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_发展课件.pptx
《儒家思想_发展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思想_发展课件.pptx(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3.列举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课标:,(高三 专题复习),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3、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体现为?后来成为主流思想的是
2、?,“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的含义:,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的 时期。,第一,在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
3、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而新的绝对的权威还没有形成,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的原因:,(二)道家,1、老子,春秋时期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
4、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3.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1.“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万物”(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辨证法思想(精华):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一)儒家:孔子、孟子、荀子,(1)把“道”作为世界的最高原则,强调事物自生自化(2)“齐物”的观点,任何事物本质 上相同,没有区别。(3)“逍遥”的人生哲学,对事物 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过虚无的生活,希望绝对的自由“无所恃”(4)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 服从自然规律。(5)他在文学艺术上,如寓言、散文 上有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浪漫 主义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2.庄子:生死皆逍遥
5、,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三)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墨子“兼爱”和孔子的“仁爱”有何不同?,孔子是有阶级差别的“爱”,而墨子是“博爱”,“人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调和,天下之人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兼爱的境界:“爱人若爱其身”,墨家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符合平民的利益,是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评价:,战国最为显赫一时的墨家,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的主张得
6、到人民拥护 B,墨子主张选贤与能,深得天下支持 C,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的壮大 D,要求建立小国寡妇的社会,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C,B,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1)将法、术、势相结合,而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权威,从而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厉行赏罚,奖励耕战(3)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
7、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秦始皇佩服的“韩非子”,(四)法家:韩非子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评价:,内容:,儒家:“以德治国”墨家:热爱和平、反对战争道家: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法家:-依法治国,变法改革,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儒家学说道家学说法家学说,孕育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构成2000多年传统的哲学思想,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考点,为什么儒家思想历经两千多年
8、而不衰落?第一:儒家自身:善于吸取其他思想的先进部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与时俱进 第二:政治因素:其理论宣传天人感应,讲究道德规范(纲常、忠孝、等级等),提出大一统,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到统治者的推崇 第三:教育因素:由上而下的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第四,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王朝社会与同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思考重于记忆,1、儒学属于 社会的产物,在以工业文明为追求 的现代化时期,不可能仍然占据社会主流的地位,而只能。,2、现代广泛传播和认同的是:。,农业,退居边缘,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天人感应
9、”、君权神授、“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8.批判、继承 再度活跃:,春秋时期 孔子“仁”、“礼”、“德”,战国时期 孟子“仁政”学说;荀子:礼法并施,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西汉(武帝),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唐宋时期 三教合一。,宋明时期 儒学迎接挑战,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更为理论化、思辩化。,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1.创立:,2.初步发展:,3.遭打击:,4.“独尊”:,5.冲击:,6.融合:,7.新发展:,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基础史
10、实,11.辛亥革命后,继续受冲击,12.新文化运动前期,全盘否定,9.洪秀全吸取儒家大同思想,10.19世纪末,康有为借用,将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基督教义以及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近现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
11、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中国共产党:,洪秀全将儒家大同思想、西方基督教义、农民的平均 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继续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变法。,辛亥革命后继续受冲击,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领域彻底反封建,“打倒孔家店”斗争矛头直指儒家思想,动摇其正统地位,文革时期:否定和批判 改革开放后:批判继承,基础史实,(2007年江苏卷)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
12、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2008年江苏省盐城二模)和谐社会,是古人的向往,也是今人的追求。古今中外的许多先哲都视“和”为重要的价值理念。简述孔子和柏拉图在建立“和谐有序”社会方面的各自主张,简要评价这些主张。,高考常见的设问方式:,(2009高考上海单科)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问题:(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
13、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儒家发展历程的 第一个阶段 形成,孔子,思想学说,政治学说,“礼”:“克己复礼”(保守性),“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的实际问题,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最有价值)创办私学,扩大教育范围。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实事求是;反复复习;学思结合,中国:其思想在当时未受太多重视,但被后人发扬 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世界: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 重要的影响。本人:被推崇为圣人,受后人景仰。,历史地位,“仁”:仁者爱人(民本思想),站在统治阶级立场,缓和阶级矛盾,
14、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孟子,思想,仁政学说:以德服人,民贵君轻,尊王贱霸,性善说:性善与生俱来,利义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历史地位:,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成为四书之一。,荀子,思想,天命观:“天行有常”(唯物主义)“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人性本恶;后天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思想:“礼法并施”,礼教为主,历史地位:,被视作儒家异端;百家思想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先秦儒学的特点:(1)具体化,内容多是个人修养、道德规范和治国原则,没有形成抽象的理论体系(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3)民间学派,庄子:天与人不相胜,春秋战国(先秦)的儒家思想,仁者爱人,以德治民,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
15、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春 秋,战国中期,战国末期,荀子进一步改造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后天教育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臣民,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2.(2009高考海南单科)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 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B,1.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主张以德治民 反对任何社会变革 A.B.C.D.,C,儒家发展历程的 第二个阶段 独 尊,一
16、、背景:(1)“无为而治”思想的实施使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但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无为而治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汉武帝即位后,需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3)董仲舒借用道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对儒家经典重新解释,创立新儒学。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点考点,二、实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 专制。,汉代思想的大一统,汉初的黄老之学,汉初经济残败,百兴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背景:,内容,老子的学说:治国,黄帝的学说:养生,以道家理论为基础,兼采众家。,特点:,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作用:
1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新儒学理论来源:,实质:,“积极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规范人民行为,“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限田、薄敛、省役,实行仁政道德标准“三纲五常”,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而提出,重点突破,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 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君权的需要,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重
18、点突破,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统的措施 1起用儒士参政 2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儒学垄断教育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思想的大一统,汉初的黄老之学,汉初经济残败,百兴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背景:,内容,老子的学说:治国,黄帝的学说:养生,以道家理论为基础,兼采众家。,特点:,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作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新儒学理论来源:,君权神授,“屈民而伸君”要实行仁政,“屈君而伸天”,新儒学基础:,天人感
19、应学说,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新儒学影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独尊儒术的影响,实质:,“积极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就其实质而言,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思想文化专制,2.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转变体现了 中央集权的强化 思想控制的加强 大一统的局面 儒家以外各学
20、派的消亡 A.B.C.D.,D,1.(2009安徽文综高考)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孔子,荀子,黄宗羲,C,儒家发展历程的 第三个阶段 从危机走向复兴,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信仰出现危机感,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此图绘佛
21、、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李白曾经隐居深山一心炼丹;王维亦官亦隐,号称“诗佛”;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一、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三教合一,二、宋明理学的含义,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道、佛,儒(根本),(目的),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学派。,二、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1、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1)“程朱理学”一词的由来:程颢、程颐对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南宋朱熹继承
22、二程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所以把他们的理学思想通称为“程朱理学”。,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材料三:“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存天理。”材料四: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2)程朱理学的思想观点:,(理 体现在社会上)儒家道德伦理,三纲五常,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理 体现在个人道德上)“存天理,灭人欲”,个体生命、社会、宇宙内在地联为一体,方法论: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加深对“理”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认为世界统一
23、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三、评价宋明理学,世界理 社会儒家伦理道德 人人性,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人。八岁时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尝粪忧亲 庾黔娄,南齐高士。父亲病重,医生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有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并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家
24、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二十四孝 故事,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 张载,文化是在“扬弃”中获得新生的,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D,C,二、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2、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1)“心学”的由来: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表示不满,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是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故把其思想称为“心学”。,(1
25、)世界观:心是万物本原“心即是理”、“吾心即是宇宙”。(2)方法论:“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省。,王守仁,陆九渊,明中期,程朱理学成为科举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这种思潮结晶便是“阳明心学”。,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理是内在的“心”,格物致知(即考察事物,获得知识。),内心反省,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比较 程朱理学 与 陆王心学,宋明理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儒家思想 发展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32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