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的重新审视 6167字 投稿:段苇苈.doc
《国际贸易理论的重新审视 6167字 投稿:段苇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的重新审视 6167字 投稿:段苇苈.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际贸易理论的重新审视 6167字 投稿:段苇苈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72X(2007)04-0014-03理论界通常使用现代比较优势理论(以下简称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人均资本量差异较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之间的分工和贸易关系,而用新贸易理论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和贸易关系。然而笔者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并不适宜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和贸易关系。笔者将在指出比较优势理论缺陷的基础上,对贸易商品重新分类,并借助新的分类标准,从综合技术实力差异的角度重新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和贸易关系。一、比较优势理论在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和贸易
2、关系上的缺陷所谓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是指由赫克歇尔俄林创立,又经萨缪尔森等人加以完善的要素禀赋贸易理论。该理论以两个国家、两种商品和两种要素为例,在两国技术和生产函数相同的假设条件下,从资本和劳动比例差异的角度解释分工和贸易利益的来源。由于资本和劳动比例的差异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因此,该理论成为了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和贸易关系的经典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展现的是一种平等互利的贸易关系,从中看不出任何先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迹象。然而,该理论的假设条件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作的贸易关系的分析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异,这使它在解释现实中两类国家的分工和贸易关系上存在着较大的缺陷。此外,比较
3、优势理论本身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缺陷,它是一个逻辑外表精致,实则逻辑错误的理论。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1.技术条件的假设不符合实际情况。从技术实力和生产条件上看,比较优势理论涉及的两个国家技术相同,均有能力生产两种商品(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差异仅在于各自国内相对成本和相对价格的不同。但在现实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技术差距。发达国家有技术实力生产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商品,但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能力生产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商品。2.交换条件的描述不符合实际情况。与第一点相关的是,从相互需求关系和贸易条件上看,在比较优势理论中,在两国均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各自国内都有一个封闭条件下的相
4、对价格,而两国之间的交换比例将总是处于两国国内的价格比例之间,这意味着贸易利益的分配在原则上是对等的。从贸易条件的变化上看,一旦贸易条件变得对其中任何一国不利时,即达到本国国内的价格比例时,该国将停止交换,改为自己生产。因此,凡是交换必定对双方有利。两国之间如此,多国之间也是如此。然而实际情况是,仅发达国家一方具有生产进口商品的能力,发展中国家却无生产进口商品的能力,这意味着,发达国家是在贸易条件优于国内交换条件的情况下进出口,发展中国家则可能在贸易条件恶劣(低于比较优势理论中的两国之间交换的最低限)的情况下从事着进出口。二、贸易商品的重新分类和贸易关系的重新解释国际分工有纵向和横向之分,纵向
5、代表着技术等级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是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横向则代表着技术与发展水平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分工中,贸易双方的技术和经济实力、市场地位、相互的供求关系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情况等均有所不同,前一种分工具有经济不平等和依附性的特征,后一种分工则体现着平等互利的关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属于第一种类型,而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则属于后一种类型。见图1:图1 国际分工类型图1中,纵轴表示不同技术水平和技术等级的产业类别,也表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的发展水平,例如a点表示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主导产业,b点表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主导产业,
6、两类国家间的分工在纵轴上体现,这种分工和贸易由技术实力的差异引起。横轴表示相同技术条件下的产业分类,也表示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生产和分工状况,例如a点与c点之间的分工和贸易,这是两个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和贸易的关系,这种分工和贸易关系可以用规模经济、商品的差异性等来解释。比较优势理论是在技术相同的条件下来分析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和贸易关系,这种分工理论描述的是横向分工的关系,它并不适宜解释技术实力和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国家之间纵向的分工和贸易关系。在比较优势理论中,加工制造业商品被区分为技术特征单一的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密集型商品、人力资源密集型商品以及技术密
7、集型商品等。这种技术特性单一的分类便于理论逻辑的推演,但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笔者将首先对国际贸易商品中的加工制造业商品重新进行符合实际的分类,并借助新的分类标准,从综合技术实力差异的角度重新解释两类国家之间的分工和贸易关系。贸易商品分类依据的标准是:设计和制造的技术水平以及技术难易程度。依据这一标准,可以将国际贸易商品区分为技术复杂的高端商品(x)和技术相对简单的低端商品(y)。这种区分包括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即技术复杂的高端生产环节和技术简单的低端生产环节等。商品的高端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创新商品是高端商品,但随着技术的扩散、普及以及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创新商品在世界范围被普遍地模仿生产
8、后,便由高端商品降为低端商品。从经济因素上看,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为技术进步。随着技术能力的上升,它能够生产的商品的种类和范围也会在技术性能和质量两个方面,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级向高等级扩展和增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因技术水平不同,所能生产的商品的种类和质量等级不同。见图2:图2 商品等级与价格的关系图2中的F线表示商品等级与商品价格的关系。曲线斜率递增的含义是,商品等级越高,需求意愿越强烈,但商品等级越高,有能力生产的国家和厂商的数目越少,因此,商品的价格会随着商品的等级的上升而以更大的比例上升。F线与横轴之间的面积代表收入。图2中,oc为A国(发达国家)在技术能力上
9、所能达到的商品生产的范围。考虑到经济增长过程中需求结构变化和需求等级上升的情况,ac为A国实际生产的商品系列,acca代表其所获得的收入。ob为B国(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能力上所能生产以及实际生产的商品系列,obbo为其收入。bc段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力尚不能够达到的区域,必须依赖从发达国家进口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上,一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和贸易结构无法由政策人为选择,也不由比较成本差异决定,而是由它的综合技术实力决定的。从成本和价格的关系上看,价格是成本的决定性因素,价格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厂商能够承担的成本水平。高工资成本是商品高价格的结果,低工资成本和低收入则是商品的市场价格低廉的
10、结果。从商品的等级序列上看,等级越高的商品,价格、增加价值以及要素收入也越高,高价格又使厂商能够承担起高投入和高成本,并使企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所以任何国家都期望生产尽可能高端的商品。但是,生产的选择要受到自身综合技术实力的限制,这是每个国家在分工选择上硬的约束条件。因此,在商品等级系列和价格水平给定的情况下,每个国家在商品系列中所能选择的区段、主导产业和出口构成便由其技术实力决定。技术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能够生产所有等级的商品,但它会根据全球市场的需求和价格,以有利可图的高端商品作为主导产业向全球市场供货。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则只能去生产发达国家因价格低而完全不生产,或不愿充分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贸易理论的重新审视 6167字 投稿:段苇苈 国际贸易 理论 重新 审视 6167 投稿 段苇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26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