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体系探索.doc
《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体系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体系探索.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体系探索摘要 通过研究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科技创新实验班的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了培养目标、选拔方案及运行管理机制、培养计划和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标准建设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认为整个培养模式与体系具有明确的实践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特点,期望能为同类院校创立“创新班”培养专业人才奠定基础并起到示范作用。关键词 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培养模式一、前言随着创新教育理论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国内高校都在以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根据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
2、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造就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摆在我国高水平大学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国内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产物,是我国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刘淇对浙江大学竺可祯学院实验班的优秀生选拔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具体实践提出了相关建议1;
3、金顶兵对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实验班的课程建设、管理制度等进行了探讨和评述2;欧群慧从湖南大学“李达”实验班的培养、管理模式入手,客观地分析了实验班所取得的成绩和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3;刘春阳对高校创新实验班开放式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4;李克武以华中师范大学的交叉实验班为案例,从培养目标与思路、培养制度与条件、培养效果三个方面,对该校的复合型研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剖析5;扶慧娟以南昌大学“理工实验班”为例,从加强理工学生的人文素养、设置宽口径的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平台、重视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对培养理工拔尖人才做了阐述6。还有众多学者针对高校创新人才实验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及摸索789,这些研究主
4、要从实验班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人才的选拔、培养定位、课程内容与建设、相关管理机制、大类培养模式与构建等方面探讨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而对于某一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体系研究,则基本上未见相关报道。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大范畴,包括有建筑工程、道路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工程经济以及地下结构等多个分支,它是社会和科技发展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的先导性行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内针对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张俊平、何若全针对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提出了土木工程专业应针对“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1011;郭庆军根据当前土木工程师执
5、业资格体系的情况,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设置提出了相对应的办法1213;赵永平等对校企合作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14。针对土木工程的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谭涛以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拔尖人才培养为例,提出从组织、制度、教师队伍和激励措施来保障土木工程专业拔尖人才培养的质量15;覃丽坤提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将创新教育与应用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提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16;吴丽丽针对土木工程的专业发展特点和背景,建议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环境等诸多方面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并进一步提出了土木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
6、发展观念17。同时住建部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土木工程创新优秀人才”给予支持:一是与教育部门、行业学协会、企业、高校共同构建土建类专业“卓越计划”组织管理体系;二是研究制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标准,为“卓越计划”培养提供依据;三是选择部分通过土建类专业教育评估的院校参加“卓越计划”的试点;四是鼓励建筑企业、勘察设计机构及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卓越计划”培养创新优秀人才。在国内,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已将土木工程创新优秀工程师培养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高校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内容之一。太原理工大学作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院校,积极探索其他各种形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
7、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办学、合作培养、交换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太原理工大学在优势显著、特色鲜明的工科类专业中通过笔试与面试,选拔2011级的62名优秀学生进入了工程科技创新实验班,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由于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学工作实行主管院长、主管系主任、教学团队、主讲教师分层负责制,层层抓落实,多层次覆盖管理,确保各个环节的教学质量,并于2011年5月通过了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评估,为国家造就大批的专业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国家“本科质量工程”的牵引下,在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本科)、太原理工大学教
8、学改革重点项目和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的资助下,太原理工大学对基于工程科技创新实验班的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摸索与研究,期望为同类院校创立“创新班”奠定基础并起到示范作用。二、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实验班”的实施,集中优质生源和优质教学科研资源,通过制定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使学生通过基础理论、动手实践、创新设计、实践训练、科研训练、相互交流等多个环节,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自主设计能力和科研综合创新能力,使其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
9、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和科研基础,培养基础宽厚、专业过硬、富于创新、勇于实践、擅长管理,人格、知识、能力与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科研创新能力且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从而为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m”(四即大学四年+m为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0-5年)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指导思想,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工程科技实验班的人才培养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学校、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责任。三、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方案及运行管理机制针对实验班的培养,学校制定了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科技创新实验班(本科)实施办法,将实验班教育教学与管理所需经费列入
10、每年的财务预算,同时规定了教务处、学生处、各学院和导师的责职分工、实验班学生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以及受聘实验班教师的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等,全方位保障了实验班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效率。选拔方案的制定要以选拔创业、研发型高端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为宗旨,不仅要体现专业的特点,同时还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在每年入学的工科专业新生中,凡是品学兼优、高考成绩优秀或取得全国竞赛奖(具有某方面科技专长)的优秀学生均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候选人,候选人名额根据当年学校在各省市的招生比例、生源质量、专业分布,按地区确定,举行笔试和面试考核。一般
11、为两个班,每个实验班人数不超过35人。在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方面,学生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基本学制为4年,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通过国家英语六级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免试推荐为研究生。学校教学基地建设项目,国家、省级、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类开放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都向实验班的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同时他们可以优先参加各类讲座、竞赛、科研训练、校级交流等。实验班学生实行动态分流,第一学年要求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第二学年要求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因违纪或一学年内出现2门及以上课程考试不及格者,取消实验班学习资格,退回原专业学习。运行管理机制是保障顺利完成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木工程 专业 拔尖 创新 人才 培养 模式 体系 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95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