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政策工具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探讨.doc
《环境政策工具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政策工具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探讨.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境政策工具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探讨2007第12期第23卷(总第172期)改革与战略REFORMAT10N&STRAIEGYN0.12.2007(Cumulatively,NO.172)环境政策工具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探讨秦颖.徐光(1.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084;2.大唐环境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947)【摘要】环境问题是一个大转型社会的缩影.环境政策工具的变迁正是各国治理环境问题的过程标志.文章首先从政府与企业在环境治理上的关系变革谈起,对基于法规的强制性环境政策工具,基于市场环境经济政策工具,基于公开信息政策工具和基于自愿协议式环境政策工具进行了诠释和比较,并对自
2、愿协议式环境政策工具的发展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强调一个国家环境问题的解决一定是靠这些环境工具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关键词】环境政策工具;强制环境手段;经济环境手段;信息手段;自愿环境协议【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07)12005104环境问题是一个转型社会的缩影,解决环境问题为各项变革提供了试验田.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不断努力的方向.因此,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环境政策工具的变迁也在人类不断积累环境管理经验过程中发展和变化着.笔者将对政府与企业在环境管理上的关系演进进行分析,进而对各种环境政策工具的优势和劣势进行
3、阐释,并对自愿协议式环境管理政策的产生进行着重分析.一,政府与企业在环境管理问题上的关系沿革环境管理政策工具的变迁说到底就是政府与企业在环境管理过程中的关系沿革,因为企业始终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同时也是制造污染的主要源头.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无论是庇古的万能的政府,还是科斯的理性的政府,在处理环境外部性问题上,政府在企业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及功能定位始终是研究的焦点.从不同的环境管理政策演变上可以看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在不断的变化中进一步趋向一致(如下图).政府态度展1,管制2,促进3.扶持4.信任消极第二阶段./企抵触2.跟进;一阶段/不信任3,积极/管制4.主动政府与企业在环境管理政策上
4、的变化矩阵图资料来源:荷兰Mr.CMMoonsThesignificanceofISO14000November6th1996.由上图可以看出,政府与企业在环境管理上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信任,管制到信任,支持和消极,抵触到积极,主动的过程.这种变化为协议式环境管理模式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第一阶段,政府与企业在环境管理上处于不信任和消极抵触的阶段.这一阶段企业基本还不能符合法规标准,把环境管理看作是和企业正常运作相对立的事.政府的政策是基于不信任状态下的强制管理,这时的企业行为可以用消极抵触来概括.第二阶段,是较符合法规阶段.这一阶段上企业将符合法规作为主要目标.围绕着目标会采取必要的措
5、施.但是却是被动的关注环境绩效.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针对单个环境介质的标准如大气,水体和固体废物排放的许可和排污标准成为主要的法规工具,而且标准定得越来越细.在这一阶段,企业必须对环境绩效做出改善,因为政府会强制执行.但是从长期来看,管制手段是缺乏效率的,它不会刺激企业去寻求彻底的解决.而只是鼓励企业末端治理,取得较小的环境改善,边际治理成本会高得难以忍受.同样,政府也意识到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而且也使得政府的监管成本日益提高.这促使政府环境政策向更加综合,更加灵活,并由企业自己更多地负担起责任来改善环境绩效转变.第三阶段,是战略转型阶段.这一阶段是政府和企业都向
6、更高级的管理方向转型阶段.一方面,政府管制手段开始向更多地采用经济刺激手段转型,使用排污许可,资源税,政府补贴等政策工具,用它们来刺激而不是强制企业改善环境绩效,使进一步投资于法规最低标准之外减污的企业获得补偿;另一方面,企业开始设置超过法规要求以外的目标和任务.与此同时也建立了相应的环境管理体系,这一阶段上企业实施的环境管理体系比较典型的是ISO14001这【基金项目】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课题中国自主创新理论研究,2007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作者简介】秦颖(1968-),女,山东潍坊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环境管理政策与制度创
7、新,企业自主创新;徐光(1972一),男,山东淄博人,中国大唐集团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破兰5码可时企业已将环境问题作为日常工作的更高挑战.政府这时更多的是为企业提供有利的条件,让企业有更多的灵活性,鼓励他们对环境事务持更积极的态度.第四阶段,也叫自愿协商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的环境意识提高,将环境问题看成是企业战略问题,从自身的产品和自然资源上关注环境.相应地,这时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基于相互信任的共担责任的关系(郑亚男,2004).这四个阶段的变化说明了三点.I,环境管理从无意识到有较高意识,从强制管理到自愿参与,从以政府为主体到企业为主体遵循着一
8、定的规律.随着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企业走向以人为本的自愿性环境管理则是必然的.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较快增长,环境资源稀缺性将迅速凸现,社会环境支付意愿将像西方国家一样水涨船高,环境意识持续提高作为非正式规则的主导作用将会逐渐发挥作用,并体现在消费者和市场对企业的压力以及法规的逐渐严格上.这个链条的传动机制一旦成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从被迫到主动参与自愿协议的激励机制也就形成了.在政府管理手段上,更多地推动采用由市场驱动型的自愿性环境管理.由企业分担环境保护更多的职责.成为下一阶段环境管理发展的方向.2.促使向更良好的政府与企业关系转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强制手段的成本太高
9、.因为强制手段只看末端,鼓励的是末端治理.如果政府定期提高排放标准,企业自末端治理上的边际治理成本随着边际治理成本线的变化将持续递增最后难以为继.政府监控力度更要加大,从立法执法到机构人员和监控的交易费用大幅度上升,会使得自愿协议式环境管理政策成为交易成本更低的选择模式.3,自愿性环境管理与传统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差别.传统环境管理中,刺激机制是法规强制,在经济手段中,激励机制是污染方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这时,企业是有选择余地的,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符合法规要求.在自圈键适萌愿参与环境管理的模式下,激励机制实施推动,仍然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但是加上了自身环境支付意愿,良心效应的推动.企业在环境管
10、理中的地位从客体转换为主体后,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就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规划,避免了机会主义行为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也使得社会总体污染治理边际成本下降,社会总收益相应地得到增加.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环境政策工具的不断变化,折射着政府与企业在环境管理过程中关系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开始,命令控制式规则方法和基于市场经济的方法作为主流环境工具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两种政策工具不断凸现出其缺陷,因此,协议式环境管理措施的出现成为必然(沈满洪,2004).二,环境管理政策模式及其比较环境管理是一个具有对象性,目的性的管理过程.为了实现环境目标,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对管理对象进行有效管理
11、.所谓环境管理模式是指为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管理主体针对客体所采取的必需的,行之有效的方式.目前,环境管理政策手段多种多样,也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从对管理相对人的约束性来看,可以分为强制手段,经济手段,协议手段以及信息手段等.一般说来,经济手段,协议手段和信息手段是强制手段的替代和补充,但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各种手段的配合和所达到的效果都有所不同,应根据不同条件对环境政策手段进行选择,才能促进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目前,中国主要的环境管理手段依然是强制手段,即基于法规制度和标准的指令性控制手段.但是,在总体上,环境管理正在向环境经济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方向发展.这种趋势使得强制手
12、段与经济手段和信息手段结合或互补的机会越来越多,而这种结合充分体现了扬长避短的优势,即在保证环境效果的同时,提高了管理者和受控者的灵活性和管理效率.(一)强制政策手段强制政策手段又叫管制手段或指令性控制(CommandandControl,简称CAC).它是指行政当局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标准,直接规定活动者产生外部不经济的允许数量及方式,如禁止使用某种强烈污染环境的资源或禁止排放某种类型的污染物.就其对环境污染活动的控制方式而言,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类型.如果是直接对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数量和种类进行规定的为直接性强制手段,也叫直接管制;如果对生产投入和消费的前端过程所可能产生的污染
13、物数量,种类进行规定,则称之为间接性强制手段,也叫间接管制.两者都可达到最终控制污染排放的目的.目前.主要使用以下几种强制手段: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污染物排放标准,限期治理制度,严重污染企业的关停并转,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度,企业环境目标责任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朱琦琦,吴豪,2005).强制手段是一种在污染控制方面行之有效的工具.在环境治理的最终效果上,具有很强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但在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加强,环境问题的进一步突出以及政府功能定位的改变,强制手段在解决复杂的现代环境问题方面难以满足环境保护的更高要求,已暴露出愈来愈多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曲格平,1999)
14、.(I)如同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一样,在传统的强制手段中,政府当局为了有效地控制各种类型的污染源排放,必须了解数以千计的产生污染的产品和活动的控制信息.由于所需的信息量巨大,因而耗费很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强制政策的有效性.(2)在强制手段下,为使政策对新的环境状况和变化做出反应,政府需要根据逐个生产工艺或产品制定详细的规定,还要大量的数据和较长时间,而且规定一经采用很难更改.因而,强制手段往往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一般很难对环境状况的变化及新技术的应用做出及时反应.(3)强制手段常以牺牲效率来换取公平.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一刀切,不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技术差异或污染物处理的边际成本差异,使政策在
15、执行中缺乏高效率,造成资源严重浪费.高涨的控制费用促使企业在污染控制活动中引入费用一效益机制.但控制费用越高,政策实施所招致的阻力,拖延甚至否决的可能性也越高.(4)强制手段缺乏刺激企业自觉控制污染的动力,加大了社会成本,阻碍了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5)由于当今的环境问题,许多是成千上万个小型分散的点污染源(如乡镇企业污染排放,居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及其污染防治(如工艺改革,产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政府主管机关发现这些污染问题很难借助于传统的强制手段加以解决.这些局限性本身为环境政策领域引入更多的经济手段,协议式或市场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应该说明的是,传统强制手段的这些缺
16、陷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去削弱或限制它的作用,而是需要去寻求其他手段来弥补它们的不足或作为它们的补充手段.(二)环境经济手段环境经济手段也称作环境经济政策工具,通常环境经济手段是指根据价值规律,利用价格,税收,信贷,投资,保险,微观刺激和宏观经济调节等经济杠杆,调整或影响市场主体产生和消除污染行为的一类政策.这类政策一般通过采取鼓励性或限制性措施,迫使生产者和消费者把它们产生的外部效果纳入经济决策之中,以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目标的目的.这些措施具有明显的利益刺激因素.环境经济政策的本质主要体现了污染者付费原则(PPP原则),具体包括收费政策(排污收费,产品收费,使用者收费,管理收费),环境税收政策,价
17、格政策,补贴政策,环保投资与信贷政策,押金制度和排污权交易等.理论和实践证明,环境经济模式与强制模式相比,能以更低的费用实现相同的环境目标.这也就是各国政府在环境管理中越来越多地引入环境经济手段的主要原因.同时,与强制手段相比,环境经济手段还有很多其它的优势.首先,通过环境经济手段,不但可以刺激当事人削减污染,还可筹集到大量资金,缓解污染治理中资金紧张的局面.政府财政也可以利用环境经济手段来体现国家的环保政策,鼓励污染者削减污染,使自发治理污染成为可能,从而降低环境保护的社会成本.同时还可借助环境经济手段,把某些具有经济效益的环保产业推向市场,以减轻政府负担.对于环保资金短缺的经济转轨国家和发
18、展中国家来说,这一点尤其具有吸引力.其次,与强制手段相比,经济手段能使当事人以他们自身认为更有利的方式来对特定的刺激做出反应,促进了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再次,经济手段能够提供一种动态的效率和革新的刺激.由于污染者对它们所造成的任何单位的污染都要继续支付费用,所以,为了减少污染行为,经济手段便可持续不断地刺激技术革新.最后,经济手段可以提高灵活性.对政府机构来说,修改或调整一项收费标准总比调整一项法律或规章制度更加容易和迅速;对污染者来说,他们则能够在一个规定的财政预算范围内自由选择污染控制手段.就其作用和手段的应用而言,环境经济手段经常与强制手段,协商手段和信息手段共同使用,并对污染者行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政策 工具 变迁 及其 发展趋势 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19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