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初级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级宏观经济学复习课程名称初级宏观经济学教材信息名称宏观经济学(第六版)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者格里高利曼昆版次2009年5月第六版注: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课程名称初级宏观经济学教材信息名称宏观经济学(第七版)(此版标注教材页码请见蓝色字体页码)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者格里高利曼昆版次2011年9月第1版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判断)请参考在线练习题中的单项选择以及判断题,考核知识点以及教材中的章节亦参考在线练习题。二、主观部分:(一)名词解释(没有页号的,统一参见教材P520-535的术语表)1、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
2、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物品和 劳务)的市场价值。 2、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3、 GDP平减指数又称GDP缩减指数,GDP折算指数,是指没有剔除物价变动前的GDP(现价GDP)增长与剔除了物价变动后的GDP即不变价GDP(constant-price GDP)或实质GDP增长之商(也可是名义GDP与真实GDP之比)。该指数也用来计算GDP的组成部分,如个人消费开支。它的计算基础比CPI更广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
3、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因此,这一指数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是对价格水平最宏观测量。4、 CPI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5、 古典二分法是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两个互不相关部分的研究方法。当时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分为实际经济与货币,相应地经济学分为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经济理论研究实际经济中产量的决定,即产量是
4、由制度,资源,技术等实际因素决定的,与货币无关。货币理论说明物价水平的决定,即我们所公认的货币数量论。宏观经济学中认为是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6、 货币中性是货币数量论一个基本命题的简述,是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总体来看,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水平,因而货币是中性的。7、 升值和贬值货币升值也叫“货币增值”。 是指某国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价值增加或上升了。 商品的价值增加通常是件好事(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但某一国家的货币价值增加,对于该国家来说,却不是件好事。因为某国
5、货币增值,会直接影响到该国家的宏观经济。货币贬值(又称通货贬值,Devaluation)是货币升值的对称,是指单位货币所含有的价值或所代表的价值的下降,即单位货币价格下降货币贬值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8、 费雪方程式 P494古典经济学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货币数量理论,是一种探讨总收入的名义价值如何决定的理论。因为该理论揭示了对既定数量的总收入应该持有的货币的数量,并且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MV=PT 该式也可以表示成P=MV/T。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
6、;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9、 费雪效应 P494费雪效应是由著名的经济学家费雪第一个揭示了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利率之间关系的一个发现,它指出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10、 摩擦性失业 P495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即由于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使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的失业现象。11、 结构性失业 经济产业的每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供应能迅速适应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
7、构特征却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不吻合,由此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12、 劳动力参与率 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根据经济学理论和各国的经验,劳动参与率反映了潜在劳动者个人对于工作收入与闲暇的选择偏好,它一方面受
8、到个人保留工资、家庭收入规模,以及性别、年龄等个人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和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13、 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消费曲线的斜率,它的数值通常是大于0而小于1的正数,这表明,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14、 政府购买乘数政府购买乘数(mg)是指变动一个单位的政府购买(g)所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用公式表示即为:15、 税收乘数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税收变动量
9、之间的比例。 是指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16、 流动性偏好理论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其实质就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我们可以把流动性偏好理解为对货币的一种心理偏好。人们流动性偏好的动机有三种: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因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带来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没有直接关系,它是收入的函数,并且与收入成正比;而投机动机带来的货币需求则与利率成反比,因为利率越高人们持有货币进行投机的机会成本也就越高。17、 奥肯定律 P498
10、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的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18、 菲利普斯曲线 P331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19、 牺牲率
11、P338这种产出和就业机会的下降,是控制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成本,必须被加以考虑。其实简单的理解,牺牲率就是反映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即通货膨胀率减少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产出下降的数量。用公式表示即:牺牲率=GDP下降百分比通胀下降百分点数。20、 鞋底成本 P500当发生通货膨胀时,必须频繁到银行去存钱,以保证所持资金的市值。这样频繁地光顾银行,必然使鞋底磨损得较快,所以将这种成本称为鞋底成本。鞋底成本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泛指为了减少货币持有量而产生的成本。21、 转移支付又称无偿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
12、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是二级分配的一种手段。22、 不可能三角形是指经济社会和财政金融政策目标选择面临诸多困境,难以同时获得三个方面的目标。在金融政策方面,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也不可能兼得。23、 特里芬难题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
13、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24、 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因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而得名。又译合理预期。理性预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JF穆思在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提出,70年代由芝加哥大学的R.E.卢卡斯和明尼苏达大学的TJ萨金特和N华莱士等人作出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理性预期学派。(二)、简答题(简答题都可以在教材或者课件
14、上找到相应的答案)1、 国民收入由哪些部分组成,什么是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国民收入由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四个部分组成,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是:Y=C+I+G+NX。2、 CPI和GDP平减指数有哪些差别?第一,GDP平减指数反映所有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CPI只反映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第二,GDP平减指数只反映国内的产品,而CPI反映国内外的产品;第三,CPI给不同的产品以固定的权数,GDP平减指数给予变动的权数。3、 什么是失业率?什么是劳动力参与率?如果某国家成年人口是3000万,劳动力是2000万,失业人数是100万,那么劳动力参与率和失业率分别是
15、多少? 失业率是失业者在劳动力中所占的百分比。劳动力参与率是成年人口中属于劳动力人数的百分比。本题中,劳动力参与率=2000万/3000万=66.67%;失业率=100万/2000万=5%。4、 货币有哪些职能?请回答并作简单解释?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三种:价值储藏手段、计价单位和交换媒介。价值储存数段,指的是货币可以把现在的购买力变成未来的购买力;计价单位指的货币提供了可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单位;交换媒介指的是通过货币可以用来购买产品与服务。货币使交换摆脱了简单的物物交换模式,复杂的间接交换成为可能。5、 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有哪些,请简单解释?主要有五种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第一种是鞋底成本
16、,即人们需要更经常地去银行取款,以保持实际货币余额;第二种是菜单成本,即高通货膨胀使企业更经常地改变自己的报价;第三种成本是相对物价变动成本,即物价调整滞后或者超前而影响资源配置;第四种是税收扭曲成本,即通货膨胀使纳税人多缴税;第五种,进行通货膨胀校正引起的不便,即侵蚀计价单位的实际价值,造成混乱和不方便。五种成本中,列出任意三种即可。6、 列出货币数量方程式的两种形式: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并简要说明其含义。费雪方程式:MV=PT,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价格*交易量,数量方程式体现了货币的交易需求,其含义为:一定时期内,货币数量等于交易总量。 剑桥方程式:MV=PY,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价
17、格产出,其中Y代表实际产出即实际GDP,P代表物价水平即GDP平减指数,则PY代表名义GDP。 含义同费雪方程式,但是用总产出Y代替了交易次数T,因为T不容易衡量。7、 通货膨胀有什么益处?为什么说微弱的通货膨胀是件好事? 由于名义工资的刚性,直接削减基本是不可能的,因而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可以保持劳动力名义工资的增长,但实际工资水平却可以下降。因此,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润滑了劳动力市场的车轮”,比如2%的通货膨胀率可以使实际工资每年下降2%,而不必削减名义工资。在零通胀条件下,实际工作的这种自动下降是不可能的。8、 小型开放经济中,本国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贸易余额NX的影响如何?画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级宏观经济学 初级 宏观经济学 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23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