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中国加工贸易结构升级.doc
《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中国加工贸易结构升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中国加工贸易结构升级.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加工贸易论文加工贸易的论文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中国加工贸易结构升级摘要:产品内分工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经济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而加工贸易是一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主要形式。本文从产品内分工的相关理论出发,在对我国加工贸易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数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探讨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对策。 关键词:产品内分工 加工贸易 结构升级 随着FDI的增长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布点,传统意义上的以商品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在被打破,国际分工由产业间、产业内深化到产品内部,产品内分工已成为当前国际经济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这种新型的国际分工格局下,作为我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重要方式加工贸易,经过30多年的发展,
2、在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加工企业仍处于价值链底端的生产环节,竞争力比较强的依然是附加值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制造环节上。所以,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探讨中国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产品内分工理论 产品内分工虽然是一个比较新的理论概念,但是与之相关联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国外经济学领域对该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如“分割价值链”、“生产非一体化”、“零散化生产”、“外包”等都是于之相关联的概念,而“产品内分工”这一概念则是1997年Ardnt首次明确提出的。国内对于产品内分工的研究起步较晚,
3、但是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参与产品内分工程度的日益加深,一些学者在对价值链的分析,对国际分工深化的研究,对产业集聚的研究,对产业模块化生产网络问题的研究等等,都从不同角度涉及并丰富了产品内分工的相关内容,从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可以看出:产品内分工是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其核心内涵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成跨地区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 在理论研究之外,还有很多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实证方法,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品内分工程度的测度,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通过海关统计数据进行度量,直接计算出零部件贸易的数据。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加工贸易间接的度量。这种
4、方法是围绕着“跨境外包”展开的,通过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设计某些指标来衡量产品内分工的程度;第三种方法也涉及中间品进口的计算,具有代表性的是Hummels,Ishii,Kei-Mu Yi(2001)提出的方法。他们运用投入产出法,通过数据的处理定义“垂直专业化比率”(Vertical Specialization(VS)share)这个变量,用它来测度一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程度。这也是本文用于衡量产品内分工程度的主要依据。 2 加工贸易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现状考察 1978年珠海市签订了第一份加工贸易协议,自此我国的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
5、,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增长缓慢,具有竞争优势的仍然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装配环节。下面从两方面进行考察: 2.1 数量分析 目前,我国对于产品内分工程度的衡量多采用Hummels,Ishii,Kei-Mu Yi(2001)的方法。由于我国对加工贸易的数据进行了严格的统计,所以可以用加工贸易的数据计算我国的产品内分工规模,即VS=加工贸易进口额,并用(VS/总出口额)的数值来代表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程度。 从表1对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跨期数据的比较看出:自1980年以来,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程度呈现上升的态势,从1980年的0.056上升到2006年的0.332,这与世界产品内分工的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产品 分工 中国 加工 贸易 结构 升级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26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