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雄飞 江西财经大学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分析.doc
《罗雄飞 江西财经大学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雄飞 江西财经大学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分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分析罗雄飞(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理论经济学专业 南昌 330013)摘要:从全球化经济层面看,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传统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复归,因此,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这次经济危机不能简单地看成美国经济的危机及其扩散效应,它是全球化经济的总危机。美国人过度消费、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不力只是这次危机的技术性原因,从根本上看,这次危机是全球化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资本的逐利本性、全球化经济的无序竞争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的缺失是其深层根源。因此,它首先是实体经济的危机。无论美国经济
2、短期内能否实现稳定,如果没有新的技术革命或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全球经济将长期陷于低迷。关键词:马克思 全球化经济 国际分工 经济危机 技术创新 福利制度从2006年开始,美国的次贷问题逐步显现,2007年8月这场危机全面爆发。危机爆发前后,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潜在影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由30个发达国家组成的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曾经预言,美国经济因次贷危机难以避免下滑,但欧洲将接过美国的接力棒,推动OECD各国的经济增长。这种展望认为美国的次贷危机可以与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势相分离。 伊藤诚(日).美国次贷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理论视野2008年7期.然而,经过1年多的治理
3、,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没有痊愈,反而引起更猛烈的次级债务危机和全面的金融危机,并引起实体经济的收缩。与此同时,这场危机逐步向世界各国扩散,发展成为一场全面而深刻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样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哪里?其演变趋势如何?我们拟从经济全球化视角,运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初步分析。一、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适用性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资本的本性所在。为此,在资本与劳动力的关系方面,资本总是力图将工资限定在劳动力价值的水平,甚至压缩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以便获取最大化利润,并将利润尽可能转化为资本,实现扩大再生产,从而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而在资本
4、与资本的关系方面,每个资本为了在竞争中保存、壮大自己,就必须设法获取平均利润乃至超额利润。因此,都具有兼并他人和改进生产手段的内在要求。这种资本竞争必然造成生产趋于垄断和技术、管理的进步,并不断地把一部分有产者转化为无产者,整个社会生产因此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这两方面带来的一个共同结果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购买力相对缩小。它们的矛盾运动必然引起周期性经济危机,而资本的本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收入分配关系使这种危机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根据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收入分配和财富的集中趋势决定着危机的基本性质,即危机只是意味着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与此同时,危机的发生也包含着资本品、耐用消费品
5、的使用寿命和技术创新的因素。在马克思设定的收入分配关系下,如果一定技术条件决定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相对稳定,通过高积累、低消费和高投资,社会生产能够实现快速的外延式扩张。如果考虑技术进步的作用,社会经济就能够通过周期性危机螺旋式向上发展,直到这一生产方式的潜力完全耗尽。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历史合理性。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的生产扩张达到无法逾越的边界之前,资本品、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是决定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其周期的长短与这些产品的使用寿命相应,这种周期类似于短周期,它是市场机制本身有可能克服的。当社会生产在一定技术条件和分配关系下达到无法逾越的边界的时候,相
6、对过剩的危机就会发生。消除这种危机的可能途径有收入分配调整、生产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然而,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收入分配的调整是不可能的,代表资本的政府不可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节。因此,经济危机只能通过资本的自相残杀和技术创新来暂时消除。资本自相残杀的结果是垄断的形成和加强,并引起更加激烈的竞争;技术创新和生产自动化必然导致对直接劳动者的剥夺越来越不可能。这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马克思揭示的上述经济发展原理,对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有较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从1925年至1945年,国际性经济大危机发生了七、八次,两次世界大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成经济危机的某种极端的表现形
7、式。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马克思的经济学原理及其危机理论似乎失灵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保持了近30年的持续增长,并且,尽管20世纪70年代中期爆发了经济危机,整个发达国家长时期陷于“滞胀”状态,而这种滞胀危机的性质也很难看成是马克思所揭示的相对过剩危机。由于发达国家政府对经济运行的有效干预和收入再分配,全社会的潜在消费需求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因此,滞胀危机更多地表现为绝对过剩的危机。正因为如此,对医治相对过剩危机有成效的凯恩斯理论也随之失灵了。马克思认为,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其政府不可能干预经济,收入分配只能由市场决定。可见,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失灵,只是其设定的条件在特定环境下
8、发生了改变,因此,暂时的失灵并不能动摇理论本身的科学性。马克思设定的条件是以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因此,现实生产关系的变化和经济运行条件的改变,很可能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的社会性质的某种程度的变化。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用整个第27章阐述了“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马克思在这里指出:公司股份化和股份社会化,“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493页.,尽管向股份形式转化本身,“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497页.,这种形式依然可以看作“转到
9、一种新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499页.。马克思还指出:这种没有私有财产控制的私人生产,会再生产出一种新的金融贵族,并在证券交易方面“再生产出一整套投机和欺诈活动”;而股份形式在一定部门造成的垄断,能够“引起国家的干涉”。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495页.总的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同于马克思描绘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与信用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惨烈的世界大战表明,如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加以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就不能继续存在
10、下去。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苏联、东欧的演变和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使资本、技术和商品等在发达国家之外大范围流动成为可能。这种变化又适逢信息技术革命实现了重大突破,IT产业成为新的高端产业,这推动了发达国家内部的产业升级和传统产业的外移。这些因素使发达国家经济在滞胀危机中寻找到了一条出路,并掀起了一波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浪潮。国际垄断资本因此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利润。这次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资本主义全球化。一方面,国际垄断资本具有一定的“社会资本”的性质;另一方面,这种“社会资本”依然是过渡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的资本。从全球范围看,这次
11、资本主义全球化对生产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自由化的结果是: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这使发达国家较为健全的福利保障制度所具有的约束资本、平衡供需的作用弱化,而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福利保障还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从根本上看,全球化经济还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单个国家的可管理性或国际经济的有限协调,都不能消除这种无政府性质。因此,经济全球化不仅是资本主义全球化,而且在全球经济层面使生产方式向马克思描绘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复归。这就是最近10多年来新自由主义日益上升的深层基础。由于资本主义全球化和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复归,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危机理论对这种全球化经济也就
12、具有很强的分析力。上述分析表明,从全球化经济层面看,由于国际资本摆脱了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约束,且在发展中国家获得高度的自由,当代生产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向传统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复归。因此,其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与马克思在理论上所揭示的应该是相一致的。但另一方面,与19世纪60、70年代英国推动的自由贸易相比,这次经济全球化、自由化所处的时代条件迥然有别,其内在矛盾的表现形式或作用方式必然有很大差异。那时,英国具有资本、技术和殖民体系的优势,而与其它后发国家相比,其劳动力成本并没有明显的劣势。因此,英国自身成为世界性生产工厂,并把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为此,当一场危机到来之后,一些主要的后发
13、国家纷纷放弃自由贸易原则,转而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与此同时,它们一方面利用英国自由贸易政策大力引进资本和先进技术,并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在技术上赶超英国;另一方面,它们在国内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政策。因此,最后连英国也不得不放弃自由贸易原则。但是,贸易保护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最终在全球范围内以更加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就这次经济全球化、自由化而言,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其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很大差距。因此,成为世界工厂的不是发达国家,而是发展中大国,发达国家反而在表面上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市场。而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
14、与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因此也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出口能力无限增长的趋势与发达国家的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并且,在经济危机面前,可能首先转向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是后发国家,而是某些发达国家。因此,我们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这次经济危机时,必须充分注意到这种时代差异。二、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经济危机根源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收入分配主要由市场决定,并且,在资本主义早期或者是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阶段的经济体,劳动力供给往往大于需求,处于过剩状态。因此,劳动力价格即工资一般被压缩到仅仅维持生存的水平,甚至达不到劳动力价值的水平,其收入无法维持正常的城市生活需要,即城市中生存最基本的
15、居住、就医、就学的需要。而另一方面,资本却能在几乎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低消费、高积累、高投资和工业生产的快速扩张是这一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不能反过来说具有这一特征就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典型的计划经济也表现为类似的特征)。通过资本之间的竞争,新技术也会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生产过程。但是,由于消费压抑和强烈的投资冲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总是大幅度慢于生产能力的增长,生产的快速扩张和消费力的相对缩小便构成最基本的矛盾。不过,在存在经济扩张空间的情况下,这一潜在矛盾不会成为现实,投资需求会弥补消费需求的不足。相反地,由于高积累、高投资,通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快速外延扩张或外延扩张与产业升级相结
16、合,能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并把越来越广的领域卷入这一生产方式中。因此,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具有历史合理性,它为知识、技术的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经济繁荣。然而,由于强烈的消费压抑,经济繁荣的持续取决于投资扩张的空间。这就是早期资本主义严重依赖侵略扩张和世界殖民化的经济根源。就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化经济而言,由于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化经济层面的一定程度的复归,这一生产方式内在的基本矛盾必然在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特征方面得到体现。所不同的是,马克思研究的重点是单个经济体内部的生产关系,而全球化经济研究的重点是国际经济关系。并且,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体
17、系中的单个经济体具有同质性。而在我们这个时代,不同经济体的生产方式存在巨大差异。这必然影响到该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全球化经济中的表现形式。在这里,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更多地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出口能力无限增长的趋势与发达国家的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此外,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某些国家的信用制度和虚拟经济也已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水平。这也会影响到全球化经济条件下的国际经济关系。综合这些因素,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其一、最终消费在社会需求中所占比例相对下降,工业生产在发展中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扩张,全球经济呈现一种投资拉动型特征。从全球化经济层面看,一方面,国际资本
18、在世界各地自由流动,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另一方面,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者的生产条件和社会福利缺乏制度性保障,劳动者的收入被压低到无法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水平,他们作为城市中的生产者,其收入根本不足以维持本人及其家属在城市中最基本的居住、消费、就医、就学等方面的需要。在这种条件下,国际资本能够在全球化经济中实现利润最大化。此相应的是,不仅发展中国家数以亿计的低收入者处于很低的消费水平,这些劳动者还为发展中国家的高收入者和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变相的福利,使他们能够把日常消费支出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样,在资本所获利润最大化且转化为投资的基础上,全球范围内很大比例的工薪收入能够通过信用机构转化为
19、用于投资的“社会资本”。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并没有因新经济的繁荣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一些高福利国家为了减缓资本和产业外移,在其消费者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廉价消费品中获得变相福利的条件下,他们还一再尝试降低已有的福利水平,出现了福利保障倒退的趋势。总之,无论是利润最大化的实现 利润最大化并不意味着始终保持高利润,随着资本之间竞争的加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加深,即全球性需求相对不足的发展,产品价格必然趋于降低,利润相应下降。因此,在全球化经济条件下,到了资本利润不能不维持在一种很低的水平的时候,这本身也是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趋于尖锐化的表现。,还是“社会资
20、本”的形成,都是以数以亿计的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可见,不充分认识数以亿计的低收入劳动者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不能理解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快速扩张和全球经济的长时间繁荣,也不能理解全球资本扩张条件下大量过剩资本即所谓热钱的存在。对此,一些经济学家已有明确的认识,日本学者武者陵司指出,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率的飞速提升和劳动力不等价交换,是发达国家在全球配置资源获得超额利润的基础,同时这也是“支撑此轮经济繁荣的两个重要因素”。正是发展中国家基于上述因素对发达国家剩余资本的大量吸收,“导致以发达国家为首的世界经济同时繁荣”。 武者陵司(日).世界进入空前超额
21、利润时代,参考消息2007年5月13日.其二、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趋于扩大,房地产业逐步成为各国经济最后景气的支柱。随着经济全球化条件的成熟,发达国家的资本和传统产业像洪水一样奔涌而出,浩浩荡荡流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一起,促成了长达10多年的全球性经济繁荣。然而,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必然弱化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仅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迅速扩大,就发达国家而言,尽管存在进口的廉价消费品部分抵消福利水平下降趋势的因素,这方面的差距还是趋于扩大。而虚拟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富效应,进一步放大了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收入差距的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罗雄飞 江西财经大学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江西 财经大学 经济 全球化 世界经济 危机 基于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24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