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峪沟项目建议书.doc
《吐峪沟项目建议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吐峪沟项目建议书.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概述1.1.1 项目名称:新疆鄯善吐峪沟旅游区建设项目1.1.2 建设地点: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1.1.3 建设单位:西域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1.4 建设内容: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1.1.5 法人代表:鲁志荣1.1.6 项目总投资:1127万元1.2 项目背景中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风光无限,旅游产品多样,旅游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中国旅游业为中国经济增添了巨大活力。数字显示,中国旅游业总收入正以年均12.7%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7.4%的平均增长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据统计,2000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达8344.39万人次,旅游
2、创汇达162.24亿美元,这两项指标都比上年增长了15%,分别排在世界的第5位和第7位。旅游创汇相当于当年全国外贸出口创汇的6.5%。国内旅游全面升温,呈现出游人数大幅增长、热点地区扩张、旅游旺季前“推”后“延”的特点,并形成了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国内旅游“黄金周”,全国近2亿人次“进城下乡”、“南来北往”,使旅游综合收入超过700亿元。长假期打造的3个消费“黄金周”,为旅游业、餐饮业、商品零售业和文化娱乐业找到了新“卖点”,有力地促进了居民消费,成为拉动“内需”的推进器。中国旅游业已初步形成了“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格局,成为中国与国际接轨最早的,并紧跟世界潮流发展的行业,中国旅
3、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家旅游局的统计表明,2000年国际国内旅游业总收入达4519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东、中、西部旅游业全面推进,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地位进一步提高。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得到全面发展。地处中国西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陆地面积的16,不仅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而且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拥有众多的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具有独特优势的旅游资源。新疆不但是中国精品旅游的富集区,也可以说是世界上精品旅游的富集区,已经出现了一些精品旅游项目,如天山天池、吐鲁番、喀什、喀纳斯等,并成为在海内外旅游市场上热销的卖点,而且这些地区都是
4、少数民族聚居区,特色鲜明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也成为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与此同时,自治区也把旅游业当作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在自治区“五区三线”的旅游布局中,吐鲁番地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新疆的古文化遗址旅游区。这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著名景区、景点类型多、功能全、品位高,有国家级旅游资源10处,包括:中国最干热的山火焰山;中国最低的内陆湖泊艾丁湖;世界最甜的葡萄和葡萄干的出产地葡萄沟;中国古代西域最大的、最典型的古城遗址高昌故城与交河故城;我国陆地最低的城市吐鲁番市;建有“葡萄长廊”最长的城市吐鲁番市;我国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地下引水工程坎儿井;世界上出土干尸最多的古墓葬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
5、;距城市最近的大面积沙漠鄯善沙山。新疆级资源4处,包括:保存新疆最早壁画的佛窟和在新疆影响最大的麻扎;新疆现存最大的古塔苏公塔;新疆最大的沙漠植物园、新疆首家沙疗所和热沙浴场。目前吐鲁番已经形成旅游景区的有苏公塔景区、艾丁湖景区、火焰山景区、高昌古城景区、交河古城景区、葡萄沟景区、古墓景区、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景区和鄯善金沙山景区等。而吐峪沟景区则是火焰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吐鲁番的交通条件在新疆各旅游景区中最为优越,其它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齐备,不仅具备国内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在国际旅游市场上也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旅游业在吐鲁番地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这是在新疆其他地区
6、不能比拟的。举世闻名的旅游资源,西部大开发的大气候和当地政府、广大维汉群众开发旅游业的热情,将为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开发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吐鲁番旅游业描绘出了绚丽的开发前景。面临当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蓄势待发,大展宏图的最佳时期,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各部门积极筹划、密切配合,充分发掘本县集文物古迹、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旅游资源优势,以旅游促发展,力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发展旅游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鄯善县“十五”规划中,产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调整,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将得到较大发展,并特别提出要致力于旅游产业化,致力于形成大旅游的格局。这一切将极大的促
7、进旅游业的超常规发展,使旅游业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3项目区概况1.3.1 地理位置鄯善县位于新疆东部,中部天山南麓山间盆地著名的吐鲁番盆地东部,地理坐标北纬41124333,东经89309154。县域东西宽约190公里,南北长约250公里,总面积3.98万平方公里。县界东邻哈密,西连吐鲁番,南毗若羌,北接奇台、木垒。县城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的公路里程为274公里,距吐鲁番市公路里程为94公里。吐峪沟坐落于鄯善县西南边缘与吐鲁番市接壤的吐峪沟乡境内,地处火焰山中段,系火焰山南侧的一个峡谷,南北长约7公里,宽约200米,面积约1.4平方公里,沟口麻扎村距鄯善县城56公里。1.
8、3.2 地质地貌鄯善县位于吐鲁番盆地东部,地形地貌特点鲜明,三面环山,一面临近我国最低的陆地洼地艾丁湖,全境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形成坡度缓平的倾斜面。吐峪沟景区则处于火焰山中段的南麓,是第三纪砂岩经流水侵蚀形成的沟谷;是一条贯通火焰山的险峻峡谷;是天山水系进入绿洲的通道。沟中流水由北向南流出火焰山,形成火焰山南吐峪沟洪积扇,洪积扇的泥质细土造就了吐峪沟绿洲带。1.3.3 气候状况鄯善县地处中纬度的亚洲腹地,远离海洋,县内受地形影响由北向南分为3个气候区,分别为东天山南麓气候区、火焰山以北气候区和火焰山以南气候区。吐峪沟则属火焰山以南气候区,这里海拔只有100500米,地势低下闭塞,属独特的暖温
9、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是我国气温最高的地方,历史上就有火洲之称。据观测,这里最高气温达到过摄氏49.6度,地表温度也曾达到摄氏89.2度。因地处盆地之中,四周高山环抱,增热迅速、散热慢,形成了日照长、气温高、昼夜温差大、降水少、风力强五大特点。1.3.4 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鄯善县位于吐鲁番盆地东侧,面积3.9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1.8,平原占82.1,沙漠占10.1。全县土地总面积3828146.4公顷,其中农用地283399.4公顷,占7.4;建设用地24435.7公顷,占0.64;未利用土地3520311.3公顷,占91.96。农用地中耕地数量15779.1公顷,占5.6;园地为73
10、73.2公顷,占2.6;林地2314.4公顷,占0.8;牧草地257401.1公顷,占90.8;水面470.6公顷,占0.2。建设用地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4186.2公顷,占58.1;交通用地为3636.0公顷,占14.88;水利设施5725.7公顷,占23.34。2、水利资源鄯善县水资源主要源于北部山区,山区降雨和冰川积雪是主要补给源。地表水(包括河水和山泉水)正常年份总量2.71亿立方米/年。县境内地表水有天山水系和火焰山水系,天山水系主要指二唐沟河、柯柯亚河和坎儿其河,年径流量2.3亿立方米;火焰山水系主要指树柏沟、吐峪沟和赛尔克甫沟,这三条泉水沟的水源系天山水系的地下渗流和火焰山北农业
11、区的浅层渗漏汇集向下游渗流过程中,受火焰山泥质岩阻挡的顶托作用,以泉水形式溢出地表,年总径流量0.41亿立方米。鄯善县由于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境内的火焰山南和山北盆地,地下水蕴藏量丰富,地下水补给主要有五部分:山区地下径流、河床渗透水、渠道渗透水、农田灌溉渗流和井灌回渗水,全县地下水每年补给量为1.2亿立方米/年。1.3.5 社会经济概况鄯善县辖5镇5乡,2000年末鄯善县人口共计20.29万人,其中维吾尔族13.27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5.4;汉族5.91万人,占29;回族1.06万人,占5.2,其他民族0.05万人,占0.3。本项目所在的吐峪沟乡,共有12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总人口221
12、00人,其中汉族1856人,维族20114人,回族128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民族的地区。旅游区范围内包括吐峪沟乡的三个行政村(英买力村、吐峪沟夏村及麻扎阿勒迪村)。以种植葡萄、棉花和哈密瓜为主,耕地面积1557亩,人口4143人,几乎全部是维吾尔族,2000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是吐峪沟乡有名的贫困村。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人均耕地占有面积不足0.4亩,而且当地其它自然资源匮乏,加之人群文化层次较低,发展意识落后,诸多因素造成吐峪沟乡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旅游区范围内的三个村,人们主要现金收入来源于少量自产农产品的贩运,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本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可使当地尽快将现有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
13、经济优势,通过旅游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带动当地群众早日迈向小康的捷径。1.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吐鲁番地区旅游资源一是类型多,全地区拥有34种基本类型,占全国总类型的45.9%,占全疆类型总数的60.7%;二是资源品味高,具有文化底蕴丰实、内质持久稳定的特点,有强劲而持久的吸引力;三是具有“垄断性”,有许多“独此一家”的旅游资源,易于开发为垄断性产品;四是资源组合好,既有自然景观、也有文物古迹、还有民俗风情。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级旅游资源2处,一是距城市最近的大面积沙漠鄯善沙山(库木塔格沙漠),二是中国最干热的山火焰山。自治区级资源2处,包括:保存新疆最早壁画的佛窟吐峪沟佛
14、窟;在新疆影响最大的麻扎吐峪沟麻扎。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苏巴什古墓、额敏和卓郡王王府遗址、鲁克沁王爷台等一大批名胜古迹。如此众多的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综上所述,吐峪沟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可以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第二章 旅游资源及开发前景分析2.1 旅游资源概况2.1.1 旅游景区总体特点从总体上讲,吐鲁番地区旅游资源有三个显著的特点:1、东西方文化和宗教充分融合的丝路重镇闻名于世的古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长达4000多公里,仅在新疆境内就有2000公里长,南、中、北三线横贯新疆全境。吐鲁番位居丝路中路要冲,是名闻遐尔的历史重镇。两汉以来,长期
15、是我国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便利的交通、丰饶的物产、温暖的气候,使得吐鲁番成为东来西往的商贾、僧侣、使者理想的中间驿站,也使东西方各种文化在这里汇聚和交融。作为东西方商业和文化交汇的最前沿,吐鲁番曾经是世界上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两千多年来,这里流传过佛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宗教,以及道教、萨满教、祆教等众多的民间宗教。2、维吾尔文化两大中心之一维吾尔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悠久,公元前三世纪,通称“丁零”。公元四世纪时,他们又被称作铁勒、赤勒、狄勒,由十五个大部落组成,其中的一支称作袁纥,这是维吾尔一词最早的汉文音译。维吾尔后来也译作乌纥、乌护、回纥,唐朝
16、时,取“迅捷如鹘然”的意思,改作回鹘。大约在六世纪末、七世纪初,维吾尔内部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统的九个氏族集团,史书中称作九姓回纥。七世纪初,铁勒各部起义,反对东突厥汗国,以此为起点,回纥(维吾尔)这个名称逐渐取代了铁勒。公元745年,唐朝又封维吾尔部的骨力裴罗为可汗,确定了维吾尔汗国的地位。公元840年,黠戛斯部十万骑兵从北向南横扫回鹘汗国,回鹘汗国崩溃了。汗国崩溃后,其基本部众分三支西迁,一支迁河西走廊,一支迁往吐鲁番盆地,另一支进入中亚草原地带。进入河西走廊的这一部分维吾尔族,和蒙古人、汉人、藏人长期共处,演变成今天的裕固族。进入中亚草原地带的第三支维吾尔部建立了的喀喇汗王朝。进入吐鲁番盆地
17、的维吾尔部众攻占高昌城,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政权建立后,回鹘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历经近千年的发展,形成今日吐鲁番维吾尔人的主干。进入新疆的这两支维吾尔部在经济形态、意识形态、以及文化特征等方面,与当地原有的社会结构不断磨合,从而为塔里木盆地周围居民的维吾尔化,进而形成现代维吾尔族,奠定了基础。3、西域绿洲文明的代表吐鲁番盆地的气候独特,光照充足、热能丰富,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考古发现,这里人类活动的历史已有万年。史料记载,这里“厥土良沃,麦一岁再熟”。汉书西域传也说,吐鲁番盆地“皆膏腴之地”,气候炎热、土壤肥沃,水利资源丰富,地产五谷。吐鲁番种植葡萄的历史相当悠久,最早的记
18、载见于汉代。到南北朝时,吐鲁番的葡萄已经很有名,高昌王派使者到金陵向南朝梁武帝萧衍进贡葡萄干和葡萄酒。西域见闻录描述吐鲁番葡萄品质优良,葡萄种类甚多,无不佳妙,甲于西域。清朝乾隆时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称“西域之果,葡萄莫盛于吐鲁番”。葡萄岁有,作为贡品历代连续不断。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不少史料记载了公元48世纪期间吐鲁番地区葡萄园种植、经营、租让以及葡萄酒买卖的情况。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在那一历史时期葡萄酒生产的规模是较大的。司马迁著名的史记中首次记载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这一例史料说明我国在
19、西汉时期,已掌握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技术。西域葡萄酒的酿制方法,也是唐代由吐鲁番传入中原的。南部新书丙卷记载:“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葡萄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唐朝时,葡萄酒在内地有较大的影响力,从高昌学来的葡萄栽培法及葡萄酒酿法在唐代可能延续了较长的历史时期,以致在唐代的许多诗句中,葡萄酒的芳名屡屡出现。如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吐鲁番盆地的维吾尔人以其聪明才智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创造自己的生活和文化,这里的园艺、植棉、纺织、冶炼、兵器制造居整个维吾尔地区领先地位,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举世闻名。
20、另外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音乐、歌舞更是独树一帜。2.1.2 吐峪沟旅游资源地处火焰山地区的吐峪沟旅游资源主要内容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沿吐峪沟峡谷,由南向北分布有圣人墓、千佛洞、古老民居、古墓葬等,无不体现了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特殊的自然环境。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该景区的旅游资源可用“古”、“奇”、“圣”、“俗”四个字来概括。 “古”吐峪沟千佛洞已有1800年的历史,由于吐鲁番独特的干热气候,才得以保存至今,世所罕见。“奇”火焰山是中国最干热的地方,山体通红,如火焰腾腾,山上寸草不生,山谷中则是绿荫蔽日,流水潺潺,生机盎然,景观对比强烈。加之西游记传奇故事,成为
21、天下奇山。“圣”进入吐峪沟,在很小的范围内,保留有吐峪沟千佛洞石窟、寺庙和吐峪沟麻扎,两大宗教、两大文明在此交汇,凸现其神圣之处。“俗”吐峪沟的麻扎村落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民俗传统,是活生生的吐鲁番民俗博物馆。1、自然旅游资源吐峪沟是火焰山中的一个大峡谷。旅游区周边有地貌奇特的自然风光,进入峡谷,只见两山夹峙,中间是草木芳菲的沟壑,宛如一道绿色的画廊。谷底水流潺潺,长流不息的河水恰似一道银链奔腾而下,翻卷着雪白的浪花纵贯吐峪沟,滋润着沟内的土壤,维系着绿色和生命。谷底树木、花草繁茂,一派生机,与峡谷两岸红岩峭立,寸草不生的峭壁形成鲜明的对照。盛夏时节尽管火焰山热气蒸腾,炽风扑面,天上烘烤,地上烙脚
22、,而沟内却清风习习,凉爽宜人。 山地火焰山横亘于吐鲁番盆地中部,是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南坡前山带一个短小的褶皱。形成于于1亿8千万年5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地质构造是近东、西向延伸的背斜构造。火焰山西起桃尔沟,东到树柏沟,全长98公里,山体宽度68公里,平均海拔约500米,最高峰在胜金口东侧,海拔851米。火焰山山体由中新生代地层构成,山体主要为沙砾岩和红色泥岩。主体色调呈红色,夹有少量绿色条带。山上无雪少雨,极端干旱。火焰山古书称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火焰山山体雄深曲折,布满道道冲沟。重山秃岭,基岩裸露,寸草不生。每当盛夏,红日当空,地气蒸腾,红色山体热浪滚滚,焰云燎
23、绕,似团团烈焰在燃烧,又如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在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明代吴承恩著名小说西游记中,描述的“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神话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火焰山的成因也被写成是孙悟空蹬倒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落下的火砖化作火焰山。还有许多关于火焰山的诗词、经志等文献。早在明代到过吐鲁番的大旅行家陈诚就写了西域番国志,并首次提出了“火焰山”这一地名。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火山云歌送别诗中也生动写道:“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的诗句。登上吐峪沟两侧的火焰山顶,可以俯瞰吐峪沟绿洲的全貌。 峡谷“吐峪沟”是维吾尔语“不通的路,绝路”之意,吐峪沟峡谷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吐峪沟 项目 建议书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18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