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城镇体系规划综合报告.doc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城镇体系规划综合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城镇体系规划综合报告.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NOL MUT LI SHIT ZIQ ZHOU LO PEI TI XIQ GUIL HUAQ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5)综合报告 云南省城乡规划评估中心怒江州规划局二八年十一月第一章规划准备1一、规划依据、原则与指导思想1二、规划期限与范围2三、规划理念2四、规划思路、重点与技术路线4第二章怒江州州情分析7一、区位与行政区划7二、自然环境与资源特征9三、历史人文资源特征12四、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1五、州情基本特征22六、宏观发展环境分析24七、区域发展定位29第三章怒江州环境容量评价33一、怒江州环境容量现状分析33二、怒江水电开发对环境容量的影响41三、提高环境容量
2、的主要区域与途径46四、怒江水电开发移民安置51第四章怒江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56一、经济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56二、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67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70第五章怒江州人口与城镇化发展战略87一、人口统计口径87二、人口现状与构成特征87三、州域总人口预测90四、州域城镇化水平预测94五、城镇化发展战略101第六章怒江州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规划117一、怒江州城镇体系现状特征117二、怒江州城镇体系发展阶段判断120三、怒江州城镇发展条件评价122四、怒江州城镇体系发展战略125五、行政区划调整建议128六、怒江州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132七、怒江州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133八、怒江州城
3、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134九、城镇体系发展与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关系138第七章州域空间开发管治规划140一、州域空间利用现状140二、州域空间开发建设协调管治142三、州域空间分区管治144第八章怒江州综合交通体系规划149一、州域交通现状149二、州域交通条件与能力分析151三、州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目标153四、州域公路交通布局规划154五、州域汽车客货运站场规划158六、州域铁路规划159七、州域水运规划159八、州域航空规划159第九章怒江州工程性基础设施体系规划161一、州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161二、州域电力工程规划166三、州域通信工程规划170四、州域城镇燃
4、气与农村能源工程规划171五、州域排水工程规划172六、州域环卫工程规划175七、怒江州工程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175第十章怒江州社会服务设施体系规划177一、州域教育科研设施规划177二、州域市场体系规划179三、州域医疗卫生设施规划180四、州域文化设施规划183五、州域体育设施规划186六、州域社会保障体系规划187第十一章怒江州民族文化资源保护规划189一、怒江州民族文化特色与价值分析189二、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目标与原则190三、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体系190四、历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整合193第十二章怒江州旅游产业发展规划195一、旅游业发展现状195二、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196三、旅
5、游业市场预测199四、旅游业市场定位200五、规划目标201六、旅游功能分区、发展思路及发展重点202七、旅游业发展保障措施204八、旅游小镇建设206九、旅游区域协调联动207第十三章怒江州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209一、州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评价209二、环境保护规划211三、生态建设规划214四、怒江流域(怒江州)环境建设规划218五、兰坪矿区环境建设规划221六、基本农田保护223第十四章怒江州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24一、 怒江州主要灾害情况224二、 气象灾害防治规划224三、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25四、州域防震减灾规划229第十五章近期建设规划(20082015)231一、近期建设指导
6、思想231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31三、城镇体系发展231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32第十六章规划实施政策与措施233一、明确本规划的战略地位233二、建立高效合理的规划编制体系和管理体系233三、进行合理的行政区划调整233四、加快制度改革和创新234第一章 规划准备一、 规划依据、原则与指导思想(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3、国家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4、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5、云南省城市规划管理条例6、云南省怒江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7、云南省怒江州中长期发展规划(20
7、072020)8、解决“怒江问题”专项行动计划(2007年6月)9、怒江州州委州政府相关文件(二)规划原则根据规划理念和怒江州自然环境、国民经济和城镇发展等现状,确定怒江州城镇体系规划的原则如下:1、遵循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城镇体系发展要与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谐(协调);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即城镇体系发展要与区域实际情况和谐(协调),这也是系统区域性的应用);3、发展生产与提高生活水平和保护环境和谐(协调)。生产与生活结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建设与保护环境结合,建设与防灾结合,使经挤、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4、保护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即城镇体系发展
8、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谐(协调);5、城乡一体化发展(即城镇体系发展与乡村系统发展和谐(协调);6、局部与全局和谐(协调)。各个城镇的发展要与城镇体系整体和谐(协调),本级城镇体系要与更高级区域城镇体系和谐(协调)。区域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旅游、环境规划,要相互和谐(协调),同时要与城镇布局和谐(协调);7、近期与远期和谐(协调),规划具有动态性、有序性;8、城镇体系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谐(协调)。(三)规划指导思想1、贯彻“五个统筹”思想,树立科学的区域发展观;2、树立经济全球化、国际劳动分工的观念,把怒江州城镇放入东南亚乃至全球的大环境中,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形成有
9、地域特色的城镇体系。3、根据州域城镇现状特点,走“积极发展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道路,加快城镇化进程。4、符合国家、省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国家产业政策,要与国家有关的空间发展规划相协调。5、加强对人口增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宏观引导作用,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6、注意与区域基质空间(生态地域、农村地域)的空间整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观念。二、 规划期限与范围(一)规划期限现状年度为2007年;近期2008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25年,远景20262050年。(二)规划范围怒江州州域行政区划范围内所辖四县(泸水县、兰坪县、福贡县
10、、贡山县),规划总面积14703平方公里。三、 规划理念(一)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对于现阶段我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能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怒江州的水电开发、产业布局、城镇体系等发展目标应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通过统筹兼顾实现州域内各城镇及整体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们以改变增长方式的五个方面作为基本要求,即:n 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
11、增长方式转变,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从单纯追求速度、数量转变为速度、数量、效率、质量并重的增长方式;n 由资源消耗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变,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n 由外需拉动型发展向内需拉动型发展转变,处理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关系;n 由倾斜型发展战略向均衡型发展战略转变,即处理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一、二、三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关系;n 由效率优先的分配模式向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模式转变。因此,怒江州城镇体系规划要从怒江环境承载力的客观限制,从怒江州城镇体系的战略产业分工,从怒江州城镇体系在云南各城镇群中的地位,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研究怒江州的区域功能定位、城市
12、化及城镇发展战略、城镇体系空间网络组织、城镇体系等级规模、职能结构等内容。(二)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和谐(协调)发展区域有大有小,从一个镇、县、省到一个国家,乃至全球。小区域组成大区域。 区域是由地表岩石、矿产、土壤、水、生物和大气等自然系统与农业、工业、交通、建筑业、商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环保环境业、劳动服务业、医疗卫生、科技文教、管理机构和人口等经济社会系统以及介于自然和经济社会之间的排放废物组成的综合体。其中,自然诸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动能和运动方向的有机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同样,经济社会诸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
13、动能和运动方向的有机整体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二个生态系统之间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更大的有机整体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自然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之间也是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和谐(协调)发展有三层含义:1、和谐(协调)发展。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相互和谐(协调)地发展。其内部的子系统之间、诸元素之间都相互和谐(协调)。这样就能消除人口拥挤、资源枯竭、供应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避免出现各种问题。2、趋优发展。自然 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内部关系趋优,越来越好;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趋优,越来越高。这包含了以往所说的良性循环。(3)可持续发展
14、。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和谐(协调)发展,既包括了可持续发展,又高于、优于可持续发展,是永恒的、越来越好的、最优的发展,是发展的最高目标。2l世纪的今天,人类经济社会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应该走向这种高级的发展。2003年8月,国家发改委主持召开了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审查会,会议通过了在怒江中下游建两个水库(松塔、马吉)进行13级水电梯级开发的方案,总装机21320MW,年发电量1029.6亿千瓦时。方案中怒江州境内有马吉、鹿马登、福贡。碧江、亚碧罗、泸水、六库、石头寨8个梯级。怒江境内8个梯级修建后,水库淹没与移民对怒江州的城镇空间布局、发展规模有重大影响。因此,以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系
15、统和谐(协调)发展为规划理念,不仅是怒江水电开发形势所需,也是怒江州城镇体系发展客观要求,更是怒江未来发展各级城镇的依据。四、 规划思路、重点与技术路线(一)规划思路1、依据大战略怒江州发展的背景大战略包括三方面。一是国家西部大开发,二是在国家战略背景下云南的战略,三是怒江州构建“三基地、一品牌”( 国家级水电基地、有色金属基地、多元民族文化基地和生态多样性基地,怒江的峡谷)的战略。2、立足大区域 怒江州的发展,在产业、交通、资源等方面和大区域直接相关。本次州域城镇体系规划,必须把怒江州域放在区域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研究,重视怒江州发展与周边州市、国家的关系。2、完善大交通 怒江州州域城镇发展落后
16、的局面,交通薄弱是关键性原因,城镇间联络不畅,产业和资源、市场间联系不畅,使得怒江州城镇体系“不成体系”,为实现“三基地、一品牌”战略,州域交通条件必须要有飞跃性改善,公路、铁路、航空结合的大交通体系是怒江州城镇体系健康发展最为重要的支撑。3、利用大资源 怒江州域经济的发展,目前主要依靠的是旅游及兰坪的矿藏等资源,未来怒江州的发展资源仍然是主要依托,但除了矿藏外,还应开发利用水能、林果等资源,并且要充分利用缅甸的农林、矿藏资源,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利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谋求本地区的跨越发展。(二)规划重点1、怒江州的区域功能定位;2、怒江水电开发对城镇发展
17、、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3、城市化及城镇发展战略;4、城镇体系空间网络组织;5、城镇体系等级规模、职能结构;6、基础设施协调;(三)规划技术路线本规划技术路线如图所示:第二章 怒江州州情分析一、 区位与行政区划(一) 地理位置怒江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横断山脉纵谷地带的怒江、澜沧江、独龙江峡谷。地理坐标为东经98399939,北纬25332823之间。北与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接壤,东面是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德钦县、维西县、丽江县和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剑川县、云龙县、南面是保山市的隆阳区、腾冲县,西与缅甸毗邻。东西横距153千米,南北纵距320.4千米,总面积14703平方千米,国境线总长4
18、49.47千米,占中缅边境线的20%。州域中心六库位于怒江州域的最南位置。六库是怒江州州域的中心地。根据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W.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包括中心地、中心地市场区、中心地的空间结构等内容。中心地的主要职能是供应货物和服务,即市场、交通和行政管理。中心地形成的主导因素也是市场、交通和行政管理。克里斯特勒根据以上三个主导因素,将中心地空间分布模式划分为三种。市场主导、市场最优的原则与模式在市场主导下,K3,平均一个中心地要供应、服务2个次级中心地和3个次级区域。交通主导、交通最优的原则与模式在交通主导下,K=4,平均一个中心地要供应、服务3个次级中心地和4
19、个次级区域。行政主导、行政最优的原则和模式在行政管理主导下。K=7,即平均一个中心地要管辖、服务、供应6个次级中心地和7个次级区域。图2 1均衡状态下的中心地模式克里斯特勒认为,集镇(低级中心地)应均匀分布在整个区域(国家)。市场、交通和行政共同对中心地的形成和配置起作用。然而,在开放、便于通行的地区(如平原),在经济发达、商业活跃的地区,市场起主导作用,易形成或配置市场最优模式;在与外隔绝的地区(如山间盆地),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区,行政起主导作用,易形成或配置行政最优模式;新开发的地区或年轻的国家交通线对移民来说起着先锋作用,交通起主导作用,易形成或配置交通最优模式。分析区域经济系统的结构
20、可以看出,行政主导形成的或按行政最优原则布局的中心地系统是封闭的,市场经济不活跃;交通和市场主导形成的或按交通和市场最优原则布局的中心地系统是开放的,经济活跃、发达。因此,K值从大到小,经济逐步繁荣、发达,是社会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发展、进化的标志。关于城镇与区域的关系:克里斯特勒认为,社会经济活动向区域的中心点中心地集聚;中心地是区域的核心,是一个特定区域的统帅;城镇依赖于区域产品的集散,并向周围区域提供货物和服务;一个城镇要有一定区域及其相应的一定数量人口维持。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怒江州的中心地六库是按行政主导形成的或按行政最优原则布局的中心地,其系统是封闭的,市场经济不活跃。(二)行政区划截至
21、2006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辖2个县、2个自治县,州人民政府驻泸水县六库镇。全州有9个建制镇、17个乡、3个民族乡,10个居委会、258个村委会。各县行政区划如下:1、 泸水县:六库镇、鲁掌镇、片马镇、上江乡、老窝白族乡、大兴地乡、称杆乡、古登乡、洛本卓白族乡,共3个镇、6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4个居委会、71个村委会。2004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县政府驻地从鲁掌镇迁移到六库镇。2、2、福贡县:上帕镇、匹河怒族乡、子里甲乡、架科底乡、鹿马登乡、石月亮乡、马吉乡,共1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有57个村委会。3、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茨开镇、丙中洛乡、捧打乡、普拉底乡、独龙江乡,共1
22、个镇、4个乡,1居委会、27村委会。4、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金顶镇、拉井镇、营盘镇、通甸镇、河西乡、中排乡、石登乡、兔峨乡,共4个镇、4个乡,有5个居委会、102个村委会。二、 自然环境与资源特征(一) 地形、地貌和地质特征1、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怒江州境内自东向西为云岭、澜沧江、碧罗雪山、怒江、高黎贡山、独龙江、担当力卡山等四山三江横断排列,山地面积占97以上,地势北高南低,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自西向东有北南走向的褶皱山系和3条由北向南大江深切谷相间排列,贯穿全境,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山峡谷之一。怒江峡谷长316千米,平均深2000米,汛期呈U型,旱期呈V型。除兰坪的通甸、金顶有较为开阔的山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怒江 傈僳族 自治州 城镇 体系 规划 综合 报告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96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