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土地承包责任制).doc
《新制度经济(土地承包责任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制度经济(土地承包责任制).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制度经济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费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 交易费用的提出,对于新制度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交易费用理论表明交易活动是稀缺的,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交易也是冒风险的,因而交易也有代价,从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就是经济效率问题。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须提高经济效率,否则旧的制度将会被新的制度所取代。这样,制度分析才被认为真正纳入了经济学分析之中。 产
2、权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产权经济学大师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在鲁宾逊一个人的世界里,产权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类社会中,人们才必须相互尊重产权。 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发生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交易中的产权束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之一。 产权实质上是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影响和激励行为,是产权的一个
3、基本功能。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 企业理论科斯运用其首创的交易费用分析工具,对企业的性质以及企业与市场并存于现实经济世界这一事实做出了先驱性的解释,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单一生产制度体系市场机制,拓展为彼此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包括企业与市场的二重生产制度体系。 科斯认为,市场机制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企业也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来,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交易费用的节省是企业产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场机
4、制的惟一动力。 而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在哪里呢?科斯认为,由于企业管理也是有费用的,企业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其限度在于:利用企业方式组织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 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代表人物是诺斯,他强调,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总之,诺斯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
5、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构成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块基石。制度变迁理论涉及制度变迁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问题、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径依赖等。 科斯的原创性贡献,使经济学从零交易费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费用的现实世界,从而获得了对现实世界较强的解释力。经过威廉姆逊等人的发挥和传播,交易费用理论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中极富扩张力的理论框架。引入交易费用进行各种经济学的分析是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目前,正交易费用及其相关假定已经构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环境的新制度环境,正在影响许
6、多经济学家的思维和信念。 一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是由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这篇文章所开创的。冀静 (哈尔滨金融学院)摘要:凡是对世界经济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发现,贫穷国家和富裕国家之间的经济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经济学家们对此作出了许多研究和解释,贫穷的国家和地区往往缺乏有效的市场,国民教育水平低,技术水平落后,生产设备老化。不具备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使得这些国家越发贫困。因此,对经济发展要素的研究,无论是对贫穷国家、富裕国家还是正在发展的国家,都有着重要意义。经济发展中制度因素与非制度因素的作用必须联系经济发展的阶段来分析,制度决定论与技术决定论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成立,任何理论的绝对化都有可能使理论变成
7、谬误。经济发展中制度因素与非制度因素是互补的、互动的关系。关键词:经济发展 制度因素 非制度因素 相互关系 在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制度变迁依赖于技术变迁,即技术决定论;另一种则认为,技术变迁依赖于制度变迁,即制度决定论。其实这种决定论的观点的争议有点类似“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很难把制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开来。制度决定论与技术决定论只有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成立,任何理论的绝对化都有可能使理论变成谬误。 1 技术决定论的依据及其局限性 关于技术决定论主要是依据两点来分析的,一是技术与制度的关系,这两者到底是谁决定谁的
8、问题;二是在经济发展中,到底是技术进步能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还是制度能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即使两者都重要的情况下,也有一个主次的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家把马克思的观点划入了技术决定论。尽管马克思强调了生产方式的变化(技术变迁)与生产关系的变化(制度变迁)之间的辩证关系,但他相信前者提供了社会组织变迁是更为动态的力量。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技术)是最活跃的,而生产关系(制度)则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有趣的是,技术决定论在美国近代制度学派的著作中也是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论点。凡伯伦和他的追随者将技术视为经济进步与增长的动态因素,而制度是静态的因素。凡勃伦认为,技术变迁的速度和方向
9、受到现存制度框架的影响。而制度框架是在思维的习惯方式及决策者的利益中表现出来的。技术通过改变物质条件,通过改变个人生活和思想的方法、模式和习惯而产生制度后果。 关于技术变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技术决定论把技术放到了决定性的地位。以凡伯伦为首的美国制度学派并不强调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凡伯伦的体系中,正是动态技术与静态制度之间的辩证斗争与冲突导致了经济与政治制度被慢慢地置换与替代,经济组织的体系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与调整。为什么出现技术进步?多西(1988)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一些解释性的因素包括:相对价格、可流动性、企业和产业专有路径、标准操作程序、交易成本、市场结构、技术路径和同步的不
10、可改变性。从这些解释因素来看,制度也是重要的解释因素。 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性表现为,他们不能解释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即人类历史上有不少时期并没有出现大的技术进步,或没有技术变迁,但仍然存在生产率提高、成本下降等现象(如诺思)。另外,技术决定论还忽视了其他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人口压力代表着对食物需求的增加,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必然要求制度变迁能产生更多的预计回报。增加了的食物需求产生的压力与欧洲对毛皮的需求在美国产生的作用相当,这两者都带来商品价值或价格的升高,并都产生了新的制度安排以增加这些商品的供给。 制度决定论的依据及其局限性 制度决定论主要也是依据两点来分析的,一
11、是技术与制度的关系,这两者到底是谁决定谁的问题;二是在经济发展中,到底是技术进步能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还是制度能提高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即使两者都重要的情况下,也有一个主次的问题。或者说,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到底是制度变迁优先,还是技术变迁优先的问题。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是就技术与制度的关系来看,在制度决定论看来,制度框架所建立的激励结构在规范技能与知识的形式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诺思特别提出了两个引起技术快速变化的原因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完善的产权。这两种导致技术变化的原因从本质上来说具有(或至少部分具有)制度特征,涉及产权的法律习俗,以及它们的复杂程度显然是制度现象。这样,我
12、们最后可以得出一个理论判断:制度引起了经济绩效的改变,并且这一判断受到历史事实的支持。经济绩效随技术的快速变化而提高,技术变化又得到大规模市场和更完善的产权制度的支持。这里,制度成为主导的决定力量,这种对增长的解释使哈罗德和多马所强调的资源禀赋(如劳动和资本的供给)显得不重要。从人类历史来看,新技术不断地被开发出来,但步伐缓慢,时有间断,主要的原因在于对发展新技术的激励仅仅是偶然的。通常,创新可以被别人无代价地模仿,而发明创造者得不到任何报酬。直到现代,不能在创新方面建立一个系统的产权仍是技术变化迟缓的主要根源。 二是就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来看,在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把制度因素内生化是新制度
13、经济学的一大贡献。一般而言,在各种有关经济增长的模型中,制度因素是被排除在外的。经济学家们主要是通过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变化去说明生产率的变化和经济增长与否。其中,把经济增长率中不能解释的“余值”(或“剩余”)归因于技术创新论风行一时。那么,能不能说:当物质生产要素不变时,尤其是技术不变时,生产率就无法提高,经济增长就不能实现了呢?显然不是。诺思和托马斯反复强调了制度变迁比技术变迁更为优先且更为根本的观点。 制度决定论的局限性表现为,经济发展是不是始终由制度决定?这个问题是制度决定论者尚未回答的问题,即使诺思的新经济史学也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他所说的海洋运输生产率的提高也好,还是西方世界的兴起也好
14、,都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某一个阶段,这些分析都只是证明了这个阶段制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外,制度决定论由于受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难以量化等因素的制约,制度决定论的分析还主要是限于逻辑及假设,制度很重要已经没有什么争议,现在的问题是这种重要性及其对经济发展的绩效如何量度成为制度经济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经济发展中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是互补的、互动的关系 如果把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结合起来分析,我们发现这两者的所谓决定论最终要与成本联系起来,它们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绩效都可以用成本来分析。 把制度与技术绝然分开是很困难的,它们的关系实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一种动态的互相作用:制度对技术产生影
15、响,而技术对制度也产生影响。实证经济学特别关心涉及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的社会组织或现存秩序,也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物质再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制度化了。根据马克思的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用生产力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生产关系来研究。制度经济学在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系统研究了“物质再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制度化”的过程及制度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社会再生产是制度不断产生的过程。社会再生产在技术和制度的互相作用中进行的,特别是制度针对技术变化而进行的调整。技术设备、组织机构或社会知识、物质过程的变化立刻就会在社会遵循的惯例、法律和指导原则方面造成修正性调整的紧张气氛。这种调整不单是对技
16、术规则进行单方面调整,它还塑造了或在技术上限制了一个社会集团的价值准则。这种制度调整是实证制度分析的中心。确实,按照实证观点经济问题是社会关系中技术关系持续不断的再制度化。 经济发展中制度与技术的互补和互动关系的表现是多方面的,第一,技术创新有时同时要求制度创新。技术进步产生了新的利润、名声、权力和声望的机会,也会产生实现这些进步制度变迁的需求;同时,制度和意识形态也影响技术进步。第二,制度影响竞争的结果和技术进步的内容与进程。第三,一些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需要有制度和组织协调的配套。“奖惩程度和新技术的引进和扩散的速度取决于环境与制度的综合考虑,环境与制度因素在不同部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存在明
17、显差异。”一些相对独立的技术的应用比较快,另外一些取决于互补技术以及组织和制度协调的技术则应用缓慢。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路径分析(二)二、农村经济制度创新的供求农村经济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得到较大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新制度经济学一般把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视为同一内涵的概念,我国学者基本同意这一观点,认为制度变迁理论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从旧的制度安排过渡到新的制度安排;一是制度创新问题,即新的制度安排如何产生的问题。本文就是沿袭这一基本思路,对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创新进行探讨。(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缺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实使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走过了
18、一个黄金时期,但近10年的农村经济发展实践却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这种制度是不是一个“好”的制度。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从1985年开始,农村经济进入徘徊不前的状态,农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慢,农产品结构矛盾、需求矛盾十分突出,城乡之间差距拉大,农民收入增长停滞,积极性不高。这一外在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刻制度因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权虽然比以往有了一定的变化,但产权仍不完整。从法律的角度看,一个高效的产权应该有三个特性:一是普遍性,即所有资源都应被某个人所占有或所能占有,除了一些多得足够每个人为所欲为地消费也不至于减少别人消费的资源以外;二是排他性,即能排除他人享有属于自己的产权;三是可转让性,即能
19、通过产权转让使资本从低效率的用途转到高效率的用途(Posner,1977)。但是从作为农村经济制度核心的土地产权来看,至少这三个方面都有欠缺,首先是土地产权的各项权能的边界不清晰,主体对自己责、权、利边界模糊;其次是土地被分割的越来越碎,不适应现代大生产,难以产生规模经济;最后,土地的不可转让性导致资源配置难以优化。由于产权不清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制度相比组织成本的确降低了,但市场交易成本问题又开始回升,在农户与农户之间、农户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农户与政府之间的交易过程中,由于农民是一个“弱质”群体,所以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力量、成本去收集信息、谈判、签约和监督合约执行,使用权交易中出
20、现的不确定性,使交易成本越来越大。而家庭这种单一的组织形式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规模集约,难以进入市场,即便进入市场也无法不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收益与努力相挂钩的这种激励的确使监督成本内在化,但成果太少,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实际上也等于没有激励。从一定意义上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当时人民公社制度问题已非常突出,而又没有更好的制度模式可供选择的情况下的一个被迫选择,具有次优(Second Best)性质。(二)农村经济制度创新的需求。制度创新是一个复杂且费用昂贵的过程,新制度经济学并不完全排斥新古典理论,而是把制度引入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其制度选择及制度创新可以“需求供给”这一新古
21、典经典的理论构架来进行分析。农村经济制度创新需求,是指农村经济为谋求在现行制度下得不到的利益而产生的制度变迁需求所引发制度的重新安排,也就是说农村经济总是力图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谋求确定预期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只要发生了制度的非均衡,就产生了对新的制度服务的需求和新的制度安排的需求以及新制度服务的潜在供给,而不管这种潜在供给能否变成实际供给而使制度需求得到满足。一旦农村经济制度变革的收益大于其成本时,就产生对制度创新的需求,这一需求必然诱发实际的制度变迁。影响这一需求的变量主要有宪法秩序、技术要素和市场规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已载入宪法,农村
22、经济制度创新的目标也是随着这一目标的改变而改变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我国行将告别计划经济但并没有进入完全市场经济时的一种制度选择,市场经济的建立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制度环境的变化呼唤着农村经济的变革。再从技术的角度看,虽然技术进步是以一定的制度安排为基础的,但反过来,技术创新又代表了一个对制度创新需求的有力来源,建立在一定制度因素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反过来会影响、推动制度的变革和演进。以企业为例,在西方世界兴起的历史上,从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向公司制企业的变更过程中,技术创新与进步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是通过二次产业革命,大机器在企业中被采用,刺激了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改进与提高,从而
23、使机器大工业得以确立。机器大工业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内部的分工与协作更加细密,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创造了由业主制、合伙制向公司制企业制度演进的需求。农业技术必须达到一定的先进水平,其变迁所释放的新收入流才是对制度创新需求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技术进步可能会调动农村经济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积极性。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为规模原因影响了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农村经济制度也是一种公共品,公共品面前的群体行为必然产生投机。农村经济的制度创新也是一种群体行为,它需要国家、集体、个人组成行动集团,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各自支付一定量的变革成本,从而实现制度创新,获取因农村经济制度创新而
24、带来的额外收益。然而,农村经济制度创新不能避免“搭便车”问题,当一种制度安排被创造出来后,其他地方或非参加人可以模仿这种创新并大大降低其组织和设计新制度的费用,因此,创新者的成本。风险很大,而其报酬将少于作为整体的社会报酬。不管别人是否承担了创新和初期的困难,他都能得到同样的服务,因此许多农户或集体从自身的成本与收益出发,拒绝支付改革成本,搞投机行为,搭其他地方、人的便车,影响了创新的需求。(三)农村经济制度创新的供给。制度供给一般是指制度决定者的供给,它是由制度决定者“生产”和提供的。虽然这里的制度决定者可能有多方面的含义,但从目前的实践看,农村经济制度创新是在政府设计的制度安排的基本框架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制度 经济 土地 承包责任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24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