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行天下儒家文化解读课件.ppt
《儒行天下儒家文化解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行天下儒家文化解读课件.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儒行天下儒 儒家文化解读,浙江省余姚中学王建林,孔子,董仲舒,朱熹,康有为,课前思考:1、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有哪些?2、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儒家文化有哪些组成因素?4、儒家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5、儒家文化有哪些精华与糟粕?6、能够举出一些儒家文化影响我们整个社会生活的例子?,一、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发展,中国的儒学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在漫长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了解儒家学说的历史演变,有助于客观地评价儒家学说的社会历史意义和展望其未来发展.,中国儒学有四个比较明显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1、中国儒学发展的
2、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原始儒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士”的修身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孔子,人们称孔子之学为“仁学”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孔子是把“仁”作为士君子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的。如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论语一书中记载着许多孔子回答弟子们问“仁”的言论,其内容都是实行行为中所要遵循的各种具体规范和原则。,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克己复礼为仁。”(颜渊)“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阳货“巧言
3、令色,鲜矣仁。”(学而、阳货)“刚、毅、木、讷,近仁。”(宪问),孟子,孟子除了进一步发展孔子以“仁”修身的思想外,又以推行“仁政”学说而著称于世。,他认为,因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先王同样也有“不忍人之心”,此心发之于政,即是“仁政”等,来论证行仁政的根据。又以“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尽心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等“推恩”理论,来说明行仁政的可能性等等。,荀子,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也就是说更多地寄希望于人的本性的自觉。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
4、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他认为,,人的本性并不是那么美好的,顺着人性的自然发展,必然造成社会的争乱。因此,必须用礼义法度等去化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所谓的“化性起伪”,然后才能使之合乎群体社会的公共原则和要求。所以,荀子在强调自我修养、道德自觉的重要的同时,更为强调“师”与“法”的教育与规范作用。,2、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董仲舒,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学说中,不仅接受和发扬了荀子关于礼法并重、刑德兼用的理论,而且还大量吸收了墨家“兼爱”、“尚同”的理论,乃至墨家学说中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思
5、想,并使阴阳五行思想成为汉以后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董仲舒对于儒学的发展不仅在于学理方面,而更在于他把儒学推向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方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社会政治层面功能的形成和加强,同时也就减弱了儒学作为一般伦理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层面的作用。在原始儒学那里,它是通过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去启发出人们遵守道德规范、追求理想社会的自觉。所以,儒学对于士大夫们的修身养性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可是,当儒学的一些主要内容被政治制度化以后,它就成了不管你自觉与否,自愿与否,都必须遵守的外在规范,因而它的修养意义和作用就大大地被减弱了。这样,儒学制度化方面的成功,却成了它在道德修养功能方面走向衰
6、危的契机。到了汉末,政治制度化了的儒学礼教(名教),一方面成为束缚和压制人的自然感情的东西,一方面又成了那些伪君子沽名钓誉的工具,因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玄学乘此流弊而起,调和名教与自然(性情)的矛盾,而其中又都强调以“自然”为本。并且在理论学说上,玄学也明确地提出了“道明其本,儒言其用”(后汉纪卷十二“袁宏曰”)。所以,自从玄学诞生以后,儒学尽管在政治制度层面仍然保持着它的统治地位,而在思想修养层面的功能,却已为玄学或道家(以及道教)所取代。东晋南北朝以后,以至于隋唐时期,佛教思想的影响又超过了玄学,在士大夫的思想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末的约七百年间,儒学只有
7、那些体现为政治制度化方面的东西,在统治阶层的维护下继续起着作用。,3、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佛道学说对广大士大夫修养身心方面的巨大影响,引起了一部分儒者的不满与不安。他们认为,以佛道理论修身养性将使人们不守儒学礼法,从而危及社会的统治秩序。于是,他们以佛教提倡出家有违忠孝之道,僧侣不仅不从事生产,而且其佛事活动、庙宇建筑等又劳民费财等为由,大肆进行辟佛。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辟佛言论,大致就出于这样的背景。但是,也有另一部分儒者则注意到了佛教理论并不是完全与儒学相冲突的,只要利用得好,可以与儒学互补,起同样的效果。如韩愈的好友、著名文学
8、家柳宗元,就指出韩愈对佛教的批评是肤浅的,是“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即指责韩愈不懂得佛教理论中所包含着的精华。他认为,“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柳宗元集卷二十五“送僧浩初序”)这是说,佛教中有些道理是与儒学的易、论语中所说道理相合的,如果认真地研究和实践,它对人们性情修养所发生的作用,与孔子儒家所说的道理没有两样。而再有一些儒者则更为高瞻远瞩,他们借鉴佛道心性形上学理论,主动地去到儒学内部,发掘可与佛道相抗衡的理论与经典根据,并据此建立起儒学的心性修养的形上学理论体系来。,性理学以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的道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下 儒家文化 解读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28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