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燮《原诗》的三大理论体系.doc
《叶燮《原诗》的三大理论体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燮《原诗》的三大理论体系.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叶燮原诗的三大理论体系摘 要叶燮的原诗被认为是继刘勰的文心雕龙之后的又一部颇具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古代诗话研究性著作。而它的理论性最明显地就体现在他的三大理论体系上,它们分别是诗学本体论理事情说、诗学创作论才胆识力说和诗学发展观正盛衰变说。他在原诗中阐述的这三大体系并不是一个个独立的部分而是一个环环相扣、逻辑性极强、系统性极佳的相当完整的系统,而且在论述时一改诗学界的点说式的惯用体式,采用逻辑推理反复举例论证的方法,更使得他的论述的理论性上得到很大的提高。本文就是以原诗为基础,结合近些年的研究成果对他的三大理论体系进行阐述,并提出作者的一些新的疑问和见解。关键字:叶燮;原诗;理事情;才胆识力;正盛
2、衰变AbstractThe On Poem of YeXie is considered as another ancient poetry research works with theory and systematic,which following with the Wen Xin Diao Long of LiuXie .And its theoretical is embodied obviously in his three theoretic system,They were Poetry Ontology-something that management,Poetic Cr
3、eation -a force that only courage,and Poetic Development-Masamori decay that ,The three system in his workis not just a independent part but a quite complete system with the strong logic and excellent systematic,And it changed the handedness said of academic point of postures,which applyed logical r
4、easoning and demonstration menthod to make him getting greatly improved on theoretical.This paper is on the baise of OnPoem, combines with the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to expound his three theory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the authors some new questions and opinions.Keywords:YeXie;OnPoem;reason,matter,
5、andemotiom;Talent,courage,knowledgand,strenth;the natual law and change叶燮的原诗被认为是继刘彦和的文心雕龙之后的,又一部颇具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古代诗话研究性著作,被赞誉为“原诗是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系统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1 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621当代学者金克木更是认为,叶燮的原诗“几乎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它不但全面,系统,深刻,而且将文学观和宇宙观何一”,“组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2 金克木谈清诗读书J,1984,92。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则说:“叶燮确实可以被称为
6、中国十七世纪的伟大思想家而毫无愧色”。3 叶朗中国古典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4893既然叶燮的原诗这么有影响力,对于它的研究就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地研究一下它的独特之处和闪光之点。原诗成书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这正好是叶燮罢官归隐后第十年。但原诗问世在当时并没太大的影响力,反而“吴士起而訾謷”4 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4,直到很久以后才对它进行认可,究其原因在于它对当时的诗坛的率直批判有关,“当时学术重视的是乾嘉学派考据求实之学,对理论研究不太重视。而叶燮原诗的艺术辩证法,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在重考据的学问家看来,似乎就是不实,难以接受。”5 蒋
7、凡叶燮与原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47页5关于叶燮的率直论述是和他的不媚权贵、对政治和文学有清醒的认识分不开的,叶燮认为:“人有一番大作用和稍有节概者,必有一番磊磊落落不可一世之意,决不肯随声附和,唯唯诺诺。”所以他对当时诗坛的批评是锋利而准确的,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叶燮的原诗是针对当时盲目复古而陷入陈腐的七子派和片面追求创新而陷入偏狭浅率的公安派与竟陵派而提出的,它先是论证以“正盛衰变”的主张对诗歌发展论进行重新评定用以抨击“学诗者必师古人,论诗必缘盛唐”和“任性而发才是真声”的主张,这也是原诗的创作核心和最终目的;他不仅仅从现实的具体实例来论证,紧接着又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去
8、寻求文学的本质上去,就是大千世态万状都是“以三语蔽之:曰理,曰事,曰情”6叶燮原诗 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下引叶燮原诗中的词句均出自此书)6,大而定乾坤、运日月,加之“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之情状”,这样所谓的“正盛衰变”的发展论就有了依托;最后他又从文学创作论上,分析作为诗人要如何把握文学的本质和诗歌的发展变化。一、诗学本体论“理”、“事”、“情”说叶燮在原诗内篇中对文学进行了一个定义: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叶燮的这个定义是承接前代对于文学的定义而来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里就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7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 M 北京:中华书局
9、,1985:1947。叶燮也认可这个看法,他在己畦文集中又说道“凡触于目,入于耳,会与心,宣之于口而为言,惟诗则然,而为有情者所不能遁”,诗歌就是这样一种文学形式,它是由于天地万物的各种情状在人们眼睛看到、耳朵听到之后,经过诗人的兴会,以某种形式表达出来,就形成了文章。因此他总结说“诗者情也,情依形则显”。从这一点出发,他就引出了文学既然是“表天地万状之情状”,那么这万千的情状的表达是否有一种内在的原则呢?“自开辟以来,天地之大,古今之变,万会之赜,日星河岳,赋物象形,兵刑礼乐,饮食男女,于以发为文章,形为诗赋,其道万千。余得以三语蔽之:曰理、曰事、曰情,不出乎于此。”(原诗内篇下)叶燮认为文
10、学有内在的原则那就是“理”、“事”、“情”这样一组范畴,提出了他的著名的理事情说,即诗学本体论,这也就自然奠定他的文学主张的唯物主义的基调。那么“理”、“事”、“情”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叶燮举了个例子来说明:“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天矫滋植,情态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 仅仅根据这个例子我们可以认为:“理”就是事物之所以发生的原因,“事”就是事物发生的整个过程,“情”就是事物发生过程中所以呈现的各种各样的情状。8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0018紧接着这三个范畴,他又提出了另一个更加重要的范畴“气”,他说:“曰理,曰
11、事,曰情三语,大而乾坤以之定位,日月以之运行,以至一草一木一飞一走,三者缺一,则不成物。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然具是三者,又有总而持之,条而贯之者,曰气。事、理、情之所为用,气之为用也。”这个“气”的概念的出现就使得原来很容易解释清楚的“理事情”多了许多涵义,因为“气”这个范畴是中国思想史上较为深奥的一个范畴,它是与世界万物的本体论相联系的。中国哲学中本体论的最中心的范畴是“道”,而“道”“气”又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的。“道”是什么?“道”是世界的本源,但是它本身又是一个难以捉摸难以描述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9
12、老子道德经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489。这样的一个难以描述又是确实存在着规定着一切的东西,我们是很难简简单单地理解的,那么我们怎么能知道是它在作用而不是其他的呢?它总要表现一些我们能模糊感觉抑或是想象到的特征吧?这样,“气”这个范畴就出来了,“气”可以理解为本源本体“道”的一些外在表现的东西,但这并不是全部,因为“道”是无限性与无规定性的,所以当我们用这个可以稍微能理解的“气”去进行表述时就已经有些许偏离了。而之后的“理”就可以这样解释清楚,它是“气”的更形象更容易理解的体现,它是在“气”的基础上在规定性和可理解可感知性方面的进一步扩大。所以这样看来仅仅把叶燮原诗中的“理”理解为“事物
13、所以发生的原因”多少就有点狭窄了。因此我们可以把“理”理解为事物运行发展存在的规律,也就是事物之所以存在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则。“事”就是在“理”之下所发生存在的事物的全部,它是一个整体性的范畴。“情”就是这“理”之下的的这个“事”中的每一个瞬间所呈现的情状。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图示去理解:理 道气 事 情(其中“”意为“衍生”,“理”“事”“情”都是“气”的衍生物,“”意为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重点) 因此,我们可以说“理”的最终是指向“道”的,只不过中间有“气”这样一个中介。叶燮在友人论文书中也承认和确定了这一点:“数者条理各不同,总不出乎理、事、情三者。而理者与道为体,事与情总贯乎其中,惟明其理,乃
14、能出之而成文。”10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 M 北京:中华书局,1985:30810然而,叶燮在论诗的时候所举的例子导致下文中有一个内在的冲突。他在分析理事情的时候引出“气”时说:“吾故曰:三者藉气而行者也。”可是下文一开始却又说“草木气断则立萎,理、事、情俱随之而尽,固也。虽然,气断则气无矣,而理、事、情依然在也由是言之:气有时而或离,理、事、情无之而不在。”这里就有了矛盾,那就是理事情所藉的“气”和“草木气断则立萎”的那个“气”是不是一个概念。很明显,在这里,叶燮似乎将二者混为一谈而没有详加论述。那个贯穿于理事情的“气”是一个形而上的范畴,而那个草木生物中的“气”则是具
15、有现实意义的范畴。因此,他得出这个“气有时而或离,理、事、情无之而不在”的结论就有点让人匪夷所思了。叶燮强调艺术要真正地反映事物的理事情,那么它的方式是什么呢?是单纯地去论述吗?叶燮在针对一个假想的发问者的问题的回答里说明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说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艺术反映的不是现实中的可以随意言说随意论述的理与事,而是将这些理和事藏于审美意象之中去表现。它的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间接的审美意象所构筑的另一个世界去传达理事情。所以叶燮说要“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
16、惝恍以为情”,这样才能写出“理至事至情至”的诗句来。这里的“理”“事”“情”和上文我们最为诗学本论论中提到的“理事情”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上文中的“理事情”是针对于客观审美对象而言的,而在这里却是参杂着审美活动中发感兴之意的写诗者的主体感受的。从这一点来说,这前后的“理事情”的概念有所转移,我们可以从他举得杜甫的诗歌的例子进行分析一下。 “又宿左省作月傍九霄多句:从来言月者,只有言圆缺、言明暗、言升沉、言高下,未有言多少者。若俗儒,不曰月傍九霄明,则曰月傍九霄高。以为景象真而使字切矣。今曰多,不知月本来多乎?抑傍九霄而始多乎?不知月多乎?月所照之境多乎?有不可名言者。试想当时之情景,非
17、言明、言高、言升可得,而惟此多字可以尽括此夜宫殿当前值景象。他人共见之,而不能知、不能言,惟甫见而知之、而能言之。其事如是,其理不能不如是也。”这里的“多来形容月明显让人乍看是费解不已,因为按照客观的事实月亮只有一个,怎么可能会“多”呢?但是叶燮解释道“惟此多字可以尽括此夜宫殿当前值景象”也就是说这里的“多”已经不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客观规律中的“理”所能解释的了,而是诗人所构建的意象世界中的形象化语词。这里的“多”不是说客观事实上的数量的增加,而是在这个作者所构建的意象世界中的人们眼中认为月亮很多,这是因为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月亮,这样说来“多”字形容月亮就可以理解了。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个分析中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原诗 叶燮 理论体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94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