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妇幼卫生监测课件.ppt
《第八章妇幼卫生监测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妇幼卫生监测课件.ppt(10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妇幼卫生监测,主要内容,第一节 监测系统概述 第二节 监测的实施 第三节 中国妇幼卫生监测第四节 国外监测介绍第五节 监测发展方向,第一节 监测系统概述,公共卫生应当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往往需要确定优先解决的重点问题、预期达到的目标以及干预的策略和措施是什么。同时还要了解公共卫生干预的高危人群是哪些?干预的效果如何等等问题。当公共卫生工作者面临众多选择时,公共卫生监测提供的信息就成为正确决策的依据。,最早的监测活动是对疾病的发生和死亡进行观察,故称疾病监测(surveillance of disease)。但随着监测内容的扩大,也有人称为流行病学监测(epidemiological s
2、urveillance)。现在西方,一般都称为公共卫生监测。,监测的定义,监测(surveillance)是开展公共卫生活动的基础,是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各种卫生问题的相关资料,并经过分析、解释后及时反馈和利用卫生信息的过程,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Ongoing,systematic collection,analysis,interpretation,and dissemination of data regarding a health-related event for use in public health action to reduce morb
3、idity and mortality and to improve health.,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Systematic,ongoingCollectionAnalysisInterpretationDisseminationLink to public health practice,监测特征,(1)只有连续、长期、系统地收集资料,而不是一次性的调查,这样才能发现卫生问题的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2)监测是在常规登记报告的基础上,收集更细致、丰富的资料,只有把监测的范围扩大到与疾病或健康有关的各种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才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公共卫生的需
4、要。,(3)与常规登记报告相比,监测是在较小的范围进行,其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比较严格。(4)监测的资料要进行认真地核对、分析,转化为有价值的卫生信息,才能据此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5)只有把卫生信息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人员充分利用,才能达到监测的根本目的。,监测的目的,描述疾病的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了解疾病模式,确定主要卫生问题发现异常情况,查明原因并采取干预 预测疾病流行趋势,估计卫生服务需求 确定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 评价干预效果,Purposes of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Assess public health statusDefine publi
5、c health prioritiesEvaluate programsStimulate research,监测的种类,传染病监测国际监测传染病:流感、疟疾、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等5种;登革热(中国)我国的法定报告传染病:三类35种非传染病监测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职业病、出生缺陷等其他公共卫生监测环境监测、营养监测、孕产妇死亡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监测的几个概念,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 下级单位常规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受,称为被动监测(passive surveillance)。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专门调查或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称为主动监测(ac
6、tive surveillance)。,常规报告和哨点监测 常规报告是指诸如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要求报告的病种多,报告的范围覆盖全国,而且主要由基层卫生人员来开展工作,漏报率高和监测质量低是来可避免的。但作为一种很普遍的监测技术,常规报告仍然能够获得一些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哨点监测根据某些疾病的流行特点,由设在全国各地的监测哨点对高危人群进行定点、定时、定量的监测,这种监测系统为哨点监测。如我国的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监测病例和实际病例 在大规模的监测工作中,通过一个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临床诊断标准,来观察疾病的动态分布,用这个诊断标准确定的病例称为监测病例。我国法定传染病上报的病例中
7、有很多属于监测病例,如艾滋病诊断标准为病人血清检测HIV阳性,发热38两个月以上。但发热不足38或不到两个月者也可能为病人,却仍报告为HIV感染者,而非监测病例。在疾病监测中应逐渐提高监测病例中实际病例的比例,而且应当能估计这一比例的大小和变化。,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 监测得到的发病数、死亡数以及经过分析后得到的发病率、死亡率等,称为监测的直接指标。个别情况下,监测的直接指标不易获得,如对每一个流感病例都给予确诊常很困难,而且流感死亡与肺炎死亡有时难以分清,则可用“流感和肺炎的死亡数”作为监测流感疫情的间接指标,同样可以达到监测流行性感冒疫情的目的。,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 监测过程中观察人群如果没
8、有迁出、迁入,或只有少量迁出、迁入,称为静态人群;如果有频繁迁出、迁人,则称为动态人群。计算疾病频率指标时。静态人群采用平均人口数作分母,动态人群采用人时数作分母。,记录联接 把两个来源不同的资料联接起来进行分析,以形成新的信息,从而扩大它们在监测过程中的使用价值,称为记录联接(record linkage)。如在出生资料中没有关于该儿童在未来发病或死亡的记录,而在婴儿死亡资料中也没有既往出生体重的记录,但如果把两类资料联系起来分析,可以获得不同出生体重婴儿死亡情况的信息。,监测系统,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对某种疾病或某个公共卫生问题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监测时,就形成了一个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可以分
9、为以下3类: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此类系统是随机选择一定地区或市县作为监测范围,对监测范围内所有符合条件的对象进行监测,并获得反映实际人群的真实数据,能真实地反映监测地区的实际水平。如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但相对来说,其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大,对监测人员的要求相对要高。,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此类系统主要通过实验室方法对病原体或其他致病因素开展监测,如我国的流行性感冒监测系统,它不但开展常规的流感病毒的分离工作,而且有信息的上报、流通和反馈制度。,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此类系统以医院为监测范围,对监测医院内
10、符合条件的监测对象进行观察,其诊断水平相对较高,实施相对容易,监测结果可以部分反映监测地区的发生水平和趋势。如我国的医院内感染监测系统、出生缺陷监测系统等等。,Have a Break,第二节 监测的实施,监测系统的建立监测系统的评价,监测系统的建立,监测目的和监测内容监测地点和监测对象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工具资料收集、转运、存储、分析和反馈过程的组成和运作,Evaluating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systems,The purpose of evaluating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systems is to ensure t
11、hat problems of public health importance are being monitored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Guidelines for Evaluating Surveillance Systems,Public Health Importance of the Health-Related Event Under SurveillanceUsefulness/EffectivenessEfficiencyQuality,Public health importance of the health event,Total
12、 number of cases,incidence,and prevalence Indices of severity such as the mortality rate and the case-fatality ratioPreventability,Evaluate the system attributes,SimplicityFlexibilityData qualityAcceptabilitySensitivityPredictive value positiveRepresentativenessTimelinessStability,Simplicity,The sim
13、plicity of a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system refers to both its structure and ease of operation.Surveillance systems should be as simple as possible while still meeting their objectives.,Flexibility,A flexible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system can adapt to changing information needs or operating c
14、onditions with little additional time,personnel,or allocated funds.,Data quality,reflects the completeness and validity of the data recorded in the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system.,Acceptability,Acceptability reflects the willingness of persons and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urveillance
15、system.,Sensitivity,The sensitivity of a surveillance system can be considered on two levels.First,at the level of case reporting,sensitivity refers to the proportion of cases of a disease(or other health-related event)detected by the surveillance system.Second,sensitivity can refer to the ability t
16、o detect outbreaks,including the ability to monitor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cases over time.,Predictive value positive,Predictive value positive(PVP)is the proportion of reported cases that actually have the health-related event under surveillance.,Representativeness,A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sy
17、stem that is representative accurately describes the occurrence of a health-related event over time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the population by place and person.,Timeliness,Timeliness reflects the speed between steps in a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system.,Stability,Stability refers to the reliability
18、(i.e.,the ability to collect,manage,and provide data properly without failure)and availability(the ability to be operational when it is needed)of the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system.,第三节 中国妇幼卫生监测,三个监测网介绍“三网合一”为什么要“三网合一”“三网合一”的基本原则样本市县的确定,妇幼卫生监测属于公共卫生监测的一部分,是针对妇幼卫生主要内容开展的一项重点疾病监测。妇幼卫生监测系统同时也是妇幼卫生信息
19、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已开展了孕产妇死亡监测和儿童死亡监测,且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逐渐开展了出生缺陷监测。随着全世界对妇女儿童健康的重视和关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逐渐开展了孕产妇死亡监测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一、三个监测网介绍,背景三网中国孕产妇死亡监测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国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作用对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进展的评价妇幼卫生计划、管理和决策妇幼卫生科学研究,孕产妇死亡监测系统 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开始于1989年,由北京妇女保健所负责,1989年到1995年,该项目由全国247个监测市(县)参加,覆盖人群一亿。监测对
20、象为监测地区内有正式户口的孕产妇,包括计划外的孕产妇。凡监测对象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天内死亡者,不论妊娠各期和部位,凡与妊娠有关或因妊娠病情加重及治疗原因造成的死亡均报告孕产妇死亡,但妊娠各期的意外死亡者不计其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系统 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系统是以人群为基础的方案,由首都儿科研究所负责,开始于1991年,全国81个市(县)参加了监测项目,覆盖人口达855万。其监测对象为监测地区家庭户中全部0-4岁儿童(常驻户口或在监测地区居住一年以上)。在监测对象中,凡孕满28周(或出生体重达1000克及其以上),娩出后有心跳、呼吸、脐带搏动、随意肌缩动4项指标之一,而后死亡的 5岁
21、以下儿童均报告儿童死亡和原因。,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全国出生缺陷监测项目始于1986年启动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课题-中国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及高危告发出生缺陷的病因学探讨,由华西医科大学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负责,是一项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项目。1986年-1987年,参加监测的医院为945所,以后医院数调整到500-600所,年监测围产儿60多万例。出生缺陷监测以监测地区的县(区)级以上医院(包括妇幼保健院、厂矿医院、部队医院)为监测单位,以监测单位中住院分娩的围产儿为监测对象,包括死胎、死产和产后7天内死亡的新生儿,监测对象中发现的出生缺陷儿均作登记报告。,中国妇幼卫生监测单位及监测对象,为什么要
22、“三网合一”,监测点不同,不利于管理;三网存在很多共同点,具有合并的可能性;,“三网合一”的基本原则,代表性样本量布局的合理性合并原则,监测的程序 妇幼卫生监测的程序,包括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反馈信息和利用信息4个基本过程。,(一)收集资料,监测点的选取和分布监测点的代表性样本量监测的指标和内容,监测点选择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的监测点均匀分布在全国2377个市县的“三层、六类、17小层”中。“三层”是以地理位置为基础划分,“六类”则以市、县状况划分,“17小层”乃三层与六类交错的结果。,层的划分,三类地区A1:(沿海)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A2:(内地)黑龙
23、江、林、河北、河南、山西、安徽、湖北、广西、陕西、江西、海南、四川东部A3:(边远)内蒙、宁夏、甘肃、新疆、青海、云南、贵州、西藏、四川西部将市、县以“中国卫生状况分类”为基础分为6类B1:大城市,B2:中小城市,B3:一类县,B4:二类县,B5:三类县,B6:四类县,表8-2 全国市县分层及各层的市县数,按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小概率水平,求出满足各自设计的抽样误差的最小样本量,同时使监测点在各层面和类别上较均匀地分布,所以,三个监测系统在全国水平和不同类型的地区水平上有良好的代表性,但需要注意的事,它并不满足在省市(自治区)水平上有良好代表性的要求。,抽取原则,以
24、儿童死亡监测点为基础,除5岁以下儿童死亡81个监测市县外,新增加的监测市县尽量与原出生缺陷监测点或和原孕产妇死亡监测点吻合。监测市县增加后,各层抽取的市县数大致与该层市县总数成比例,尤其是农村一、二、三、四类的抽样比与层的总数成比例。抽选的网点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分布数较为均匀。每层抽取的样本市县的平均婴儿死亡率尽可能接近该层总的平均婴儿死亡率。,抽取的结果,81+35=116各层样本平均婴儿死亡率与层平均婴儿死亡率接近农村一、二、三、四类县的抽样比与全国一、二、三、四类县的构成比大致相近城市由于孕产妇死亡率及出生缺陷发生率均较农村低,样本量及监测点不能完全按城乡数的比例抽样,需要适当增
25、加,抽样城市比例大的问题可通过加权计算法予以合理解决。,样本量,考虑发生率、一类误差水平、最大容许误差、抽样方法。计算及抽样结果:,监测的指标和内容妇幼卫生监测指标主要包括反映妇女、儿童健康状况的指标和反映妇幼卫生工作状况的指标。围绕这些监测指标,确定监测系统要收集的内容。在妇幼卫生监测中,资料收集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资料;疾病发病或死亡的资料;危险因素调查资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指标和内容包括:活产数、14岁儿童数和监测地区总人口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及其死亡原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死亡儿童接受卫生保健服务的基本情况等。监测数据来源有:04岁花名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 妇幼卫生 监测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34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