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思维模式中的系统思维及其对现代管理学的借鉴价值管理其它论文管理学论文10775.doc
《“易”思维模式中的系统思维及其对现代管理学的借鉴价值管理其它论文管理学论文1077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思维模式中的系统思维及其对现代管理学的借鉴价值管理其它论文管理学论文10775.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易”思维模式中的系统思维及其对现代管理学的借鉴价值_管理其它论文_管理学论文_【摘要】本文在对一般系统论和易经发展历史的回顾的基础上,对比考察和分析了这两种对中西方思维方式有重要影响的哲学。认为古老的易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朴素的系统思维元素,以理、象、数为核心的高度概括的概念,体现了朴素的系统思维方式。而作为一种高度概括的简约的哲学,易经对现代管理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该借鉴意义包括:让假设决定分析方法,它强调直觉和数据的相互补充,确信综合和巩固,执着集中分析的重要性;理顺分析的先后顺序,强调对绝对必要情况下的分析;忘记绝对的精确,对管理决策而言,追求科学意义上的精确是缺乏效率的;确定困难问题的范
2、围,有目标地克服疑难问题最终也能得出结论,等。【关键词】易经;理、象、数;系统思维;管理学“一般系统论”在诞生的不足一百年的时间里,已经逐渐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基本思维范式。这种哲学中包含的概念如“系统”、“稳态”、“阈值”和“反馈”等已经广泛渗透到了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而作为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古典哲学经典易经,则集中折射了东方思维范式。其基本概念如“阴阳”、“道”、“气”等则渗透到中华学术的诸多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么,作为两种典型的对现代中国人思维方式影响巨大的哲学,它们是否具有共通性呢?本论文通过回顾这两种哲学的发展历史和基本思想,来解析古老的易经是否包含有朴实的以广泛的
3、现代科学成果为基础的“一般系统论”的思想。并希望以国人熟知的易学的基本概念,来探讨其系统论思想在管理学方面的借鉴价值。1系统论的形成过程20世纪20年代,各学科出现了交相互融的局面,哲学和化学进步的促进,使得生物科学也走到了关键时期。传统的机械论观点认为,事物的整体是由部分决定的,部分的性质决定整体。人类的认识只有认识了局部以及它们的作用机制,才能认识整体。加拿大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强调生命现象是不能只用机械论观点来揭示其规律的,而只能把它看成一个整体,1925-1926年间,他提出了“有机体”(organism)的概念。1929-1932年间,卡农形成了稳态的概念
4、。1924年,Kohler提出了完型(Gestalt)概念。40年代,生理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物理学等各学科、多所著名院校的著名学者,如J.Miller,K.boulding,E.Fermi,A.Rapoport,都加入了有机主义问题的讨论。这一时期,有机主义思潮逐渐盛行,并最终融合演变,形成了具有独立概念和理论体系介乎生物学和哲学之间的一般系统学。11950年,贝塔朗菲在1950年第二期BritishJournalforthePhilosophyofScience上阐述了一般系统论的基本思想,论文题目为“AnOutlineforGeneralSystemsTheory”。该理论全面吸收了
5、近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四五十年代如火如荼的复杂性理论,自组织理论和自适应理论等。该理论反过来无形中影响了20世纪各个学科的发展。系统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了基本思维范式并渗透到了现代科学和社会学研究中。1968年,他发表重要著作一般系统论,该理论在思想领域内的影响力甚至高于其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价值,有人称系统论“是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又一次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图景和当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是思想领域的大变动的一个重要标志。”2是一种“注定要改变人类思维方式的观念”。3贝塔朗菲对一般系统论即将产生的重要影响似乎早有预知:“不管怎样,我们被迫在一切知识领域中运用整体或系统概念来处理复杂性问题。这
6、就意味着科学思维基本方向的转变。”4在系统论研究者看来,一般系统特性表现为不同领域的结构相似性或同型性、支配各种行为的原理具有一致性,而其实体在本质上有很大区别。“相似的概念、模型和定律经常出现在相去很远的各种领域中;它们都是独立并以完全不同的事实为基础的领域。有许多这样的事例:重复发现同样的原理。这是因为一个领域的工作者不知道他所需要的理论结构已经在其他领域发现了。一般系统论将大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因此,一般系统论看来是一种有用的工具,一方面,它提供模型,可在不同领域并在领域间转移;另一方面,它又防止模型陷入那些常常危害该领域进步的似是而非的类比。”5这些可以看做贝塔朗菲进行系统论研究的原
7、动力。此外,他将一般系统论这一“有用的工具”与人性价值进行了关联,“人性的真正价值不等于生物实体的价值、有机体功能的价值或者动物群落的价值,而是由个人思想发生的价值。”6在没有确切的科学实证之前,系统思维的发端只能停留在已有科学框架范畴内大胆而缜密的假设。因而,系统思维便具有了冒险精神和预言性。在最坏的情况下,“科学的成就用于破坏和用于建设同样的多”(奥韦尔一九八四年)。系统思维的每一步前行都显得具有实验精神,它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范畴论上的实验及应用层面的探讨就不足为奇。也就是在亦步亦趋的探求中,显出了系统思维的蛛丝马迹。动态、平衡、因果、层次,都是系统论中的基本概念。“在整体
8、状态下,系统的一个扰动就会导致一个新的平衡状态。然而,如果系统分裂为一条条因果链,它们就会独立地存在下去,机构化程度的增大,结果就失去了由于相互关系而存在于系统整体中的调节能力。”7系统的调节能力在某种状态下会受到制约,“由于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在一阵骚动之后就还会达到新的静态。系统是自动调节的,但是如果系统分裂为一条条独立的因果链,调节能力就丧失了,各个局部过程将互不相顾地进行下去。”82系统思维的特点系统思维的基本特点包括协同性、动态性、最优性、层次性等。2.1协同性。与贝塔朗菲强调的“没有必要在彼此隔绝的不同领域,一再重复地去发现同一原理”一致,20世纪60年代安索夫首次提出“1+1&g
9、t;2”这一最简练的协同概念的解释。1971年,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H.Haken)提出协同学系统科学方法论。协同学是研究协同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它认为,系统的因子之间是处于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当中的,当系统在受到外参量的扰动或系统内某一个或几个因子异变时,系统通常便会给出一定的响应。当扰动或异变强度较低时,系统处于相对稳定平衡状态,否则,系统处于不稳定平衡状态。不稳定模式一般控制着系统的宏观行为。因此,系统只有形成总的协同体,系统才能充满活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功能;反之如果协同性不好,系统非但不能使子系统充分发挥系统功能,还会使整个系统陷入混乱无序
10、的状态,甚至连生存都会发生困难。2.2动态性。系统是动态的,系统内部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推动着系统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动态性原则就是要探索系统的内外联系及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活动的速度和方式,还要探索系统发展的动力、应用和规律。动态性原则强调系统开放性。系统的开放性是指一个系统在接纳周围环境的同时与其周围环境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即它既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又影响着外部环境,它们相互之间不断交换着物质、能量、信息。http:/2.3最优性。系统形成、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差异整合的过程。差异的事物能够整合在一起,它们之间必定有同一性、相互需要、相互支持、优势互补,这是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11、最优化原则是在一定条件下,改进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组织,以促使系统整体实现耗散最小而效果最高、收益最大的目标。2.4层次性。系统的层次性原理是指,由于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种种差异而使得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即形成了统一系统中的等级差异性。系统的层次性又是相对的,任何一个系统,一方面,它需要该系统中的要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协同整合的统一系统;另一方面,它又是更大的子系统,它在这个更大系统中起着要素的作用,它构成了这个更大系统的基础。不同层次有其不同质的规定性,不同质的系统之间又有联系性,系统的这种双重功能就是一种不同系统之间的联系形式,系统
12、层次之间形成的这种相互联系,使得系统处于不同层次的普遍联系之中,处在某种普遍的层次包含和交叠之中。20世纪70-80年代,以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structuretheory)、哈肯的协同学(Synergetics)以及艾根的超循环理论(Hypercycletheory)为代表的自组织理论的建立,为系统思维提供了新的解说。国际上有关定量的系统思想发展基本沿着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管理科学这三大学科在发展。然而,系统思维在经历一个大周期的循环后也展现出一种永不复来的怅惘和与时俱进的张力。诚如贝塔朗菲所言:“我认为西方的没落不是一个假说也不是一个预言而是既成事实。从欧洲国家
13、发展起来的千年左右的辉煌文化,产生了哥特式大教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莎士比亚和歌德、牛顿物理学的精确结构以及欧洲文化的所有荣耀的事物,这个历史大周期完成了,不能用人工手段加以复兴。”9从这个意义上说,系统思维呈现出一种无限循环、有始无终的升腾状态。3易经中的系统哲学思维体现我国学界对系统论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然而,自西方来的以近现代科学为基础的系统论哲学是否在我们古老的东方文化中也有萌芽呢?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探究发现,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已经集体无意识地在运用这些“隐性理论”来指导他们生产生活的实践了。而易经则是这些理论的代表著作。3.1易经的发展和基本思想:易经作为群经之首
14、,被古人推崇为“天人之道”、“宇宙的真理”。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书,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易经将宇宙作为系统,在以农为生,生活安定的黄土高原,我们的古人观天察地,发现天时信而不爽,事物有因有果,在这样的生存背景下,逐步产生了一些认知,成为事物变易之道,后发展为一个完整的哲学“易”。作为一种知过去、测未来的工具,易经以象征阳的“-”(又称“阳爻”)和象征阴的“”(又称“阴爻”)为基本符号,八卦(每一卦由三爻组成)以及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组成)为基本图形,通过对这些卦象的解释,阐述了事物和现象生成变化的法则,被誉为“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
15、学,智慧中之智慧。”3.2易经中古人的认知及其朴实系统论思想:在以宇宙为参照的大系统之下,古人在易经中所体现出的自身对周围生存环境的认知已经有了系统思维的雏形。朱邦复先生在其经典著作易经明道录中将古人的这种认知归纳为四个层面,其主要见解是:(1)预见性。即宇宙中时空恒定,并称之为命。有一数循环运行其中,此数可谓为时间流程,人乃应运此运数而生,因此,“命”中注定的得失与机缘都是不可避免。以天文而言,地球绕日运行,是为命定,而何时行经黄道之何处,则归之为“运”。当人察知地球绕日规律后,即能预知天象。这种预见,以天体的科学运行为基础,具有先验性,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占卜。而一般系统论也是以生物、化学等为
16、实验参考完成。(2)规律性。人所生存的二元世界,诸如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有与无,阳与阴等等,都属于相对观念。此外,人所面对的客观实体,即为天与地,因此产生了天、地、人的三才结构。三才结构,各以阴、阳为爻,组合成卦,其排列组合有八种。若以卦、爻、位分别象征某些信息,就可于卦爻的排列组合中,观察出一些复杂的象征信息。如果宇宙变化毫无规律可言,一切皆不可知、不可测;如果宇宙事物变化存在必然规律,人可由规律本身的必然性,观察认知宇宙。在规律性探寻方面,一般系统论与此有着惊人的一致,“某些原理大致适用于各种系统,而不用考虑这些系统的实质和有关实体。这个事实说明,各个不同的科学领域各自独立地出现相互一
17、致的概念和定律,使得它们在现代发展中带有明显的平行性。从而,自然科学的不同领域以及心理学和社会学都有诸如整体性、总和、机构化、中心化、层次、静态和稳态、异因同果等等概念。”10(3)象征思维。在经过大量的观察、应用、印证后,人们可以归纳出自然事物中最基本的一些现象及属性。由此一层一层的发展下去,便衍变成象征思维。并得以由简单的表象,推断出更为复杂的情况。(4)定数与时间变量。定数与时间变量有关,先民在生活经验中,发现天时变化的规律性,因而相信人生也有其一定的法则。进一步又发现在天候的变化下,物性也有相应的迹象,因而有了观察实物,以推测未知状况的行为。比如,龟骨的结构状况与天候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18、,经过处理而能卜出一些征兆,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有系统的龟卜仪式其科学性便不足为奇。3.3理、象、数-易学思想中系统思维模式的逻辑符号:理、象、数是易经的三个内涵,其重要性如同南怀瑾先生所言:“易经的每一卦、每一爻、每一点,都包含着理、象、数三种涵义在内。人处在这个世界上,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不停地在变,只要发生了变,便包含了它的理、象、数。”11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象、数建立起了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同时,易经既然将宇宙万物作为一个系统,“理、象、数”作为渗透其中的“血脉”,其在方法论上的系统思维特质似乎就毋庸置疑,我们不妨从理、象、数的产生说起。象:“象曰”,象辞,“象就是现象。”12朱邦复先生
19、认为,在占卜有了某种程度的价值后,先民便追求更有效的方式。文王即利用八卦抽象的形式,根据建立在占卜上的经验,从相对性阴阳消长的角度上,将符合某实例以及推理的辞句,视作每一爻变化的推断。其中最重要的关键,是事物的“表象”以及事物的“成因”之别,表象无穷无尽,却都可由成因排列组合而得。“易”既然强调变化,各爻又是产生变化的因子。所以,据以判断的爻辞,亦必以“成因”表达为宜。这种“成因”必须有代表性,为生活中的实例,且要经过占卜印证。在易经中,这种成因,即称为“象”,象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13这与一般系统论中的“假定”、“预言”是一致的。都是一种科学而又大胆的合理性推测。理:道理。南怀瑾先生认为,比
20、起“象”的主观性来,理则属于哲学层面。“根据易经的观点看宇宙的万事万物人生也好,情绪也好,思想也好都有它的原则和道理。”11数:“每一个现象,到了一定的数,一定会变。”11理、象、数展现出系统全貌。南怀瑾先生的“录音笔论证”精要地揭示其哲学意义,“譬如这个录音带,是录音用的,它能录音,其中有很多理,录音带的样子、大小以及它还会放出声音,就是它的象;这卷录音带,若干分钟可以录完,有若干长,若干宽,这就是它的数。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理、它的象和它的数。”11再比如,我们单单只是听到一个声音就可以断定那人是谁,是什么物体在发声大提琴还是小提琴,这就是声音的一个“象”,通过它,我们有了分辨力;声音的产生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思维 模式 中的 系统 及其 现代 管理学 借鉴 价值 管理 其它 论文 10775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93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