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RobertJ.Carbaugh原毅军中文版811章.doc
《国际经济学RobertJ.Carbaugh原毅军中文版811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RobertJ.Carbaugh原毅军中文版811章.doc(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国家的贸易限制大大降低。贸易自由化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国与国之间在非歧视的基础上相互削减贸易壁垒。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的框架内,任意两个成员国之间达成的关税减让协议将无条件地扩展到所有其他的成员国。这种国际性的做法促进了整个世界范围内关税的逐渐降低。实现贸易自由化的另一条途径是几个国家以地域为基础组成小集团,签订区域贸易协定(Regiona1 TradingArrangement)。在这种区域贸易协定中,成员国之间降低贸易壁垒,而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则相对较高。每个成员国仍然决定自己的国内政策,但每个国家
2、的贸易政策都要给予成员国优惠待遇。正因为如此,区域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一直是世贸组织所体现的非歧视原则的例外。本章要考察区域贸易协定的理论和经验方面的一些问题。区域贸易协定的类型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起,经济一体化(EconomicIntegration)一直是经济学家们的常用词汇之一。由于经济一体化是对国际贸易、支付和要素流动取消限制的一个过程,因此,往往会使两个或更多的经济体通过区域贸易协定联合起来。在展开论述之前,我们先来区分一下区域贸易协定的类型。自由贸易区(Free-trade area)是指几个贸易国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所有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而形成的经济一体化
3、组织。成员经济体内的厂商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商品,但每个成员国仍保留自己对非成员国家的一系列贸易限制。这种形式一体化的一个例子是由加拿大、墨两哥和美国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另一个自由贸易协定则是1999年由欧盟和墨西哥签署的,协定的内容是Ns007年取消两国所有工业品的贸易关税。和自由贸易协定一样,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贸易国达成的相互取消所有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协定。此外,所有成员国都对非成员国采取一致的贸易限制措施。在这种共同的外部贸易政策作用下,关税同盟内部进行自由贸易,对非成员国则实行统一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比较著名的关税同盟是199
4、8年成立的比荷卢联盟(ben日ux)。共同市场(common mark日)具有三个特征:(1)成员国之间产品和服务可以自由流动;(2)对非成员国家采取共同的贸易限制措施;(3)在集团内部,生产要素可以越过国界自由流动。因此共同市场是比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更彻底的经济一体化形式。欧盟(EU)e在1992年取得了共同市场的资格(1999年,欧盟的11个成员国组建了货币联盟)。在经过上述阶段之后,经济一体化进入经济联盟(economic union)阶段。成员国之间不仅拆除贸易壁垒,统一对外贸易政策,允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协调的基础上采取一致的国家、社会、赋税和财政政策,并由一个超国家的机构
5、统一管理。比利时和卢森堡在20年代组成了经济联盟。建立一个经济联盟要比实现其他形式的经济一体化任务更为艰巨。这是因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或共同市场主要源于现存贸易壁垒的废除,而经济联盟则需要将经济主权让渡给一个超国家的机构。经济联盟的终极形式将是成员国统一货币政策,接受由超国家的货币机构发行和管理的共同货币。因此经济联盟包含了货币联盟(mon日ary union)。美国可以作为货币联盟的一个特例。使用同一种货币的50个州连接成一个完全的货币联盟,州与州之间的汇率是固定的。联邦储备局是整个国家惟一的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并制定国家的货币政策。州与州之间进行自由贸易,劳动力和资本为追求最大回报在各州间
6、自由流动。联邦政府制定国家的财政政策,处理退休、健康计划、国防、国际关系和与此类似的事务。治安防护和教育等其他规划由州和地方政府制定,以保持联盟内部各州的独立性。区域化的推动因素区域贸易协定的建立出于很多原因,而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加快经济增长。市场地域欧洲共同体成妒1957年,是置个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煤钢联营和欧洲原子能委员会的统称。1994年,欧洲共同体的12个成员国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盟取代了欧洲共同体。为了简化起见,本章存讨论1994年左右发生的事件时,都使用欧盟这个名字。的扩大可以利用生产的规模经济,促进专业化分工,发挥边干边学的优势,吸引外国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有很多非经
7、济的目标,如控制移民流,促进地区安全等。此外,区域化还能深化和巩固国内的经济改革。例如,东欧国家就把效仿欧盟作为贯彻它们向私有化和市场体制方向转变的国内政策的一种方式。当小国对未来能否进入大国市场缺少把握时,往往出于安全考虑会与大国签订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形成就明显带有这种动机。在北美,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部分是由于担心美国的贸易政策会朝着控制程度更高或者战略性贸易方向转变。加拿大加入自由贸易协定则是出于防范美国使用反贴补税和反倾销税的强烈愿望。随着新的区域贸易协定的形成,或现有协定的扩展和深化,不加入协定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如果非成员国的出口商向某一成员国的企业销售产品,其市场
8、份额会被其他成员国出口的产品抢走。当非成员国的出口部门利益超过面临进口竞争的部门的利益时,政治天平就会偏向加入区域贸易协定这一边。美国和墨西哥的自由贸易区谈判极大地影响了加拿大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决定,该国因此才没有在北美自由贸易的运动中掉队。区域贸易协定的效应区域贸易协定可能的福利意义是什么?我们可从两个方面描述这种协定的收益和成本。第一个方面是针对生产效率和消费者福利的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static effectsof economic integration),第二个方面是与成员国长期增长速度有关的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dynamic effects of economic int
9、egration)。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的一个微小的变化就会对国民产出产生巨大的累积效应,因此贸易政策变化的动态效应要比静态模型下的数值大很多。动态效应和静态效应结合起来,决定了形成一个区域贸易协定的总福利收益或损失。静态效应为说明一个贸易集团的成员国相互降低关税壁垒产生的静态福利效应,假设世界只有卢森堡、德国和美国三个国家。卢森堡和德国决定成立关税同盟,而美国是非成员国。组建关税同盟要求卢森堡和德国取消它们之间的所有关税限制,并对美国采取统一的关税政策。在图9-1中,S 1和D。分别代表卢森堡对谷物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假定卢森堡的市场规模远远小于德国和美国,因此不能影响国外的价格,这样谷物的国
10、外供应曲线就是完全弹性的。令德国的谷物供应价格为每蒲式耳325美元,美国为每蒲式耳3美元。注意,这里假定美国是更有效率的谷物供应者。在组成关税同盟之前,处于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卢森堡从美国进口所需的谷物。德国没有加入这一市场,因为它的供给价格高于美国。当自由贸易达到均衡时,卢森堡的谷物消费量为23蒲式耳,其中的1蒲式耳由本国生产,余下的22蒲式耳来自于进口。如果卢森堡对从美国(或德国)进的每蒲式耳谷物征收50美分的关税,进口量将从22蒲式耳下降到10蒲式耳。关税同盟的静态福利效应包括两方面:增加福利的贸易创造效应和降低福利的贸易转移效应。两种效应的相对强弱决定了关税同盟对成员国和世界福利的总影响。
11、假定作为贸易自由化协定的一部分,卢森堡和德国组成关税同盟。卢森堡削减了对德国征收的进口关税,fH对非成员国美国的关税仍保持不变。关税的这种变动使德国成为低价供应者。现在卢森堡以每蒲式耳325美元的价格从德国进口16蒲式耳谷物,而从美国的进口量则减少到0。关税同盟内部的这种贸易自由化运动从相反的两个方面影响世界福利:一是增加福利的贸易创造效应(trade-creation effect),二是减少福利的贸易转移效应(trade-diversion effect)。两种效应的相对强弱决定了关税同盟对成员国和整个世界福利的总影响。当一个成员国的部分国内产出被来自其他成员国的低成本进14所取代时,就发
12、生了贸易创造。由于贸易创造提高了成员国之间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因此能够增加成员国的福利。贸易创造效应包括消费效应和生产效应两部分。在组成关税同盟之前,打着关税保护伞的卢森堡以每蒲式耳350美元的价格从美国进口谷物。加入关税同盟使得该国降低了对德国的所有关税。由于进口价格下跌至325美元,卢森堡的谷物消费量增加了3蒲式耳。在图9-1中,消费的增长增加的福利相当于三角形b的面积。关税同盟能够提高世界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还具有生产效应。取消对德国的关税壁垒意味着卢森堡的生产者必须面对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德国生产者的竞争。无效率的国内生产者退出市场,国内产量下降了3蒲式耳,减少的成本
13、为图中三角形a的面积。这是正向的生产效应。三角形矛1:Ib的面积之和就是总的贸易创造效应。尽管关税同盟可以通过贸易创造增加福利,但贸易转移效应却通常意味着福利的损失。当关税同盟外的低成本供应商的出口被同盟内部的高成本供应商所取代时,就发生了贸易转移效应。生产在世界范围的这种重组是缺乏效率的。在图9-1中,虽然关税同盟中的贸易总量增加了,但一部分贸易(10蒲式耳)从低成本供应商美国转移到了高成本供应商德国。进口这10蒲式耳谷物增加的成本为面积c。这不仅是卢森堡的福利损失,也是整个世界的福利损失。通过静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正的贸易创造效应可以抵消负的贸易转移效应,那么组建关税同盟不仅会提
14、高成员国的福利,也会使世界其他国家获益。在我们的图中,如果a+bc,卜述情况就会发生。这一分析说明,关税同盟的成功有赖于决定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各种因素。能够确定的影响这两个效应相对大小的因素有这样几个。一个因素是希望从关税同盟中获益的国家的类型。那些在组建同盟前经济就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国家最可能从贸易创造中获利,因为同盟的形成使它们有更多机会进行专业化生产。同盟中的国家规模越大,国家的数目越多,世界的低成本生产国是同盟成员的可能性就越高,所以获得收益的机会也越大。如果整个世界组成一个关税同盟,那么就只有贸易创造效应,而没有贸易转移效应了。此外,当关税同盟调低对外的共同关税时,贸易转移的范围也将
15、缩小,因为对外关税较低,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量就会增大,非成员国的廉价进口被成本相对较高的成员国进口所取代的可能性降低。加入欧盟使英国获益了吗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1973年是英国的生活水平发生变化的一年。农产品的价格急剧上涨,家庭在一日三餐上的花费增加。价格的上升并非偶然,而是由于政府的一项决策。英国不再从它原来的殖民地-澳大利亚购买廉价的农产品,相反却增加了自己的农业产出,并向价格更昂贵的欧洲邻居购买农产品。英国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策?收益能够抵消损失吗?英国与澳大利亚的贸易关系是由大英帝国沿袭下来的。澳大利亚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一直向它的宗主国供应食品。销往英国的产品占1950年澳大利亚出1
16、51总量的13。但在1973年,这种贸易传统被打破了。英国与它的邻邦签署了一项加入欧盟(前身是欧共体)的协议。虽然英国国内普遍认为此举是正确的,但却不得不接受随之而来的经济后果。澳大利亚的农民遭受了巨大打击。他们与英国的传统贸易几乎在夜之间就划上句号。加入欧盟后,英国不得不遵守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这些政策给欧盟外的农产品生产者统一设置r贸易壁垒。关税和配额提高了非欧盟成员国的农产品在英国的销售价格。因此,澳大利亚在英国市场的优先进入权宣告终结。英国与成本更高的其他欧洲生产者进行贸易,而澳大利亚则被淘汰出局。加入欧盟以后,英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牛肉减少了75以上,来自澳大利弧的80万吨小麦进口也几
17、乎立即被封杀。英国消费者为这一变化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加入欧盟之前,由于澳大利甄的牛肉、小麦和其他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很高,价格也相当便宜,因此英国是整个欧洲食品支出最低的国家。而加入欧盟之后,由欧洲进口的农产品价格昂贵,英国不仅食品价格平均卜涨了25;总通货膨胀率也上升了3一4。简单地说,因为英国的农产品贸易从低成本生产国转移到高成本生产国,购买农产品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支出,因而承受了损失。但这个故事也有另外一面。随着英国加入欧盟并取消对欧洲其他国家进口产品的关税和配额,来自欧洲的工业制成品贸易大幅度上升。欧洲贸易伙伴的低价进口取代了英国生产的高价产品,因此提高了英国的福利。评价英国加入欧盟究竟是好
18、还是坏变成了一个经验问题。:C业制成品的贸易创造增加的福利能否抵消农产品的贸易转移减少的福利?围绕这一问题的大量经验研究普遍得出的结论是:农业发生了大规模的贸易转移,、而制造业则发生了大规模的贸易创造。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的总体效应仍然是存在争论的一个问题。资料来源:动态效应从性质上看,区域贸易协定对福利的影响并不都是静态的。由于区域贸易协定影响着成员国的长期经济增长速度,因此还会产生动态收益。这种动态收益源于关税同盟中的贸易自由化运动导致的市场规模的扩大,足可以抵消不良的静态效应。动态收益包括经济规模、激烈竞争和投资激励。关税同盟最突出的一个效应恐怕要算市场扩大效应。关税同盟建立以后,一国的企
19、业可以自由进入其他成员国的国内市场,因此能够获得在贸易限制下的小市场中无法实现的规模经济优势。市场的扩大提高了工人和机器的专业化程度,企业可以采用最有效的设备,更彻底地利用副产品,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效率的提高。大量证据表明,欧盟已经在钢铁、汽车、制鞋和炼铜等产品的生产中获得了显著的规模经济。一体化给欧洲的冰箱产业带来了动态效应。在欧盟形成前,欧洲主要的冰箱生产国德国、意大利和法国,每个国家都有几家冰箱制造商。主要为国内市场供货的这些制造商每年的产量不到10万台,在这个产量水平上根本无法采用自动化的设备,因此冰箱的单位成本较高。欧盟的形成促进了欧洲市场开放,为自动装配线、现场焊接等大规模生产方法的
20、应用铺平了道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意大利的冰箱工厂一般每年生产85万台电冰箱,这一产量远远超过年产80万台的最低有效规模。德国和法国的冰箱年产量也分别达到了57万台和29万台e。市场的扩大也促进了成员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一般认为,贸易限制会助长垄断。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下,控制国内市场的少数几个企业更愿意彼此相安无事,它们往往达成协议,而不是进行以价格为基础进行竞争。但这种串谋成功的可能性会随着关税同盟内部市场的日益开放和竞争者数目的增加而降低。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内企业必须参与竞争,否贝就要面临破产的命运。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大市场中生存,企业必须投资新的设备、技术和生产线。这会降低成本和扩
21、大产量。如果非成员国为了回避对外关税壁垒,在关税同盟内部建立子公司,那么资本投资也会上升。欧洲联盟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几年,重建中的西欧国家国际收支出现了逆差。为保护国内的企业和工人免受外部竞争的压力,西欧国家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关税、交换限制、数量控制和国营贸易的体系。然而,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国普遍认识到这些贸易壁垒不利于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在关贸总协定框架内,西欧各国成功进行了关税谈判,并开始废除贸易壁垒。在这一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1957年根据罗马条约创立了欧洲联盟,即当时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最初由6个国家组成: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和西德。1973年,英国、爱尔兰
22、和丹麦加入了这一贸易集团。1981年,希腊成为欧盟的第10个成员国。1987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加入使欧盟成员国增加到12。奥地利、芬兰和瑞典也在1995年获准加入欧盟。表9-1为联盟成员国的基本经济数据。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根据1957年的罗马条约,欧盟原则上同意走经济一体化的道路,最终建立一个经济联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欧盟的各成员国首先废除了关税,并于1968年建立了自由贸易区。贸易的自由化使得欧盟成员国间的贸易值上升了5倍,远远高于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自由贸易区的成功促使欧盟国家继续推进经济一体化的进程。1970年,欧盟对所有成员设置了共同对外关税,从而成为一个成熟的关税同盟。一些研究分析
23、了20世纪60-70年代期间,欧盟的建立对其成员国福利的总体影响。在静态福利收益方面,4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机械、交通设备、化工产品和燃料产业出现了贸易创造,而贸易转移在农产品和原材料行业则表现得比较明显。e笼统地说,20世纪6070年代期间,工业制成品部门的贸易创造非常显著。贸易创造占欧盟工业制成品总进口量的1030。而日,贸易创造远超过了贸易转移,差额估计为2一15。此外,分析家们还注意到,经济一体化产生的额外的竞争、投资和规模经济也使欧盟获得了动态收益。例如,可以确定,在荷兰、比利时等小国,许多企业都通过既为本国市场生产,又为出口生产而实现了规模经济。不过,加入欧盟后,只有个别企业能享
24、有规模经济的好处,它们减少产品的种类,提高保留产品的产量。从组建关税同盟到1985年,欧盟在向共同市场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取得任何进展。20世纪70年代恶劣的经济环境(衰退和通货膨胀)改变了欧盟成员国的战略方向,它们不再积极地拆除贸易壁垒和投资限制,而是对本国产业采取对外保护措施。然而,进A20世纪80年代,集团内部的贸易壁垒对成员国间交易的制约越来越突出。欧盟官员也担心欧盟的竞争力会落在日本和美国的后面。为此,1985年欧盟出台了详细的共同市场计划,要求在1992年年底之前,消除尚存的制约欧盟内部交易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包括边界控制、繁琐的关税程序,不一致的标准和技术规则、冲突的商业法规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 经济学 RobertJ Carbaugh 军中 811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24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