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 学术资料中国经济学论文.doc
《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 学术资料中国经济学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 学术资料中国经济学论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 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 【作 者】江华 【作者简介】江华华南大学经贸学院 一、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中的矛盾与偏差 从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演进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需要的本质出发,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应属于一个相辅相存的统一体,并且互为因果和具有直接的关联互动效应。这是一条任何国家在其经济增长过程中都必须遵循的规律。然而,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却一直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这不仅使经济增长因缺乏需求的诱导和刺激而难以摆脱效益低下及粗放式的格局,而且也是导致国家宏观产业结构畸型和生产力进步缓慢的直接原因。 1949年建国后,我
2、国政府为了尽快实现国家制度和政策。在人口80%,收入只及城镇居民13的农民则多数温饱不足。同时,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的尖锐矛盾,也把对人的主体需要的否定几乎推向了极端。这虽然可以被理解为国家工业化战略所造成的一个不得已的后果,但由此引起的人力资本严重贬值和需求刺激的弱化,必然使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等缺乏内在的驱动力。其结果只能是经济增长粗放且效益低下,国家的宏观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使原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城乡居民收入渠道的多元化及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使过去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相互对立的矛盾得以缓解,并使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需要第一次得到明确的认同。随人力资本
3、的增值及国民在消费补课中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和需求的扩张,不仅促使国家的宏观产业结构作出了相应调整,而且为国家经济增长注入了巨大的推动力,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在六 五和七 五时期达到10%,八 五时期更高达12%)。然而,由于旧有体制的惯性作用和以粗放式数量扩张为主的增长模式几乎未变,使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虚拟化(即无效增长)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再加上国家宏观产业结构转换滞后和消费品市场发育不全。使得通货膨胀和国民消费选择中的溢出效应以及消费断层的出现等矛盾则不可避免。从而又对国民消费需求向着高质量、高层次演进形成新的约束。 对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应如
4、何评价,国内尚有许多争论。但据国家计委产业政策司的最新资料表明,在整个八 五时期,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NP)年均增长率为12.1%,而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和基本建设投资的年均增长率却分别高达21%和23%,即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是通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7和1.9个百分点实现的。同时,我国每单位GNP值的能源消耗量分别为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美国的3倍和印度的2.5倍。钢材、木材、水泥等主要原料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的7倍、6倍和10倍以上。这充分说明,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仍然是靠过高的资本投入来实现的。另外,在1992 1994年连续三年的高速增长
5、中,通货膨胀已高达20%以上,并有大量产品因质量和结构问题滞销和积压等等。这正是粗放型增长方式运行的必然结果。由于我国经济增长仍基本是改革开放前的低效、粗放模式在规模上的延伸。因而在高速增长的同时,有相当部分增长脱离了主体需要不能实现其价值而成为无效增长。故使我国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之间相互对立的矛盾并未完全消除,其主要表现有: 1.增长方式粗放对国民消费质量和层次提高的制约 由于进入90年代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格局仍无实质性改变,致使产业与产品结构的改善难以适应国民消费需求扩张及质量、层次提高的要求。因而一方面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和滞销。另一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消费断层。据国内贸易部调查,自1
6、992年以来,我国消费品市场上供过于求或供求平衡的商品高达90%以上,产品积压呈上升趋势。在现有的生产能力中,棉纺过剩近800万锭,毛纺过剩23以上,彩电、冰箱、洗衣机等高档消费品的生产线有一半以上因滞销而闲置,并且主要是因质量和结构问题所致。与此同时,由于产业及产品结构转换滞后,在我国消费品市场上,继80年代中后期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机等消费热点之后,进入90年代以来,新的主导性消费热点迟迟未能形成。故使国民在由千元消费级向万元消费级跃升和演进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消费断层。上述情况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性不仅使增长虚拟化(即无效增长)的矛盾十分突出,而且直接制约着国民消费质量和层
7、次的进一步提高。 2.消费品市场构成的二元性对国民消费选择空间的限制 消费品市场构成的二元性及对国民消费选择空间的制约,是掩盖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的一个深层次矛盾,即由于我国收入分配体制转换滞后,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长期实施的各种福利补贴和定额配给制度等仍在经济系统内运行,国民必须同时面对二种不同性质的市场。一是商品性消费品市场,二是非商品性消费品配额市场。前者必须支付足够的货币才能获得消费品,而后者则可以不必支付货币或只需支付象征性的少量货币就能进行消费(如住房、医疗、交通、劳保等)。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期这种福利补贴和配给可视为是对国民低收入水平的某种补偿。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种以非
8、货币化福利形式分配消费品的做法则会缩小国民消费的选择空间而产生溢出效应(即迫使他们把随收入增长的边际购买力集中投向商品性消费品市场中的有限的商品和劳务上,或者被迫储蓄)。这就不仅抑制了国民消费购买力的实现程度和需求结构的调整,并且也会因消费对市场的诱导过于偏斜而加剧其波动和供需的不均衡性。这无疑对国民经济增长效益和质量的提高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等均是不利的。 3.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国民实际收入水平下降 通货膨胀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片面追求高速度的产物,据中国城市的城镇居民在1994年里的收入情况调查。在1994年的前三个季度里,城镇居民人均月家庭约占调查户的14,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的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 学术资料中国经济学论文 我国经济 增长 国民 消费 演进 学术 资料 中国 经济学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25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