,例如:攻木之工(木工)有七种:轮人(制造车轮和车盖)、舆人(制造车厢)、车人(制造兵车、乘车和田车)、庐人(制造兵器的柄部)、匠人(造宗庙、明堂)、弓人(造弓箭)、梓人(造簨虡音为“笋举”,指编钟等悬挂乐器的木架)。攻金之工(金工)有六种:筑氏(作多锡的青铜器)、冶氏(作少锡的青铜器)、凫氏(发福音)(制作
8、錞发纯音于等乐器)、栗氏(制作量器)、段氏(制作田器、钱、镈发泊音)、桃氏(制作剑)。攻皮之工(皮革工)有五种:函人(制作皮甲)、鲍人(制作兵器套和皮配件)、韗发运音人(制作鼓)、韦氏(制作熟皮)、裘氏(制作皮草)。设色之工(画工)有五种:画工(绘制衣服和旗帜)、缋发绘音工(同绘)、钟氏(染羽毛)、筐人(设色)、荒氏(湅发练音丝)刮磨之工(雕工)有五种:玉人(制作玉器)、楖发击音人(刮削木器)、雕人、矢人、罄氏。搏埴之工(陶工)有两种:陶人(制作甗、鬲等需要挖琢的器皿)、瓬人(制作簋、豆等圆器)。,第二节 青铜工艺,西周时期的青铜工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继承商代的艺术风格。成康以后形成周代
9、自己的特点。周代的青铜器同商代一样分为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一、烹饪器,鼎:西周早期的鼎和商代的近似,后来鼎腹逐渐变浅,底部略平,最大直径在腹底部,到了西周后期鼎腹接近半圆形,圈底,敞口,两耳略微外张,鼎足由原来的柱形变成马蹄形。鬲:在西周前期比较少见。西周后期的鬲变得较宽。其中刖足奴铜鬲是周代的精品。甗:西周时期的甗口微敞,腰间有铜篦,其他的没有多少变化。,青铜堇鼎 Bronaz Jin tripod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北京市房山区玻璃河遗址出土首都博物馆藏,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传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周,圆形腹
10、,下部略鼓,圆底,三柱状足。口折沿,双立耳外撇。造型雄浑凝重。装饰较为简朴,口沿下饰带状兽面纹,起短扉棱。足上部亦饰兽面,有曲折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与腹部纹饰相呼应,同中有异,形成巧妙的对比。此器形制、纹饰为西周早期圆鼎的典型样式,具有严谨的作风,朴素而不失华贵。器内壁有铭文19行共291字。此鼎作于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90年),是盂为祭祀其祖父南公而作。铭文中记述周朝开国经验,康王告诫盂不得酗酒,认为商之所以亡国,就在于沉湎于酒。可与古代文献记载相印证,颇为珍贵。周人反对酗酒,西周青铜酒器衰落即与此相关。此器通称大盂鼎,与之同出的小盂鼎已不知去向。,鬲,古代用来煮粥的器具。新石器时代普遍
11、使用陶鬲,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西周中期以后盛行,常成组使用。,二、食器,簋:西周时期的簋与商代相比变化较大。西周早期的簋增加了双耳,有的还在耳的下部装饰耳垂。西周晚期的簋除了有双耳以外还增加了盖,有的还在圈足上增加了三足,我们称为“圈三足式”。豆:陶豆的历史很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中就有了,青铜豆在西周才出现,它的造型是浅盘粗柄,是用来盛菹醢等调味品的(菹,发“租”音,意为腌菜。醢,发“海”音,意为肉酱)簠(发“斧”音):是西周才有的食器,出现在西周后期。浅腹,呈矩形,侧面看呈菱形,它是用来盛稻粱的。稻粱在周是珍贵的食物,使用簠来盛稻粱,是以区别其他的食物。,西周早期 县妀簋台北故宫博物
12、院藏,西周早期 凤纹方座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西周)利簋(青铜,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公斤,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临潼县博物馆藏)造型庄重,双耳下有垂珥,圈足下置方禁。器身饰饕餮、夔龙纹。腹内底有铭文4行32字,记贵族利在武王伐纣获胜后第八天受赏制造此器,为西周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早的一件青铜器。,“善叔”铜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作精美,出土时色泽光亮,通体基本无锈,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少见的精品。这件盨器型、纹饰、大小均相同。器身椭方形,弇口,垂腹,兽首耳有螺角;盖可卸置,盖上两组不相连接的翼形纽;矩形圈足外侈,前后两侧有弧门形缺口,沿部饰带状重环纹,由中线分
13、左右,器、盖中部饰瓦纹,盖顶饰夔龙纹,其中心兽目突起,扉棱饰云纹,圈足饰垂鳞纹,器底有斜网格纹。通高20.4厘米,口长16.5-23厘米,腹深9.3厘米,盖深5.6厘米。这件盨器、盖对铭,共4行33字(含重文2字),自右自左为:兽(单)(叔)奂父(作)孟姞旅 盨用(盛)(稻)(穛)需(糯)(梁)加(嘉)宾用 有飤则迈(万)人(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兽,在金文中写法同单,应是西周诸侯国名或氏族名,三、酒器,周代吸收了商亡国的教训,实行禁酒法令,因此商代精美的酒器在周代日渐衰落。周的酒器大概有五种。爵:周前期有爵,造型与商代一样,到了后期逐渐消失。斝(发“甲”音):在周代数量不多的酒器。觚(发“
14、姑”音):西周前期的造型与商代相同,到了后期演变为一种接近杯子的造型。觯(发“至”音)、卣(发“又”音):在周早期有,晚期消失。壶:在周代的造型变化较多。西周早期,壶体瘦长,有贯耳。西周中期的壶流行圈顶式盖,这种盖拿下来可以当杯子使用,耳多为活环耳。晚期壶上的装饰纹样立体感增强,出现浅浮雕的效果。,父乙角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通高27厘米口长20.3厘米口宽9.8厘米 1986年河南省信阳浉河港出土 角为饮酒器。上有盖,盖顶有脊,脊的中部有桥形钮。器口呈橄榄形,颈部收敛,腹壁微鼓。一侧有首状,圜底,三棱锥状足。盖与器身饰以雷纹衬底的饕餮纹与蕉叶。盖内与器身壁对铭12字:“晨肇贮用
15、作父宝尊彝 册”。由于青铜角流行的时间短,仅见于商末周初,出土器物较小,加之这件父乙角铭文清晰,制作工艺、纹饰均佳,显代得弥足珍贵。,周代酒器,底部的两个人像,青铜牺尊 Bronze ware in the shape of a monster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陕西省张加坡西周墓地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西周)折觥(青铜,通高28.7厘米,长38厘米,重6.7公斤,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家出土。周原文物管理所藏)西周前期重要代表性作品,制作精致华美。盖前端为垂角兽首,后端作饕餮,两侧饰夔龙纹,盖上扉棱前端作相随的两兽首,器周身饰饕餮纹、夔龙纹,中线及四隅有勾状扉棱
16、。觥鋬上为兽首,中部为鸟形,下垂象鼻。盖器同铭各40字,记作册折受周王之命贶赠望土于相侯,受赏青铜与臣,铸器以祀父乙。,四、水器,匜(发“移”音):是周代新发明的器型,为注水器,圆腹有流,后有柄,四足。一般被塑造为动物形。它和盘经常配套使用,用它淋水洗手,流下的水用盘盛。,虢季子白盘(高39.5厘米,口长137.2厘米,口宽82.7厘米,传陕西省宝鸡市虢川司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周,长方形,直口,圆角,深腹下敛,平底,四曲尺形足。四壁各有两个兽首衔环耳。口沿下饰窃曲纹一周,腹部饰环带纹。此盘形制巨大,造型端庄雄浑,方圆结合,与纹饰结构一致,十分和谐。通体的八个兽首衔环耳铸造精致,增强了造型
17、的凝重感。盘内底有铭文8行111字,记载虢季子白受王命征伐猃狁(即匈奴),获胜得厚赏,因作此盘以为纪念。铭文保存了珍贵的史料,可与诗经相印证,也是杰出的西周金文书法作品。此盘为已发现最大的青铜盘,其用途不同于一般盛水用盘,作盛水、盛冰、沐浴之用。,西周晚期 散氏盘,散氏盘西周晚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五、乐器,周代崇尚礼,周人认为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听好的音乐能够让人平和、善良,心中不起杂念,所以周代的青铜乐器得到很大的发展。周人以乐为礼,一切吉凶、宾、嘉、军礼都要遵循礼乐制度,这是一种等级制度的表现,是统治者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但不论怎样,礼乐在中国的文化发展上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钟:是由商
18、人拿在手里的钲(发“争”音)演变而来的,在周时悬挂起来,成为我们现在见到的编钟。挂钟的架子称为“虡”。一个单独的大挂钟称为“特钟”。钟的形式是上部有柄,称为甬;柄旁边有挂纽,称为干;钟身的乳钉突起很长,叫做枚;钟的下端边缘呈向内弯曲的弧线。,2006年汝城出土的西周有枚铜铙,铙是古代的敲击乐器。,钟,打击乐器,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斜挂的钟叫甬钟,直悬的钟叫纽钟。绝大多数的钟在敲击正鼓和侧鼓时可发出两个不同的音频,称为双音钟。多枚钟合为一组的称作编钟,其大小依次排列,每相邻两钟的音频存在一定关系。钟是祭祀祖先神灵、宴请嘉宾贵客等场合不可缺少的乐器。,镈:形状与钟相似,特点是乳钉扁平,上部只有纽没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周代 工艺美术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34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