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课件.ppt
《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课件.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为什么要关注围术期的凝血功能?流行病学的数据告诉了我们什么?1手术患者老年人已占到30-50%合并糖尿病、血栓性疾病的增多,术前抗凝治疗、服药的增多。2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 上海嘉定区2000年统计总发病率188.17/10万 35岁 3.25/10万 65-909.81/万 70-2138.22/万 80-3858.14/万 85-5895.02/万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中凝血功能紊乱起到帮凶作用!,3医生对血栓性疾病认知的提高 国外资料证实静脉血栓发生率 腹部手术14-19%;胸部手术 26-65%;妇产科 14-19%;前列腺手术 24-51%;脊髓损伤75
2、-80%;髋关节置换术 50%;国内资料髋关节置换术 47%其中肺梗2%。结论:欧美常见,我们也不少!4车祸等意外伤害和大器官移植的增加,导致临床大量用血的个案增加。5人口流动增加 与凝血相关的遗传性疾病,地方疾病也可以见到。6医疗纠纷的增加 麻醉医生对患者要履行告之义务,麻醉医生与外科医生要沟通协调。,凝血的生理基础 凝血功能平衡的意义:将血以液态的形式相对的封闭于心血管内,完成血液的七大生理功能。临床出现的凝血功能紊乱分为凝血功能低下(出血性疾病)和凝血功能亢进(血栓性疾病)。我们通过正常的生理止血过程,了解一下凝血功能的平衡是如何实现的:生理性止血是通过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纤维蛋白
3、凝块形成这三个既依次发生又相互重叠的生理反应完成;它应该是及时和局限的(只发生在受损血管内皮的局部);止血栓在完成止血的使命后,处于微血管水平的被纤溶系统溶解吸收,大血管的止血栓子通常机化后血管闭塞或再通,也有少部分栓子脱落,形成远处栓塞。,血栓形成的机理 血栓形成是凝血系统被过度激活,凝血功能亢进导致的病理结果。目前公认的血栓形成的条件仍是一个世纪前Virchow提出的三要素,即血管壁异常;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异常。因此,对血栓的研究也是以“血管壁血液成分血液流变学”为基轴展开的。这三个因素也决定了血栓形成的部位、血栓的成分、血栓的大小和血栓的转归。由于动、静脉壁结构不同,血液流变学不同,它们
4、形成的血栓的成分也不同。动脉血栓的启动因素多是血管壁受损,由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组成即所谓白血栓。静脉血栓成因多与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有关,血栓以纤维蛋白、红细胞为主即所谓红血栓。,凝血过程图 内源途径 外源途径 F F F F F F,接触激活阶段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量激肽原,CINH,F 共同途径,PL,C2+,TFPI TFPI,F,PL C2+,AT-,F,PL C2+,F,AT-,F,F,AT-,F,C2+,Fg,Fm,cFb,cFb,可溶 不可溶,FPA,FPB,AT-,凝胶生成阶段,磷脂胶粒反应阶段,F,F,标 注,线端因子为反应过程 TFPI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线侧因子为促进
5、反应 CINH C1抑制物 标侧红字为抑制反应 AT-抗凝血酶F 组织因子 F 凝血酶原Fg 纤维蛋白原 Fm 纤维蛋白单体cFb 纤维蛋白多聚体 FPA,FPB纤维蛋白肽A(B),简述凝血过程,内源途径,外源途径,共同途径,稳定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成熟血块+血清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液态,凝胶,固态,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正常凝血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抗凝系统,一体液作用机制(一)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1.抗凝血酶(AT-)肝素辅助因子 2C1抑制物 31抗胰蛋白酶和2抗纤溶酶(二)蛋白C系统 由蛋白C、蛋白S、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C抑制物组成,通过灭活凝血辅助因子、阻碍a与血小板结合和促
6、进纤溶调节凝血。(三)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抗凝系统,(四)肝素 1.直接抑制F。2.与抗凝血酶(AT-),肝素辅助因子结合 抑制丝氨酸蛋白酶。3.协同蛋白C系统作用。4.通过抑制凝血酶,间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二细胞作用机制(一)网状内皮系统 巨噬细胞对激活的凝血因子和微小血栓吞噬、清理。(二)血管内皮细胞 调节血管张力,双向调节凝血,介导炎症、免疫反应。,纤溶系统,纤溶酶原,纤溶酶,纤维蛋白原,激肽释放酶,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t-PA,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等,组织损伤,血液F,血小板的主要功能,血小板主要通过粘附、聚集、释放反应以及参与凝血因子的系列酶解反应完成正常的止血功能
7、,同时还参与炎症、免疫和保持内皮细胞完整性的功能。血小板是止血过程先行官和组织者;如果把血凝块比喻为水泥板,则血小板是钢筋,纤维蛋白是水泥,其它凝血因子是添加剂,红细胞是沙石料。,电镜下被激活的血小板更象海胆,血凝分析仪分类,一检查全血凝固和纤溶 1.凝血弹性图TEG 2.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Sonoclot二检查各因子含量或对血液凝固和纤溶的影响,国内常见的几款血凝分析仪,市场占有率:日本Sysmex CA 25.7%;法国Stage7.1%美国Organon7.1%;德国TECO6.0%:其它23.5%,国内常见的几款血凝分析仪,出、凝血功能检验,检验结果一些可以明确诊断,一些只能用于
8、筛选。一.血管、凝血过程和血小板筛选 1.出血时间(CT):IVY法16分钟 2.血小板记数(PLT)3.血块收缩试验二.血管壁的检查 1.阿司匹林耐量试验 2.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三.血小板检验,.血小板计数 正常值:100-300109/L血小板减少(1)血小板生成障碍:再障;白血病;放、化疗。(2)血小板破坏增多:脾亢;体外循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血小板消耗增加:DIC;严重的全身感染;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1)骨髓增生综合症;(2)急性应激反应;(3)脾切除后;某些恶性肿瘤。,.血小板功能的检测,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 正常值:62.58.5%血小
9、板聚集试验PAgT 正常值:ADP0.5mol 最大聚集率 0.6270.146血块收缩试验 正常值:定量法0.48-0.64(37 度,1小时),3.血小板功能的其它检测,TEG和Sonoclot 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也可反应血小板的功能情况,血小板的其它检测还有20余项,主要是用于血液科医生进行内科诊断与鉴别诊断。血小板实验室检验较复杂、费时,对处理围术期急性出血的病人不实用。麻醉医生更应注意其数量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数量也就谈不上质量。,四.凝血因子检测,1.内源性凝血系统检测全血凝固时间(CT)正常值:510分钟 临床意义:特异性差,除外源途径外,对凝血有影响的因素对其都有影响。激活
10、全血凝固时间(ACT)正常值:70140秒 临床意义:特异性差,在判断不缺少凝血物质的前提下,主要用于指导肝素抗凝和鱼精蛋白拮抗效果。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值:21.536.5秒(自动凝血仪法)临床意义:是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凝血因子低于正常1530%即可出现异常,大于正常值10秒为APTT延长,缩短见于高凝状态。,2.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测,1.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值:1014秒凝血酶原活动度Pa 正常值:65137凝血酶原比值R 正常值:0.81-1.20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正常值:0.81.5INRPR ISI国际敏感度指数ISI临床意义:PT延长见于因
11、子、缺乏或功能低下,纤溶亢进,使用抗凝药物。P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口服避孕药、血栓性疾病 为控制质量,PT衍生出指标PR、INR。,病人PT,正常对照PT,凝血酶时间(TT)超过正常3秒为异常.正常值 1618秒(全自动凝血仪法)临床意义:低纤维蛋白血症,血中存在肝素等抗凝物质,纤溶亢进,纤维蛋白异常。纤维蛋白原Fib 正常值24g/L临床意义:增加见于慢性炎症、糖尿病、肾病综合症、血栓性静脉炎等,减少见于先天缺乏、肝脏合成障碍、消耗增加。其它检测主要用于筛选和鉴别诊断。,3.共同途径,五.抗凝物质检测,抗凝血活酶 AT-正常值:AT-:A 0.85-1.85(发色底物法)AT-:C 0.90
12、30.132(凝胶空斑法)临床意义:减少见于肝脏疾病、多器官衰竭、DIC、外科手术、血栓性疾病。增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急性出血、口服抗凝药物。血浆蛋白C、血浆蛋白S(PC、PS)正常值:PC 0.87-1.13(发色底物法)PS(FPS)0.72-1.30(免疫火箭电泳法)临床意义:PC、PS是维生素K依赖酶原,减少见于先天缺乏,血栓性疾病、DIC、肝脏疾病、口服双香豆类药物。增多见于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炎症等。,六.纤溶系统检测,优球蛋白溶解试验ELT正常值 80-280分(加钙法)88-336分(加凝血酶法)临床意义:延长见于纤溶活性减低、应用抗纤溶药、血栓性疾病等。缩短见于纤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凝血 功能 监测 调控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06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