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修改版) .doc
《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修改版)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修改版) .doc(2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h前 言一、山西XXXXXXXX煤业有限公司资源整合的核准文件,参与资源整合各矿井名称及隶属关系,资源整合后矿名及隶属关系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晋煤重组办发【2009】45号关于XX市XX县、兴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XX县XX煤源有限公司为单独保留矿井,兼并重组整合主体为山西XX腾阳能源集团。于2009年12月7日核发采矿许可证,证号为,有效期至2011年12月7日。山西XXXXXXXX煤业有限公司原为XX县XX煤源有限公司,隶属于XX县XX煤源有限公司,井田面积为13.4026km2,批采4、6、10号煤层,由7个拐点坐标圈定,开采标高540m1160
2、m,生产能力为900kt/a,兼并重组后批采4、5上、6、10号煤层,生产能力为900kt/a,井田范围与兼并重组前相同,整合主体为山西XX腾阳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该矿现开采10号煤层,由于兼并重组前矿山已进行过6号煤的开采,当时生产能力为60kt/a,兼并重组后生产能力为900kt/a。为了合理开发井田内批准的煤炭资源,山西XXXXXXXX煤业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编制了山西XXXXXX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二、编制矿井资源整合设计的依据(一)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晋煤重组办发【2009】45号关于XX市XX县、兴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
3、)的批复。(二)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2010年7月编制的山西XXXXXXXX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三)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文件晋煤规发2009 45号关于XX市XX县、兴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四)山西省国土资源厅2009年12月7日下发的采矿许可证。(五)设计委托书。(六)矿方提供的现有生产系统,井筒、设备和设施等有关图表资料,以及外部协作的意向意见;(七)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煤矿安全规程等国家有关煤炭工业的规程、规范和技术政策。三、设计的指导思想在贯彻执行国家及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煤炭工业建设、生产、安全的法律、法规、规程、规章、标准和技术规范等的前提
4、下,充分体现煤炭工业的技术政策及产业政策,结合矿井的资源和外部条件,合理布置矿井的开拓开采系统,在充分满足矿井安全生产要求的前提下,简化地面生产系统,适当减少行政、福利设施,坚持求实、创新、效益的原则,根据山西XXXXXXXX煤业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以尽早投入生产为基本点,力争通过精心设计和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及科学管理,将该矿井建设成开发规模合理、安全生产条件好、机械化装备水平高、见效快、效益好、投资少的现代化矿井。四、资源整合设计的特点 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900kt/a。2、井口、工业场地位置及开拓方式为节约投资,尽可能合理地利用了已有井筒,设计利用新建主斜井、副斜井及其相应的场地设施,并
5、利用原南翼回风立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前期开采水平布置在4号、10号煤层,开采水平标高+855.0m。3、井筒新建的主斜井,装备带宽1000mm胶带输送机提升,担负整合后全矿井的煤炭提升任务,兼做进风及安全出口。新建的副斜井,采用绞车矿车运输,担负全矿井矸石、材料及设备等全部辅助提升任务,兼做进风及安全出口。利用原南翼回风立井,设置封闭梯子间,担负全矿井回风任务兼作安全出口4、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艺矿井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共布置两个综采工作面,一个4号煤层一次采全高综采工作面、两个4号煤层综掘工作面;一个10号煤综采放顶煤工作面,两个10煤层综掘工作面,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方法均为全部垮落法。5、井
6、下运输井下煤炭运输均采用胶带输送机运输方式,辅助运输采用绞车牵引矿车运输。6、通风方式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方式,机械抽出式通风方法。主、副斜井进风,南翼回风立井井回风。7、工业场地布置矿井从2006年开始建设,工业场地内大部分建(构)筑物和设施已竣工。建筑物的总体布局已基本形成。分为主要生产区、辅助生产区、行政福利区。主要生产区在工业场地西部,辅助生产区布置在场地的中部。行政、福利区均布置在辅助生产区的东南部。风井场地南翼风井是利用现有10号煤的主井,在工业场地筒仓附近。矸石周转场地选定在距工业场地东侧约500m的荒沟中,需占用荒沟0.5hm2,可供矿井排放矸石5年。五、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
7、、矿井保有资源储量为9622万t、工业资源储量为9414.2万t,设计资源储量5590.4万t,设计可采储量3734.4万t。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900kt/a。3、矿井服务年限:29.6a。4、矿井移交生产时,新增井巷工程总长度16047.78m,其中煤巷8575.29m,占新增井巷工程总长度的53.4%,万吨掘进率178.30m。井巷新增掘进总体积220715.95m3,其中新增硐室体积为11500.00m3。5、工业场地内占地面积13.97hm2,矸石周转场占地面积0.5hm2。6、建(构)筑物总面积为:8939.96m2;均为新建;建(构)筑物总体积为:71875.46m3;均为新建
8、;栈桥斜长为456.06m。7、矿井行政、生活福利建筑总面积:12354.20m2,均为新建;矿井行政、生活福利建筑总体积:41819.50m3,均为新建。8、矿井在籍人数:512人。9、矿井全员效率:8t / 工。10、建设项目总资金:54923.90万元。11、建设工期:21.0个月。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1、本矿采空范围大,分布广,采空区积水是矿井生产中的安全隐患之一,在建设和生产中应进一步查明井田内各煤层及相邻矿井的采空及老空范围、采空区积水积气等情况,生产中工作面开采前必须对采空区积水进行提前探放,待全部探放工作完成后方可组织生产,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钻探),先探后掘,先
9、治后采”的探放水原则,同时做到“防、堵、疏、排、截”综合防治水措施,确保安全生产。2、环境影响报告书未批复,应尽快办理。3、矿方现只提出了矿井用水的请示报告,需进一步办理矿井用水协议。4、本矿虽为低瓦斯矿井,但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瓦斯涌出增大,在建设和生产中应加强瓦斯管理、瓦斯监测和通风管理,保证矿井安全建设生产。5、根据地质报告及评审意见,矿井4号煤属容易自燃煤层,5-上号煤属自然煤层,4号、5-上号煤层均有煤尘爆炸危险性,现根据该矿资料确定;井田内6号、10号煤属自燃煤层,6号、10号煤层均有煤尘爆炸危险性。需进一步核实4号、5-上号、10号煤层自燃倾向性,及煤尘爆炸性。故生产建设中必
10、须加强防灭火和降尘措施,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第一章 井田自然概况及资源整合前各矿现状第一节 井田自然概况一、交通位置(一)位置山西XXXXXXXX煤业有限公司井田位于XX县城北约3km处的城关镇乔家沟村一带,行政区划隶属XX县城关镇管辖。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949-1111230,北纬372031-372337。(二)交通井田位于XX县城北约3km处,340省道和孝(义)柳(林)铁路均从井田西界外通过,井田内有简易公路与340省道和XX县城相通。交通运输条件较为便利。交通位置见图1-1-1。二、地形地貌井田地处晋西黄土高原,地形主要以黄土台、塬、峁、梁及黄土冲沟为主,侵蚀切割严重,地形复杂
11、。井田内地势总体为东高西低,最高点在井田中部以东则庄子村西北部的山顶上,标高1302.0m,最低点在井田南部红年洼村西的南川河河床中,标高1010.7m,最大相对高差为891.3m,属中山区。三、河流井田属黄河流域的三川河水系。井田内无常年性河流,仅在雨季有短暂流水从井田内各大沟谷流出,向西流入南川河,最后向北转西汇入黄河。四、气候地震井田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干旱少雪多风,夏秋温和多雨,全年夏短冬长。据XX县气象局多年观测资料,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如下:降水量:多雨年(1964年)达811.5mm,少雨年为326.9mm,平均537.8mm
12、(19561984年)。降水量年内差异悬殊,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年总降水量的63。历年11月初至次年4月中旬为降雪期。蒸发量:多年蒸发量为14821941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气温:年平均气温16.3,其中一月份最低,平均21.7,七月份最高为32.5。霜期:全年无霜期平均为132天,平均初霜期始于9月,终霜期在历年5月中旬。风速: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冬季多西风,夏季多西南风,年平均风速为3.1m/s。冰冻期:11月份结冰,次年3月解冻,冻土厚度0.70m。地震: 本区地处XX地隆区,根据记载只受邻区地震影响,如1829年4月离石(北纬37.5,东经111.2)发生的5.25级地震
13、和1891年4月17日孝义、介休(北纬37.1,东经111.9)发生的5.75级地震时区内有感觉,表现为房响尘土落。依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度。五、社会经济概况XX县位于山西省中西部,现辖五镇六乡,面积1424km2,人口11.4万。全县共有耕地26万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土豆、大豆为主,农业不甚发达。本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以煤炭为主。工业以煤炭、炼焦、陶瓷、砖瓦、粮油加工等。近年来,随着以煤炭为龙头企业,带动了其它相关企业的发展,经济上了新台阶。尤其是XX钢铁厂已成为以炼焦、煤气、炼铁综合加工的龙头企
14、业。六、周边矿井及小窑井田原为XX县XX煤源有限公司,兼并重组后更名为山西XXXXXXXX煤业有限公司。井田北部为山西离柳朱家店煤业有限公司,东部为山西XX联盛照阳煤业有限公司,井田东南部、南部、西部均无矿权设置。详见周边煤矿分布示意图,见图1-1-2。图1-1-2 周边煤矿分布示意图山西离柳朱家店煤业有限公司原为朱家店煤矿,批准开采4、6、10号煤层,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该煤矿始建于1994年12月25日,2000年6月投产,生产能力45万吨/年,采4号煤层,主副井均为斜井开拓。采煤方法选用倾向长壁全部垮落式采煤法,回采工作面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采煤,SGW-40型刮板输送机和皮带输送机运
15、输,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掘进工作面采用综掘机掘进,刮板输送机和皮带输送机运输。井下设置主井水泵房,设有主、副水仓,安装有3台离心式水泵。涌水量不大,排水约75m3/d。为高瓦斯矿井。矿井无越界开采,未见火区。山西XX联盛照阳煤业有限公司由原山西绿草阳光工贸有限公司XX青蒿煤矿和原XX市XX县河东煤田苏村煤矿兼并重组。原青蒿煤矿始建于1996年,1997年投产,批准开采煤层为10号煤层。采用一对井口开拓,设计生产能力6万t/a。大巷采用皮带运输,工作面采用刮板运输机。采煤方法采用短壁式,巷道用坑木支护。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利用Bk54NO11型,75kw轴流式风机抽出式通风,矿井属低瓦斯矿井。
16、矿井无越界开采,未见火区。原苏村煤矿始建于1994年,1995年投产,批准开采煤层为4、10号煤层。 设计生产能力9万t/a。大巷采用皮带运输,工作面准备采用综合割煤机。采煤方法采用长壁式,巷道用坑木支护。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利用Bk54NO11型,75kw轴流式风机抽出式通风,矿井属低瓦斯矿井。矿井无越界开采,未见火区。第二节 兼并重组前各矿现状该矿于2007年由原XX煤矿及原郝家岭煤矿合并为XX县XX煤源有限公司煤矿,核定生产能力为900Kt/a,合并以来一直处于基建阶段,合并前XX乔家沟煤矿核定生产能力为6万t/a,一直开采10号煤层,累计生产原煤约200万t,开拓量约40000m。原
17、XX县XX煤源有限公司于2007年由XX县XX煤源有限公司与郝家岭煤矿合并,一直处于基建阶段。1、原XX县XX煤源有限公司原为XX县乔家沟煤矿,属县营煤矿,1999年更名为XX县XX有限公司乔家沟煤矿,2002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并将企业名称更改为XX县XX煤源有限公司。该矿始建于1959年,在井田南部开拓建了一竖一斜两个井口,开采10号煤层,1961年正式投产。主要开采10号煤层,新主竖井见煤垂深127m,旧竖井见煤垂深60m,副斜井160m,坡度23。采煤方式为短壁式炮采。工作面和顺槽为人工装运,大巷为U型矿车运输,主竖井箕斗提升,各井筒均砌碹,井底车场砌碹,大巷工字钢顶梁支护,工作面支护
18、方式为液压支柱支护。采用中央并列式机械抽出式通风,矿井涌水量120150m3/d。2、原XX县城关镇郝家岭煤矿属村办集体企业,山西省国土资源厅2002年12月核发了证号为1400000231347号采矿许可证,有效期为2002年12月至2005年12月,矿井设计生产能力3万t/a,批准开采10号煤层,批准面积为0.4585km2。原郝家岭煤矿始建于1984年,1985年投产,开采10号煤层,采用斜、竖井混合开拓,核定生产能力15万t/a。大巷采用皮带运输,工作面采用刮板运输机。采煤方法采用短壁式,巷道用坑木支护。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利用BK54-NO11型,75kw轴流式风机抽出式通风,矿井
19、属低瓦斯矿井,采用1.0t串车提升,绞车为JDT-800型,功率为30kw。矿井涌水量为35m3/h,于2006年关闭。3、井田东南部空白区内曾有三座煤矿开采10号煤层,分述如下:(1)原冯家岭煤矿批准开采10号煤层,批准井田面积0.47 km2,该矿于1987年投产,当时批准生产能力3万t/a,一直开采10号煤层,矿井涌水量20m3/h,为低瓦斯矿井,于2001年关闭。(2)原崔家岭煤矿批准开采10号煤层,批准井田面积1.1137 km2,该矿于1980年投产,当时批准生产能力9万t/a,一直开采10号煤层,矿井涌水量30m3/h,为低瓦斯矿井,于2004年关闭。(3)原邢家岭煤矿批准开采1
20、0号煤层,批准井田面积0.90 km2,该矿于1983年投产,当时批准生产能力10万t/a,一直开采10号煤层,矿井涌水量10m3/h,为低瓦斯矿井,于1999年关闭。根据金春乔家沟勘探精查地质填图揭露,在井田东南部煤层露头或隐伏露头处,古小窑众多,井田东南部的6、10号煤层分布一定范围的古窑采空破坏区。井田东南部扩增区内已关闭三座煤矿,采空区面积较大,其采空范围均根据煤矿提供的采掘工程平面图圈定,在今后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边探边采的原则,确保安全生产。第二章 兼并重组的条件第一节 资源条件一、井田地质勘探程度及地质报告批准文号1、XX煤矿地质报告主要是在收集以往勘查资料及煤矿实际生产资料的基
21、础上,按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晋煤规发【2010】177号关于加快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和初步设计编制审批等工作的通知及相关规范规程编制了山西XXXXXXXX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2、结合井下实测资料,对本矿批准开采的可采煤层,进行了保有储量的估算,各项参数选择合适,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成果可靠。3、通过本次地质工作,对井田内的地层、煤层、地层及构造、水文地质、矿床特征及外部条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矿山设计和矿井开采提供了可靠的储量依据,本次储量核查共获得保有储量9622万t。该地质报告达到的勘探程度,可作为矿井建设的地质依据。4、该地质报告经专家审查,于2010年12月28日由山西
22、省煤炭工业厅以晋煤规发20101841号关于山西XXXXXXXX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的批复文件批复。二、地质构造(一)区域地质简况1、地层本井田位于河东煤田中部,离石详查区南段,金春乔家沟精查勘探区南段。区域地层自东而西由老至新为:太古界、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新生界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层。区域内地层为石炭系和二叠系,以中奥陶系地层为基底。区内山梁部分及部分沟谷底部普遍被第四系地层覆盖,一些沟谷底部及其两侧可见上第三系地层分布。见区域地层简表。见表2-1-1。表2-1-1 区域地层简表地 层 单 位厚 度(m)地 层 特 征沉 积 相界系统组新生界KZ第四系Q0-247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修改版 煤业 有限公司 矿井 兼并 重组 整合 项目 初步设计 修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11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