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课件.ppt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课件.ppt(1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必修部分专题一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复习指导】1.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专题是高考的重点。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推广,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及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核心,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从命题看,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历史事件的背景、特征、影响等,并和当今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及世界史相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2.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方面:将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制建设与西方近代政治文明相联系,考查西方政治文明发展史;将雅典的民主政治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进行对比,分析形成两种不同文
2、明的原因,说明古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将罗马政体演化的历程与罗马法形成发展的历史相联系,考查罗马法日趋完善的社会根源。,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是较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政治制度也较早地走向完备和成熟。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逐渐出现权力的萌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实际上是史前社会的部落酋长。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商最高统治者称王。官僚队伍、军队、监狱等一系列国家机器开始出现。到西周时,各项制度更加完备。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随着周王与诸侯、诸侯
3、与大夫之间的大小宗关系日益疏远,靠宗法分封制维系的权力格局逐渐解体。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各诸侯国在改革过程中纷纷加强君主的权力,到秦统一,建立个皇帝具有无上权威的中央集权制度就水到渠成。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延续不断。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发展到顶峰,晚清时期走向末日。但是,传统的历史惯性依然影响着近代政治生活。,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随着平民与贵族的不断斗争与妥协,一些杰出的政治家进行了意义重大的改革,使古希腊和古罗马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政治体制。雅典经历了从君主统治到贵族集体统治,再
4、到全体公民集体统治的制度演变,在古代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古罗马虽然摆脱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但其权力却掌握在少数富人手中。随着疆域的扩展,共和国转化为帝国,古代西方国家也走上了君主专制的道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古希腊各国与古罗马都制定了各种强制性的法律规范,尤以罗马法最为成熟与完善,它们同民主制、共和制样,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民主与法制是良好的社会制度规范与政治环境的保障,它为公民生活提供自由与安全的空间;为公众利益制定公平的原则,是社会公正的基石。,【核心自查】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概况:规定周王与诸侯间的权利和义务
5、。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分封对象多元化,层层分封。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2)作用:积极:缓解宗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生产力发展。打破了殷商时代各方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消极:各诸侯国相对独立,具有较强离心力。王室一旦削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国家的统一和安定。,2.宗法制:(1)特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2)影响: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
6、,形成民族凝聚力。消极:重视人情关系,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权至高无上,设立三公九卿的中央机构,地方上推广郡县制,大小官吏由皇帝任命,宰相具有位极人臣的特殊地位,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西汉:汉武帝时“中朝”为决策机构。郡国并行,地方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刺史制度,在中央集权巩固的同时也使封建社会有了明确的统治思想;皇帝对各级官吏的监察逐步制度化。(2)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使得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3)北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并设枢
7、密院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分割宰相财权。从加强军权入手、着眼于防止割据、分散地方权力,出现三冗局面。自此,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基本解决。(4)元: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省,便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有重要意义。,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废除丞相,最终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特务机构的设立成为明朝君主专制的明显特色。(2)清朝:大兴文字狱,设立军机处等,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鸦片战争后,戊戌变法和预备立宪是对君主立宪制度的实践;辛亥革命则主张废除君主制,实行民主共和。清帝退位,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三、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
8、主政治:(1)内容: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事务;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和检察机关;十将军委员会不仅统帅军队,还参与政治。(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制、法律至上、权力相互制约(公民大会有立法权,陪审法庭有司法权,五百人会议有行政权)。,2.罗马法:(1)内容: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2)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3)影响: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易错判断】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早期政治制度是一个概念。()提示:前者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即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9、而后者是指夏、商、周时的政治制度。2.秦推行郡县制,故郡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提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置郡县;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相权在不断削弱,每个朝代的相权都受到削弱。()提示:并不是说每一个朝代相权都受到削弱,如元朝。,4.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等于隋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提示: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并不等于隋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5.“封建专制”等于“封建制度”。()提示:“封建专制”专指封建社会的个人独裁统治。“封建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封建的政
10、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6.君主专制就是中央集权。()提示: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7.雅典民主的特点是主权在民,“民”指所有民众。()提示:“民”指的是公民,而不是所有民众。8.罗马法就是指的公民法。()提示:狭义是公民法,广义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专题整合】热点考向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典题训练1】(2012安徽文综)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11、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解析】选D。本题考查科举制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易只注重科举制的优点,对其局限认识不够。材料中“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说明当时的选官只重才学,“不悉其行,至后败职”强调选官还要注重品行,否则会导致官员滥用职权,危害百姓。,【深化拓展】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1.产生条件:(1)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出现。(2)专门行政机构的发展和行政活动的部门化。在设官分职的基础上使行政、监察、财政、军事、考绩管理等部门日益专门化。(3)确立人才择优原则。择优原则是古代官僚制的重要社会基础之一。
12、(4)其产生还必须要有社会、经济领域的广泛分化。,2.趋势:(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2)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备选典题】(2012江苏单科T21)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13、。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
14、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即时点评】在2012年高考中,江苏卷
15、出现了大题,2011年更有江苏、广东、山东、上海、安徽、四川、新课标全国等多地在此命题,出现的频率较高。我们应以文明史观看待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考试选官,使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与我们今天的公务员考试这一热点相联系,复习时应注意其演变发展的历程及产生的影响。,热点考向二 中枢机制的形成、特点及演变【典题训练2】(2012山东文综)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名义行使宰相权,参与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
16、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解析】选B。本题的答题突破点是明确最高统治者将中枢行政权下移并分散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题干中宰相的任用资历限制被打破,低级的官员也行使宰相权,参与朝政,这是对传统相权的分割,从制定政策的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A、D两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C项在实施三省六部制之初就有此作用。,【典题训练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始置左、右丞相,辅佐君主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嬴政统一全国后,设置“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实人。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
17、,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三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时代。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材料四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1)据材料一,“三公”的出现有何实质意义?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矛盾?(2)据材料二,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此实行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3)据材料三,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时代”?(4)结合材料三、四,说明明朝废除丞
18、相的原因、措施。(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答案:(1)“三公”的出现是对世袭制的否定。御史大夫的设置是君权与相权矛盾的产物。(2)态度:主张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以加强皇权。(3)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而且还削弱了宰相的用人权和司法权。,(4)原因:中书省权力过重。措施:废丞相,权归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5)趋势:相权渐趋衰弱,皇权日益强化。影响:虽然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阻碍了新思
19、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深化拓展】在中央权力分配及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中国封建社会与近代美国的不同1.中央权力分配:中国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美国实行三权分立,行政权属于总统,立法权属于国会,司法权属于联邦最高法院。三者之间相互制约以达到权力的平衡。,2.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封建中国,中央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政治体系存在。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美国实行联邦制,联邦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在全国范围内行使国家主要权力,同时各州又对本州的政治、经济、财政、文化等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在不违反联邦宪法和
20、法律的前提下,还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即时点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斗争一直存在,但每个王朝的措施、特点各不相同。2012年高考在考查本部分内容时,仍以考查各个历史阶段强化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及其特点为主。复习备考时,应注意梳理秦汉、唐宋、明清不同历史阶段强化皇权的措施,注意分析比较其异同,把握其强化皇权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同时注意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模块链接】热点考向三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探讨政治变革【典题训练4】(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
21、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选C。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A项错在有效控制;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项不符合事实;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典题训练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2、明代废除丞相以前的著名丞相及其权力:,材料二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于丞相地位的官职所享有的权力范围:,材料三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发生的变化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主要原因。(2)为解决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矛盾,概述秦朝以后各朝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答案:(1)自秦朝开
23、始设立的丞相一职在明朝被废除,明朝以后相当于丞相的官职的地位、权力降低。主要原因是相权成为皇权专制加强的阻碍。(2)西汉设“中朝”,限制三公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宋代设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明朝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清朝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听命于皇帝。(3)使皇权极度膨胀,民主制度难以形成;使人们的思想日益僵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和世界逐渐隔绝,造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局面。,【深化拓展】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
24、,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市镇,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加之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外贸也逐渐萎缩,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3.思想上:理学仍占据主流地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儒家思想遭受批判,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否定君主专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
25、本”。但正统思想仍占统治地位,并进一步禁锢了思想。,【即时点评】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一股反封建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对儒学地位形成一定的冲击。明清时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主张、特点及影响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明清史在2012年高考中有4道选择题。复习本考点时,应注意从时代背景角度理解主要思想主张及特点。,热点考向四 政治制度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典题训练6】阅读下列材料,探究分析:材料一 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材料二 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公民集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东西方 政治制度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05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