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doc
《第三章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章节编号章节名称第三章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知识点1、区域经济结构均衡理论于区域空间结构均衡理论。2、平衡增长理论的含义及类型。3、大推动理论。4、贫困恶性循环。5、新古典主义区域增长理论。本章重点与难点1、大推动理论的理论基础外部经济效果。2、大规模投资计划的理论依据斯密定理。2、贫困恶性循环理论。3、新古典理论的均衡运行机制要素的区际逆向流动。4、新古典理论的应用前提区际技术一致性。本章学习目标和指南1、要分清两类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一类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主要是强调区域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发展平衡问题,另一类是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平衡问题,即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2、掌握区域经济结
2、构均衡理论,其中主要是大推动理论与纳克斯提出的平衡发展理论。3、掌握区域经济空间均衡理论,主要是新古典区域增长理论。4、一定要注重理解这两类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它们从本质上讲,不是一个理论体系的。这在学习中尤其要区分清楚。5、本章重点之一是新古典理论的关于区际技术一致性的内容,这方面要加强学习。本章课前思考1、从客观规律上讲,区域经济究竟是平衡发展的还是不平衡发展的。2、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为什么认为区域经济是均衡发展的。3、为什么可以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区域均衡发展过程。4、现实中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都会存在,究竟哪一个占据上风。5、有哪些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章节具体内容(
3、主体教材)第三章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经济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经济均衡问题。洛桑学派的创始人、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M.Walras)于1871年提出的一般均衡论,是经济学中最早建立的有关均衡问题的理论,它比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的局部均衡论还要早二十年。我们知道,经济学中的均衡分析方法只考虑单个市场、单个商品的价格与供求关系变化,而一般均衡方法则要考虑到所有各个市场、所有各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经常采用的最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是假定只有两种商品存在的市场模型。就是说,经济分析中,例如消费者行为理论或厂商生产理论中,经常讨论的是单个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
4、或单个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这就是局部均衡,或者,在讨论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时,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只讨论某一种商品或某一种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这也是局部均衡。而如果研究的是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或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及相互制约的关系,或者研究的是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的相互影响或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此等等,如果最终这些商品、要素或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达到的均衡,就属于一般均衡。由此可见,一般均衡分析要比局部均衡分析远为复杂。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以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一起,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分析方法。然而,这些经济学原理
5、中的均衡或非均衡,讨论的是商品、要素的市场价格决定或消费者与生产者效用的决定,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这不同于区域经济中讨论的均衡与非均衡问题。区域经济探讨的均衡与非均衡问题,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的均衡问题,即产业间的均衡发展问题;二是从空间结构入手,分析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的均衡问题。因此,区域均衡或非均衡理论,可从经济结构及空间结构角度,分为区域经济结构(非)均衡理论和空间结构(非)均衡理论。但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的论著中把这两种均衡理论不加辨别地混为使用。例如将大推动理论与循环累积因果原理放在一起阐述,前者从产业结构角度强调产业之间的平衡发展问题,而后者
6、从空间角度强调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问题。两者虽然都在讲平衡,但一个强调的产业,另一个强调的是地区,这显然是两个思路、两种体系,我们认为是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的。区域经济结构均衡理论主要有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动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等,区域经济结构的非均衡理论却仅有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而且,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也包括了区域空间结构的非均衡思想,所以该理论也可以作为区域空间结构非均衡理论来应用。而一谈起区域空间结构均衡理论,即指的是新古典主义区域增长理论,这是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R.Solow)和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旺(T.T.Swan)提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
7、上建立起来的。经常见诸于书刊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增长极理论、梯度理论和点轴理论等,被称为区域空间结构非均衡理论。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均衡论平衡增长理论一、平衡增长理论及其评价平衡增长理论的观点最初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指在整个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其按同一或不同比率全面得到发展,以此来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平衡增长的三种类型:一是强调投资规模;二是注重经济发展路线;三是上述两者的折衷类型。平衡增长的最初含义:以大规模的投资来克服发展过程中供给和需求方面的不可分性。供给的不可分性指资本(特别是社会一般资本)的整体性,以及只有在许多经济活动上同时进行投资才能得到各种规模经济利
8、益;需求的不可分性指由市场规模所造成的对经济活动的盈利性以及可行性的限制。平衡增长的扩展含义:经济发展道路以及投资格局一定要使不同经济部门保持平衡,不要因一个部门的发展不足阻碍其它部门的发展。这里“不同经济部门保持平衡”并不是说所有部门都要以同样的比率增长,而是说各部门产出的增长要与各种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相一致,从而使供给和需求相符。这就暗含着“均衡思想”,即不存在短缺或瓶颈。基础设施的不可分性是发展过程中外部经济的最重要源泉,其贡献是间接生产性的,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后方可形成。所谓资本供给的“不可分性”是指社会先行资本供给的不可分性。由于这些项目规模巨大,各项目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依存,必
9、须同时建成才能发挥作用,因而一开始就需要有最低限度的大量投资作为创始资本,并且要有相应的辅助设施才能投入使用,形成生产能力。社会先行资本为其他工业产业部门造成了投资机会,其发展必须先于那些收益来得较快的直接生产性投资。由于基础设施的最低规模是巨大的,因此,在经济发展初期,其生产能力的过剩将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供给和需求两个不可分性的作用,使得经济发展道路以及投资格局一定要使不同经济部门保持平衡,不要因一个部门的发展不足阻碍其它部门的发展,不同经济部门保持平衡就是为了克服不可分性的作用。这里“不同经济部门保持平衡”并不是说所有部门都要以同样的比率增长,而是说各部门产出的增长要与各种产品的需求收入弹
10、性相一致,从而使供给和需求相符。这就暗含着“均衡思想”,即不存在短缺或瓶颈。这是均衡增长的扩展含义。为使不同经济部门发展保持平衡,势必要对这些不同部门同时进行投资,而这就需要大量资金,对资金缺乏的落后地区来讲,实施经济均衡增长的战略有很大的难度。但是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大规模投资计划是无法避免的,其经济依据来源于著名的“斯密定理”,即专业化或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如果市场受到限制,一些经济活动就会失去经济上的可行性。如果很多活动同时开展,每一项活动就会为其他活动的产品提供市场,因而处于孤立状态下缺乏显著盈利性的活动在大规模发展规划范围内就会呈现出显著的盈利性平衡增长理论相应地分为三种类型:一
11、是以罗森斯坦.罗丹为代表的“极端”型平衡增长,主要对各个工业部门同时、按同一比率进行大规模投资,使整个工业按同一速率全面增长。二是以拉格纳.纳克斯为代表的“温和”型平衡增长,主张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但按不同比率进行大规模投资,使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按不同速率全面增长。三是以斯特里顿为代表的“完善”型平衡增长,主张以“萨伊定律”为依据,按照产品的价格和收入弹性大小选择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长比率,达到经济发展的目标。平衡增长理论,避免了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其他部门发展的倾向,强调大规模投资和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的重要性,重视市场机制作用存在的局限性和实现宏观计划的必要性,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迅速
12、发展提供了一种发展模式,并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政策的制定产生了一定影响,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同时平衡增长理论过分依赖计划化和国家干预及日益受到资源不足、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转向不平衡增长理论。二、大推动理论大推动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于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1943)一文中提出的。基本内容:该理论是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起步而设计的一种战略思路。大推动就是对国民经济的几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以引起这些部门的平衡增长,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主要强调投资与增长的部门间的平衡,认为只有部门或产业间的均衡发展,才能推动国
13、家或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大推动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相互补充的工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能够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这样就可以克服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狭小,在需求方面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二是对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不同企业可以分工协作,相互提供服务,这样就可以减少单个企业的开支。为了克服需求和供给对经济发展的限制,罗氏主张“工业化的地区必须充分地大”,“这种大是指范围和人口,而不是产量”。其含义是: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对几个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才能产生“外部经济效果”,从而克服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对经济发展的限制。大规模投资的原因是发展中
14、国家经济中存在着某种“不可分性”,小规模的、个别部门的投资不可能形成相互的市场需求,从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对社会先行资本的投资必须是“大规模跃进”式的;大规模投资对厂商和社会都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不仅企业本身可以降低成本,从而提高获利能力,而且其他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可分享“外部经济效果”,从而提高社会的获利能力。关于投资方向,罗氏并不主张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同时进行投资,而是主张首先向几个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投资。尤其是罗氏首先提出了“社会先行资本”的概念,旨在强调“在一般的产业投资之前,一个社会应具备的在基础设施方面的积累”。他提出了基础设施在工业化初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
15、观点,认为社会先行资本的最主要的作用是在其他的产业中造成投资机会。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必须先于那些收益来得较快的直接生产性投资,它构成了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结构和作为一个总体的国民经济的分摊成本。基础设施投资是社会先行资本,在消费品工业建立之前,必须大规模地形成不可分割的社会先行资本,即建立起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社会先行资本诸要素中每一个要素要求有最低限度的投资量,这类投资通常都在社会总投资中占30%-35%。同时,罗氏主张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能把投资重点放在重工业部门,因为这样所需资本量大,投资回收期长。完全可以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获得所需的重工业产品。所以,初级阶段首先把资本投向具有
16、相互联系的轻工业以及其他产业部门。大推动的资本来源有国内与国际两个渠道。国内方面强调在不降低原有消费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储蓄水平。国际方面强调决不能采用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发展模式,主张要依赖大量的国际投资和资本引进。仅仅靠市场机制是不能形成社会先行资本的,而必须通过规划、组织等步骤,通过公共投资的方式形成社会先行资本。关于大推动战略的实施,罗氏认为,这种投资不可能由几个私有企业来完成,而必须由政府通过计划来组织实施。这主要是由于:1、缺乏利润刺激。大推动带来的不是某个企业的利润增加,而是外部经济效果,即如果某个企业增加投资,生产扩张,自身并不能直接获利,而是为以它为市场的企业获利创造了条件。大推动
17、战略不可能由私人企业主动地实施。2、投资额巨大。3、基础设施的建设一般由政府来承担。大推动理论的主要方面已经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其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发展的瓶颈。这种认识具有较为深刻的经济学原理,即它可的理论基础是“不可分性”(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但大推动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该理论过于重视和强调计划的作用,忽视了发挥市场经济的自组织作用。2、大推动的投资方向被局限在轻工业等部门,而轻工业部门产生的外部经济效果并不大,它不可能克服来自需求方面的限制,从而也不能带
18、动整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3、罗氏主张通过贸易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重工业产品,但实际上,发展中国家往往并不能通过此途径获得其大推动需要的资本品。三、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一为资本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给不足低生产率),二是资本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低
19、生产率)。因此,无论从资本供给还是从资本需求来看,落后地区的这种恶性循环似乎是难以避免的。纳克斯认为,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向落后地区注入资本,纳克斯提出了“温和的”平衡增长战略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给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这样才能形成广大而充足的市场,产生足够的投资诱导,为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创造条件。他指出,在经济发展初期,一切部门应当同时扩大。各部门平衡增长,既可以产生外在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又可以促进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增长,使经济均衡而稳定地增长
20、,各部门之间互相购买产品,可以避免多余的生产能力,并加强对投资的诱导。由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提供市场和外部条件,因此,基础设施的建设的资本品及消费品的生产,也必须平衡增长。同罗森斯坦罗丹的理论有所不同,纳克斯虽然也主张同时、全面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但他并不主张各个部门都按同一比率发展,而以各部门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来确定不同的投资率。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限购买力低生产率投资引诱不足资本缺少低收入资本量小低生产率储蓄能力低图3-1 贫困的恶性循环示意图纳克斯的观点:1、无论从资本供给,
21、还是从资本需求来看,落后地区都处在一种恶性循环之中,它与发达地区的不平衡发展是难以避免的。2、认为要打破恶性贫困循环,必须同时向落后地区的各行业投资,扩大市场,增加生产规模。第二节 区域经济空间均衡论新古典理论 以均衡(equilibrium)概念为基础形成的新古典主义区域增长理论(Neoclassical regional growth theory,以下简称新古典理论)曾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占有统治地位。20世纪3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发展的地理分布是由自然环境所决定的,无法改变,从理论上讲,区域非均衡增长只是一般经济均衡自动调节系统中出现的暂时现象,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可以实现资
22、源的合理配置,达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目标。195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R.Solow)和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旺(T.T.Swan)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他们认为,充分就业的稳定均衡增长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调整生产中资本和劳动的配合比例而实现,如果市场机制处分发挥作用,经济增长有趋向充分就业均衡的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新古典主义区域增长理论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新古典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任何区域差异现象都是暂时的,在一定条件下,随着生产要素在区际的流动,各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即趋于均衡。2、区域问题产生的关键是市场机制失灵。理论核心是宣扬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
23、用强化市场力的办法解决区域问题。一、早期新古典理论早期的新古典理论是运用标准的新古典国家增长理论来分析区域增长问题 的学派,即将国家增长理论简单地移植到区域层面。在分析方法上采用传统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以供给为出发点,把区域看成是一个生产单元,认为只要通过要素市场的顺利运转,将实现收入和就业均衡。非均衡仅仅反映了市场机制对区域均衡进行调节的滞后或市场自身的不完善。任何区域的差异现象都是暂时的,即使给定一个非均衡的区域经济状态,在一定条件下,资本和劳动的逆向流动可实现总体效率与空间平等的最优结合。社会不需要付出总体效率的损失,各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即趋于均衡。因此,新古典理论被看成是一种
24、区域均衡增长理论。1、区域均衡实现途径美国经济学家鲍茨(G.H.Borts)和斯坦因(L.J.Stein)在Economic Growth in a Free Market(1964),20世纪60年代初期系统地提出了新古典理论。他们假定:(1)各区域的经济产出是同质的,或者是单一的同质商品;(2)各区域劳动力同质,即劳动力的技术水平相当;(3)资本和劳动可以在区域间自由流动;(4)同种商品的区际市场价格相同;(5)各区域生产技术参量相同,每个区域都有形式为Y=F(k,l)的相同的生产函数,约束条件是规模收益不变。同时有两个隐含假定:完全竞争和要素充分利用。在这些假定的基础上,可以得出:资本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区域经济 均衡 发展 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24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