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素质测评自学指导书聊城大学管理学院首页.doc
《人员素质测评自学指导书聊城大学管理学院首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员素质测评自学指导书聊城大学管理学院首页.doc(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山东省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学指导书人员素质测评吴连霞 编聊 城 大 学 管 理 学 院2009年10月人员素质测评课程简介一、什么是人员素质测评人员素质测评是通过对个体在特定情景下外显行为的了解与分析,把握其内在素质的活动。它已成为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科学基础,成为企事业与政府机构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工具。通过人员测评,可以正确认识求职应聘者的特长素质、一般素质与不良素质,选拔与录用到真正合乎职位要求的职员;根据对每个职员素质测评的结果,可以对全体职员进行优化调配与组合,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取长补短,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与开发;根据工作行为与素质的测评结果,
2、可以为职员的绩效管理、调动晋升、技能鉴定等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人员素质测评是建立在管理学、测量学、统计学、心理学、人才学等多学科基础之上的一门交叉学科,是集经验与科学于一身的管理艺术。人员素质测评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技能准备,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走向实物化。二、课程基本定位专业核心课。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共分为十章三篇:第一篇介绍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理论,第二篇介绍人员素质测评的具体测评方法,第三篇介绍人员素质测评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报告形式。四、教学方法分为课堂讲授,上机测试,实践设计三种。课堂讲授主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通过上机测试掌握心理测验的流程;实践设计对某个岗位的测评方法并予以实施,以引导学生
3、对人员素质测评的理解由理论走向实践。五、具体教学要求掌握: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各种具体方法,如履历分析法,面试法,评价中心技术等;理解:理解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理论,如素质测评的功能,原理,量化理论,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等;了解:了解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及测评报告的撰写方法。六、指定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 材:人员素质测评,肖鸣政、Mark Cook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参考书:人员素质测评,王益明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心理行为与测量,张厚粲编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员工素质模型设计,彭剑锋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点评,赵曙明编著,浙江人民
4、出版社,2003年。管理心理学,王重明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面试官技术指南,吴强编著,中国人事出版社,1990年。人事测量,王垒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人才评价,郑其绪著,石油大学出版社,2004年。目 录第一章 人员素质测评导论1第一节基本概念1第二节主要类型2第三节主要功用2第四节 人员素质测评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与发挥3第二章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与发展3第一节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认知与方法3第二节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素质测评思想研究4第三节西方人员测评与选拔的发展5第四节现代中国人员素质测评与选拔5第三章人员素质测评的原理及原则6第一节人员素质测评的原理6第二节
5、 人员素质测评中需要注意的原则6第四章 人员素质测评量化理论与方法7第一节 素质量化的概念及作用7第二节 量化类型8第三节 量化评价中常用的统计参数及统计检验8第五章 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11第一节 素质测评指标及指标体系11第二节 素质测评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12第三节 素质测评指标的选取方法13第四节 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及步骤14第六章 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方法15第一节 履历分析法15第二节 面试15第三节 评价中心技术17第四节 情景测验20第七章 心理测验22第一节 心理测验概述22第二节 人格测验22第三节 能力(倾向)测验27第四节 兴趣及动机测验29第八章 知识和品德测评
6、30第一节 知识测评31第二节 品德测评32第九章 素质测评方案的质量评价33第一节 效度33第二节 信度34第三节 项目的难度与区分度35第十章 素质测评解释及报告36第一节 常模与基于常模的解释36第二节 效标与基于效标的解释37第三节 构想与基于构想的解释38第四节 素质测评报告39第一章 人员素质测评导论教学目标:通过本讲的学习,应该掌握以下内容:素质的概念、素质的结构与素质的特点;人员素质测评概念及其各种类型的特点与操作;人员素质测评的功能与作用,以及有效发挥的条件因素。教学重点:人员素质测评的原理,目的作用和类型。教学难点:素质的结构,素质测评的原理,素质测评在人力资源中如何发挥作
7、用。教学内容: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素质1. 素质的含义素质限定为个体范围内,指个体完成一定活动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与根本因素,包括生理素质与心理素质两个方面。2. 素质的特性素质的原有基础作用性。是个体行为发展与事业成功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素质的稳定性。素质是作为高度统一的个体行为与特点的稳定的结构因素,这种稳定的结构因素,并不是存在于一时一事中,而是体现于个体活动的全部时空中,表现为一个人经常性的和一贯性的特点。素质的可塑性。个体的素质是遗传,环境和个体能动性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并非天生一成不变,因而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素质的差异性。个体间素质的差异如相貌,
8、秉性,爱好,能力等等是显而易见而且普遍存在的。素质的表出性。素质虽然是内在与隐蔽的,但它却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行为方式,工作绩效,行为结果是素质表出的主要途径。素质的内在性。素质虽然是任何个体身上的一种客观存在,但却是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的东西,具有隐蔽性与抽象性。素质的综合性。同一个体的素质,同一素质的各种成分,都是作为高度统一的有机体存在于个体之中。素质的可分解性。虽然素质是寓于个体之内的有机综合体,但我们队素质的认知却可以从某一方面先开始,然后再逐步把握全部的素质。3. 素质的构成:身体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二、素质形成的决定因素素质形成决定于两个基本因素遗传和环境。1. 遗传
9、是素质形成的生物学前提遗传是指生物个体前后代生理和心理上的相似性。个体素质是可以遗传的,素质离不开遗传。2. 良好环境是素质形成的根本条件环境是指人的心理、意识之外的对人的素质形成发生着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具体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教育环境等。三、素质测评的含义素质测评,是指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素质测评目标体系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所收集的表征信息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性的过程。第二节 主要类型一、选拔性素质测评以选拔优秀且合适人员为目的。二、配置性素质测评以人事合理配置为目的。三、开发性测评以开发人员素质为
10、目的四、诊断性素质测评了解素质现状或者素质开发中的问题为目的五、考核性素质测评以鉴定与验证某种(某些)素质是否具备或者具备程度大小为目的。第三节 主要功用一、一般功能1评定人员素质测评活动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把被测评者的特征行为与某种标准进行比较,以确定其素质构成与成熟水平。素质测评评定功能的正向发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首先表现为促进与形成作用。其次,素质测评的评定功能还表现出激励与强化的作用。2诊断反馈诊断反馈功能的正向发挥,首先表现出咨询的作用。其次,素质测评诊断反馈功能,表现为对人力资源开发方案的制定与选择,对开发工作的计划与改进,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再次,诊断反馈功能的正向发挥,表现出
11、调节与控制的作用。3预测素质测评,尤其是心理素质测评,是在对素质现在及过去大量表现行为全面了解与概括(或总和)的基础上,判断素质表征行为运动群的特征和倾向的过程。二、素质测评的具体作用(一)对个人的作用自我了解,自我设计,自我开发的依据。(二)对企业的作用1为企业招聘提供科学依据;2为企业员工配置提供科学依据;3为企业员工培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第四节 人员素质测评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与发挥一、基本作用1. 人员素质测评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人力资源配置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程。传统的人事管理由于缺乏素质测评技术,主要依靠配置者的经验分析和主观判断,结果往往是人事不合,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素质
12、测评作为对个人潜能的认知工具,通过测评,能提供是否人事相匹的客观依据。2. 人员素质测评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素质测评能够提供关于个体行为的描述,形成对被测评者全面评价,从而为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提供依据。3人员素质测评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检验尺度;针对人力资源开发进行的人员素质测评可以有效检验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运用原则1全面测评与择优开发2发现不足与整体协调3分项诊断与综合开发4统一标准与量材开发5自我测评与外部强化6他人测评与自我激励7模糊测评与精心指导8相互比较与职业发展思考题:1什么是素质?素质测评的类型有哪几种?2素质有什么主要特点?3素质测评对个人和企业各有什么作用?4素
13、质测评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什么作用?第二章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与发展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我国人员测评的历史与现状、西方人员测评与选拔的发展历程。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重点是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思想与特点、中国古代人员选拔中的测评思想与方法、西方人员测评与选拔的发展历程、我国近代人员素质测评与选拔的发展。本节难点是分析当前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趋向。教学内容:第一节 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认知与方法一、中国古代测评认知古人有关人员素质测评可以归纳为可能性与必要性等几个方面:1人员素质测评是必要的孔子从才智方面将人划分为上智、下愚和中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14、不可以语上也。” 孟子认为,“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此外, 中国古代的“量才授官”的思想,均体现了素质测评的必要性。2人员素质测评是可能的古代“察举制”“荐举制”等选拔制度都表明古人认为素质是可以被测评的。3人员素质测评可以量化古人的对人的“三六九等”的划分,虽然有对出身门第等的偏见,但却也包含了古人认为素质是可以量化测评的朴素思想。二、测评内容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内容,每个朝代有不同的内容,但大致包括性、绩(功、黜)、德、才、识、智等几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人才选举与考评制度中。三、测评指标测评目标与测评指标是构成人员素质测评标准的两个方面。测评目标规定了测评标准的内容
15、与范围,测评指标则是揭示测评目标特征的标志。在古代不同的朝代,对于同一个岗位,也由于君王的喜好或执政理念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测评目标和指标。四、测评技术测评技术即用以测评素质的专门化手段与工具。不难发现,在古代人员素质测评活动中所采取的技术,主要有问、听、观、访、察、忖、论、试等。第二节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素质测评思想研究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一般都以素质测评为基础,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素以德为重。人才选拔实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才的选择,二是人才的提拔。前者以素质测评为依据,而后者以德才考评为依据。一、察举及其测评思想所谓察举,即通过观察比较的方式来选择人才。察举中首重品德测评,其特点是,察言观
16、行,考行究德。“察举”的主要科目有“贤良方正”“孝廉”“茂才”“明经”“童子科”等科;有时还会根据需要举荐一些专门的人才,如“勇武知兵”“明法”“明术”等专门人才。二、九品中正及其测评思想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法”。具体实施方法为朝廷在各级地方设置中正官,中正官要求由那些公正无私且富有识人评判经验的专家担任选拔之职,显然其对素质的测评应比一般人或兼任之人更为科学准确。中正官将当地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依品级授予官位。三、科举及其测评思想科举制萌芽于隋朝,正式成规与唐朝。科举注意汲取了过去征辟自荐与察举中乡举里选、荐举的民主性,汲取了察举
17、中保举律制的质量保证措施,甚至复试、皇帝微服听舆论和亲自制举。但科举制发展至清代已日渐没落和腐朽,其考核内容单一,空洞,且科场的舞弊行为愈演愈烈,清朝在1905年变法思潮的推动下,废除了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第三节 西方人员测评与选拔的发展一、早期的心理测验西方人员测评与选拔的产生是以心理测验的发展为基础的。早期的心理测验成为现代人才测评的基础,为现代人才测评提供了便利的测评工具,为现代人才测评的产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1905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比奈-西蒙量表;(2)1917年,陆军甲种测验问世;(3)1927,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兴趣测验“斯特朗男性职业兴趣量表” 问世
18、;(4)到了20世纪40和50年代,心理测量学家们开始在实践中评价求职者的“岗位适合度 ”;(5)20世纪60年代以后,评价中心技术发展并在许多大公司开始应用。二、西方人员测评与选拔的发展1军事上的广泛运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使用团体测验选拔军人是人员素质测评在人事方面的第一次成功尝试。2管理科学的有力促进到了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心理测量学家们开始在管理实践中评价求职者的“岗位适合度”,开始重视人岗匹配,通过面谈、一系列投射测验,得到被测评者的素质特点和水平,再与岗位要求相对应,选拔岗位适合者。这一方法极大的促进了心理测验在管理中的应用。三、西方人员测评与选拔的成熟过程及阶段进入二十
19、世纪中期,统计学、心理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为人员测评与选拔理论和实践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人员测评与选拔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另有如书面介绍信息的分析、履历档案的分析、工作取样法与实证分析法、绩效考评法、员工推荐法等。第四节 现代中国人员素质测评与选拔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人员素质测评与选拔始于二十世纪初期,共经历了三个阶段:1复苏阶段(19801988年)1982年,吴天敏修订出版“中国比奈测验”。林传鼎、张厚粲等修订了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在人格测验方面,宋维真等修订了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陈仲庚、龚耀先等分别修订了艾森克人格问卷。2初步应用阶段(19891993年)此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
20、开始建立。1989年1月,中组部、国家人事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国家行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实行考试办法的通知,要求县以上国家行政机关补充非领导职务的工作人员时,要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公开考试,严格考核,择优录用。3繁荣发展阶段(1993年至今)近几年来,各地都普遍建立了人才市场 。人才交流的日益普遍促进了现代人才测评技术的更快发展。思考题:1结合古代素质测评的思想,试论人员素质测评的可能性与必要性。2试分析我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中的素质测评思想。3为什么现代的人才测评与选拔的理论产生于西方?第三章 人员素质测评的原理及原则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课的学习,掌握素质测评的原理、原则。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是
21、素质测评的原理。难点是素质测评的技术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 人员素质测评的原理素质测评的原理是指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理论。一、人员素质测评存在的理论原理1素质的特性素质的表出性为素质测评提供了可能性,素质的差异性为素质测评提供了必要性,素质的稳定性为素质测评提供了可行性。2岗位差异原理 不同岗位对任职者要求的不同是进行人员素质测评的最根本的前提,人员素质测评最核心的功能就是为岗位寻求其适合人选,做到人岗匹配。3人岗匹配原理人岗匹配原理体现了岗位差异的必然要求,只有人岗匹配,才能绩优高效。4量化原理素质可量化测评,为人员的选用提供了客观依据。二、人员素质测评可行性的技术原理1效度指测评结果反应被测
22、评者测评特征的真实准确程度2信度指测评结果反映所期望测评内容的一致性程度3数理统计-因素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置信检验等第二节 人员素质测评中需要注意的原则1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静态测评是对被测已经形成的素质水平的分析评判,不考虑素质前后的变化性;动态测评是从素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测评,静态和动态测评方法的结合可以很好的了解被测者现有的素质水平和未来的发展潜力。2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的原则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素质测评过程中,既要尽量采取客观的测评手段与方法,但又不要忽视主观综合性评定的作用,让两者在测评中互为补充。3分项素质与综合素质相结合的原则素质是一种相对复杂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员素质 测评 自学 指导书 聊城 大学 管理学院 首页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93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