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规划.doc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规划.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规划前 言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规划,是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区划调整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更是开发区实施“建区”和“造城”并重的第一个关键五年规划。本规划是在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导下,结合开发区实际编制的,是“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统领性和指导性文件。本规划以201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本规划范围为星海、海城、沙城、天河四个街道,以及金海园区(丁山片和天成片,金海街道待成立)和瓯飞工程(预留空间约52平方公里),区域总面积约122.5平方公里,“十二五”重点规划面积为70.
2、5平方公里(瓯飞工程区域,暂不作为重点)。状蒲园区5.11平方公里委托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龙湾区管理。第一章发展背景与总体思路第一节“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过去的五年,是开发区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开发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园区空间稳步拓展,配套环境逐步优化,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41.61亿元1,“十一五”平均增长13%左右,工业总产值达到416.8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5.6%;财政收入20.63亿元,“十一五”
3、年均增长13.4%;外向型经济逐步从金融危机中恢复,2010年实现外贸出口11.35亿美元,同比增长34.5%;“十一五”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56.8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累计完成106.1亿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区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7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88家,产值超5亿元企业达到10家,超10亿元企业3家;全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省级著名商标21个,省级名牌产品22个,省级出口名牌1个。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10年,全区拥有区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含科技型企业)
4、98家,新政策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2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家。全区拥有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20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27家、区级企业研发中心57家;科技创新成效明显,2010年全区区级以上科技型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6.7亿元,同比增长27%;实现销售收入138.1亿元,同比增长24%。园区空间稳步拓展。“十一五”以来,开发区着力推进滨海工业园区(现星海街道2)和金海园区(丁山片和天成片)建设步伐,用地空间不断拓展。区划调整后,开发区现辖温州滨海工业园区、金海园区(丁山片和天成片),委托管理星海、海城、沙城、天河4个街道,规划总面积70.5平方公里,现有
5、总人口20.2万人3。目前,滨海工业园区大部分已建成,金海园区(丁山片)已基本完成地块出让,金海园区(天成片)正加快围垦回填和市政设施建设,龙湾二期围垦和瓯飞工程也已开工。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全区现包括星海、海城、沙城、天河4个街道,社会管理职能得到加强,公共服务日益健全。建成滨海学校、卫生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生产性服务业取得较快发展,园区大力发展金融、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引进了一批金融机构和大型超市等,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围垦造地、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体系加快完善;温瑞塘河治理取得成效,完成园区污水处理厂专项整治,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综合分
6、析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1、产业升级压力较大。总体而言,开发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仍较大,粗放式增长特征仍较为明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不高。规模以上纺织服装制造业、皮革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年产值约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全区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与国内先进园区相比仍有差距。2、城市功能明显滞后。开发区的发展进程已经步入了后开发区时代,要求开发区向具有综合功能和多元内容的新城区发展。开发区一直以来单一的工业区功能定位导致园区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城市功能的不完善影响了投资环境,并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瓶颈。行政区划调整后,街道的托管
7、为开发区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重任。3、空间优化任重道远。自1992年建区到2002年,开发区实际开发面积只有状蒲园区5.11平方公里和高新园区0.7平方公里。2002年以来,滨海工业园区(现星海街道)15平方公里启动建设,但无法为大发展提供足够的土地储备。2009年启动建设的金海园区也只能满足今后3年的发展需要。空间制约导致企业外迁和大项目引进困难。随着温州城市加快东扩,“十二五”开发区亟待优化和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城市与产业互动发展。4、创新引领作用有待加强。开发区应发挥引领区域创新发展、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但目前这一作用并不明
8、显。由于温州人才发展大环境的问题,高级研发、技术和管理人才较难留住。另外,开发区现有孵化器场地面积无法满足需求,急需拓展。开发区产业门类与温州其他园区存在一些雷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突出。从现状来看,开发区发展海洋经济、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第二节“十二五”发展环境与阶段判断“十二五”开发区主要面临以下发展环境:适逢全球经济再平衡期,国际发展环境挑战中蕴藏机遇。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调整和再平衡,短期难现高增长。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重新活跃,这无疑将阻碍开发区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危机将催生以新能源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并形成国际产
9、业转移新趋势,不同产业或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将不断衍生出新的产业形态,为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机遇。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开发区依然具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发展理念,技术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经济增长将由外需拉动转向由内需、外需协同拉动,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新的产业发展趋势,这为开发区“十二五”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国家推进区域一体化和沿海开发战略,平台载体和
10、政策环境更为有利。国家正在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浙江省、温州市两级均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战略,为开发区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开发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浙江省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带战略,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发展新平台,将为开发区拓展发展空间带来历史性机遇,也对滩涂资源开发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开发区在温州大都市区建设中地位突出,必将迎来加快发展机遇。温州“十二五”提出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目标,打造富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开发区处在“1650”温州大都市总体空间
11、架构中的主中心,作为主中心的沿海地区,是温州未来产业集聚和城市拓展的主要阵地。随着全市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开展、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到位、破难攻坚大行动强势推进和城乡统筹逐步实施,温州已进入转型发展的加速期,这些都给开发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良机。都市型功能区的设立,为开发区全面转型奠定基础,社会服务职能显著增强,统筹发展成为大势所趋。总体上判断,“十二五”开发区将进入发展思路全面革新期、产业升级攻坚突破期、园区建设全面推进期、和谐环境深化构建期:发展思路进入全面革新期。伴随着后开发区时代的来临,开发区原有的政策优势正在逐渐弱化,借鉴兄弟开发区的有益经验,“十二五”开发区的发展思路要从建设“单一工业区”
12、向打造“现代化滨海新区”转变,产业结构由“重二轻三”向“重二兴三”转变,工作重点由“开发建设”向“建管并重”转变。产业升级进入攻坚突破期。金融危机形成“倒逼”机遇,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将加快转变。随着金海园区(丁山片和天成片)进入大开发时期,以增量空间的高起点开发为载体,开发区产业升级进入了攻坚突破期。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将协同推进,现代服务业比重将不断上升,节能减排和生态型园区建设将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园区建设进入全面推进期。开发区西部的海城、沙城、天河三个街道将在“十二五”时期进入城镇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期;星海街道将加快土地集约利用和未开发土地的建设;金海园区和瓯飞工程将成为开发区“
13、十二五”空间拓展的主阵地,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大量的工业项目建设将全面铺开。和谐环境进入深化构建期。“十二五”时期,是开发区由工业园区向滨海新区的转变期。生态环境对于经济要素的吸引力将大大增强;住房、教育、医疗、社保、文化体育等关系群众切身需求的公共服务将得到长足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成为新的时代主题,对基层机构和队伍建设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和谐、文明、宜业、宜居开发区的构筑将进入深化期。第三节“十二五”总体思路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和打造都市型功能区的战略部署,以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着力实施“产业兴区
14、、海洋经济、科技人才、生态环境、城市化推进”五大战略,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围绕做大做强产业,做好做优环境,加快推进开发区扩容改造,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基础设施、生活配套设施水平,重点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新兴产业、打造一批集聚园区,把开发区建设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融、宜商宜居宜创业的滨海新区。2、发展战略产业兴区战略。确立产业兴区的战略地位,将“做强二产”和“做优三产”作为产业兴区的两大重点,以滨海工业园区、金海园区为集聚平台,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新兴产业,打造产业集群。要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与“投资驱动”的引擎作用,全面提升开发区产业综合竞争力。海洋经济战略。借浙江
15、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好机遇,充分整合开发区滨海交通、海涂围垦、科技人才等要素资源,全面实施海洋经济战略。加快建设“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国家级海洋与农业高科技园区,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科技人才战略。充分重视科技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打造一体化的创业服务体系和完善高效的开发区创新服务体系为重点,加快开发区科技要素、人才资源的集聚,使开发区成为温州的“创新高地和创业乐园”,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战略。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按照生态环境优先的战略思路,全力打造一流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环境,吸引经济要素加快集聚,全面推进滨海新区建
16、设。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文化,以环境树形象、以环境促发展、以环境保和谐。城市化推进战略。按照“拉大城市框架、优化空间格局、提升城市功能、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全面实施城市化推进战略。推进海城、沙城、天河、星海、金海(待成立)五个街道的城市化水平加快提升、城市设施网络加快一体化、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完善,成为宜商宜居宜创业的滨海新区。3、奋斗目标总体目标是:通过“十二五”五年的发展,全区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城乡建设成效显著,产业升级取得突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园区环境明显改善,职工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到2015年,要在温州东海之滨崛起一座“三生”相融、宜商宜居
17、宜创业的滨海新区,成为引领全市发展的高端产业集聚区、生态建设示范区和城乡统筹先行区。经济实力加快提升。2015年,开发区总体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350亿元,年均增长16%(现价增长率),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6%;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财政收入65亿元,年均增长21%;投资驱动力明显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850亿;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出口总额达到18亿美元,年均增长15%。城乡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建设取得全面进展,开发区人口加快集聚,远期形成一座市政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居住人口达50
18、万人左右的滨海新区。城市与产业互动发展的效益加快显现,开发区投资环境大幅提升,人才、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明显提升,商贸、物流、金融、总部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居住和社区服务业逐步完善。星海、海城、沙城、天河四个街道均衡发展,“三分三改”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取得阶段成效,农房集聚建设率达到30%。产业升级取得突破。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取得明显进展,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创新服务平台更加完善,企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到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达到6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9、的比重达到45%;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发明专利累计新增授权数达到100件;研发人员占企业职工比重提高到8以上。开发区各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0个,其中亿元产值以上企业实现全覆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教育、医疗、社保等配套体系逐步完善,社区管理良性运行,和谐程度不断提升。到2015年,全区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99%;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2人,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5.4张;百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0平方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0%;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16%以下。园区环
20、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到2015年,园区新增工业项目土地平均产出率达到每亩800万元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4%;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分别达到12%、10%、15%和10%;中横河沿线、金海湖周边、高速互通口、主要街区、各生活组团等成为全区城市景观亮点,全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危险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十二五”规划主要包括经济发展、自主创新、社会事业、资源环境四大类共31个指标
21、,其中预期性指标20个,约束性指标11个。具体见附件3所示。第二章 优化空间发展格局在温州1650大都市总体空间架构和温州东部五大功能区建设思路下,把握温州城市加快东扩和开发区扩容契机,按照“一核三片五组团”的总体空间发展格局,加快开发区空间优化,明确各片区发展导向,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集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打造“三生”相融的滨海新区。第一节“一核”:打造滨海新区核心区环金海湖打造一个占地约2.32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滨海新区的核心区,作为开发区城市配套服务最为集聚的区域。功能包括行政办公、科研孵化、金融商务、人才居住、公共服务、生态休闲等。瓯飞工程(包括龙湾二期围垦)要预留城市发展用地,逐步推进滨
22、海新区核心区向东扩容,远期打造一个现代化综合型滨海城区,成为促进开发区城市与产业互动发展的主阵地。核心区建设要高起点实施城市设计,坚持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先行,重视生活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为区内企业提供完善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良好的交通设施、发达的现代通讯网络、优美惬意的生态环境和符合开发区创新、创业精神的城区文化。第二节“三片”:发展三大功能片区按照“西部统筹发展、中部优化提升、东部集聚拓展”的原则,推进西部海城、沙城、天河三个街道、中部星海街道、东部的金海园区和瓯飞工程三大功能片区统筹协调发展(状蒲园区5.11平方公里委托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龙湾区管理)。要加快开发区空间优化,明确各片区
23、发展导向,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集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西部统筹发展以“突出优势、区域联动、城乡统筹”为原则,加快海城、沙城、天河三个街道的的城市化步伐和产业升级。将滨海大道以西区域充分融入开发区整体发展战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建、社会公共服务的共享、城乡经济发展的共荣,将开发区西部建设成为开发区的重要城市组团,成为现代化的综合商住区。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加快海城、沙城、天河托管后与开发区的融合,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编制全区战略性规划,并指导各片区控规编制和调整,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在全区范围内合理配置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社会福利等社会公共资源,按照设施服务半径,推进公共服务设施的跨
24、区域共享;加快东西横向道路、给排水网络、能源网络、市政设施、河道整治等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衔接;加快理顺开发区对各街道的规划、国土、工商、质监、城管执法、人防、环保、安监、商务、审计等经济管理职能,形成权责对等、管理高效、有序和谐的发展局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以沙城街道的永寿村、七四村,天河街道的郑岙村、中和村、浦门村,海城街道的东溪村等为一期推进重点实施城中村改造,以“三分三改”为手段,提高土地利用率,拓展发展空间,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十二五”重点推进海城街道的梅岗社区,沙城街道的烟台、永寿片和七四、八甲片,以及庄桥村,天河街道的新河片等的农房集聚建设。其他村应加快“三分三改”,推进各村先联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温州 经济技术 开发区 十二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24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