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收购研究.doc
《管理者收购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者收购研究.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管理者收购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中文)管理者收购研究(英文)The Research on Management Buy-out 作 者: (中文名) 董 钢(英文名) Dong Gang所在院、系、所:财政金融学院专 业 名 称:金融学指 导 教 师 姓 名、职 称:任淮秀 教授论 文 主 题 词:管理者收购 MBO 政策建议学 习 期 限:2002年 9月至 2004年 7 月 论文提交时间 :2004年5月 目 录引 言. 1 第一章 管理者收购概述7 第一节 管理者收购相关概念7 一、兼并7 二、收购8 三、并购8 四、杠杆收购 8 五、管理者收购9 六、其他相
2、关概念9 第二节 管理者收购的特征、适用领域与历史沿革 11 一、管理者收购的特征. 11 二、管理者收购的适用领域11 三、管理者收购的历史沿革13 第三节 实施管理者收购的条件与程序步骤 15 一、实施管理者收购的企业要满足的条件15 二、实施管理者收购的程序步骤 16 第二章 管理者收购的理论研究. 23 第一节 管理者收购的理论动因23 一、代理成本理论(Agency Cost). 23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asymmetric information) 24 三、专属性人力资源理论 25 四、 防止敌意收购理论25 五、财富转移论(the Wealthy Transfer Theor
3、y). 26 第二节 管理者收购的定价研究27 一、企业价值评估概述. 27 二、贴现现金流量折现模型法. 28 三、以资产价值为基础的成本法 31 第三节 管理者收购的融资研究33 一、融资工具. 33 二、融资来源. 36 三、融资资金成本 38 第三章 国外管理者收购研究43 第一节 欧洲管理者收购研究 43 一、欧洲管理者收购概况 43二、企业规模研究 45 三、类型研究. 48 四、行业研究. 50 第二节 美国管理者收购研究 55 一、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的管理者收购. 55 二、20 世纪 90 年代早期的美国管理者收购56 三、1992 年以后的美国管理者收购. 56 第
4、三节 其他国家情况简述. 57 一、英国 57 二、日本 58 三、东欧和俄罗斯 58 第四章 中国管理者收购研究60 第一节 中国管理者收购的意义及实施条件 60 一、中国管理者收购的积极意义 60 二、中国管理者收购实施要满足的条件 63 第二节 中国管理者收购中存在的问题65 一、管理者收购的定价问题65 二、管理者收购的融资问题67 三、管理者收购的法律问题68 四、管理者收购的信息披露问题 70 五、信托与管理者收购. 71 第三节 中外管理者收购比较研究及政策建议74 一、中外管理者收购比较 74 二、相关政策建议 76 参考文献. 80 致 谢. 82 引 言 管理者收购(Man
5、agement Buyout 简称MBO)又称管理层收购,是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收购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所有者结构、相应的控制权格局以及公司资产结构,进而获取相应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它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在 20 世纪80年代成为当时并购浪潮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后来,随着原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以及美国新经济的兴起而掀起新的热潮。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管理者收购被引入中国,成为了我国资本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最早的四通、粤美的到近来的洞庭水殖、特变电工、胜利股份等等纷纷涉足MBO。据不完全统计,仅2001年一年,公开披露实施或拟实施MBO的上市公司就有10多家,进入20
6、02年各种MBO事件更是不时见诸于报端。 与此同时,许多金融机构已经开始着手介入 MBO,如新华信托率先推出了MBO资金信托计划,上海亚商企业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准备发起设立国内首家公司型MBO基金等等。同时,中国的MBO热潮也吸引着国际投资者的目光,管理 135 亿美元资产的美国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准备与新疆德隆联手筹建 MBO 基金,美国国际集团AIG也表示,有意在国内联合中信实业银行提供MBO融资服务,花旗银行、梧桐基金等金融机构对中国的MBO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势必会对我国的管理者收购活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我国的大政方针来看,党的十五大通过关于
7、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在不影响国家控股的前提下,适当减持部分国有股”;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方略,意味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将加快;2002年6月24 日,财政部恢复了国有股向非国有股单位转让的政策,使得国有企业实施管理者收购成为 可能;2002 年12月1日起实施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要约收购、协议收购、管理者收购的有关问题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所有的这一切,都为管理者收购提供了相应的宏观背景支持和法律保障。 但是,在我国实施管理者收购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甚至违规违法的行为,主要表现在管理者收购的定价缺乏科学依据,有的企业故意压低企业净资产,进行
8、低价收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用于收购的资金来源不明,令人怀疑其合法性;实施管理者收购的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等方面。2003年3月财政部发至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财企便函【2003】9号文件建议:“由于法律、法规的制定相对于实践活动有一定的滞后期,对这类交易行为现行法规和管理水平难以严格约束”,为了“防止一些当事人利用新的交易形式谋取不当利益”, “在相关法规制度未完善之前,对采取管理层收购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行为予以暂停受理和审批,待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后再作决定”。 但是,此后在 2003 年 12 月 15 日国办转发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
9、见中又对管理者收购进行了相关原则性的规定,使我们对管理者收购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抱有新的希望。 管理者收购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上的一种并购形式,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因而在国外发展很快。将其引入中国后,由于中国特殊的经济社会背景等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规范行为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在问题与希望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的大背景下,对管理者收购进行研究便具有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显著的现实意义。本文对管理者收购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实践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对我国管理者收购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第一章 管理者收购概述 第一节 管理者收购相关概念 管理者收购概念的确立,是一个从并购到杠杆收购到
10、管理者收购逐步展开的过程,因此我们先看一下相关概念。 一、兼并 兼并(Mergers)常用来指一个企业吞并其他企业或者两个或以上的企业合并的行为,通常人们对兼并与合并的概念不加区分,称为兼并。但在理论概念上,兼并和合并存在着区别: 兼并(Mergers)指物体或者权利之间的融合或相互吸收,通常融合和相互吸收的某一方在价值或重要性上要弱于另一方。在此种情况下,融1合和相互吸收之后,较不重要的一方不再独立存在 。在公司法上指一个公司被另一个公司所吸收,后者保留其名称及独立性并获取前者的财产、责任、特权和其它权利,前者则不再保留法人地位,我国公司法将其定义为吸收合并。合并(Consolidation
11、),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依照法律程序,以一定的方式重新组合,重组后原来的公司都不再继续保持各自的法人地2位,而是重新组成一个新的公司 。如,A公司与B公司合并成为C公司后,A、B公司都失去各自的法人地位,而成为C公司的一部分。我国的公司法将其定义为新设合并。 1Henry Campbell Black, Blacks Law Dictionary, West Publishing Co. ,at 891, fifth edition,19792Henry Campbell Black, Blacks Law Dictionary, West Publishing Co. , at 279-2
12、80, fifth edition,1979二、收购 收购(Acquisitions)指获取特定财产所有权的行为。通过该项行为,3一方取得或获得某项财产。尤指通过任何方式获取实质上的所有权 。在并购中,一般指一家公司(出价者或者收购方)购买另一家公司(目标公司或被收购方)的资产或证券的大部分,其目的通常是重组被收购公司的经营。 收购可以分成收购资产和收购股份(股权)两种方式。收购资产指收购方收购目标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资产;收购股份就是收购方收购目标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股权,使目标企业成为其全资子公司或控股子公司。 三、并购 并购(Merger & Acquisition,简称为M&A)指的是企业
13、间的兼并与收购,这两者在概念上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各自的特点,人们常常将其连在一起使用,简称为并购。 四、杠杆收购 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LBO)是指少数投资者通过负债收购目标企业的资产或股份。杠杆收购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1.杠杆收购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借贷资金; 杠杆收购中的“杠杆”即是指企业的融资杠杆。在国际上,杠杆收购的融资结构一般为:优先债务,约占收购资金的 60%,是由银行提供的以目标企业资产为抵押的贷款;次级债务,约占收购资金 30%,它包括次级债券、可转换债券和优先股股票;最后是体现所有者权益的普通股股票,是购并者以自有资金对目标企业的投入,约占收购资金的 1
14、0%。 3Henry Campbell Black, Blacks Law Dictionary, West Publishing Co. , at 23, fifth edition,19792.杠杆收购的负债是以目标企业资产为抵押或以其经营收入来偿还的,具有相当大的风险性; 3.杠杆收购中投资银行等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十分重要; 由于杠杆收购资金绝大部分依赖于外部融资,并且风险较高,因此只有获得金融组织的强力支持才能完成。 4.杠杆收购融资依赖于发达资本市场的支持。 杠杆收购以外部融资为主,其中,优先债务由银行等提供,次级债务中的次级债券、可转换债券以及优先股股票都是直接融资形式,严重依赖于
15、资本市场的发展。首先资本市场得允许企业以这些金融工具进行筹资,有相应市场环境和制度安排;其次投资者也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来分散风险。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中要有进行杠杆收购的大环境,形成对杠杆收购的信任预期,只有如此,杠杆收购的融资才会顺利进行。 五、管理者收购 管理者收购(Management Buyout 简称MBO)又称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收购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所有者结构、相应的控制权格局以及公司资产结构,进而获取相应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管理者收购是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的一种形式,而管理者收购的特殊性在于,其主要投资者是目标公
16、司的经理和管理人员,他们往往对公司非常了解,并具有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实施MBO,他们从单一的经营者变为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合一的双重身份。 六、其他相关概念 1.管理者换购(Management Buy-in,简称 MBI),指由一支新的管理队伍替换现任管理层,并由其收购、控制公司。 由于新管理班子不熟悉 目标公司及其管理结构与企业文化,MBI 在本质上可能比MBO有更大的风险。如果现任管理班子不出色而新管理班子眼光独到, 并具有相应的策略与经验的话, MBI 可能是一个更有吸引力的选择。 2.接管(Take over),是指并购过程中一方完全取得另一方的控制权和经营权,取得控制权往往通
17、过吸纳、受让或者公开收购目标公司的股份达一定比例,取得经营权则需通过控制目标公司的股东大会并改组其管理层来实现。 3.要约收购、公开收购或称标购(Tender Offer),指收购人为取得目标公司股权,向目标公司所有的股票持有人发出收购要约,收购该公司股份。这种要约有时会附有要约人所能接受的股份最高与最低价格,通常以报纸、广告或统一邮件等形式向目标公司的所有股东发出。要约收购的目的在于获取目标公司的控制权。 4.委托书收购,是指收购者通过大量征集股东“委托书”的方式,代理股东出席股东大会并行使表决权,以通过改组董事会等决议的方式达到收购目标公司的目的。在西方发达国家操作实务中,征集委托书一般采
18、取与股东直接接触;向证券经纪商、银行征求;通过媒体广告的方式征求;取得专业委托书征求公司的协助等方式。 5.协议收购和集中竞价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包括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类,所以对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可以通过协议收购和集中竞价收购两种方式进行。协议收购是收购方与目标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东通过协商的方法达成股权转让协议,从而控制目标公司,而并不需要向所有股东公开发出收购意图的收购方式。目前,在我国协议收购主要应用于非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的交易和转让。 集中竞价收购是指收购者通过证券交易所的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向不确定的股东购买目标公司股份的收购方式。该方式主要用于对流通股的收购。第二节 管理者
19、收购的特征、适用领域与历史沿革 一、管理者收购的特征 MBO是收购兼并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收购者是目标公司的经理人员或管理层。在管理者收购中,管理层可能独自进行收购,也可能和职工、工会或者外部的战略投资者联合设立收购主体进行收购。但是,主要的收购者必须是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否则就成为了其他形式的收购,如员工持股计划(ESOPs)或普通的杠杆收购等。 2.主要通过借贷融资来完成 MBO 过程。管理者往往只需要支付总价款的中的一少部分,其余部分通过外部融资来弥补,即是采用所谓杠杆收购的方式。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以目标公司的资产或者股权为抵押,向银行等机构申请贷款
20、融资来完成收购。 3.作为被收购的目标公司一般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有稳定的预期现金流、具有较大潜在管理效率提高空间等,不是所有企业都适用MBO 。 4.投资银行、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员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目标公司的选择、并购交易筹划、交易谈判、筹集所需资金到企业重组、重新上市,都离不开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参与和支持。 二、管理者收购的适用领域 从国外和国内的实践来看,MBO通常适用于以下一些领域。 (一)收购上市公司 经理层收购上市公司可能出自基层经理人员的创业尝试、对实际或预期敌意收购的防御或公司希望摆脱公司上市制度的约束等多种动因造成的。收购的结果既可能是上市公司的退市,也
21、可能是获得控股权的经理层 将企业重新异地上市以获得股本溢价。 (二)收购集团子公司或分支机构 此时管理者往往已拥有目标公司很大比例的股份,或掌握了不为卖方和外部竞争者所知晓的重要内幕消息,此外,分拆后由经理层控制的企业与原母公司还保持一定的贸易联系,管理者寻求与母公司合作的愿望一般强于外部购买者。 (三)公营部门私有化的 MBO 这种MBO通常出现在将国有企业整体出售,将国有企业分解为多个部分,再分别卖出,原企业成为多个独立的私营企业,多种经营且业务庞杂的公众集团通过MBO出售其边缘业务,继续保留其核心业务。 (四)对既存产权的明晰化 一些公司虽然已经有较为庞大的资本和资产,但人格化的所有者位
22、缺或者模糊不清,例如,实际为私人出资却利用了“红顶”企业名义,靠政府出面从银行贷款起家的企业等等,这种情况在转轨经济体中尤其严重,因此,不得不借助MBO厘清公司产权占有的边界。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MBO 多发生在成熟行业或人力资本因素突出的行业(例如高科技企业)。企业是否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是 MBO 成功与否的关键。而有关经济理论认为,与新兴产业急需扩张相比,成熟行业(或成熟企业)产生的现金流量较为稳定,这将增加企业的负债能力,从而有助于MBO中的债务融资。此外,稳定的现金流量同时也是管理人员进行人力投资所得回报的较好形式,因而在现金流稳定的成熟行业,管理人员有更大的激励冲动去收购和控制
23、企业,避免其人力投资准租金的损失。而在人力资本发挥关键性角色的行业,经理层较之所有者阶层的优势使得MBO更容易施行。三、管理者收购的历史沿革 MBO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它在 20 世纪80年代成为当时并购浪潮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英国经济学家麦克?莱特Mike Wright在1980年研究公司的分立和剥离过程中发现了这种奇特的现象。后来,英国对此类收购进行融资的主要机构工商金融公司(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Finance Corporation)把这种现象起名为管理者收购(Management Buyouts),简称为MBO。在工商金融公司和诺丁汉大学(Notting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者 收购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13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