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企业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毕业论文.doc
《论中小企业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小企业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毕业论文.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中小企业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摘要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的重要内容,加强审计风险的研究,对于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的中小企业审计工作起步较晚,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企业审计风险成为我国审计实务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审计工作中应规范审计程序从而降低客观因素影响,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和继续教育,从而减少主观因素产生,使审计事业健康良好地发展。本文主要为了完善我国的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通过对审计风险的含义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力求使审计更好地为中小企业经济发展服务。关键字:审计风险 审计质量 防范措施 摘要IAbstract目录前言11 审计风险的基本内涵21.
2、1 审计风险的涵义21.2 审计风险模型21.3 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32 中小企业的审计风险形成62.1 受产权结构的影响62.2 企业发展不稳定性的影响72.3 企业在发展中某些不规则行为的影响73 中小企业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93.1 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观因素93.2 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104 中小企业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124.1 保护审计机构的独立性124.2 增强风险意识,提高人员素质问题134.3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进行审计处理、处罚144.4 建立企业机构和相关单位对会计资料“真实性”的承诺制度14总结16致谢17参考文献18 前 言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的定义,审计风
3、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的是合理保证,这意味着审计风险始终存在。如果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则对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了合理保证。此定义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定义一致。通常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必须考虑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只有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低水平,才能使表述的审计意见有比较大的把握。注册会计师根据审核、验证每个账户余额所获得的证据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意见,其目的在于控制各账户余额的审计风险,使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意见时的审计风险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审计风险是与审计职业相联系的
4、风险,它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陷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的损失或责任风险,而且包括经营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还或倒闭的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营业风险。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涉及到审计风险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控制。严格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或管理程序来划分是无法做到的,只能对每一种对策一一说明。1 审计风险的基本内涵1.1 审计风险的含义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 我国独立审
5、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并不包含下面这种情况,即财务报表不含有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错误地发表了财务报表含有重大错报的审计意见的风险。可见,合理保证与审计风险互为补数,即合理保证与审计风险之和等于100%。如果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则对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了合理保证。审计风险不同于企业的经营风险,但二者具有很密切的联系。经营风险源于对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和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
6、重大情况、事项、环境和行动,或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不同企业可能面临不同的经营风险,这取决于企业经营的性质、所处行业、外部监管环境、企业的规模和负责程度。管理层有责任识别和应对这些风险。审计风险与经营风险之所以具有很密切的联系,是因为经营风险与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密切相关。许多经营风险最终都会有财务后果,因而影响到财务报表,进而对财务报表审计产生影响。1.2 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由以上模型得出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审计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
7、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实质性程序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一般而言,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1.3 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1.3.1 审计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与对总体全部项目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可能性。它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影响审计效果的抽样风险。信赖过度和误受风险是推断的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
8、,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不存在而实际上存在的风险。此类风险影响审计的效果,并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二、影响审计效率的抽样风险。信赖不足风险是推断的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误拒风险则是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风险。此类风险影响审计的效率,但一般不会导致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只要抽样,抽样风险就存在。抽样风险与样本规模成反方向变动:样本规模越小,抽样风险越大;样本规模越大,抽样风险越小。既然抽样风险只与被检查项目的数量有关,那么控制抽样风险的惟一途径就是控制样本规模。无论是控制测试还是细节测试,注册会计师都可以通过扩大样本规模降低抽样
9、风险。如果对总体中的所有项目都实施检查,就不存在抽样风险,此时审计风险完全由非抽样风险产生。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某些与样本规模无关的因素而导致注册会计师得出错误结论的可能性。非抽样风险包括审计风险中不是由抽样导致的所有风险。产生非抽样风险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不适当的审计程序,或误解了审计证据而没有发现误差,具体说包括:选择的总体不适合测试目标;控制偏差或错报的定义不恰当;审计程序选择不当;对审计发现的评价不当。无论是控制测试还是细节测试,非抽样风险对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非抽样风险无法量化,但是,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适当的计划、指导和监督审计工作,坚持质量控制标准,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10、1.3.2 审计处理处罚风险审计处理处罚风险,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审计中查出的问题定性不准,处理处罚不当而产生的审计责任。确定审计查出问题性质的主要依据是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及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定性不当的风险具有多方面的可能性:一是引用的法律法规不当,或者是同一类问题引用的法律法规不一致,或者引用了失效的法律法规;二是对审计查出的同类型问题,由于审计人员专业水平的差异而导致判断错误定性不当;三是一些违规违纪责任的界定与划分难以掌握,界定不准会造成责任旁落,责任划分不清则会难以追究,判断错误会引起不良的后果及不可预见的影响;四是对问题性质的表述不清,措辞不当,夸大或者淡化了问题性质的严重程度。以
11、上种种因素,都会形成审计定性不准确、处理处罚不当的可能性。“审计处理”与“审计处罚”是审计机关对审计项目、审计结果所作出的相关联的两种处理形式,使审计机关依法行政的一种职权,而这种职权的形式是通过具有法律效用的“审计决定”而进行的。换句话说,“审计处理”与“审计处罚”是审计事项结束后,审计机关根据审定的审计报告,针对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依法作出的具有强制性的纠正或制裁手段。1.3.3 审计证据取舍风险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是审计的对象,审计对象的财务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以及电子数据是审计工作的主要信息源。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不对称分布。被审计单位占有的财务报表、会计
12、资料及电子信息资料是各项经济活动全面、完整、综合的反映,是既有符合财务核算和会计准则规定的,也有不符合规定的完全信息,处于信息完全占有的优势。而提供给审计人员或审计人员索取的相关信息有可能是不完整、不真实或加以粉饰的不完全信息,审计人员处于信息资料不完全占有的非对称劣势。审计人员虽然可以通过审前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但是对审计范围期间的全部经济活动的隐含性、实效性和真实性还是难以全面准确把握。这将给审计人员的取证、判断、分析和评价行为带来难度和风险,从而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影响着审计质量和成果。正是审计存在的证据取舍风险。2中小企业的审计风险形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审计的范围
13、逐渐拓宽,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中小企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相应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2.1 受产权结构的影响2004年11月30日,由陈久霖任职CEO、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英文为China Aviation Oil,以下简称中航油)发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因从事投机行为造成5.54亿美元巨额亏损,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因严重资不抵债,已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这个曾在7年间实现资产增值800倍、被誉为走出国门棋盘上“过河尖兵”的明星国企瞬间濒临破产的边缘。产权不清造成了中航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严重缺陷
14、。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是产权经济,市场经济的根基是整个法律与经济制度,特别是其中与产权的界定、交换、与保护直接相关的制度。审计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其产生、发展和变革历程是体现产权结构、反映产权关系、维护产权利益的过程。由于国有企业“产权清晰”尚未实现,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代表职能混为一体,国有企业内部“所有制缺位”。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靠行政力量内生的,同时又缺乏外部治理机制(如完善的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压力,必然的结果是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反而成为内部人控制:另一方面,政府权责不明、过多干预企业但又由于内部控制人的失控导致监管失效。产权清晰的程度体现着
15、一种企业制度先进、合理的程度,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产权逐渐清晰化的过程。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向前发展,企业经济规模也会随之扩展,随即会导致企业经济业务量的扩展,由此会计资料中不当记录的可能性也增大,而且大量的会计信息很容易使抽样审计无法发现这类错误,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在市场经济情况下,企业要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进行调整,这导致企业的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化,会计人员对其进行恰当记录的难度加大,会计争议问题也增加,这使审计结论与实际发生偏离的可能性提高了。市场竞争使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稳定性提高,经营不善和市场的意外事项都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这使得管理人员舞弊可能性增大,从而也影响了审计风险的
16、水平。2.2 企业发展不稳定性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主要经济资源已不再是物质资源,而是以人才资源为主。企业资产的主体由资金、存货、固定资产等硬性资产转变为知识资本、人才资源等软性资产,无形资产成为企业资产的重点。与有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的投资收益往往很难预测,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直接影响着审计风险的高低。2.3 企业在发展中某些不规范行为的影响财务欺诈作为舞弊的主要形式,导致财务报告不实反映,对财务报告用户产生巨大危害。审计人员有责任制定审计计划并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以合理确定财务报告是否存在由财务欺诈导致的重大错报。当存在重大财务欺诈,而审计之后未能发现,就会造成审计失败。在中国这个
17、以人治为本的国家中,大部门中小企业往往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员的关系比较复杂。有些支出在审计的角度来看并不合理,被审方也无法提供有力的证据,而从人情或是其他角度来看却是必须的,比如,请客吃饭,或是逢年过节送得各项礼品,都是很大的一笔支出,对于企业来说这种支出,统称费用,但又很难出具县官的票据,在审计的角度来看企业费用太高,管理效率低下,而从企业角度来看却是获得继续经营,得到政府扶持所必须的支出。另外,由于很多民营企业家的崛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因而在其企业出具规模后,很多时候也会存在着从审计角度来看,不合理的借贷,而从人情这面来看,确是合情合理,在对于这部分的借贷,很难确定到底是应收账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中小企业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毕业论文 中小企业 审计 风险 及其 防范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23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