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论国有企业激励机制改革.doc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论国有企业激励机制改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论国有企业激励机制改革.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远程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论国有企业激励机制改革学 习 中 心 江苏无锡 专 业 工商管理 层 次 专升本 学 生 班 号 学 号 指 导 教 师 答 辩 日 期 北京科技大学摘 要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继续保持国有经济良好发展态势,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意义重大。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改革的中心环节,它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不仅体现在国有企业本身的重要性上,还体现在它对于整个经济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其他问题的决定作用上。就国有企业自身而言,它仍然是整个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力量,而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与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其他问题的关系来看,前
2、者又是后者的根本性决定因素。本文将就如何在国有企业内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问题进行探讨。关键词: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激励机制,改革Abstract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has always been a central link, which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his not only reflects the importa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mselves, but also reflected
3、in its economic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other issues facing the decisive rol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n their own terms, it is still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rom Chinas economic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other issues facing the
4、relationship, the former then the latter is the fundamental determining factor. This article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n how to establish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to discuss the issue. Key word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tate-owned economy, Incentives, Reform 目 录摘 要IIAbstractIII目 录IV绪 论1
5、一、国有企业改革历程2(一)国企改革发展阶段2(二)国企改革现状3二、中国国有企业的基本理论5(一)非效率论5(二)效率论7三、我国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0(一)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现状分析10(二)现行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12四、加强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策略14(一)对高级管理层,实行股票期权制14(二)对核心技术骨干和优秀管理人才推行员工持股计划14(三)改善人事管理机制15(四)建立科学系统的绩效评估标准15结束语17致谢18参考文献19绪 论一直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都是国家利益的承担者和实现者。无论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之初的过渡时期,作为国家控制制度变迁进程的工具和社会
6、福利的提供者;还是在今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现转型的时期,作为宏观经济的稳定者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以及克服系统性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协调器,国有企业都首当其冲承担着国家战略性政策和社会性政策的重任,这对于国有企业在市场化运作中提高自身经营效率而言,应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尤其当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外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开始入侵中国市场,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整个中国企业界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和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中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需要,使得许多国有企业不得不在企业盈利目标和国家利益目标间做出艰难选择。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走过了将近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在这段时期内,国企改革尽管取得了
7、不少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也仍然存在着许多难以在短期内有效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效率问题为主线,针对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率的必要性,以及国有企业如何建立高效的内部激励机制问题,实现国有企业激励机制问题。一、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一)国企改革发展阶段从1978年国有企业开始实行改制,到今天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国有股减持等一系列关于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政策,国有企业逐步实现了产权的界定,使得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所强调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有了实质性突破,国企改革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回顾这段历程可以看到,国有企业的改革到目前为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向企业放权让利的
8、改革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措施依次采取了利润留成制度、两步利改税制度、企业承包责任制等形式。其特点均是在不触及国家对国有企业所有权拥有主导地位的前提下,逐步向企业下放经营权,给予企业一部分新增收益的支配权,并从经济利益上调动企业内部人的积极性,达到同时增加财政收入、企业留利和职工工资的目的。第二个阶段是在国有企业内实行股份制试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开始触及到了企业的产权制度,并通过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引入了多元化产权主体,目的是将国有企业改建为由多元股东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从而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三个阶段是国有
9、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阶段,也正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所提出的国有经济发展要实现战略性调整的新命题阶段。具体来讲就是根据“抓大放小”的方针,通过实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股权分置及国有股减持等措施,抓好大型国有企业,放开中小型国有企业,并在整体的宏观调控上实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国家要将控制力体现在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内:包括涉及安全性、公共产品、自然垄断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若干国有企业。而对于其他属于竞争性行业内的国有企业,则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抓住重点企业,放活中小型企业的做法,实现“国退民进”的经济战略转型。(二)国企改革现状1992年以后,国家尝试为国有企业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10、。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在中国全面建立市场经济的制度。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改革,一是抓大放小,抓好一批大中型企业,对一般小型企业要进一步放开搞活。二是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将现有企业改组成权责分明,管理科学,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内部管理体制。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发展股份制企业,理顺企业产权关系,探索政企分开,解决试点企业的富余人员的问题,发展并规范各种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路上迈进了一大步。1993年12月29日国务院出台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条例,1994年8月4日,国务院出台
11、了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这两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件出台,使得中国开始有了上市公司与股票市场,中国的股权分置及上市公司与股民的权益之争也从此开始。1996年6月24日,国务院原则上同意了国家经贸委等9部委关于在若干城市进行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试点的请示,从此以后,下岗再就业,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一个重要特征。在领导体制方面,企业推行公司化制度,开始建立董事会、党委会、监事会与总经理的马车机制。1997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强调要求选配好党委书记、厂长经理和董事长,党委书记与董事长可由1人担任,党委书记和董事长分开配备的,可交叉任
12、副手。1999年,国家决定重点抓好1000家国有企业,使其发挥经济发展的骨干作用。同时,在全国全面推进改革的两类共九大措施,两类措施是指是改变所有制的和不改变所有制的措施;九大措施别是:吸收一定外来资金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二是改建为股份合作制;三是鼓励跨行业、跨地区兼并;四是在不变更企业所有制的前提下,允许企业通过出租、承包方法进行经营活动;五是通过公开竞价,有偿转让企业股份;六是鼓励中小型企业引资嫁接改造;七是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清偿债务;八是管理混乱、经营不好的企业委托实力较强的企业去进行托管;九是原有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好的,可继续保持原有企业模式,加强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13、2000年开始,对全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分类指导,对陷入困境的老企业通过出售一块、盘活一块、加强一块;退二进三,出城入乡等多种改革措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进度越来越快。地方中小型国有企业改革走在前列,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由于长期以来的贷款过多、亏损过多,已经成为当地财政与银行发展的巨大压力。改革使地方财政甩掉包袱,对银行来说也有盘活资金有积极作用。二、中国国有企业的基本理论(一)非效率论“中国国有企业的非效率论”(以下简称非效率论)中关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并不具有效率的结论是依据以下数据:(1)改革以来国有企业的各项财务状况日趋恶化。其中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的产值从1989年的116.9
14、元下降到1997年的72.6元;每百元固定资产净值实现的利润从1978年的22.9元下降到1997年的1.65元(见图1);资金利润率从1980年的16%下降到1997年的0.9%;资金利税率从1979年的24.8%下降到1997年的6.3%;产值利税率从1978年的24.9%下降到1997年的10.4%;利润额占GNP的比重从1978年的14.03%下降到1997年的0.58%;利税总额占GNP的比重从1978年的21.81%下降到了1997年的3.97%。(2)国有企业的亏损额和亏损面越来越大。亏损总额从1978年的42.06亿元扩大到1997年的830.95亿元(见图2),亏损面由198
15、5年的9.6%扩大到1998年的47.4;国有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从1987年的近7%下降到了1994年的2%,1996年第一季度国有企业首次出现整体亏损,亏损企业的亏损额甚至超过了盈利企业的利润额。这个情况直到今天仍然非常严重,从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2005年我国国有控股工业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已经达到1026亿元,同比增长56.7%,增幅同比上升49.1个百分点。亏损额接近1998年巨亏时的水平,是历史上第二个亏损高峰,亏损额增幅则创下了近16年来的新高。尤其当加入WTO之后,受国外知名品牌的不断强力打压,很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甚至出现了全行业亏损,这在一些新兴的技术行业,诸如通信设
16、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尤为突出。2005年该行业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遭遇了利润下降的滑铁卢,全年实现利润仅31亿元,同比大幅下降62.1%。(3)由于上述原因,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竞争地位非常不利,导致其在GNP中的比重大幅下降。国有经济占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77.63%下降到1997年的25.52%;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对于国家财政的贡献份额,也由1978年的86.98%,下降到了1997年的71.14%,并且从1999年起,个体经济的比重开始接近国有经济的比重。(4)、国有企业在改革期间的全要素生产率一直呈负增长。学者针对300家国有企业调查数据的研究表明,1
17、9841988年间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至多不超过0。而此后其他学者通过对一份包含有67家国有企业调查数据的研究也表明,国有企业在19851990年内的全要素生产率是负增长。(5)国有企业大量占有并浪费了国民经济资源,而这些对资源的浪费是导致中国宏观经济恶化的根源。其主要体现是:国家每年要为国有企业的亏损进行大量的财政补贴,1985年国家财政负担的企业亏损补贴为507.02亿元,到了1997年,仍然维持在368.49亿元的高位上,1998年略有下降,达到了333.49亿元。这些财政补贴支出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财政拖累和国家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的下降。另外,国有企业还占用了大量的国家投资和银行贷
18、款,国家财政每年仅“增拨企业流动资金”与“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两项,就占到全部国有企业(含国有金融类企业)上缴国家财政利税总额的10%甚至更多,而1997年中所有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的贷款额已占到贷款总额的85.76%。即便如此,国有企业的产出却仍然只维持在总产出水平的25.52%。所以这最终使得低产出效率的国有经济对高产出效率的非国有经济产生了资源配置上的“挤出效应”,进而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了宏观经济状况的恶化。“非效率论”据此认为,国有企业之所以会出现以上各项财务指标不断恶化、所占经济比重不断下降、亏损日益严重、全要素生产率呈负增长等现象,其根源在于中国的国有企业制度
19、安排本身所具有的致命缺陷。由于任何一家国有企业都存在着无法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企业所有者缺位、委托代理链过长和激励与约束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国有企业资源配置中的交易费用必定过高,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各项管理成本,使得国有企业出现了财务指标恶化、全要素生产率负增长,从而浪费社会资源的现象。相比之下,非国有经济由于在制度安排上的优势决定了它在改革中占有的地位会越来越大,并可以通过竞争行为来不断侵蚀国有企业过去所独占的垄断利润,进而促使国有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和生产效率进一步加剧恶化。还有人就此认为,国家所有制在本质上是一种无法最优界定的产权制度,所以在这种所有制的支配下,国有企业所追求的行为目的不是适应
20、市场竞争环境的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的产出最大化;企业受到的约束也不是刚性的硬约束,而是缺乏足够约束力的软约束,这构成了国有企业非绩效的行为基础。因此他们断言,任何在国家所有制基础上对国有企业进行调整的改革方案注定都会失败的,而“民营化”或者说是“私有化”才是解决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上存在非效率问题的唯一途径。尽管该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现实数据的支持,但这种将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简单归因于企业所有制形式或者说是产权制度的解释,显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二)效率论“中国国有企业效率论”(以下简称效率论)关于中国国有企业在改革期间是富有效率的结论,主要依据是持该观点的人认为非效率论中所采用的统计指标、
21、统计数据、统计方法都存在问题,因而“中国国有企业非效率论”据此得出的结论是草率和错误的。(1)财务指标的分析。效率论的观点认为,断定国有企业是否富有效率不能简单以国有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恶化为判断依据,因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效率也会有重大影响。事实上,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国际化竞争活动的加剧,使得目前包括其他非国有经济类型的企业在内,都出现了财务指标的恶化情况。所以,坚持效率论的学者认为,要断言国有企业在制度安排上的效率与否,就应当比较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水平,而不是单纯比较国有企业的指标变化。(2)亏损问题。效率论认为,亏损并不仅限于国有工业企业,1997年所有独立核
22、算工业企业的亏损总额达到1341亿元,其中非国有企业的亏损额就占有597亿元,而且其亏损比例的上升速度远远高于国有企业。1985年非国有企业的亏损额只有8亿元,仅占总数的1/5,而到了1997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2/5。因此,企业亏损是经济结构转型、竞争态势恶化等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产物,它并不能说明国有企业与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相比就是无效率的(Lardy,1998),这点从前文的综述中也可以看出来,在2005年全年国有控股工业亏损企业的亏损额达到1026亿元的同时,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整体却实现了利润644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针对2005年国有工业企业出现的亏损情况,国家统计局高级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商管理 毕业论文 国有企业 激励机制 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96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