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规划.doc
《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规划.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规划(20132015年) 一、发展基础3(一)工作基础3(二)学科方向特色4二、建设目标6(一)师资队伍建设目标7(二)学科建设目标7(三)课程建设目标7(四)科学研究目标7三、主要建设内容8(一)学科方向8(二)师资队伍9(三)科学研究10(四)人才培养11(五)学术交流12(六)学科平台12(七)条件保障13四、主要建设措施14(一)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14(二)建设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科队伍15(三)努力提高研究水平15(四)夯实基础条件16(五)加强组织领导16五、建设资金的筹集与使用16(一)建设资金筹集16(二)建设资金使用17六、建设成效分析17(一)学校发展
2、上层次17(二)人才培养上台阶17(三)专业基础上水平17 理论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不仅为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持,还为其他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更广阔的分析视角与理论基础。我校理论经济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方向凝炼、精品课程设计、科学研究成果等诸多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目前,荣获省级重点一级学科资格,就是对我校理论经济学发展成果的肯定,为了能够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学校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以实现发展目标。 一、发展基础 (一)工作基础1教学团队目前,理论经济学教学团队当中,教授8人,副教授18人,讲师25人,高级职称占总量的46%;其中已
3、获得博士学位的12人,在读博士9人,合计占团队的34.4%;团队高学历成员均来自全国知名学府,学缘结构良好;45岁以下的学术骨干占到总体的80%以上,发展潜力很大。2课程建设本学科现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同时,继续不断优化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等精品课程,为我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提供基础保证、夯实研究根基。3.人才培养我校于1999年开始招收经济学专业本科生,于2010年取得了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资格。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校对研究生和本科生制定了差异性的培养方案。在硕士研究生层次,按照国家对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着重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开拓
4、学生的研究视野,引导学生积极探寻专业与研究偏好的契合点,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要求熟练掌握经济理论或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手段,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经济社会问题,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本科生层次,以学生未来的发展为目标,在培养方式上考虑学生考研和从业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学习能力,课程体系上侧重于学习掌握基本经济理论及其应用,以及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4.科学研究我校理论经济学学科紧抓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科研资源整合的有利契机,始终坚持紧扣各自形成的研究方向,不仅在研究的广度上较前有显著拓展,而且在研究的深度上取得了不少创新和突破。在2008-20
5、12年期间,每个研究方向的带头人都出版了较高水平的学术专著,至今已经出版专著、教材12部,其中国家级出版社10部,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90余篇,主持参与完成各类课题19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72项,总经费约合570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4项,其它奖励150项。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主要科研成果一览表成果类别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合计论文98篇134篇115篇122篇110篇579 其中CSSCI20篇21篇20篇24篇21篇96项目29项48项35项33项48项193 其中省级以上17项21项16项17项21项72专著、教材3部2部
6、2部4部2部12 其中省级以上3部2部2部4部2部10获奖36项35项30项38项37项176其中省级以上3项4项6项5项6项24 (二)学科方向特色我校立足理论经济学的学科特点,结合所在区位的区域环境,目前,已经凝炼出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市场、企业与政府行为、增长与发展经济学等四个学科研究方向。在这四个学科研究方向上,均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合理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团队。1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本学科方向主要围绕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西部生态价值评估、资源环境系统分析研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区域发展开展研究。本研究方向现有专业教师18人。具中教授 2
7、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100%;教师中博士6人、在读博士5人;师资队伍主要来自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和中科院寒旱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学缘结构合理。在本学科方向研究队伍中,带头人王必达教授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此外,还有甘肃省环境学会常务理事1人,甘肃省环境学会理事1人,甘肃省水利学会理事1人,其他教师均为中国水利学会会员和中国环境学会会员。本学术队伍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现已基本形成了一支规模适度,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较高,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相对
8、合理的学术队伍,为进一步推进学科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术队伍核心成员近5年来在科研工作方面获多项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80篇,其中CSSCI发表30篇,CSCD发表25篇;出版专著5部,出版教材1 部;主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共70项;共获省部、地市级科研奖励15项。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均有本方向教师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甘肃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本学科方向已经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价值、所有制改革与分配制度创新、 统筹城乡发展等研究特色问题。本学科方向现有教授2人,博士2人,其中1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9、1人获得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1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本学科方向研究人员在当代经济研究、教学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16篇。本方向的师资多人兼任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和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理事等学术职务,2009年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研讨会第23届年会审稿会再次在我校召开,进一步提升了我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在国内的学术声誉。3市场、企业与政府行为研究方向本学科方向已经形成欠发达地区市场制度、企业绩效与企业行为的关系、政府统计与政府行为优化等特色研究问题。本方向现有教授2人,博士2人,45岁以下人员占到
10、本学科总数的86%, 2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为“甘肃省高等学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人获得“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本方向研究成员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完成1项教育部新世纪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主持完成2项甘肃省重大科研项目,主持和参与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在财贸经济、投资研究、统计研究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21篇,出版专著6部、教材3部。荣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得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4增长与发展经济学本研究方向已经形成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经济增长和贫困问题、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发展
11、战略问题、欠发达地区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相关问题、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城乡互动问题等研究特色。本学科方向现有教授、副教授5人,讲师6人,博士3人,团队成员结构合理,专业背景各不相同,除了发展经济学以外,还涉及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等专业领域。学科方向带头人高云虹教授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近年来牵头带领团队成员将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结合在一起,凸显出发展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等多领域融合的特色和优势。本学科方向围绕增长和发展问题,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沿着城镇贫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城乡互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等富有特色的研究视角,
12、取得了大量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近五年来,在改革、经济地理、经济体制改革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其中CSSCI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多篇被转载和引用,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获得各类奖项12项。 二、建设目标作为财经类院校,预期到2015年,我校力争要建设成为黄河上游甘、青、宁三省区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示范性基地,力争为我校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提供基础保障,积极服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立足现有师资队伍基础,到2015年,力争理论经济学学科的专任教师人超过7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人数达到35人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超
13、过2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超过50人,留学归国人员3人;造就一支数量充足、学历较高、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二)学科建设目标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努力申报国家级科研课题。在大幅度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申报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在不断加大科研扶持力度的同时,提升师资服务地方意识,加强与地方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高科学研究的应用实践性,提高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等级以及科研获奖的等级。力争在3年内发表论文120篇以上,其中国家核心刊物80篇,出版专著3部,编著7部,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60项,每年20项,累计科研经费达到200万元
14、。 (三)课程建设目标20132015年,争取对归属在理论经济学学科内的所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进行评估,划分等级,评出一、二、三类课程,其中,对评估为一类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力争到2015年,建成2门省级或以上的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 (四)科学研究目标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方面,通过重点引进与重点培养等途径,着力选拔本学科各学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形成高水平、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团队,带动本学科学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在实践中,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每年保持有1-2名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访问。使本学科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45%;其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力争达到70%。改善师资
15、队伍的学缘结构,青年教师拥有重点大学博士学位人数比例不小于70%。在科研成果方面,2013-2015年间,争取在国内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10部左右;争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0项左右,其他课题20项左右;优秀科研成果获奖数力争达到10-15项。产出一批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应用成果,力争科研成果数量、质量及各项社会影响指标进入国内同学科领域前列。在研究基地建设方面,围绕本学科现有研究基础和规划中拟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方向,规划建设理论经济学研究基地。力争到2015年,建立国家级科研基地1个,增加省级研究中心2个,建成国家级研究机构1个,国家级实验
16、室1个,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在理顺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方面,通过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强化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全面提高管理干部的个人素质、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和开展新型教育模式奠定良好基础,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多渠道,多方筹措建设资金,通过目标任务管理手段,提高资金运用效益。综上,理论经济学省级一级重点学建设规划量化指标如下: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20132015年预期建设成效量化指标一览表建设内容建设成效量化指标教学团队(1)整体规模专任教师65-75人,年均增10人。(2)职称结构副教授以上教师比例60%,年增长率15%。(3)学历结构博士教师比例45%,年增长
17、率10%。(4)学缘结构新增博士5-8人,年增2人及以上。(5)学术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3-5人,年增1人及以上。突出中青年专家2-3人,年增1人人才培养(1)本科生规模600人,年增150人。(2)研究生规模硕士生70人,年增15人。(3)课程建设力争国家精品课程1门,预期2015年实现目标。省级精品课程新增2门,年增1门。校级精品课程新增3门,年增1门。(4)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省级以上4项,每年至少获得1项。教学名师2-3人,每年保证1位教师获此殊荣。科学研究(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3-5项,每年保证1项。(2)省部级科研课题 10项,年至少3项。(3)代表性论文权威10
18、篇、核心110篇,每年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40篇以上(4)代表性著作10部,每年至少出版3部。(5)重要科研奖励省级以上10-15项,每年至少获得4项奖励。学术交流(1)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次,每年力争举办1次(2)出国访问2-6人次,每年争取选派1名教师出国访问。(3)教师在国际国内会议上做报告3-10人次,每年力争不少于1人次。(4)国际交流合作3-6项,每年不少于1项。学科平台(1)硕士点力争新增理论经济学硕士点2个,2015年实现目标。(2)博士点力争申请理论经济学博士点,2015年实现目标。(3)服务地区经济成立兰州新区研究所,力争2013年实现目标。 三、主要建设内容 (一)学科方向理
19、论经济学学科本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凝练研究方向的原则,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1. 推进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的相关研究从系统思维的整体性出发,把人类的经济活动放在整个自然生态大系统中来考察,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追求社会经济效益与自然环境效益的统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所涉的重大问题进行科研攻关,为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持;通过未来的建设和实践,主要集中分析和研究西部生态价值评估、资源环境系统分析研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区域发展研究等方面。2.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加强对资本论文本的研究,探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理论 经济学 一级 学科建设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24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