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研究创作宗旨和体制课件.ppt
《史记研究创作宗旨和体制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记研究创作宗旨和体制课件.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史记讲读史记的创作宗旨和体制,制作讲授:张学成,一、司马迁的创作宗旨,1、究天人之际:“究天人之际”,际,说文解字:“际,壁会也。”段玉裁注为:“两墙相合之缝也。”后引申为分界、边际;交会、会合等义。“究天人之际”,也就是要探求天道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会合点,使之相沟通;即探究天与人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在时代氛围的笼罩下,司马迁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受天命论的影响。(绛侯周勃世家、吴王濞列传)从整体上看,他能从叙述史实出发,客观地反映人物的生平活动,基本上摆脱天道、天命思想的影响。(伯夷列传),司马迁的老师董仲舒对此的看法:,相信天人感应,人神交通,在二者关系上,上天处于绝对的主宰的统治地位。董仲
2、舒春秋繁露卷一:“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司马迁的天人观:,司马迁不可能完全抛弃天人感应说,但是他却从人物传记的缜密分析中表现出了大胆的怀疑。他强调天人相分,认为天道与人事是并不相感应的。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坏人也不一定会有恶报。他在伯夷列传中对现实社会这种好人遭殃、坏人享福的不公平世道提出了愤怒的责问。,“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
3、,是邪非邪?”,原因探析:,司马迁对天道如此激愤、怀疑,不仅仅是因伯夷叔齐之遭遇而生发,更重要的还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内心之块垒,其实正是自己的遭遇使然。在踏入政坛之初,司马迁认为自己应该做个奉公守法的、鞠躬尽瘁、竭尽忠诚的合格的臣子的,“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可是,就是因为他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竟然遭受腐刑,蒙莫大耻辱。这种遭遇加深了他对天道的怀疑,因此就有了以上的感慨。,司马迁在写到人的活动时,更重视人的作用,刻意写出人事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三十世家,是要写出“辅拂股肱之臣”的“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七十列
4、传,是要写出那些“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们的活动。这在中国史学发展上,第一次把人的活动放到如此重要的历史位置上来看待。他还把人的活动、人才的境遇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君子用而小人退”,这是“国之将兴”的征兆;而“贤人隐,乱臣贵”则是“国之将亡”的迹象。进而指出:“甚矣,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诚哉是言哉!”(楚元王世家后论)他还寓意很深地指出:要使国家强盛太平,“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匈奴列传后论)两次重复告诉人们人才尤其是高级职位的人才的极端重要性。,当然有时也相信这种感应说:,比如在六国年表中也有这种天道观的反应,“盖若天所助焉”。分为两种情况:一天象吉,人
5、事也吉;二天象凶,人事也凶。本来,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天人感应”的存在,当然,应该说是天人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比如地震、山洪、干旱对人的影响;反之,人的过度活动往往要招致自然界的报复,这报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天人感应的一种表现。,总体而言:,在具有感应关系的情况下,司马迁认为天道是公正的、公平的,天命是可信的;而在非感应关系的情况下,则认为天道是不公正的、不公平的,天命是不可信的。这两者在史记中同时并存着,因而可以说司马迁的内心世界是天命论与反天命论的矛盾统一。,2、通古今之变:“通”,通俗地说有“打通,搞明白”的意思。“通古今之变”意思是研究古今历史发展变化和历史人物命运转折的内在
6、规律,这一句简单的话包含了司马迁历史哲学的丰富内容。,首先,表达了对历史发展变化的看法:,1、五帝、三代因历史太久远,无法“论次其年月”。2、三代世表至十二诸侯年表,年代是“自共和迄孔子”,是“诸侯专政”、“五霸更盛衰”。3、六国年表,起周元王(前475),迄秦二世(前207),当时历史特点是“陪臣执政”,“海内争于战功”,“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纵横短长之说起”。4、秦楚之际月表前209,至前202,首尾八年。对这段历史,司马迁作了这样的总结:“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5、四表不仅首尾相衔,贯穿古今,且勾勒出了各个历史时代的特点,反映出司
7、马迁对于历史进程的卓越见解。,其次,研究朝代国家的盛衰、兴亡的变化,这也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重点。史记详细记载了夏、商、周和秦、汉的兴亡,并揭示了各王朝兴亡变化的原因。“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太史公自序)桀、纣、周“失其道”的“道”有治国之术的意思,但指的更多的应是道义、仁义,是统治天下、治理天下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秦“失其政”的“政”大概指的是具体意义上的政治权柄。,司马迁对于陈胜最终失败的原因作了一定的探讨:,陈胜称王后,“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
8、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这告诉我们陈胜的生活是奢侈腐化的,是脱离人民群众的,“涉之为王沉沉者”,远离了百姓的生活,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希望获得最后的胜利无异于痴人说梦。,陈胜失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用人不当:,“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
9、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所以司马迁最后下了如此断语:“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脱离群众,失去了民心的支持,必将走向灭亡。,太史公自序在讲到著作“本纪”的目的时,提出对于历代帝王业绩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即推究其何以始,详察其何以终,这样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还有看问题时要透过表象看本质,不可被表象迷惑了眼睛,一个王朝看似强大,通过历史学家的敏慧的眼睛,在其极盛时就能看到它日渐衰落的迹象征兆。在司马迁的历史哲学中,历史总在变化:要么由盛变衰,要么由衰转盛。他就是用这样的历史哲学去观察历史,“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以期找出历史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通过分
10、析,司马迁发现,成败变化的重要因素是用人的得当与否,用人的得失往往能够决定历史发展的或成或败。,“通古今之变”还有人的“穷达”变化的含义:,1、陈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佣耕者成了王。2、刘邦本为泗水亭长,后来成了开国之君。3、早年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韩信却成了大将军。4、苏秦当初穷困潦倒,以至于父母不子,妻子不以其为夫,嫂子不以其为叔,最后却能做“於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苏秦列传);5、“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但在危急关头,能够完璧归赵,“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於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渑池之会中不辱使命,使弱赵与强秦能够平起平坐,“既罢归国,以相如功
11、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在汉代人物身上更是体现了人生戏剧性的穷达之变。,1、樊哙屠狗,灌婴卖缯,萧何、曹参做过狱吏,周勃编织蚕箔为生,还当过送葬乐队的吹鼓手,周昌为小吏,夏侯婴本为是高祖戏耍的玩伴,在一次游玩时还把高祖给打伤了。2、但是这些普通之人最后却通通被封为侯。樊哙封为舞阳侯,灌婴封为颖阴侯,萧何、曹参和周勃都做到相国,周昌做到御史大夫,夏侯婴封为汝阴侯。,3、司马相如“家贫,无以自业”,赢得文君的芳心私奔后“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於市中”。4、后来子虚赋不胫而走,传到汉武帝那里去了,“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恰好其同乡杨得意在汉武帝身旁,便及时向
12、汉武帝推荐了司马相如,“赋奏,天子以为郎。”,司马迁在叙写穷达之变时,重在揭示两点:,一、是时代际遇的重要性。在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墨守成规,循规蹈矩,难以有大的发展变化,真所谓几十年如一日。而在激烈动荡的风云变化中,社会的评价标准就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人的各种潜能就有可能得到更充分地发挥、表现。这样自然就极易发生戏剧性的穷达变化。史记中绝大多数人物都集中在春秋、战国和秦、汉之际,这就是因为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的;真可谓时势造就了千古英雄。二、是人物的穷达变化更取决于个人本身的才能和努力。在正常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太平、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人们很难产生冒险变革的想法。而在乱世
13、中,不公平、不正常的社会促使人们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者说赢得活下去的机会,不得不闯一闯,于是就有了要变的动力。天道酬勤,穷则思变,奋发向上,努力进取,而勇于进取的人往往能大有收获。,3、成一家之言:,子文化,就是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之交出现的一批知识分子,一批思想家。他们基于各自的阶层、代表的集团利益、受教育情况、社会经历等,对于社会发展、政策走向、统治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和思想,阐述他们自己的看法,表达他们的理想。,1)“一家之言”的结构,融会贯通百家学说以建立统一的新思想体系。2)“一家之言”的核心思想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3)“一家之言”的表述形式,创立百科全书式的纪传体通史
14、,奠定史学的独立地位。,简单点说,“成一家之言”,就是指司马迁要继承子文化,像诸子那样自我立说,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首先,在创作的学术宗旨上,史记与子书是息息相通的。司马迁以诸子时代的子文化的开山祖师孔子的后继者自居,并以此自勉。他著作史记,不仅仅是写一部反映客观历史的信史,而是要通过“史”的形式,言明自己的“一家之言”。以史论道,用史论政,通过史来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表现自己对于政治、社会、人生等的独特看法。,其次,在创作构架上,史记也受到诸子著作的明显影响。,从庄子等著作开始,子书的结构层次性非常强,且全书构成一个体系。比如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这种做法对司马迁的创作有很深的影响
15、。司马迁开始对史书进行了一番系统的改造,他的著作就是按照子书的块状结构来划分的,但各部分又成有机的不可分的整体;因而史记具有了诸子著作的体大思精的特点。宋人郑樵通志总序说史记“六经之后,唯有此作”。太史公自序导源自庄子天下篇、淮南子要略;要略,高诱注“作鸿烈之书二十篇,略数其要,明其所指,序其微妙,论其大体,故曰要略。”,第三,在叙述模式上,史记首先是史,然而又趋向于子;它是叙述历史史事的,然而在叙述历史的同时又不忘阐述哲理。史记首先是史书,按史书传统就要客观地忠实于历史事实,客观地记载历史事实,即坚持实录精神。,但司马迁并不局限于此,,而是采取各种手法突破这一传统,像诸子百家那样在史记中融入
16、了自己的强烈的深厚的思想感情,阐述着对于政治、历史、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这样为中国史书的叙述模式开创了崭新体式。在史记中,司马迁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叙述模式主要有五种:,1、材料的自由取舍。,明人陈仁锡说“子长作传,必有一主宰”。(史记评林引)清人吴见思说“史公之文,每篇各有一机轴,各有一主意”。(史记论文)史记为人物作传并不追求面面俱到,往往每篇有一“主意”,围绕主意来选材、取材,来作相应地叙述描写。,2、篇章的微言大义,提到微言大义,就不得不提“春秋笔法”。春秋记史的特点是谨严简约,作者往往能够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人们把文笔蕴藉含蓄、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
17、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之为春秋笔法。微言指的是简约的语言;大义指的是宏大高远的意义。,第一种叙述模式中说史记对材料主要凭借“主意”来取舍,这样能够体现作者创作的主观意图,但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本身是无法改变的,为了进一步寄寓作者的思想,表现作者的主观评价,司马迁在事件人物的叙述中让读者体味其中的“微言大义”。,绛侯周勃世家中有两处堪称“微言大义”的典范。,一是关于周勃的。周勃是汉初的功臣元老,在他的历史中,似乎没有失败这个词。司马迁对周勃的生平的叙述,与汉高祖的屡战屡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除了成功就是胜利,几乎没有经历过任何失败。这里面包含着对周勃的丰功伟绩和耿耿忠心的热情歌颂赞美。,高祖之为沛公初起
18、,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方与。方与反,与战,却适。攻丰,击秦军砀东。复攻砀,破之。下下邑,先登。攻蒙、虞,取之。击章邯车骑,殿。定魏地。攻爰戚、东缗,以往至栗,取之。攻啮桑,先登。击秦军阿下,破之。追至濮阳,下甄城。攻都关、定陶,袭取宛朐,得单父令。夜袭取临济,攻张,以前至卷,破之。击李由军雍丘下。攻开封,先至城下为多。沛公拜勃为虎贲令,以令从沛公定魏地。攻东郡尉于城武,破之。击王离军,破之。攻长社,先登。攻颍阳、缑氏,绝河津。破秦军于蓝田。至咸阳,灭秦。在后来的多次平叛、诛灭诸吕的过程中,周勃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功劳簿”式的叙述,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中正耿直威猛之士,先是被劝辞回家,“
19、文帝即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因担心被害,在地方官来访时常甲胄在身。因之被诬造反而入狱,通过行贿最后侥幸得脱,重获自由时,周勃感慨地说:“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字里行间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涵,里面是说不清的冤屈和耻辱。当然不仅仅是周勃一人的感受,也包涵着作者身陷囹圄的复杂情怀的抒发。,一处是关于其子周亚夫的。,在传记的结尾处这
20、样写道:“条侯果饿死。死后,景帝乃封王信为盖侯。”周亚夫反对王信封侯,“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让曰:“始南皮、章武侯先帝不侯,及臣即位乃侯之。信未得封也。”窦太后曰:“人主各以时行耳。自窦长君在时,竟不得侯,死后乃(封)其子彭祖顾得侯。吾甚恨之。帝趣侯信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周亚夫的被捕与儿子的孝顺有关,,“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盾
21、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予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初,吏捕条侯,条侯欲自杀,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国除。”极力反对的周亚夫死后,封侯就没了障碍,于是,景帝就急不可待的将其封为侯了,这样就很巧妙地告诉我们周亚夫获罪的原因。,3、通过对话立论。,借他人的对话来为自己立论的方法。比如说对于项羽失天下、刘邦得天下的原因,司马迁除了在历史叙述中加以阐释
22、外,还让刘邦在与王陵等人的对话中发表了议论。王陵等人如此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kuxing,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高祖本纪),你们
23、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司马迁通过刘邦之口把刘、项之胜败的原因归结为识人、用人和优化领导集团的问题,是借历史人物对话立论的最典型的例子。,4、作品中的夹叙夹议。,司马迁将自己介入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采取夹叙夹议的方法以表明自己的见解。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列传,他采用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写屈原,议论的部
24、分占全文的一半,所以明人茅坤说此篇是“以议论行叙事体”。通过议论,评价了屈原,也借屈原展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李景星说:“通篇多用虚笔,以抑郁难遏之气,写怀才不遇之感,岂独屈、贾二人合传,直作屈、贾、司马三人合传独可也。”(四史评议)干脆看成是三个人的传记,李的评价非常生动又深刻。这样的评价告诉我们在里面是作者自己的真实的感情的流露。,5、作者直接评说,即“太史公曰”,将自己对历史人事的评价不加掩饰地表露出来。伍子胥列传中“太史公曰”,司马迁说“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后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假使伍
25、子胥追随他的父亲伍奢一起死去,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放弃小义,洗雪重大的耻辱,让名声流传后世。可悲啊!当伍子胥在江边困窘危急的时候,在路上沿途乞讨的时候,他的心志难道曾经有片刻忘掉郢都的仇恨吗?所以,克制忍耐,成就功名,不是刚正有气性的男子,谁能达到这种地步呢!楚平王 太子建 伍奢 伍尚 伍员费无忌,二、史记的体制(一)五体结构,史记由五体组成:1、本纪十二篇。2、表十篇。3、书八篇。4、世家三十篇。5、列传七十篇。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原题太史公书,东汉桓灵之际,始专名史记。,史记五体,为司马迁的独创,当然以前有所本。比如春秋、吕览二书。另外还有他书。“比尧称“典”,则位杂中贤;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史记 研究 创作 宗旨 体制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06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