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视野下的新型信息安全体系建构[权威资料].doc
《智慧城市视野下的新型信息安全体系建构[权威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城市视野下的新型信息安全体系建构[权威资料].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智慧城市视野下的新型信息安全体系建构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导读:信息安全是信息化建设中永恒的话题,智慧城市也不例外。在由数字城市到信息化城市再到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形态越来越复杂,信息传输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播范围越来越广,社会所面临的信息安全形势也更为严峻。如何在智慧城市这种新的城市形态中,确保信息资源合法、安全、有序地传播利用,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自从“九五”期间将信息化建设列入城市发展主战略以来,上海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大致经历了一个从起步探索、重点突破、追随并逐步接近国外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在“十二五”期间,上海将要大力建设
2、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标志着上海与世界先进城市站在了信息化建设的同一起跑线上,在上海城市信息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信息安全是信息化建设中永恒的话题,智慧城市也不例外。在由数字城市到信息化城市再到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形态越来越复杂,信息传输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播范围越来越广,社会所面临的信息安全形势也更为严峻。如何在智慧城市这种新的城市形态中,确保信息资源合法、安全、有序地传播利用,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一、智慧城市的信息环境特点分析 智慧城市是指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它在楼宇家居、路网监控、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
3、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领域,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等新一轮信息科技创新成果,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民众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新模式。 与传统的城市形态相比,智慧城市的信息环境具有以下特点。 (一)智慧城市的开放性特点 智慧城市中广泛应用无线传感技术、无线宽带技术,采用这些技术之后,网络信号都暴露在空气中。如果安全措施不到位,电子标签发出的无线信号,不仅能方便地被物品主人所感知,其他人也能进行跟踪、定位和识读,这势必对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构成极大的威胁。美国军方就曾宣称,“攻破任何无线系统是非常轻而易举的事情”。尤其是物联网感知层的电子标签,由于受成本和技术的限制,不可能采用很
4、强的密码机制,电子标签内部数据更容易被破解。即使对于有线网络,由于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通过VPN等方式将机构网络建构在Internet等公共网络之上,传统意义上的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的界限已十分模糊,绝大多数网络都是一种社会大众共有、共用、共享的开放式网络。 (二)智慧城市的移动化特点 移动化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征,欧盟的智慧城市评价标准就将智慧移动性作为评估指标之一。智慧城市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要使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任何信息。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泛载网络和手持终端的普及应用。从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到,计算机的小型化和移动化是大势所趋,不管是电脑、手机、电视机甚至包括游戏机,都逐
5、渐融合为智能化的手持终端,现在人们手头拿着的一个小电脑的处理能力都超过二、三十年前超级计算机处理能力;传统互联网的概念也将逐渐被移动互联网渐进式地取代;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实现计算任务的重新分配,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将一些复杂计算交由云端完成,降低了手持终端的负荷。可以预见,未来的智慧城市将是以移动网络和移动设备为核心信息基础设施的城市。 (三)智慧城市的集中化特点 智慧城市将大量采用云计算技术,而云计算意味着IT资源的集中化。一个云平台就是一个规模巨大的IT资源池,是一个大型的计算中心、存储中心、数据中心、用户中心。IT资源的集中化在促进资源共用、提高资源伸缩性的同时,也将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如果未
6、来政府、企业和民众的数据都高度集中在云计算平台上,一旦云平台出现技术故障造成数据丢失或应用崩溃,将给使用该平台服务的千千万万用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另一方面,社会信息高度集中也存在信息“去国家化”的风险,这些海量信息一旦被整合、分析并被加以不良地利用,势必对我国的国家信息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四)智慧城市的协同化特点 智慧城市之所以能够“智慧”,就是因为城市中的各个主体之间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网等技术实现互连互通,彼此之间能实时感知,及时传递信息,迅速做出反应。因此,智慧城市中的许多信息系统都已超越了单个机构和组织的边界,成为一种社会化、协同化的开放系统。以企业为例,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已不
7、仅要求企业内部实现跨部门和跨地区的信息集成,还要求上下游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进行信息系统的对接,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可以预见,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的信息系统走向网络化、外部化、协同化,除少数涉及绝密信息的领域之外,大多数信息系统都将是一种开放的协同系统。 (五)智慧城市的高渗透特点 智慧城市之中,网络信息技术与系统将更加深入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从网络层面上看,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传统的互联网主要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连结,而物联网则可以将所有嵌入了感知芯片的物品连结起来,网络规模大大增加,而无线宽带网又进一步消除了人们使用网络的时间和位置限制;从网
8、络应用层面上看,当前社会已进入了Web2.0时代,博客、微博、SNS大行其道,普通民众不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信息创造和发布以及网络运转的其它环节。因此,无论是在空间维度上还是在时间维度上,智慧城市中网络对人类社会的渗透水平都将大大提升。 二、智慧城市对传统信息安全体系的挑战 信息安全体系是保障信息网络、系统、内容被合法用户安全使用,并禁止非法用户、攻击者和黑客使用、偷盗、破坏这些资源的一系列设备、技术、法规、政策的总称。一般而言信息安全体系由五个层次组成,由内到外依次是:安全素养、法规政策、管理制度、安全技术、物理屏障,如图1所示。 下面将根据这个层次模式,逐一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对
9、传统信息安全体系的挑战。 (一)信息介质管理上的挑战 信息介质保护是传统信息安全体系的第一道屏障,它通过专用机房、铁丝网、警卫等物理手段,将一些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服务器、光纤、网线以及其它信息设备)与外界隔离,防止非法用户使用或接入这些设施,从而实现信息的安全保障。 智慧城市具有移动性特点,将大量布设和使用可移动的感知设备、用户终端,这将给信息介质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一方面,智慧城市中的移动设备和终端计算能力、电力供应、接入速率等十分有限,其自身防御能力较弱,感染病毒和受到攻击的机率大大增加,用户的通信安全和个人隐私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另一方面,智慧城市中的感知终端设备往往是布设在室外甚至
10、野外,缺少人对设备的有效监控,更何况这些设备数量巨大,又往往采用无线网络进行连接,极易发生信息泄露。 (二)信息安全技术上的挑战 信息安全技术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单机时代以基于机器隔离的信息安全技术为主,在网络时代以基于用户认证的信息安全技术为主。前者通过将计算机置于隔离的安全环境之中,防止非法用户使用计算机;后者通过账号和密码来确认用户身份,使得只有特定用户才能进行网络系统。这类技术包括硬件防火墙、软件防火墙、杀毒软件、主动防御、漏洞扫描和动态补丁等等。尽管这两种技术手段各异,但无论是隔离机器还是隔离网络,它们都属于“封闭”导向的信息安全技术。显然,传统的封闭式信息安全管理技术,无
11、法适应智慧城市开放式的信息环境。 智慧城市中的大多数信息网络是开放式的,系统是协同的,不同网络和系统之间互连互通,不断地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换,传统信息安全技术那种“非友即敌”式的简单判断模式显然已无法适用。以企业信息系统为例,笔者曾对上海市飞机、船舶、装备等企业的信息化情况做过调研,许多企业都借助于信息网络建立了全球化的研发制造体系,但这些企业的一些产品涉及我国重大机密(如大客机、特种船舶等),如何在一种开放式的全球化研发制造网络中保障企业信息安全,防止合作伙伴(尤其是一些国外供应商和合作企业)通过协同业务网系统窃取产品机密,是这些企业普遍面临的信息安全技术难题。 (三)信息管理制度上的挑战 在
12、传统的信息化环境之中,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主要是对外的,以防范黑客、非法入侵等外部威胁。但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智慧城市环境之中,来自IT服务商内部的信息安全威胁越来越严重。根据一份针对网络安全的专项调查结果,目前超过85%的信息安全威胁来自公司内部,而由内部人员泄密导致的金额损失是黑客造成损失的16倍。国家计算机应急响应中心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在所有的计算机安全事件中,约有52%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技术错误和机构内部人员作案各占10%,仅有3%左右是由外部不法人员的攻击造成。同时,企事业核心数据的流失实际上有80%左右源于企业内部人员的不正当行为,而只有约20%来自外部的侵犯。 如上文所述,智慧城市中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权威资料 智慧 城市 视野 新型 信息 安全 体系 建构 权威 资料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96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