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及国际分工新解—基于经济虚拟化的视角.doc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及国际分工新解—基于经济虚拟化的视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及国际分工新解—基于经济虚拟化的视角.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际贸易及国际分工新解基于经济虚拟化的视角 摘要为解释国际贸易(国际贸易论文)的起源、机制及其福利效果等问题,贸易理论的发展先后经过绝对优势理论、相对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以及新贸易理论等几个阶段。不同的理论对其所处时期的国际分工均做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正是客观经济环境以及国际分工体系的不断演变使国际贸易理论不断发展。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及国际分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虚拟经济已经取代实体经济,成为美英等发达国家的主要经济活动,这一改变对国际分工格局带来了深远影响。本质上,当前的国际分工体系是美国凭借其发达的虚拟经济将其他国家变成了其金融殖民地,这一特征反映了美国经济的“寄生性”。关
2、键词国际分工经济虚拟化理论本质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之一,经济的全球化实际上是虚拟经济的全球化。以美元发行为发动机、以美国债务经济的国际循环为载体的经济运行方式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盈利模式,并直接影响了今天的国际贸易分工体系。建立在分工学说或资源禀赋学说基础上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于解释工业经济时代及其以前的国际贸易格局有较强的解释力,20世纪中期在国际贸易领域所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70、80年代所兴起的新贸易理论对此做出了解释。在后工业经济时代,或者说虚拟经济时代,要解释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我们还必须站在虚拟经济理论的视角来考察。一、传统
3、的国际分工及理论回顾要理解国际分工,我们必须首先从回顾国际贸易理论开始。国际贸易理论涉及三个相互联系的基础性问题:(1)贸易发生的原因问题,即是什么促成了国家间贸易的往来;(2)各国贸易商品的流向问题,即解释或预测国际贸易的格局;(3)贸易发生的福利(利益)效果问题,即国际贸易理论必须能够说明贸易对一国经济福利的影响,并进而为各国的贸易政策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一)古典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先后经过了绝对优势理论、相对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等三个阶段。其中,绝对优势理论是对国际贸易现象的第一次系统解释,而相对优势理论长期以来一直是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标准理论,资源禀赋理论则是对前二者的进一步深化。1
4、.斯密绝对优势理论。诞生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大大扩张,英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为其产品寻求销路。当时的贸易模式是英国向其海外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工业制成品,并输入农产品和其它工业原材料。国际贸易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英国逐渐取代荷兰,成为“日不落”帝国。因此,自由贸易对于英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针对这种现象,50国富论中系统阐述了其对国际贸易的理解。分工理论是斯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国际贸易理论中他也是从国际分工开始的。斯密认为,由于劳动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各国存在着绝对成本的差异。各国应该按照绝对成本的差异生产自己有优势的产品,
5、并通过国际交换获得分工的利益。斯密又进一步将绝对优势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自然优势,包括矿产、土地等自然资源,它们属于客观条件;另一类是获得性优势,即工业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的熟练程度等,它们属于主观方面的因素。其中,自然条件是形成绝对优势的基础,而获得性优势可以弥补一国在自然资源上的不足,这两种优势的结合就形成了一国在商品生产上的绝对优势。斯密认为,贸易可以增加贸易双方的国民福利。因此,不应对贸易加以限制,而应实行自由贸易。这一观点是斯密自由放任思想在贸易领域的体现。2.李嘉图相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贸易理论,提出了相对优势学说。李嘉图相对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6、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通过贸易分工和交换,即优势国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两国仍然可以通过交换从中获益。原因在于这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不一样,产品在两国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是不同的,是相对价格而不是绝对价格决定了国际贸易及其流向。与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对贸易的解释相比,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贸易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因为,在资本主义的早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像英国这样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在大部分工业品生产上的绝对优势是明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贸易的
7、格局是英国向其他国家提供商品的单向流动,贸易仍然是双向的。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对这种现象给予了较为符合实际的解释,并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成了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福利效果的基本理论。但是,李嘉图的贸易理论并没有清楚地解释不同的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存在机会成本的差别,也没能预测国际贸易的发展格局。3.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理论。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BertilOhlin)在他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吸收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EFHecksher)贸易理论的相关观点,建立了要素禀赋理论。俄林认为,各贸易国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差异或比较优势差别在于它们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即各国生产要素的
8、数量或比例存在着差别,一国生产的产品成本的差异取决于其国内各种生产要素禀赋的相对丰裕度。这个观点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由机会成本差异引伸到各国要素禀赋差异的基础上。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国际贸易的分布格局应该是:各国应该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因为,如果一国某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比较充足,其价格就会比较低,因而生产时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的产品成本也会比较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就会有较强的竞争力。最终的贸易格局将是每个国家出口用本国相对丰裕而廉价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用本国相对稀缺因而价格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资源禀赋理
9、论进一步推进和丰富了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拓宽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视野。(二)新贸易理论二战结束后,国际贸易的实际发展状况使古典贸易理论遇到了两个挑战:一是“里昂惕夫悖论”,二是行业内贸易的广泛发展。根据资源禀赋理论,贸易应该在资源差异较大的那些国家之间进行,比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用他所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验证,结果却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美国是一个资金较为充裕的国家,而劳动力成本较为昂贵,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际验证的结果却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
10、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就是所谓的“里昂惕夫悖论”。在此期间,国际贸易领域还出现了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行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大量增加。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国家应该进口自己具有比较劣势产业的产品而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国际贸易应该是一种行业间(Inter-industry)的贸易,而不应该是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行业产品的行业内贸易。但实际上,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以美国和西欧国家为典型代表的经济发达国家,他们之间工业制成品的行业内贸易的绝对值和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行业间的贸易,并成为主要的贸易方式。1973年,行业内贸易占到了美国总贸
11、易额的60%。欧洲国家的相关数据分别是:英国为%、瑞典为%和前联邦德国为%。许多学者对这种现象都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但都没有摆脱传统贸易理论的束缚。比如Balassa(1966)从关税减让和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Grubel和Loyd(1975)从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和规模经济等角度探讨了行业内贸易。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于1979年发表了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一文,他突破了古典贸易学说关于完全竞争、技术一定与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并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解释了行业内贸易的发生机理,从微观层面的供给角度对国际贸易竞争理论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是新贸易理论的奠基之作。克鲁格曼认为
12、古典贸易和分工理论关于企业规模收益不变或规模收益递减的假定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对于现代企业,特别是那些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制造业,扩大企业规模,享受规模收益递增的好处是企业降低成本和增加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进一步地,克鲁格曼把以规模报酬递增为基础的分工与贸易同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分工和贸易区别开来,使两者都能解释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克鲁格曼认为只要存在规模收益递增,产业的市场结构就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的,产业的产品是由或多或少具有垄断能力的企业来控制的,因此,现实世界中各产业的市场结构通常是垄断竞争的,而不是古典贸易理论所说的完全竞争。根据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克鲁格曼提出了以内部规模收益
13、递增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即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认为,由于规模收益递增的存在,即使两个国家有完全相同的要素禀赋,由规模经济所导致的机会成本差异仍然会推动两国间贸易的发生,规模经济的存在会阻止任何一个国家生产所有的产品,因此可以将规模经济视为贸易发生的一个独立原因。据此可以认为,行业间贸易发生是由于要素禀赋差异造成的,而行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则是因为规模收益递增效应的存在。这样,克鲁格曼就把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分工与贸易同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分工与贸易区分开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比较优势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所面临的理论困境。从根本上说,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是古典贸易理论在新假设条件下的进一步发挥、深
14、化或延伸发展,使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延伸至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从而解释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行业内贸易现象。从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和分析视角方面来看,它与古典贸易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只是改变了一些假设条件而已。即比较优势在古典贸易理论中是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带来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中贸易是由要素禀赋差异带来的;而在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中主要是规模经济带来的,它仍属于广义比较优势,其分析范畴和方法并没有超出古典贸易理论。二、新时期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工业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分工,在工业经济时期,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主要是实际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易,并且以前者为主。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贸易 论文 国际 分工 基于 经济 虚拟 视角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26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