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易管理.doc
《大易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易管理.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序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是我国古代先贤所著的六种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书籍。古人织布时,竖的长线称为经,横的短线叫做纬。经是布匹中重要的基本线,被称为“经”的书籍,表明这些书的内容历久不变,可以长期应用、学习。诗书礼乐和春秋这五种书籍,都是以政治、经济等人事活动为主要内容, 只有易经以描绘天地人物的自然景象为主。这本书经过孔子的整理,进一步将自然法则和人文法则结合起来,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如果说中国人是易经民族,因而我们的管理行为主要的依据即为易理,那么有史以来,我们所奉行的便是“大易管理”。不过由于行之日久,人们对之已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弄不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到底是依据什么道理
2、。20世纪初期,美国人发展出一套现代化的管理,风靡全球。我们眼见为真,不得不跟着学习,也依样学样。虽然说效果不如预期,但除此之外,玩不出其他的花样。然而,曾几何时,全世界都在吶喊:“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我们听到了,也搞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一句“管理离不开自己的文化”,果然是至理名言,它唤醒了中国人去热心寻找自己的那一套。既然易经是群经之首,中华民族又以易经作为处世的准则,我们为什么不循着这条路,来寻找我们自己的管理根本?看看大易管理的思维,是不是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也试着把大易管理应用在管理实务上面,测试它是不是符合我们的需求?大易管理,说起来就是运用易经的道理来管理。大易泛指易经和易传
3、,主要有象、数、理、占四大功能。象就是现代所说的现象,数便是现代所重视的数据。管理最好依据实际发生的现象,计算出正确的数据,然后寻找出现象和数据所代表的道理,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而据以实施。如果现象不明显、数据也不够准确,那么用占卜来帮助,做好相关的预测,作为决策的参考,当然也是可行的途径。依易理为主干,用现象和数据来佐证,以占卜来预测,实际上十分符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管理这一门学问,毕竟易学难精。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句话,但用来用去,总觉得老是差那么一点。对中国人来说,我们的一言一行既然都源自易经,那么,我们的管理,实际上也要依据易理而行。由于易经难读、易理难明,加上许多人日用不知,以致不明白自
4、己的管理体系、不了解自己的管理行为。但愿这本书能够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管理,不必再口是心非地说出一大堆空洞的门面话,进而充分掌握中国人的管理哲学,促使现代化管理更易于落实在中国人的事业上,提升管理的功效。尚祈各界先进朋友,不吝赐教为幸。曾仕强序于台北市明道阁前言现代人对于 “0 和1间的相互转化,构成浩瀚无穷的网络”这一说,并无异议。一旦听到“一阴一阳之谓道”,却又如坠云雾,觉得相当玄妙。实际上,0代表阴(),1代表阳()。阴阳变化,可以产生万物,说起来也相当简单明了,并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地方。所不同的地方,不过是我们心理上的接纳或抗拒罢了。科技的发展,带给我们很多的方便和很大的好处。但是它也
5、愈来愈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反过来为人类带来极大的威胁。我们如果不能从“0 和1的变化”,提升到“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境界,便是只能片面发展科学和技术,其负面影响及其无法加以控制的危机,终将让人类自作自受。管理科学的情况也是如此,管理者受到管理科学的陶冶,脑筋不是越来越灵活,而是越来越僵化。特别是制度化、数量化、全球化的刻板印象,使得管理日趋违反人性的需求。我们当然不可能反对制度化、数量化和全球化,但是我们更希望管理能够合理化,适度地尊重例外、模糊和本土色彩,这样才是真正的人性化。人性是一样的,习惯却各地方略有不同。因此必须加以调和,才显得具有权宜应变的弹性。大易管理哲学,正是满足这种需求的良好途
6、径。下面我们分别说明“为什么要研究大易管理”,以及“怎样研究大易管理”,以供参考。一、为什么要研究大易管理中国人可以说是大易民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用心比对,就不难发现我们的所思所为,大多本自易经,依循易理。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逐渐丧失了民族自信心。反传统的浪潮、西式的教科书、“现代化”的号召、“国际化”的借口,处心积虑地想把中国人推向西方世界。似乎中国人的现代化便是西方化,而国际化即是全盘接受西方的文化。从表面上看,中国人改变了。有人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有人抱怨:“好的不学,坏的全学会了。”也有人指责:“现在数典忘祖的人,越来越多,简直忘记了自己还是个中国人。”实质
7、上,中国人一直没有变。我们有一些基本观念,始终留存在脑海深处,挥洒不掉。许多人远离故国、居留异邦很多年,自认为已经不像中国人;一旦面临切身利害关系时,便会赤裸裸地呈现中国人的原本面目,丝毫没有两样。落叶归根,中国人最后总是回归自己的源头。不忘本,能够饮水思源,仍然是中国人的最大特质。前言当然,以不变应万变的本质是变。中国人的民族性,论“稳定性”居世界第一,论“变动性”也是举世无双。这种话听起来相当矛盾,其实不然。各民族都有其民族性,也都必然地随着时空而有所改变。世界上找不出哪一种民族,其民族性是亘古不变的。不过,变的速度,有快也有慢;变的幅度,有大也有小。相对而言,中国人的“稳定性”最强:一方
8、面最不容易改变;一方面改变的幅度最小,而且改变的速度也最为缓慢。放眼看去,华侨遍布海外各地,不论其处境如何,都表现得很不容易完全被同化。世界各地区的“唐人街”或“中国城”,都颇有特色,好像很难加以改变。但是,中国人的民族性,本来就是变动性很高、适应力很强的。以民族性而论,我们的“变动性”,可以说居世界之冠。中国人不但喜欢变来变去,而且擅长随机应变。我们自己应该心知肚明,不会因为外国人看不懂我们,便自以为不是这样。请看旅居世界各地的华裔人士,随遇而安,很容易适应当地的环境,这就证明中国人的“变动性”很高、适应力很强。中国人口口声声讨厌中国人,偏偏喜欢和“彼此讨厌”的中国人打交道:不是聚居成为中国
9、城,就是在紧要关头,显现中国人的性格。可见中国人的本色,其“稳定性”也十分突出。我们的社会,一方面反传统成为形式,一方面“传统”成为失去意义的口头禅。一般人喜欢将传统与现代相对并举,实际上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分辨两者之间究竟有哪些差异。有人说现代中国人比较开放,会直接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实际上,“口没遮拦”的人,历代都有很多。但写历史的人,已经把这么做的严重后果描述出来了。现代中国人一方面“只会死背历史,却不懂得历史”,一方面则尚未看到自己有话直说的恶劣结果,不假思索地认为有话直说是现代中国人的进步,以致“自己犯错竟然茫然不觉”。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主张“有话直说”。只是我们知道“适时、适地、适
10、人、适事”而“适当调节有话直说的程度”。因此提出“逢人只说三分话”的原则,经由“交浅不言深”的标准来考量,做到“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地步。如果说“传统”是“衡量彼此之间的关系和交情,审视事态的轻重、缓急、大小与切身利害性,考虑眼前的情境,从逢人只说三分话与事无不可对人言的上下限之间,寻找出有话直说的合理点”,如图1,而“现代”不过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有话就要直说”。那么,传统与现代的区别,几乎局限于“成熟” 与“浅薄”,根本和进步与否无关,我们怎么能够盲目地反传统、崇现代呢?反过来说,“现代”的“有话直说”若是“也要适当地配合情境来掌握分寸”,请问与“传统”有什么不同?难道“由不懂得传统道理
11、的人,将自己认为西方有的、我们没有的翻译过来,就成为现代”吗?偏偏现代社会,充满了“知东不知西”或“知西不知东”的人,又何以沟通东西两方的文化呢?全世界的人,都希望有话直说。却由于各地的风土人情有所差异,因而产生不同的沟通方式,这是民族性的区别使然。中国人喜欢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当然也乐于有话直说。但是太多“先说先死”的案例,使得我们深切体会“祸从口出”的道理;因而主张“慎言”,做到“应该有话直说的时候,当然应该有话直说;不应该有话直说的时候,当然不应该有话直说”的“中道”境界,形成中国人的沟通功夫。天下的事情,哪里是“有话直说”一条道理可以行得通的?现代中国人偏爱这种“偏道”式的主张,不过是
12、不知不觉地“偏离中道”。我们应该关心他、教导他,让他明白道理而返回中道,怎么忍心看他拿“现代”做借口,继续盲目地偏离下去呢?“朝闻道,夕死可矣”,并不是“朝闻道,夕必然要死”,而是“就算生命非常短促,能够把真正的道理弄明白、搞清楚,那也死而无憾了”,意思是:“中道”很不容易,值得一辈子去追求。可惜现代中国人目光浅短,不敢追求艰深的道理,宁可胡乱执一偏道、以偏概全,却沾沾自喜,认为“已经找到了真理”。同样研究易经,许多人偏爱术数,导致迷信的气氛十分浓厚。术数也是易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对此我们不反对,但它毕竟属于“小用”的部分。义理的发扬,才是易学的“大用”。古代民智未开,圣人不得不以神道设教,让易
13、学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加以君主专制,臣子不敢据理直言,只好假借占卜来谏阻。术数的功能,一直被重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如今科学昌明,如果事事依赖占卜、人人相信风水、时时不忘命相,请问“人的尊严”究竟置于何地?人的尊严,应该表现在“明智的抉择”,也就是“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知道应该怎样做”、“我也明白如何做得一次比一次更合理”。因此,“讲究义理,按照推理来抉择,真正地掌握自己的命运”,便成为现代人必具的条件;而要达到这种地步,自非好好研究易经的道理不可。孔子的学生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人有贤者,当然也有不贤者。贤者应该从易经的道理入手,好好研究易经
14、的真义。不贤者不得已退而求其次,专门在算命、看相、占卜、看风水上下工夫。现代人如果醉心于声光电化,潜心于科学技术,却忽略了易经的智慧,不过是“识其小”者,未免对不起自己。若是进一步探究易理,使自己变成“识其大”者,岂非更上一层楼,看得更远,也看得更为周全?心理学家荣格说:“如果人类世界有智慧可言,那么中国的易经,应该是唯一的智慧宝典。我们在科学方面所得的定律,十有八九都是短命的,只有易经沿用数千年,迄今仍有价值。”易理是智慧,科技不过是知识。有智慧的人,才能够妥善地运用知识;缺乏智慧的人,越有知识就觉得脑筋越乱,越不知道应该如何是好。我们常说的“两脚书橱”,便是这种空有知识却无法运用的人。“2
15、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这一句话最好稍微改变一下,变成“21世纪是懂得易理的人扬眉吐气的世纪”。因为21世纪的明显趋势,就是越变越快,而易理正是“掌握变化的道理”。就管理而言,以往环境相当稳定,凭计量、资讯和科技就可以做出合适的决策。如今环境快速变迁,目标根本不显明,资讯常感不充足,数据也相当不准确,单凭知识,不易明确地判断、正确地抉择。于是管理者的智慧就显得比以前更为重要。智慧对于管理效果的影响,愈来愈明显而重大。变迁环境中的管理,十分注重未来的变化,务求做出合理的因应。不明易理的管理者,为了预测未来的变化,很容易迷信算命、看相、看风水、占卜。近年来易学逐渐被重视,这一类的研究风气,越来越盛
16、,与此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科学昌明的现代社会,算命、看相、看风水、占卜毕竟不方便用来当做决策的主要依据,因为有很多人不相信它;用这些方式做出的决策也缺乏对众人的说服力。换一个角度来看,拿易理来推断未来,若是具有正确预测的可能,应该是令人振奋的大好讯息。易理怎样能够预测呢?说卦传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从过去推知现在,叫做“顺”;从现在推测未来,就叫做“逆”。易经是逆数,可见能够推测未来的变化。用推理来预测未来的变化,表示依据道理来预测,大家比较容易接受。面对不确定因素的管理者,由易理来掌握未来的变化,达成正确可行的决策,当然是最为有利的途径。世界上研究易经的国家越来越多,
17、这也是“21世纪是大易管理的世纪”的另一种证明。管理者要想看清楚时代的潮流、摸清楚管理的趋势,好好地研究一下大易管理,恐怕是当务之急了。大易管理,主要在知常知变,抓住变化中的常理。管理者研究大易管理,看出变中之常,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而立于不败之地。身处21世纪,大家共同研讨易理,发扬大易管理,应该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明智之举。二、怎样研究大易管理大易管理的时代已经来临,象征中国人的管理思想即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我们把“易理”应用在管理上,正是时候。然而,实际的情况,却不是这样乐观。那么,要怎样研究大易管理,才能真正把大易的道理,正确地运用在管理上面呢?我们有几点建议,请大家参考指教。第一,不要
18、尽信古书,也不要完全怀疑德国思想家歌德说过:“大凡优秀的作品,不论如何加以探测,总是探不到底的。”易这一本书,自从诞生以来,由于内容博大精深,历代各种层次的探究,可以说十分热烈。然而各有见地,迄今仍然未有定论。做学问的人,无非“自圆其说”。每个人所提出来的一套理论,无不言之成理。管理是一种实务,是要在实际情况下能够应用的,不能仅凭空谈。我们拿“合用”做标准,凡合乎理致的自然,而不悖物情事理的理所当然,虽然不是古人所传,或者和古义不合,我们还是可以采用。相反的,就算确实为古人所传,或者合乎古人的说法,却不合现代所用的,也应该予以摒弃。研究易学的门派有很多,我们不必加入他们之间的争辩。尊重各人的研
19、究成果,合用就好。譬如易在西周初年,原本有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三种。东周以后,前两种失传了,只剩下周易。这种说法,我们大可姑妄听之,也姑且信之,实在不必过分认真。又如古书并没有标点符号,容易产生误解;后人所加标点,很可能有不同看法,我们不妨多方参考。第二,不要专重义理而看轻术数,也不要专门研究术数而轻易放弃易理综观易学的发展,最主要的不同,不外乎“象数”和“义理”的偏执。这两大派别,各有立场,也各有所偏重。其实,大易具有象、数、理、占四大功能,都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我们不必偏重任何一种,更不能忽视彼此之间的连贯性。虽然说易理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一切依易理而行才是真正的大易管理;但是“理不易明”
20、,易理的探求和解说,原本十分困难,有谁敢说自己确实明白道理?如果能有把握样样依照道理,当然最好。可惜没人有这样的信心。因此,借着术数的推演,彼此互相参悟,只要不迷信,并没有什么害处;何况道理是变动的、灵活运用的结果,这更印证了“条条大路都能走得通”。既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为什么不能够兼重义理、术数,互为发明呢?当然义理的探究,应该重于术数。因为明理之后,自然能够达到“不占而已矣”的地步。然而,不占不占,有时候还是免不了要占。因为管理者所面对的情况,经常是信息不足,而数据也不够充分。请问在这种情况之下,要不要做决策呢?答案当然是要。再问如何做决策呢?是不是占卜也有一定的功能,至少可以帮助我
21、们在这种情况不明的状态下做决策?何况大易哲学,从历史渊源来考察,最早都有明显的卜筮作用,不宜完全忽视。第三,不要死背文字,也不要不读卦文古时候字汇很少,而且竹简刻字和保管也都十分困难,用字必须尽量精简。易经的文字,和现代通用的文字相去很远,以致很不容易了解。当时并没有黄金,所说的金,实际上是铜。有些地方语句含混,例如“八月有凶”到底是八个月还是八月份,并不容易分辨。孔子要我们抱着“乐而玩之”的态度,来学习易经。因为死背文字,不但辛苦乏味,而且多半不知应用。而不读卦文,也不能理解六十四卦的真义。我们可以每天试着占卜一卦,然后把这一卦从头看到尾,思索它的含义、玩赏它的用意。这样做,既充满兴趣,又能
22、够增进自己的认识,日积月累,成绩必定可观。也可以拿六十四颗玻璃弹珠,每个珠子上面用胶纸贴上一卦。每天顺手抓出一个弹珠,看看上面胶贴住的是哪一卦,然后查明它的卦辞,省思它的爻辞,再用来对应实际的事务。久而久之,自然贯通易理。总之,不要心急,不可以稍有心得便认为自己懂得易理。抱着“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的心态,以渐进的方式,偶有所得,便拿来应用;行得通,更能领悟其中的道理。知行合一,即知即行,应该是研究大易管理的最佳原则。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我们通过大量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商周三代以前,人们便十分注重实际的行动。这种重行的思想,到大禹治水时,已经达到最高峰:整整八个年头,他三次经过自己
23、的家门,都没有入内探望。我们研究大易哲学,基本上也是希望对实际的行动,具有帮助。详读六十四卦,不难发现大易本身,就十分重视力行。从乾卦开始:“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告诉我们应该效法天的刚健精神,发愤自强,小心谨慎,才能够处于险境而不生危害。到第六十四卦未济,也告诉我们事业尚未完成的时候,应该坚持中正、审慎进取、尽力而为,逐步促使一切恢复正常,而达于完成的地步。研读这本书,相信不是一次就能够看得明白的。特别是从来没有接触过易经的人,更会觉得有很多地方根本摸不着头脑。我们建议先从头到尾,整个看一遍,有一个概略的印象,然后才重新仔细地分章阅读,用心思考,必然有所领悟。有时候会觉得,看了后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95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