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后奥运经济分析.doc
《北京后奥运经济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后奥运经济分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京师杯”论文比赛是由校团委主办,社科处、科技处等部门协办,我校学生中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学术活动之一。自1992年第一届“京师杯”以来,本着“鸣百年京师铿锵之音,传世纪名校学术传统的宗旨与口号;以弘扬师大文化、激发师大学子科研创新精神为己任,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赞誉和积极参与。每年,经院学子在各学术论文比赛上都表现极优。从比赛中激发拼搏的动力;从比赛中寻找科研的激情;从比赛中感受经济的美!征得获奖者的同意,我们特别将经院学生获奖作品刊登上来,以起到示范作用。以供参赛学生借鉴与学习。 王夏(04级工商管理专业)施李 (心理学院)夏婷(公共事业管理)【摘要】:奥运经济之于北京乃至中国都
2、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在对近几届奥运主办城市的考察中可以发现,奥运经济的周期性特征正在突显,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奥运后低谷效应的现象。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模型分析、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构筑了分析奥运经济周期的一般理论框架,总结了近几届奥运后“低谷效应”的特征和成因,论证了奥运效应对北京经济的周期性冲击,并以大众的预期一个全新的视角预测了北京奥运后的经济走势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同时,希望通过介绍往届奥运后的经济风险及风险防范方法,起到以史为鉴的目的,为实现北京奥运后的可持续发展尽绵薄之力。【关键词】:奥运经济,奥运经济周期,低谷效应,预期的自我实现,投资乘数一、 研究背景及方法奥
3、运成为一种经济现象,源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尤伯罗斯首次引入商业化运作模式,使奥运主办方扭亏为盈。此后的奥运主办城市纷纷效仿,奥运会作为经济加速器的影响也得以加深加大,已经不仅影响到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更深层次地影响到举办城市的经济增长,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对一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奥运商业化运作的机制下,奥运经济的负面效应也表现得更为明显。近几届奥运会虽然在赛事举办上相当成功,但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奥运后滑坡”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奥运后场馆的闲置或利用不足、房产空置、房价下跌、投资与消费同时萎缩等方面,造成经济的大幅回落,危及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1
4、。奥运结束后的23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是后奥运阶段2,在这一阶段,受需求不足制约,可能产生经济效益下滑、房地产闲置、旅游业不景气等低谷效应。对于北京奥运后经济的走势,现今存在两派观点:以厉以宁先生为代表的乐观派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他们认为北京不会出现“奥运后滑坡”现象;而认为北京难逃“低估效应”的看法已经成为这场争论中的弱势声音。但不管争辩的结果如何,面对历届主办城市在奥运会之后所经历的“后奥运低谷”经济表现,为摆脱以往奥运主办方“高投入、低回报、高浪费”的窘境,避免2008年后北京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就有必要深入挖掘奥运经济的各种效应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预测北京后奥运经济的走势,提出科学、合理、可行
5、的政策建议,灵活运用各类风险防范的思想和风险管理的办法,使2008北京奥运成为造福国家和人民的工程,也使北京在未来更高的平台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奥运经济应该是一个系统的研究,把历史的经验、国外的经验与当前北京所具有的条件结合起来,做一些认真的考虑。对后奥运经济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奥运经济周期的框架下,为了体现经济分析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本文综合采用了理论分析、案例分析、模型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在对后奥运经济进行较为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综合各种研究途径得到的信息,对北京后奥运经济发展情况做了初步预测。概括来讲,理论分析是骨架,案例分析、模型分析和问卷调查是附着于之上的血肉,案例分析着重于历史,模型分
6、析针对于当前,问卷调查放眼于未来,三者相辅相成,丰富了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拓展了研究的宽度与深度。二、文献综述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以后,国际上对北京的关注程度加大,随之也出现了针对2008北京奥运的相关研究。Jeffrey G Owen著Estimating the Cost and Benefit of Hosting Olympic Games: What Can Beijing Expect from Its 2008 Games?一文将举办方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慎重提出,认为以往主办城市往往因为过于乐观而错误估计形势,在比赛场馆和其他基础设施方面投入过多,而且许多评论都假定如此大规模的赛
7、事必然能创造巨大并长久的经济效益,事实上这类评论中误用了某些理论。而长期的潜在盈利主要决定于赛后的基础设施如何全局筹划。同样,最近发表在The Economist(Mar,2007)上的Asia: Inflated by the Olympic spirit; Beijings Olympic frenzy的一文中有不少学者发表了看法,认为北京不会出现“低谷效应”的正方认为:大量农村人口的持续涌入、被压抑的房产需求、基础设施的发展等都会持续推动赛后投资,而反方则对于北京正在投入的大量财力表示出忧虑,北京地区急速增长的经济也许会在奥运之后难以控制。国内对“奥运经济”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成果
8、较少。申奥成功后,由北京经济界专家组成了课题组,集体学习和总结其他国家筹办奥运的经验教训,所有课题成果报告被编录入北京奥运经济研究(2002)一书。该书对“奥运经济”作了清晰的界定,着重考察了奥运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以及奥运给北京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突出了举办奥运的各种积极意义和效果。雅典奥运后经济滑坡的现象也引起了我国学者的重视,“奥运经济”的负面影响也逐渐被挖掘出来。喻坚(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雅典奥运经济的直接经济效益是亏损的,这与奥运大型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多、安保费用增加以及电视转播权销售收入分配比例下调等因素有关。赵京源(2002)强调对“奥运经济”的理性预期,并指出两种消
9、极影响:“虹吸效应”和“低谷效应”。胡永红(2005)通过介绍国外的“后奥运现象”实例及总结有效做法,提出了预防和缓解2008年奥运会“后奥运现象”的对策。而张影(2003)利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基于智能体的建模仿真方法,在经济学的合理假设下建立了奥运经济冲击模型,也得出了支持奥运经济周期性存在的结论。鉴于社会各界对北京奥运后经济滑坡风险的担忧,经济学界就该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辩。北京市宏观经济学会的研究(2006)指出,“奥运低谷效应”并非定律,奥运会后各主办城市的经济状况与奥运会市场化运作程度、全球经济形势、各主办国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产业结构特点等因素密切相关。厉以宁(2007)认为北京不会像之
10、前的几届奥运一样出现“奥运后滑坡”的现象,投资惯性的存在、民营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固定资产的更新,使奥运后北京不愁没有新的投资热点。三、理论框架对奥运后经济表现的考察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从本质上说,奥运后“低谷效应”的风险是奥运经济周期性运行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需要寻找关于“奥运经济周期”的理论依据。但奥运与经济发生联系不过是近二十年的事,“奥运经济”还是一个很新的研究领域,到目前为止的研究还未形成体系,也不具备解释奥运经济周期性特征的专门理论。然而,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已有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我们发现,将凯恩斯的乘数理论与预期的自我实现理论结合起来,可以较好地阐释奥运经
11、济周期形成的机制,由此构筑的理论框架如图3-1所示。乘数理论预期的自我实现理论奥运经济周期理论图3-1 奥运经济周期理论框架1、凯恩斯的乘数理论1936年凯恩斯在其通论3中首次系统明确地阐述了乘数概念,投资乘数被表示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量与原始投资的增量之比。投资乘数的形成过程可以理解为一种无穷的递推连锁反应过程,其暗含的前提是社会经济各部门间相互联系,某一经济部门的自发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产生对其它部门的需求,从而增加其它部门的收入和投资,于是引起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连锁反应,最终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在凯恩斯的投资乘数模型里,国民收入倍增的形成,初始动因是自发投资的增量,而中间的传导
12、机制是消费的无限次循环,因此又可称该模型为消费内生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或消费无限次循环模型。乘数理论对于解释奥运经济周期的客观存在性有很大的帮助。主办国对奥运的集中投资,时间短,规模大,瞬间放大效应明显。奥运投资一般在奥运前期或中期全面完工,之后,它对经济的强大拉动力瞬间消失。同时,奥运会通过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大,在奥运会闭幕后,对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的经济带来的冲击就越大,从而使奥运经济的周期性特征也得以体现。如果奥运期间的瞬间投资过度,“奥运景气”变质为“奥运泡沫”,紧随而至的奥运“低谷效应”对经济的冲击就会更加剧烈,甚至会引起奥运后经济长时期的衰退,酿成“水煮青蛙”的悲剧。2、预期自
13、我实现的理论学说关于“预期”,最早见于心理学的认知理论中。而在经济领域内,是由凯恩斯在其名著通论中首次明确提出了预期理论,将大量的心理因素与之联系起来,并把它作为其所创立的宏观经济理论的主导思想,认为预期是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导致经济波动的决定性因素。凯恩斯认为,现实经济世界的不确定性是预期产生的缘由。在凯恩斯看来,预期不但可以改变影响产业和劳动力的结构,而且能够决定当前国民经济的活动水平乐观预期下的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或者悲观预期下的经济衰退和大量失业。而在凯恩斯学派的政府干预理论中,预期也被作为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 凯恩斯将预期主要归结为心理的因素,因此在他看来,预期尤其是
14、长期预期是不具备理性基础的,也是不稳定和不确定的。而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试验(1968)却很好地证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会促使预期的自我实现。“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表明个人倾向于使自己的行为和成就与自己或他人的预期和期待相一致。当人们对事情有期望或期待时,就会引发某种行为,能动地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向努力,从而使客观世界的发展符合自己的预期这就是预期的自我实现。道格拉斯诺思开创了从认知角度观察经济的研究视角,于是人们看到经济主体决策的基础正是对于未来的预期。正如阿瑟(W. Brian. Arthur)指出:“我们可以从根本上把经济看作是一个由信心和假设组成的庞大集合体,这些信心和假设不断形成、付诸实践
15、,综合形成了宏观经济形势;推动了金融市场前行;引导国际资本的流向;主宰着战略行为;控制着投资;构成了经济活动的DNA。”关于预期如何能够自我实现,经济学界也存在不同的解释,早期描述预期自我实现思想的理论有太阳黑子说、庇古的心理说等。穆斯(John Muth)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1961)一文中首先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由于预期是对未来事件有依据的预测,所以它们在本质上与相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测是一致的。我们把这种预期称为理性的。” 此后发展起来的理性预期学派的领袖人物卢卡斯(Lucas)认为,理性预期和其它预期观点的突出区别在于,理性预期考察的重点是预期和现实行为结果的一致性。因此,理
16、性预期假说等价于如下命题:经济行为者主观概率分布等于系统的客观概率分布。在该学派的宏观经济学模型中,模型者和被模型者被放到了对等的地位,假定为从事经济活动中的个人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期。也就是说,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理性预期的结果与实际结果不会出现系统偏差。因此,卢卡斯的理性预期理论中已经包含了“理性预期自我实现”的思想。在对群体行为的考察中,“从众心理”和“羊群效应”表述了预期是否理性并不影响它通过某种途径自我实现,但非理性的预期可能引发各种经济危机。从著名的“囚徒困境”、“智猪博弈”等博弈论模型来看,即使不存在实际发生的宏观经济变动,仅凭“自我实现”机制也可能导致某种纳
17、什均衡。经济学家也发现,融入预期的自我实现因素能够更好地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如果大多数人都预期未来经济衰退,现实的选择是为可能的衰退做准备,例如缩减开支、购买国外资产等等,而这却恰恰引起衰退“预期的自我实现”在解释人们行为和经济指标的发展变化中已经作为一种基本的因素而出现。人们对后奥运经济的预期与奥运当期的乐观预期相比存在较大的落差,极易酝酿风险,导致“奥运后低谷”的现象。预期的自我实现理论对于解释兼具注意力经济和短期经济特征的奥运经济的波动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也为我们之后的调查和访谈提供了理论支持。对预期的分析更贴近微观实情,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未来经济的走势。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人们能够了解
18、奥运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在阶段变化时人们预期的调整和波动很容易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在预期得到印证后,被强化的预期更加剧了经济波动的幅度。居民是市场的主体,居民的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方向。四、案例分析1、2004年雅典奥运会案例2004年,雅典举办了一次最为“昂贵”的奥运会4。由于相关建设工程不能按工期施工,后期为加快工程进度增加了额外支出,由于“9.11”的全球影响,希腊为维持安全支出的安保费用花掉了近13.8亿美元。根据欧盟的统计,雅典奥运会的支出超出预算约18亿欧元,占希腊GDP的3.2%。巨额超支影响了希腊在奥运后经济的持续增长,2005年希腊的经济增长因此下降至了年来的最
19、低点。希腊副财长佩屈斯杜卡斯明确表示,“短期内”举办奥运会的成本不可能收回。由此可见,雅典奥运经济的直接经济效益是亏损无疑,希腊将为举办奥运会背上多年的债务,据预测,奥运会的赤字,将使每个雅典居民平均负担10年的债务5.数据来源:Greek statistical service注:纵坐标为年增长率(%),2006年数据为权威机构的预测数据( 20012006年希腊主要经济指标变化趋势由图4-1可以看到,除进出口外,希腊的GDP、私人消费、政府消费和投资指标都是在奥运的前一年达到峰值,从奥运年开始增速呈下降的趋势,GDP增长速度也由2003年的4.9%下降到2005年的3.7%,投资增速的下降
20、幅度最大,从2003年的11.6%下降到2005年的3.9%,GDP、消费增速的变动幅度较小。雅典奥运严重超支既是政府预料之外,也是在受经济规律控制的意料之中。奥运经济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在奥运的申办期、筹备期和举办期,雅典整体经济都是积极递增的,并在举办期达到最高点。而雅典奥运闭幕之后,这种积极效应开始递减,特别是与奥运有关的体育、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投资出现了明显的萎缩,总需求量急剧下降,大量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因为闲置或利用不足,成为了不良资产,与奥运相关的行业出现衰退,从而对雅典的经济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作为“911”事件之后首次举办的奥运会,雅典奥运会在安全方面的
21、投入也是史无前例的,这些因素都之后的“低谷效应”形成有直接的关联。2、2000年悉尼奥运会案例悉尼奥运会也被国际奥委会称为奥运史上商业运作最为成功的一届奥运会,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直接带来了63亿美元的经济收益。6然而,虽然奥运为悉尼带来了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悉尼也没有逃脱之后“低谷效应”的影响。如图4-2所示,投资的大幅增长只是主要集中在筹备奥运的前四年,而赛后投资不仅大幅下滑,而且出现了负增长。赛前新南威尔士州GDP增长最快,奥运会当年并没有实现最高增长率,奥运后增长率出现了小幅下滑的趋势,到2003年时GDP的增速一直没有出现明显的起色。将目光扩大到整个澳大利亚,其20002001、2
22、0012002、20022003三个财年的GDP增长率分别为2.0%、3.9%、3.1%,明显低于奥运会举办前的5.3%(19981999 财年)。在奥运会体育场馆和设施方面,悉尼奥林匹克公园每年要拿出5000万澳元进行维护。据预计,一些比赛场馆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实现收支平衡。7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由于与奥运会相关的就业机会并不是常年的、稳定的岗位,除了兴建基础设施和体育设施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稳定的就业岗位之外,与举办奥运会相关的大量服务性就业岗位只是短期的。2002年,新南威尔士州就有2000人因为奥运会的结束而失业。数据来源: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
23、ics.图4-2 19962003年新南威尔士州主要经济指标变化趋势悉尼奥运会的总体经济状况是良好的,在奥运期间,由于投资的大幅增加,引起了总需求的增加和就业增长,从而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奥运投资周期结束之后,这种功利性的投资发生了萎缩,奥运场馆和设施发生一定程度的闲置出现了赛后“人去楼空”的现象,而旅游收入也有所下降,失业人数又重新攀升,从而对奥运会举办城市的经济造成明显的负面冲击。导致2000年奥运会后悉尼城市经济陷入了长时间的衰退,即使现在都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实为“低谷效应”的明显体现。3、更多“奥运经济”状况分析历史上有不少奥运会主办城市和国家,都发生过“后奥运现象”。19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 奥运 经济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24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