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合理接轨毕业论文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合理接轨毕业论文1.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山东英才学院 毕 业 设 计(论 文)题目:浅析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合理接轨 学生姓名 刘娟 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 财务管理 学 号 201101050134 指导教师 2015年5月18日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2、,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一、引言1二、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1(一)相关概念的定义1(二)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关系11.会计与税收的关系22.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2(三)税会关系模式
3、类型3(四)我国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模式的发展历程3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税会统一阶段42.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税会分离阶段4三、我国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及原因分析4(一)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41.资产类差异62.收入类差异63.成本类差异6 (二)差异产生的外部因素7 (三)差异产生的内在原因分析71.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目标不同72.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制定机构不同73.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遵循的原则和基础不同84.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职能不同8四、差异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8 (一)我国上市公司税会差异的实证分析81.“会税”差异的公式设定82.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83.数据
4、结果分析9 (二)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差异协调的必要性101.差异过大会导致税收的损失112.差异过大会增加财务核算和纳税成本,使纳税效率降低113.差异过大会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导致财务虚假信息114.差异过大会增加纳税人涉税风险,使征、纳税双方起争执115.差异过大会影响政府的权威性12 (三)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差异协调的可行性121.发展过程中的相辅相成性122.服务对象的内在一致性123.观念上的相通性12五、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差异的协调方法12(一)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协调的基本原则131.合理性原则132.成本效益原则133.实用性原则134.严谨性原则13(二)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
5、异协调的整体建议131.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制定部门应加强合作132.增加会计信息的披露143.税法应适当放宽对企业会计方法选择的束缚144.建议制定部门进一步协调两者的差异145.参考国外的经验,降低隐行收入146.在制定过程中应该多方参与、反复博弈以达到均衡157.规范纳税调整行为158.提高征纳税双方的业务素质159.强化监管与控制,缩减人为差异15(三)差异协调的具体对策161.与资产类有关的差异协调162.与收入类有关的差异协调163.与成本类有关的差异协调16六、总结18参考文献19致谢20浅析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合理接轨 摘 要:近年来,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市场化在日趋加强,中国
6、已经逐渐加快会计和税收制度改革的步伐。在变革过程当中,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也越来越大, 这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和税法体系逐渐独立完善的必经之路,给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差异的协调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会计和税法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分析了两者存在差异的原因,从多角度对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并利用实证分析法论证了差异存在的客观性,阐述了过度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揭示二者差异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处理会计与所得税差异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方法。关键词:会计准则;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协调 Reasonable convergence o
7、f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corporate income tax law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globalization and the market economy in the increasingly strengthened, China has gradually accelerate the pace of fiscal and tax system reform. In the process of change amo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ccounting standards a
8、nd tax law also growing up, which is 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tax system gradually independent sound only way, to the whol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great impact, how to deal properly reconcil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o be solved now. In this pap
9、er, the theory of accounting and tax law as the basi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differences in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 income tax law a full range of analysis, and the use of empirical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e existen
10、ce of differences objectivity, describes the adverse effects caused by the excessive differences, reveal both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oordinated differences, and puts forward the general ideas and specific approach to accounting and tax differences.Keywords: accounting standards; corporate
11、 income tax law; difference coordination一、引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计与税收一直都是相互联系的,两者始终紧扣共同发展,但由于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由于规范的对象和目的不同而存在着无法消除的差异,因此企业进行纳税调整是必须的,对两者不协调而导致的问题应及时加以解决,解决的途径就是在制度层面上加强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的协作。企业作为在市场环境中的主要参与者,以会计准则为基础,向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管理层、投资者等提供确保真实完整可靠,可供决策的财务报告。在日常的企业活动中,企业不仅要依照会计准则来处理交易事项,还要按照税法的规定担负起纳税义务。近年来,全球一
12、体化和经济市场化在日趋增强,中国已经逐渐加快会计和税收制度的改革。我们的会计和税收体系正逐步与公认会计准则(GAAP)和国际税收惯例接轨。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在国内上市公司开始执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三十八项具体准则以及应用指南,2014年,又相继颁布了三项具体准则1。200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加强了税收征管部门和会计政策制定机关之间的沟通交流,完善了会计核算和税收管理等方面的规定。新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影响了公司的投资策略,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让社会
13、资源分配结构更加完善,另外,此优惠政策还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并让它呈现稳步快速增长的状态。然而,由于企业和国家所谋求目标的本质差异,导致会计准则和税法之间的差异。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环境,对于企业而言,要求会计制度体现它的敏捷灵巧性;但是政府要求企业必须履行纳税的义务,因而税法具有强制性。两者之间的差别,使会计和所得税法也有所互异,为了我国经济的和谐发展,协调两者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将结合我国的具体发展环境,对两者的差异和合理接轨,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索。二、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一)相关概念的定义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账目核算、会计报告的一套文件。它的使用范围主要是会计实务2。
14、建立会计准则的目的便是利用一整套的会计体系方法, 向管理者和投资者等提供企业的财务报告,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让他们及时了解与企业单位有关的财务运营状况和企业经营利润成果等情况。税收法规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利,无偿取得财政收入所依据的准则和规范的总称。企业所得税法是指由全国人大制定的用来调整企业所得税征收与缴纳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3。(二)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关系 1.会计与税收的关系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4。从宏观和微观层次来看,会计是属于微观层面上的管理工作,它为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提供会计信息支撑,是税收的微观基础。税收是政
15、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是政府依据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手段,征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作为经济体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会计与税收二者之间的关系既彼此影响又相互独立。相比之下,会计是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而税收是基于宏观层面来影响微观领域。会计与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转有很大的关联;而税收对企业实行征收管理是立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节的需求。税收工作的开展以会计核算的数据为依托,同时税收法规又影响会计规范的制定。具体关系见下图2-1: 图2-1会计与税收规范的关系图5 2.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会计准则与
16、税法的关系由会计与税收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两者不仅有差别,而且也有紧密的关联。区别具体见表2-1 表2-1 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的区别项目会计准则税收法规目标准确、完整和可靠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确保国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税法要求纳税人在规定时间内如实自主申报,税务机关依照规定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制定机关财政部根据会计法制定并颁布会计准则 税法由全国人大制定并颁布实施的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会计
17、信息是税收工作基础,会计准则的制定同时受税法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是由会计规范确保的,税法目标能否实现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有关,另外,税法在计量尺度以及数量方面均作了严格的规定,所以在进行会计计量时也必须遵照税法的安排。(三)税会关系模式类型由于世界各国历史发展渊源不同,所以各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环境肯定是存在差别的,因此,每个国家的会计与税法的关系模式也会有所区别。纵观国内外众多的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以及各国对税会关系模式的实践,两者的关系模式主要表现为三类模式:一是两者共同发展的税会模式即税会统一模式,二是两者分离且各自自行发展的税会模式即税会分离模式,三是二者尽量相互协调的发展
18、模式即税会混合模式。英、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采用税会分离模式,因为他们实行的是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政府较少干涉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最为发达,大部分企业进行股权性融资,银行仅作为债权人行使职能6。会计准则的制定由民间社会组织决定,强调会计政策的多样灵活性。财务报表编制目标以“决策有用观”为主,要求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状况及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 更多的是为企业投资者以及管理层提供会计信息,因而在处理会计事项时不受税法原则的管制。此模式下,平时按会计规定处理,当期末涉及有关税的计算及纳税的时候,再按照税法规定调整纳税。在法国、德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略低于英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国有经
19、济占据有利地位,国家有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对经济直接进行干预,企业债权性融资比例高且银行发挥的职能较多,所以一般会采用税会统一模式。会计准则一般由政府制定,并强调会计证据的合法性。编制财务报告以“受托责任观”为主,遵循税法的要求,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税会统一模式强调财务报告要和税法的要求相符;在会计事项的处理上,企业要严格依照税法制度执行,与税法要相一致。在该模式下,会计彻底服从于税法,确定会计制度是为缴税服务的,企业会计要以保障国家税收利益为目的,税法对会计有显著的影响。税会混合模式,代表国家是日本。两者不是完全分离,也不是完全统一的,而是两种模式的混合型。该模式下,其中某些制度是由政府
20、制定的。日本的公司一般都是家族企业,银行持股比例较大,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相类似。另外日本的证券市场比较发达,但是股票一般不对外交易,基本都是内部交易。税务核算通常以会计核算为准,跟我们国家的模式较为接近,但也不完全一样。三种模式各自有不同的优势。税会分离模式能够提高资源分配效率,完善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准确公正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等;税会统一模式能公平地解决税负问题,同时能有效地降低会计核算和税收成本,并且对企业财务诈骗、偷税逃税等行为有一定的防范作用;税会混合模式能够满足多方面的需要,是上述两种模式优势的结合。(四)我国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模式的发展历程我国的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关系模式的发
21、展历程曾经经历过两者完全一致的过程,但最终进入了会计与税法渐渐分离的阶段。由于我国经济体制不断进行改革,两者的目标逐步发生偏离,因此会计与税法也发生了分离。本文对此进行总结,将我国税会关系模式的发展归纳为两个阶段, 即税会统一阶段和税会分离阶段。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税会统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实行的是税会统一模式,强调会计系统应该完全服从于税法,会计制度中的某些核算方式要跟税法规定的计算方法一致,会计制度的确定是为缴纳税收服务的。当时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对经济直接进行干预,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地位和利益,企业获得的利润要上缴归国家所有。税收核算结果是根据会
22、计核算结果为依据的,所以那时的税法和会计制度维持着高度一致性,会计与税法在各项内容的规定及标准上基本是一致的,会计和税法都服务于保障国家财政税收这一目标。计划经济体制下,税会统一模式满足了当时的需求,发挥了国家经营管理的职能。这种模式既给企业会计核算提供了便利,又有利于国家的税收管理,并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在制度上给督促企业税收的缴纳提供了担保和便利;也有利于制订和实施统一的会计制度。但是这种模式桎梏了企业的自主权和活力,不利于企业积极性的施展,会计准则中某些条款非常僵硬,使企业的会计不能适应繁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从而束缚了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的革新。2.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税会分离阶段20世纪9
23、0年代之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也在如火如荼的地展开,为了满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税收与会计制度也在不断的调整。92年我们国家颁布了第一个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与国际公认会计准则的接轨。进入21世纪后,因为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剧,所以会计也越来越国际化,我国06年发布了修订后的会计准则。07年的会计准则与08年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标志着我们国家税会分离模式已基本确定。由于会计和税法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不同,另外它们两个也按照自身发展规律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使会计和税法在目标、内容和原则等方面存在差异。新的会计制度和税收条例反映了税收和会计相对孤
24、立的原则,因此形成了我国现有的税会分离模式。三、我国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及原因分析(一)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1.资产类差异第一,固定资产计量方面的差异。固定资产计量方面的差异包括初始计量差异和后续计量差异。而后续计量差异又包括折旧范围的差异、折旧年限的差异和折旧方法的差异。具体差异分析见下面几个表。 表3-1 固定资产初始计量差异表会计准则税 法借款费用符合资本化条件时计入存货成本房地产企业借款开发房地产时才允许将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差异分析:企业借款购置存货形成固定资产时,会计与税法对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规定不同 表3-2 折旧范围的差异比较表会计准则税 法企业应对所有固定
25、资产计提折旧,但是,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等按新会计准则规定计提的折旧,不得在税前扣除差异分析:会计上的折旧注重实际价值量的流转和下降,税法上强调与收入的配比表3-3折旧年限的差异比较表会计准则税 法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除另有规定外,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规定了最低年限;另外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差异分析:会计根据职业判断来确定折旧年限,而税法限制了最低折旧年限,同时规定了可以缩短折旧年限的情形,会计与税法很可能存在差
26、异,需要相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表3-4折旧方法的差异比较表会计准则税 法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按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差异分析:会计对于折旧方法的选择,给予了企业较宽的职业判断权,而税法限制允许加速折旧的范围。因此,会计折旧与税法折旧很可能存在差异,需要相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第二,无形资产摊销方面的差异。无形资产摊销方面的差异包括摊销范围的差异、摊销年限的差异和摊销方法的差异。具体见下表。 表3-5 摊销范围的差异比较表会计准则税 法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摊销,使
27、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准予扣除差异分析: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税法可按10年摊销在税前扣除应当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在以后转让、处置无形资产时,相应转回差异表3-5 摊销年限的差异比较表会计准则税 法未明确规定无形资产的最低摊销年度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一般不得少于10年。作为投资或者受让的无形资产,在法律或协议、合同中规定使用年限的,可依其规定使用年限分期计算摊销差异分析:会计摊销年限为无形资产的经济使用寿命,而税法摊销年限为法定使用寿命表3-6摊销方法的差异会计准则税 法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
28、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无形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摊销费用,准予扣除差异分析:会计可选择的摊销方法包括直线法以及类似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而税法只能采用直线法摊销2.收入类差异第一,收入确认方面的差异。收入确认方面的差异见下表。 表3-7收入确认的差异比较表会计准则税 法在收入确认时主要遵循实质大于形式的原则,其强调相关经济利益的流入以及风险报酬的转移所得税法中对于收入的确认主要遵循相关法律依据和事实差异分析:对于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等行为的收入的确认时点是在取得相关销售凭证时3.成本类差异第一,成本费用扣除方面的差异,见下表。 表3-8成本费用扣除方面的差异会计准则税 法会计准则在成
29、本费用扣除时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以及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负债和成本进行预计和扣除强调成本费用发生的事实,对可能发生的负债不予确认,损失只有在实际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才能在税前扣除,会计准则中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则在税法中不允许作为成本费用科目扣除差异分析:对于可能发生的负债和资产减值等方面存在差异第二,工会经费等扣除方面等差异,见下表。 表3-9 工会经费等扣除方面等差异会计准则税 法企业按照规定计提的工会经费、教育经费支出、职工福利费,会计上允许全额扣除只允许部分扣除,其中规定上述支出只能扣除不超过工资薪金的2%、2.5%和14%的部分,并且工会经费只能在实际划拨之后才允许扣除差异分析:
30、工会经费、教育经费支出、职工福利费等扣除金额不同(二)差异产生的外部因素国家的经济环境决定了是否存在会计准则和税法的差异,并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将会对二者有不同的要求。在计划经济下,国有经济是主要的经济成分,企业的经营利润要上交给国家。当时的财务核算体系完全按照税法的规定,税法和会计制度制定的目标要求保持高度统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两者没有什么区别。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已经成为调控的主要手段,企业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就会有偏差,利益目标的不同表现在制度制定上,于是会计与所得税法便产生了差异。(三)差异产生的内在原因分析本文从目标、遵循原则和职能方面分析了会
31、计与税收法规差异产生的内在原因。1.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目标不同会计准则的目标是及时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所得税法的目标是为了保证财政收入,规范税收秩序,筹集资金以及调节经济活动运行。由于会计和税法的不同目的,两者对同样的经济活动或事项就会有不同的规定。比如所得税法规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准予扣除不超过当年营业收入15%的部分,企业因购买国债所得的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等,而会计上则需要据实计算损益。目的不同是两者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2.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制定机构不同新企业会计准则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
32、部正式颁布,属于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企业所得税法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属于法律。由此可见,在法律地位上企业所得税法要优先于会计准则3.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遵循的原则和基础不同会计计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确认会计要素时要保持谨慎的态度,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和低估负债或费用。税法综合运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各种原则。税法对各种费用的扣除作了明确的规定,对收入的确认偏重业务经济价值的实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而税法要求保证国家税收收入。这些原则的运用也大不相同,因而使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孕育了差别。4.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职能不同会计记录和反
33、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其功能是反映和监督。税收是我们国家进行资源分配的重要手段,具备筹集收入,调节经济,调整分配三种功能,另外,它还具有监督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的功能(由会计记录监督)。四、差异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会计与税法之间的确存在不少的差异。对于企业来讲, 差异变化的趋势呈现何种状态?总体差异有多少大?针对这些问题,本章节阐述了两者差异协调的必要性,并且对两者进行可行性分析。(一)我国上市公司税会差异的实证分析研究会税差异,首先要进行公式设定,然后抽取一定的样本数量,再利用统计方法来对变量进行分析,才会得出税会差异的变化趋势。1.“会税”差异的公式设定本文以下面的公式来分析上市公司的“会
34、税”差异:1、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费用/适用税率2、税会差异=利润总额-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费用为本期母公司利润表上的“所得税费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不要求企业公布纳税申报表,因此不能直接得到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只能间接利用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进行推算,估算应纳税所得额。2.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9年-2013年上市公司披露的母公司财务报表数据为研究样本,税率采用的是母公司适用税率。为减少误差,防止数据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客观性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按以下几点来选择企业:(1)基本囊括所有行业和全国地区,金融行业不在其中;(2)除去每年被ST的企业;(3)去除2009-2013年间出
35、现损失或免税的企业。研究所使用的样本和数据源均来自锐思金融数据库。3.数据结果分析分析所筛选的样本数据,有关统计资料如下:表4-1 会计与税法差异变动统计表 单位:万元项目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样本量348348348348348平均数11,761.0814,862.9720,195.5521,561.4128,332.49最大值264,397.40266,404.81340,954.57401,101.90532,891.29最小值54.2528.24184.77325.16344.38中位数4,140.935,930.556,864.247,760.9410,1
36、49.70偏度6.105.384.594.985.16峰度43.5034.6224.4530.6232.80标准差29,112.1930,522.0741,429.4843,697.9658,603.72从表4-1中可以明显看出,以2009年“会税差异”的平均数11761.08万元为基数,2010年差异增长了26.37%;2011年差异增长了71.72%,与2010年相比增长幅度较大;2012年的税会差异虽然与2010年相比增长幅度不大,但与2009年相比依然增长了83.32%;2013年增长了140.9%,增长幅度非常大。此外,从标准差这点来看,各年样本分布的离散度较高。从偏度和峰度的角度来
37、看,各年样本公司的相关数据相对平均值呈右偏分布和尖峰状态,这说明从样本整体来看,各年“会税”差异小于均值并且偏离均值幅度大的公司较多。 图4-1:“会税差异”均值和中位数分布图 图4-1是根据表4-1中差异的平均值和中位数所做的差异分布图,图4-2是会税差异变化趋势图。根据以上的数据和图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会税差异”在2009年至2013年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也说明了差异扩大的趋势是客观存在的。从侧面表明,自从2008年以来,执行新准则和新税法使会税差异不断增加,两者之间的分离进一步拉大。这从实证分析方面说明了研究二者的协调性非常必要。(二)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差异协调的必要性随着经
38、济的发展及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会计准则正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近年来本国市场经济环境变化较快,影响着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变化。现行税法己经开始进行相关差异的协调工作,但是上一节的数据显示差异还是呈现扩大的状况。本节将对过度的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详细分析,来论证协调的必要性。1.差异过大会导致税收的损失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与税法在会计处理方面有不同的规定,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个体, 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首先会考虑自身的利益,必然会在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之间寻求规避纳税的机会,这就会直接造成纳税收入流失。另外,在制度层面上,它们没有进行有效果的接轨;又由于税法不免存在少许纰漏,给纳税人缴款增添了难度,同时提供了
39、偷、避税的理由与途径。2.差异过大会增加财务核算和纳税成本,使纳税效率降低由于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属于同一经济范畴,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两者过度分离难免会造成效力损失。这种损失具体表现在纳税人和税收当局两方面:会计与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使纳税人对同一经济业务,既要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又要按照所得税规定依法纳税,差异形成的工作难度的加大是很明显的,可能会使会计核算成本和纳税成本增加。对税收征管部门来说,税务人员不仅要在理解税收法规的基础上,具备实务操作能力,同时还要熟悉会计准则制度。面对大量的纳税调整项目,税务机关要花很多时间来核对、检查纳税申报调整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种双重的计算管理工作,不仅加
40、大税务机关对会计信息专业性的要求,而且增加了信息检查的时间和难度,所以导致税收征管成本的增加。3.差异过大会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导致财务虚假信息财务报告中的各个财务指标成了投资者衡量企业业绩的重要依据。当管理层业绩不能尽如人意时,企业可能会采取弄虚作假的方式虚增利润以达到粉饰业绩的目的。上市公司调节利润,做虚假财务报告的例子有很多,这样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在会计与税法不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虚增的收入必然要多缴纳税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为调节利润的行为以及保证了财务信息质量。税法对于会计信息质量有制约和监督的功能,反之,两者之间出现过度分离时,两者间的牵制保护作用就会被削弱。4.差异过
41、大会增加纳税人涉税风险,使征、纳税双方起争执在结合国情,参考公认会计准则基础上,我国会计准则对经济业务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操作程序。然而税法没有做出与之配合的改革,这会造成按会计制度核算时,得出的结果是正确的。由于所得税法的对此的规定不够明确,现行的纳税申报表的填报程序复杂,即使是专业人士也难免出现疏忽,两者差异过大时会导致会计人员与税务部门对有关业务的认定出现偏差。如果与税务部门不一致,就容易被税务部门认定为违法行为,做出相应的处罚会导致纳税人涉税风险的增加。这种结果往往会引起征、纳税双方之间的争议,尤其是税法未规定的事,很难进行仲裁,同样也会增加涉税风险。5.差异过大会影响政府的权威性从两者
42、的性质看,税法是法律规范,具有强制的特征。同样,会计制度也具备法律的性质。两者过分互异会败坏法律的威严。例如,计提减值和加速折旧从会计利润的角度看是合法的,但是税法却不承认。(三)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差异协调的可行性1.发展过程中的相辅相成性虽然会计准则和税收属于两个不同的分支,但是税收法规的建立与发展是以会计理论的实践和改革发展为前提的。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是密不可分的。若没有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作为基础,所得税制度也就不会有良好的建立与发展。正是由于会计理论的发展和成熟,税收才有了实践的基础。所得税法的改革促进着会计准则的日趋完善,会计准则的发展也促进了所得税法的改革,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会计准则与
43、税法是相辅相成的。2.服务对象的内在一致性会计与税法服务的对象从表面上看是有差异的:会计准则为投资者、债权人等服务;税法的直接目的是保证政府财政收入,是为国家服务的。但内在上,它们都是为公众服务的。财政收入服务于国家,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最终目的是为整个社会服务,使社会资源合理分配,企业本身及其相关的投资者等利益也必然包含在内。而会计准则不仅要满足企业的需要,还要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使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状况有所了解,使整个社会保持信息畅通,资源分配趋于合理。总之,两者最终都使经济得以平稳和高效运行。3.观念上的相通性由于两者最终服务对象上的内在一致性,导致两者所运用的基本观念也是相通的。会
44、计要真实客观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这也是税务机关进行征税的基础。会计遵从资本保全制度,而税法同样基于涵养税源目的,调节和平衡不同周期企业的税收负担。从整体来看,不管二者的差异有多大,本质上的观念是相同的。无论二者双方谁向谁贴近都只是选择性的问题,二者真正的内在观念是相通的,这样就使两者有了可协调的理论基础。五、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差异的协调方法本文第四部分以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为基础表明了我国的“税会差异”已经在扩大,并论证了我国“税会差异”协调的可行性。这种差异协调不能看作是一种简单的调和,不能把税会差异看成一种“弊端”加以消除,刻意让它一致。总而言之,会计和税法应该坚持相互学习的原则,使自己变
45、得更加完美,从而实共赢的局面。(一)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协调的基本原则 1.合理性原则 由于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理论基础、制定目标、服务对象、核算原则以及规范形式的不同,二者必然存在不一致。如果强求二者一致,必然违背两者的初衷。因此,协调二者差异,要从实际和整体出发, 科学分析二者的不相适应之处,在充分考虑整个制度层面的基础上,寻求可协作的方面。总之,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协调必须尊重事实,考虑合理性原则,降低差异造成的负面影响。2.成本效益原则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在协调时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就是由信息产生的效益,应超过产生信息所付出的成本。然而,效益和成本的评价,实质上是一种判断过程。协调付出的成本,既包括相关制度修改后实行的成本,也包括协调后放弃的效用。两者的差异协调是针对两个体系的一个博弈过程。在调整过程中, 如果付出的成本大于协调后的收益,这样的协调就没有经济意义。唯有付出的成本低于协调收益时,协调才是有意义的。3.实用性原则 尽管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作是一个有关理论的问题,但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也涉及到具体的实务操作。在讨论二者协作问题时,要从我国的经济、法律和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出发,在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寻求二者协作的最好方式。俗语说,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理论是用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20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