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oc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吉林财经大学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学 院 经济学院 专业班级 经济学0823班 学生姓名 闫秀丽 学 号 0501082341 指导教师 韩艳红 职 称 讲师 二 一 二 年 四 月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社会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从20世纪90年代
2、开始的大学扩招政策的变革促进了高等教育公平,同时大学生数量也迅速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就业难成为热点话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分配逐步转变为市场调节下的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时就更凸显出来,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就业难有多方面原因,在经济学角度包括社会、高校、学生本身等。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方努力,在此仅提供以下几个建议,为毕业大学生找到自己相对满意且合适的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引导建议。对于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供需失衡 信息不对称 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方式Abstra
3、ctCollege students are valuable resources of the country, and are the social dynamic, creative group. Since the 1990s, the change of university recruitment policy for higher education has promoted fair education.at the same time,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also expanding rapidly, the employm
4、ent pressure is increasing ,difficult employment has become a hot topic.As the more deep reform of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n our country,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s changing from the unity of the distribution in the planned economy to the self-dependent career choice in the market ec
5、onomy,at this time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s more obvious, and becomes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ocial problem. Difficult employment is caused by many factors, which include the society,universities, students themselves ,etc, as far as the economics concerned . To solve this pro
6、blem, everyone should do their part, I would provide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graduated students to find themselves relatively satisfied and appropriate jobs,which has signific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market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
7、ciety.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Unbalanced supply and dem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目 录一、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形势分析(1)(一)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1)(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1)二、大学生就业难所带来的问题(2)(一)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二)打击公众的教育投资热情(2) (三)从思想文化层面上威胁城市社会稳定(2) (四)农村大学生就业难不利于和谐社会与新农
8、村建设(2)三、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3)(一)大学难就业难的经济学基础(3)(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经济学分析(5)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8)(一)适应市场发展,实现供求平衡(8)(二)调整产业布局,完善产业结构(8)(三)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9)(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9)(五)大学生实现就业的自身对策(9)参考文献(11) 一、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形势分析(一)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享受高等教育,但与日俱增的毕业生给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
9、压力。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660万人, 2012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今年仅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就有680万,加之数以百万计的中专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中的就业者,以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据此估计今年劳动力就业压力巨大。高等教育高增长率反映的只是毕业生数量的高增长,适度的发展是有益的,但过度的超速只会得不偿失。有时一个工作岗位会吸引数以百计的求职者,令许多毕业生望洋兴叹。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回暖,中国经济形势较快转好,但工作岗位却不足以满足大多数人的就业需求。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学生的存量资源正在不断的扩大,其稀缺性在下降;另一方面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增量
10、也在不断创出新高,同时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使得大学生这种人力资源逐渐由“买方市场”过渡到“卖方市场”。一般说来,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近年来随着学生就读高校的成本大幅度增加,就业率不能单纯作为衡量大学生“就业难、易”的唯一指标,因为大多数人上大学不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份工作,而是一份好的工作,因而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也不容忽视。就算高就业率下也可能存在着较低的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薪酬、专业对口率、就业稳定性、工作发展预期空间等方面满意度较低。(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由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大学生就业
11、形势十分严峻。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目前已经出现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的情况。一方面,大学生的供给超过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对大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专业能力不高、地区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大学生自身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机制不完善、不健全,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度上升。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善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市场、高校三个主体的协调与合作。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说来,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水平较高,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及知识经济的发展,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要求逐年提高,大学生只有具备能
12、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技能才能实现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激励机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加剧。可见,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其一,就业问题并不会因为出现劳动力短缺而缓解,应继续将其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其二,长期困扰我们并被作为就业政策重点的就业总量问题正逐步转化为结构性问题。政府需要顺应这种变化,及时转变积极就业政策的关注点和解决方式,面对各个就业群体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扶助政策。二、大学生就业难所带来的问题(一)不利于大学生身心
13、健康发展大学生大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对自身能力和发展前景有着美好的向往。然而,当他们临近毕业,甚至一入校,就开始面临逐渐严峻的就业形势时,一些心理素质较低的学生较容易在心理上蒙上一层难以抹去的阴影。而当这种阴影成为一种“情结”时,无疑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可能给一些心理存在一定缺陷的学生带来强烈的失落感和挫折感,一旦受消极外力的触动和激发,难免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过激行为。(二)打击公众的教育投资热情据调查,在我国家庭消费结构中,68.8%的家庭将教育消费排在前两位,希望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家长占被调查者的90%,而这种心理在低收入家庭
14、中更为强烈。78%的父母要求子女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而这其中,60%要求子女达到本科或硕士学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可能会对广大家庭的教育投资产生不利影响:一些经济宽裕的家庭会不断增加教育投资,一味追求子女的高学历,而忽视其实用性;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或比较困难的家庭,其实是广大农村家庭,可能因不堪日益沉重的教育费用而迫使子女辍学。(三)从思想文化层面上威胁城市社会稳定大学生的社会批判力较强,少量的抨击不会引起社会注意,一旦人数积累到一定数量,便将形成一股很大的力量给社会带来冲击。如果说新一代农民工如果引导不好主要从实体层面冲击城市社会的稳定,那么大学生就业难对城市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和冲击,
15、主要地将是思想文化层面的。如果“毕业即失业”的情况持续增加并积累若干年,那将会对整个城市社会的稳定产生巨大冲击和威胁。(四)农村大学生就业难不利于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每年学费及生活费等各项支出约需1万元,一个家庭供养一个大学本科生需4万多元。绝大多数供养过大学生的农村家庭均负债累累,出现了经济与教育的反比规律:即一户家庭的孩子读书越多,家庭的经济状况就越差;供养的学生越多,其家庭就越贫困。这一反比规律使得广大农民家庭和子女看不到希望,不明白接受高等教育的好处,这些问题影响着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以及新农村建设。三、 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经
16、济学基础1.供求理论供求理论,顾名思义,是有关供给和需求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理论。作为分析经济现象的主要手段,供求理论在经济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由前面介绍可知,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而供给数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因而在以价格为纵轴、商品量为横轴的坐标平面中,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关系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的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
17、和均衡数量。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被称为市场出清的状态。如下图所示:P S P1 EPE P2 D Q1 Q2QEEE Q4Q3OQ 图1 供求曲线商品的均衡价格PE表现为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解下形成的,并对应此均衡价格下产生商品的均衡数量QE。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会出现需求量和供给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一般说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实际的市场价格会自动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当市场的实际价格P1高于均衡价格时PE时,商品的需求量为Q1,供给量为Q2。这种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商品
18、过剩或超额供给的市场状况,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低价格来购买商品,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减少商品的供给量。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下降,一直下降到均衡价格PE的水平。在此同时,随着价格由P1下降为PE,商品的需求量逐步地由Q1增加为QE,商品的供给量逐步地由Q2减少为QE,从而实现供求量相等的均衡数量QE。相反地,当市场的实际价格P2低于均衡价格PE时,商品的需求量为Q4,供给量为Q3。这种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商品短缺或超额需求的市场状况,一方面会使需求者提高价格来购买商品,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上升,一直上升到均衡价格PE的水平。在此同时,随着价格由P2上升为
19、PE,商品的需求量逐步地由Q4减少为QE,商品的供给量逐步地由Q3增加为QE,从而实现供求量相等的均衡数量QE。由此可见,当市场上的实际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总存在着变化的力量,最终使其达到市场均衡或市场出清的状态。2.信息不对称与就业市场在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信息不同于普通商品。人们在购买普通商品时,先要了解它的价值,看看是否值得购买。人们之所以愿意出钱购买信息,是因为还不知道它,一旦知道了它,就没有人会愿意再为此进行支付。显而易见,市场的作用在这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进一步分析起来还会发现,不同的经济主体缺乏信息的程度往往是不一样的,即出现了信息不对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就业问题 经济学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24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