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管理探究.doc
《校本管理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管理探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校本管理探究刘宝存校本管理的内涵与哲学基础 校本管理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重建公立教育系统和学校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但人们对于校本管理的认识并不一致。有的认为它是管理结构的一种更替,是权力非中心化的一种形式,是把决策权力的重新分配作为激发学校提高有效性的首要手段;有的认为它是指学校教育组织、管理的非中心化,是把权力授予那些最接近教室中的学生的入(即教师、家长和校长),是为学校系统中的所有人创造新的角色和责任,以期改变课堂中学与教的过程。也有人认为它就是一项将重要的决策权从州和县转移到每一所学校的改进的策略,旨在通过向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提供控制教育过程的更多权力,为学生创造更为有效
2、的学习环境。还有人认为校本管理就是权威和责任由上级部门和官员向学校这层次的下移,并由个由相关股东参与的法人团体来负责实施。究竟什么是校本管理?顾名思义,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它是一种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其核心就是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中小学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创办出更有效的学校。 校本管理模式的产生反映了西方教育管理哲学从“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式管理的转变。传统的外控式教育管理追求教育需求目标一元化,追求数量的发展,认为理性的行
3、政管理科层结构和集权化是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学校只是一个执行系统,学校所要做的就是按照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政策行事。这种外控式教育管理哲学是在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时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公共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规模的扩充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然而,外控式教育管理也有其局限性,那就是学校缺乏自主权和应变能力,不能根据社会和自身的需要灵活地制定发展政策和策略。20世纪中后叶,以边缘化、分权化、多样化为中心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国家兴起并迅速发展,对教育管理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外控式管理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因此,与外控式管理相对应的内
4、控式管理思想校本管理便应运而生。校本管理的理论基础有以下几点。(1)由外界强加的教育决定剥夺了某些与学校有关的人的权力,学校需要一种参与决定变革的机会以及使变革适应个别环境的灵活性的权力。(2)学校是决策的基本单位,因此应该给学校识别学生需要并对之作出反应的能力。(3)那些对某一主题了解最多的行动者应该有权对该主题作出决策。(4)与学校系统有关的人有参与决策过程的权力和义务。(5)那些受学校决策影响最深的人(教师、学生和家长)应该在学校事务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6)学生、家长、学校教职员有独特的需求,他们能最好地识别和满足这些需要。也就是说,校本管理强调学校是一个自行管理系统,追求教育需求目
5、标多元化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主张殊选同归和权力下放。外控式管理和内控式管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管理哲学。从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制式管理的转变,实质上就是学校管理权的下放和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等)角色转变的过程,校本管理使学校有了更大的自主性、灵活性。校本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模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澳大利亚建立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学校管理模式的努力。60年代中期,澳大利亚一些教育工作者对集权式的学校管理模式提出批评,并要求在每个学校设立董事会,以期建立一个教育局、校长、家长、社区人员、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共同合作的学校管理
6、模式。经过几年的大辩论,南澳大利亚州和首都直辖区先后于1972年和1976年建立起新的学校管理体制:每个学校设立董事会;董事会由校长、社区成员、教师代表、家长和市民联谊会代表及学生(在中学)组成;董事会有权决定学校的教育政策和经费开支、评估校舍设备和仪器的需求情况,等等。校本管理作为一种学校管理模式,由此从理想变成了现实。进入80年代后,西方国家纷纷开始进行教育改革,校本管理逐渐成为各国中小学管理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改革报告,揭开了美国重建教育运动的序幕。在学校管理上,重建教育运动主张成立地方学校理事会,实施以学校为基点的
7、学校管理模式(即校本管理),强调发挥学校基层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积极性,强调学区、校方高层行政人员与社区、家长、学生共同决策,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到1999年,全美已有33个州的数千个学区在实验某种形式的校本管理。1987年10月,新西兰发表了著名的皮科特报告(Picot Report),也掀起了重建学校系统的改革运动,其中一个主要措施就是下放财政权力,加强学校的地方化管理与控制,由学校董事会负责制定学校的目标和政策。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促进了英国学校管理模式的改革,该法案通过创设直接拨款学校和地方学校管理推行校本管理。在90年代初,加拿大阿尔波特(Arbot)省的埃德蒙顿(Ecinlonk)
8、公立学校学区开始实验以校本决策为核心的校本管理,把学校管理权力下放到学校层面,家长、社区和企业参与学校的决策。 90年代以后,校本管理逐渐从西方发达国家传播到其它国家和地区。我国的香港地区于1991年4月颁布了“学校管理改革”的政策,并于1992年开始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正式实施校本管理的改革实验。目前,校本管理正在成为学校管理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热点。校本管理改革的主要措施 校本管理是西方国家学校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但各国在具体实践上又有一定的差异:有的强调校本预算(如加拿大、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有的强调校本决策(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有的强调社会参与(如澳大利亚、美国),有的强调
9、学校领导方式的变革(如澳大利亚);有的强调校本培训(如英国、美国);有的强调信息共享(如加拿大)。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也存在着不同的校本管理模式。例如,在美国,几乎所有校本管理模式都可以在各州找到,即使在同一个州,也往往有不同的模式。即使模式相同,具体作法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从总体上看,校本管理改革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扩大学校的管理自主权在校本管理中,权力下放是最核心的问题。权力下放是指把学校管理权从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下放到学校,由学校自主管理。从广度上看,下放的权力一般包括学校目标和政策制定权、财政预算权、人事安排权、课程设置权等,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略
10、有不同。从深度看,有的将权力下放给校长,有的将权力下放给学校委员会(各国名称各异),有的将权力下放到学校各种各样的专业小组或工作小组。权力下故意味着教育决策权的重新分配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教育行政部门改变了传统的对学校实行全过程、全方位控制的方法,转而通过立法、拨款、中介组织、政策引导、督导、信息服务等各种间接手段对学校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政府目标的实现和学校公正、合理地运用得到的权力。学校也改变了职能,由原来的执行机构变成了决策机构,享有了更多的权力,同时也必须为权力的使用及其结果承担更多的责任。2. 改革学校管理体系,倡导共同决策在校本管理中,共同决策也是非常重要的理念。校本管理将权力下放到
11、学校,往往不是交给校长一个人,而是交给一个学校委员会(在美国一般是地方学校理事会,在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为学校董事会)。学校委员会一般由校长、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家长和社区代表(在一些中学还包括学生)组成。学校委员会在经费的预算、人员的聘用、课程的编制、教材的选择以及其它各种事务方面参与学校的各种决策。新西兰每所学校的董事会成员包括校长1人、学生1人、教职员1人;学生家长5人和社区代表5人;美国芝加哥州每所学校的地方学校委员会由校长、6位家长、2位社区代表、2位教师组成。校长通常是委员会的当然成员,在有些委员会中校长是当然主席,但在有些委员会中校长不得出任主席。有些委员会有权聘任和解聘校长的
12、权利,有些委员会则没有这个权力。委员会成员有选举产生的,也有自愿任职的。委员会的组成或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或由学校自行决定。在许多学校委员会中,还设有各种专门小组(如实验小组、评估小组、教职工发展小组、设备小组等,另外还有各种根据特殊需要而成立的临时特别小组),帮助学校委员会决策。3. 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学校的决策能力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中,校长的角色只不过是上级指示的传达者和贯彻者,他更像一名“管理者”而不是领导者。在校本管理模式中,一个有能力推动和驾驭变革的校长是成功的关键,他的角色具有多样性,他不但是校本管理的领导者,而且还是授权者、促进者、学习者、与外界的沟通者。 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校本 管理 探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97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