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论文.doc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论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 论文关键字:价值 经济学 利润 原理 资本 货币 劳动 商品 生产 地租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n the Priniples f Plitial Eny and Taxatin):继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 作者:大卫 李嘉图(David Riard, 1772.04.181823.09.11):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 首次出版:1817年伦敦出版,1819年和1821年分别出了第2版和第3版。 全书名: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被誉为: 继亚当 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 经济学说史上一部真正的辉煌巨著 本书被誉为是继亚当 斯密国富论之后的
2、第二部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被人们称为;李嘉图革命;。这部伟大著作所阐述的思想至今仍然让人们受益无穷。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丹尼斯 奥布莱恩在1975年出版的古典经济学家一书和1981年发表的名为李嘉图式的经济学家和李嘉图的经济学一文中,仍对他的分配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出版,逐渐为人们认可,成为畅销书,曾多次再版,成为经济学说史上一部真正的辉煌巨著,是关于政治经济学经典研究方法的基础。这是继国富论之后的另一部古典政治经济学名著,影响极大。这部巨著囊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包含着李嘉图的全部思想精粹,成为资本论的重要思想源泉,在亚当 斯密和马克思之间建起了一
3、座桥梁。他的比较成本学说早已脍炙人口,形成了19世纪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性税收的讨论基础;而他的货币理论,则是现代货币理论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内容提要 历史背景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波及到各个行业英国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普遍建立,怎样使资本主义经济更上一层楼,成为当时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目标。 日益壮大的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为自己的发展扫清道路,但由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政权实际上落在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手中。长时期来他们维护旧的政策法令,保护甚至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限制工业资本的发展,一度存在于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间的妥协终于破裂
4、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正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写成的,书中的经济思想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与封建残余势力作斗争,以发展生产力和扩大自身利益的要求。 书目结构 这部划时代的巨著在1817年出版后于1821年重新修订(第三版)。实际上,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完全包括在该书前六章中。论若干具体的赋税的十二章和论对外贸易的两章都是理论原则的运用,而其余涉及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解释和补充的各章只能算为本书的附录。就前六章来说其逻辑结构也是不严谨的。 第一章论价值本应只涉及价值问题,其他范畴只有在对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说明。但本书在这一章里不仅假定了商品的存在,论述了价值原理,而且假定了工资、资本、利润
5、甚至一般利润的存在,并对这些范畴一并作了论述。 第二章论地租,第三章论矿地租只是对第二章的补充。 在这两章里又是以对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部见解为前提论述的。 第四章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第五章论工资, 第六章论利润只是对第一、二章的补充。可见 全部经济理论又可以说都包含在头两章里了。以后各章除个别地方有新的见解外,都是对这两章阐述的原理的运用和补充。 出发点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把个人利益看作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准则。在他看来,资本家发展生产时追求的是个人利益,是利润。利润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和扩大生产的条件,只有利润增加才能保证生产力发展,财富增加。因此,资本的
6、利益不仅代表资本家自身的利益,同时代表了全社会的利益。但是他认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是矛盾的。他的主张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其功利主义原则服从于资本扩大自身利益和反对地主阶级的要求。 研究方法 书在研究方法上继承了由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起来的抽象方法。他批评斯密理论中的矛盾,自己一贯地坚持研究经济现象内在联系的方法,坚持在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基础上去考察各个经济范畴。但由于作者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永恒的自然的生产方式,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当作生产的一般规律,这种非历史的观点,又 使他的抽象方法同时表现出严重的缺陷。他运用抽象方法时,往往不仅抽象掉经济现象外部的偶然的联系,也常常抽象掉了
7、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在分析经济范畴时,不关心研究其社会本质,只考察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不研究经济范畴的起源和发展,不经过中间环节,把简单地反映本质的范畴直接与复杂的反映现象的范畴等同起来,因而,造成了理论中不可克服的矛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理论体系及贡献 价值理论 李嘉图以劳动价值论贯穿其全部理论体系。他首先接受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同时批评其断言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没有使用价值的观点。正确地指出使用价值虽然不是交换价值的尺度,但对交换价值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总不会具有交换价值。他实际上认识到了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古典经济学的一个
8、共同的缺点是不能明确区分交换价值和价值。李嘉图在本书中强调只有耗费劳动决定价值,批评斯密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但是他没有再前进一步把价值和交换价值区分开来,书中常常用“相对价值”、“比较价值”代替交换价值的概念,用“绝对价值”、“真实价值”说明相当于价值的内 容。在交换价值的概念下讲的内容,有时相当于交换价值,有时相当于价值,这种概念上的混用,表明作者感到了二者的区别,但又始终没有弄清二者的不同含义。 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来自两个源泉:一是它的稀少性;一是获得它时所必需的劳动量。如名画、古钱等其价值由稀少性决定,不过这类商品数量很少。书中指出商品价值由劳动决定的原理只适用于可以由人类劳动
9、不断生产出来,不受限制地参加竞争的商品,这类商品占绝大多数。 李嘉图始终坚持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批评一切与其相矛盾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商品价值量与生产时的耗费劳动成正比例,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原理。 他着重批评斯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他赞成商品价值要分解为三种收入,同时指出不能倒转过来又认为三种收入构成交换价值,并详细地证明工资、利润和 地租的变动不会影响商品的价值量,只影响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因此,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入,并不改变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 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说,生产商品,除了需要劳动外,还要有资本参加,所以不可能只有劳动创造价值。书中针对这一观点解释说,商品的价值不仅包
10、括直接投入的劳动创造的价值,还包括生产时耗费的资本的价值;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它的价值也是由劳动创造的。他指出生产资料,例如机器的使用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它只是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生产的商品中,由此证明唯有劳动创造价值。 李嘉图还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每个人生产商品时实际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同质同量的商品在市场上只能卖相同的价格,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书中这一观点是在论述级差地租时提出的,起初是说农产品价格由最劣等土地生产时花费的劳动量决定,进而推论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最不利的生产条件下花费的劳动量决定。这种观点对农产品来说是适用的,但并不符合工
11、业品价值决定的规律。 李嘉图也论及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计量问题。他指出在市场上通过竞争、讨价还价,必然会使困难程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的劳动折算为倍加的简单劳动。不过李嘉图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不同质的劳动会归结为量的区别。 李嘉图在本书中把劳动价值论发展到了资产阶级限界内可能达到的最高程度。但由于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他遇到了两个不可克服的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资本与劳动交换和价值规律的矛盾。书中认为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工资是劳动的价格。依据这一观点,如果资本与劳动的交换是等量劳动相 交换,就无法说明资本家所得的利润由何而来;如果二者相交换,资本家所得不仅能补偿资本还有利润,那么交换必定是不等价的,
12、与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作者不 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因而不能对此矛盾作出科学解释。 第二个矛盾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和价值规律的矛盾。两个数量相等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如果剩余价值率相同,按照劳动价值论二者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价值量不同,剩余价值量不同,利润率不同。但书中又认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显然,如满足这一规律的要求,商品就不能按劳动决定的价值出卖,二者存在着不兼容的矛盾。书中在考察工资涨落会不会影响商品价值的变动时遇到了这个矛盾,因而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价值规律应当作一定的修正。但为了坚持劳动价值论又宣称这种修正是暂时的例外,不影响价值规律的成立。 分配理论 李嘉图以分配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论文 政治经济学 赋税 原理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19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