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氏体及其形成n课件.ppt
《奥氏体及其形成n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氏体及其形成n课件.ppt(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2,章,奥氏体及其形成,引言,?,钢被加热到奥氏体相区,得到奥氏体组织。,?,奥氏体状态,包括奥氏体晶粒大小,亚结构,成分,,均匀性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相、夹杂物等,对于在随,后冷却过程中得到的组织和性能有直接的影响。,?,熟悉钢中的奥氏体的形成机理,掌握获得奥氏体状,态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金属固态相变,2.1,奥氏体的组织结构和性能,?,旧定义:碳溶入,Fe,中的固溶体。,?,钢中的奥氏体是碳或各种化学元素溶入,Fe,中所,形成的固溶体。,其中,C,、,N,等元素存在于奥氏体的,间隙位置。或者晶格缺陷处。而原子尺寸与,Fe,原子,相差不大的合金元素则固溶于替换位置。还有一
2、些,化学元素吸附于奥氏体晶界等晶体缺陷处。,?,奥氏体是多种化学元素构成的一个整合系统。,金属固态相变,2.1.1.,奥氏体组织形貌,奥氏体晶粒一般为等轴状多边形,在奥氏体晶粒内有孪晶。,图中出现的灰白不同的衬度是由于各晶粒暴露在试样表面上的晶面具有不,同的取向的缘故。,(a)50CrVA,钢的奥氏体晶粒,(,高温暗场像,),(b)1Cr18Ni9Ti,钢室温的奥氏体组织,金属固态相变,2.1.2,奥氏体的晶体结构,金属固态相变,碳原子的间隙固溶,?,在,1147,时,碳在奥氏体中的最大溶解度仅为,2.11,(质量百分数),Fe,的八面体中心的间隙半径为,0.052nm,碳原子的半径,0.08
3、6nm,。,碳原子溶入将使八面体发生较大的膨胀,产生畸变,溶,入愈多,畸变愈大,晶格将不稳定,因此不是所有的八,面体中心都能溶入一个碳原子,溶解度是有限的。,?,如果间隙位置都被碳原子占据,质量分数和摩尔分,数分别为多少?,2.11%,时,多少个晶胞里有一个碳?,金属固态相变,碳原子的间隙固溶,?,如果间隙位置都被碳原子占据,则一个晶胞中含有,4,个铁原子和,4,个碳原子,则原子分数为,50%,折合,17.6wt,C,?,实际上原子分数为,8.7at,C,,即,25,个,Fe,晶胞中,有,9,个碳原子。,%,6,.,17,4,*,),56,12,(,4,12,%,?,?,?,?,C,金属固态相
4、变,奥氏体晶格参数与含碳量的关系,金属固态相变,2.1.3,奥氏体中的亚结构,?,任何一个奥氏体晶粒,均非完整的晶格,总是存在晶体缺,陷,如空位、位错、层错、亚晶和孪晶等。这些缺陷具有,缺陷能或畸变能。在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的过程中,会形,成相变孪晶。众所周知,在外力作用下以孪生方式可以形,成形变孪晶。在高温加热奥氏体化时,没有外加应力,形,成的奥氏体中存在孪晶,此属相变孪晶或退火孪晶;这些孪,晶的形成机理尚不清楚,研究报道甚少。,?,退火孪晶的形貌特征是:,(,1,)孪晶有平直的界面,即有一条平直的孪晶线;,(,2,)孪晶可横贯奥氏体晶粒,也可终止于晶粒内,有时呈现台阶,状。,金属固态相变,图
5、,2-3 18-8,型奥氏体不锈钢中的退火孪晶,(a)0Cr18Ni9,;,(,b,),1Cr18Ni9Ti,图,2-4TEM,(,a,)含氮奥氏体不锈钢中的层错,;,(,b,)奥氏体中的位错,金属固态相变,2.1.4,奥氏体成分的不均匀性,?,在奥氏体中,一部分碳原子固溶在,fcc,的晶格间隙,中,一部分偏聚的晶界、位错等晶体缺陷处。,?,碳含量分布实际上是不均匀的。,金属固态相变,0.2,C,的奥氏体中的间隙碳原子分布,金属固态相变,?,奥氏体中的碳和合金元素分布,是不均匀的,均匀是相对的,不,均匀是绝对的。材料的成分均质,化是指宏观上的相对均匀。不同,淬火温度和不同加热速度情况下,,奥氏
6、体中碳含量不均匀的图解。,可见加热到,1200,1300,时,该,钢的原珠光体区域和原铁素体区,域的碳含量仍然存在很大差别,,碳含量仍然不均匀分布。,图,2-5,加热速度和温度对,w,(,c,),=0.18%,钢奥氏体碳含,量不均匀的影响,金属固态相变,Wt%,与,at%,的换算:,A,元素的,at,?,100%,B,元素的,at,?,100%,?,A,、,B,为原子量;,a,,,b,分别为,A,、,B,两元素的,wt,金属固态相变,2.1.5,奥氏体的性能,?,(1),奥氏体是最密排的点阵结构,致密度高,故奥,氏体的比容最小,(,与,F,、,M,比较,),。因此,钢被加热到,奥氏体相区时,体
7、积收缩,冷却时,奥氏体转变为,铁素体珠光体等组织时,体积膨胀,容易引起内,应力。,?,(2),奥氏体的点阵滑移系多,故奥氏体的塑性好,,屈服强度低,易于加工塑性变形。钢锭或钢坯一般,被加热到,1100,以上奥氏体化,然后进行锻轧,,塑性加工成材。,金属固态相变,?,一般钢中的奥氏体具有顺磁性,因此奥氏体钢可以,作为无磁性钢。特殊的,Fe,Ni,软磁合金,也是奥氏,体组织,但具有铁磁性。,?,奥氏体的导热性差,线膨胀系数最大,比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平均线膨胀系数高约一倍。故奥氏体钢可,以用来制造热膨胀灵敏的仪表元件。,?,另外,由于其导热性差,大钢件加热时,热透较慢,,加热速度应当慢一些,以减少温
8、差应力,避免开裂。,金属固态相变,2.2,奥氏体形成机理,?,奥氏体形成是扩散性相变,转变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奥氏体形核;,(2),奥氏体晶核长大;,(3),剩余渗碳体、碳化物的溶解;,(4),奥氏体成分相对均匀化。,金属固态相变,片状珠光体,奥氏体,?,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是扩散型相变,是形核长,大的过程。,金属固态相变,2.2.1,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1),相变驱动力,金属固态相变,?,2),加热时的临界点,实际生产中加热速度一般较快,转变发生滞后现象,即,转变开始点随着加热速度的加快而升高。习惯上将在一,定加热速度下(,0.125,/min,)实际测定的临界点
9、用,Ac,1,表示,,临界点,A,3,和,A,cm,也附加脚标,c,即:,Ac,3,、,Ac,cm,。,金属固态相变,?,3),冷却时的临界点,冷却时的临界点与冷却速度有关。冷却时的临界点以,Ar,1,表示。,临界点,A,3,和,A,cm,也附加脚标,r,,表示为,Ar,3,、,Ar,cm,。,金属固态相变,2.2.2,奥氏体晶核的形成,金属固态相变,1),形核地点,?,一般认为奥氏体在铁素体和渗碳体交界面上形成晶,核。,?,奥氏体晶核也可以在以往的粗大奥氏体晶界上(原,始奥氏体晶界)形核并且长大,由于这样的晶界处,富集较多的碳原子和其他元素,给奥氏体形核提供,了有利条件。,?,(,图,4-5
10、b),所示为在原始粗大奥氏体晶界上开始形,成许多细小的奥氏体晶粒。,金属固态相变,a,),奥氏体在铁素体、渗碳体界面上形成,b),奥氏体在原始界面上形核,0.1mm,原,奥,氏,体,晶,界,和,晶,核,金属固态相变,c,TEM Fe-2.6Cr-1C,钢的,奥氏体的形核,1.5,m,a,SEM T8,钢奥氏体,的形核,1.5,m,b,?,第一次观察到奥氏体晶核在铁素体片,/,渗碳体片相,界面处形成。,金属固态相变,图,2,6 TEM,奥氏体在珠光体领域的边界上形核,6,金属固态相变,奥氏体晶核的尺度,100nm,金属固态相变,2),扩散型形核,?,奥氏体的形成是扩散型相变,因此奥氏体晶核是通,
11、过扩散机制形成的。,?,也存在无扩散机制形核的观点。,金属固态相变,3),晶核与母相之间存在位向关系,(K-S),金属固态相变,2.2.3,奥氏体晶核的长大,?,奥氏体同时吃掉铁素体片,(a,,,b),和渗碳体片或只是吃掉铁,素体(,c,)。,?,长大速率:,0.65,微米,/,秒,1.375,微米,/,秒,金属固态相变,晶核的长大过程分析,金属固态相变,?,当在铁素体和渗碳体交界面上形成奥氏体晶核时,,则形成了,和,Fe,3,C,两个相界面。,?,奥氏体晶核的长大过程实际上是两个相界面向原有,的铁素体和渗碳体中推移的过程。,金属固态相变,2.2.4,剩余碳化物的溶解,SEM T8,奥氏体中存
12、在剩余渗碳体,金属固态相变,结论:,?,加热到临界点以上,形成奥氏体,转变分为四个阶,段:,晶界形核;,晶核向铁素体和渗碳体两个方向长大;,剩余渗碳体或碳化物溶解;,奥氏体成分相对均匀化。,金属固态相变,2.2.5,针形奥氏体和球形奥氏体的形成,?,淬火组织或回火不充分的组织,如马氏体、贝氏体、,回火马氏体等,在加热时,常可在奥氏体转变初期,获得针形奥氏体和球形奥氏体。其形成与钢的成分、,原始组织和加热条件等因素有关。,金属固态相变,?,实验证明,低、中碳合金钢以马氏体为原始组织在,Ac,1,Ac,3,之间低温区加热时,在马氏体板条之间形成针形奥氏体。,而在原始奥氏体晶界、马氏体群边界和夹杂物
13、边界上形成,球形奥氏体。通常钢中含有推迟铁素体再结晶的合金元素,时,在一定加热条件下,容易产生针形奥氏体。,?,针形奥氏体常常在板条状马氏体边界上形成,同时,还会,在原奥氏体晶界、马氏体板条群之间产生球形奥氏体,图,2,17,所示为原始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在,Ac,1,Ac,3,之间加热时,,形成的针形奥氏体和球形奥氏体。钢的成分为,0.123%C-,3.5%Ni-0.35Mo,。,金属固态相变,图,2,17,针形奥氏体和球形奥氏体,720,加热保温,10h,,加热速度,100,/s,金属固态相变,图,2-18 25,钢的退火组织,图,2-20 25,钢不同温度淬火后的组织,1,2.2.6,亚共析
14、钢的奥氏体化,金属固态相变,图,2-22 T12,钢加热到不同温度后淬火得到的组织,1,1000,,,OM,(,a,)725;(,b,)728;(,c,)750,2.2.7,过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金属固态相变,2.3,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所谓形成动力学即指新相的形成速度问题。,?,钢的成分、原始组织、加热温度等均影响转变速度。,?,为了使问题简化,首先讨论当温度恒定时奥氏体形,成的动力学问题。,金属固态相变,2.3.1,共析碳素钢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奥氏体化曲线,TTA,Time Temperature Austenitizing,金属固态相变,共析钢奥氏体等温形成图,(TTA),?,
15、共析碳钢中奥氏体刚刚形,成,铁素体刚刚消失之际,,还存在剩余碳化物,继续,等温将继续溶解,碳化物,溶解完毕后,奥氏体成分,是不均匀的。均匀化还需,要较长的时间。,金属固态相变,2.3.2,亚共析碳素钢的等温,TTA,曲线,图,2-9 0.1%C,钢,TTA,曲线,图,2-10 0.6%C,钢,TTA,曲线,金属固态相变,2.3.3,连续加热时奥氏体形成的,TTA,曲线,?,图中的转变开始线,Ac,1,、,Ac,3,,终了线,Ac,1f,,均随着,加热速度的提高,而使转,变温度升高。不过,对于,大多数钢种来说,当超过,一定加热速度后,转变开,始线,Ac,1,、,Ac,3,就不再向温,度升高的方向
16、推进,而使,开始线保持平坦。由于均,匀奥氏体和不均匀奥氏体,没有严格的界线,图中将,其加上了引号,并且用虚,线隔开。,金属固态相变,2.3.4,奥氏体的形核率,N,和长大速度,G,表,2-1,金属固态相变,1),形核率,?,在均匀形核条件下形核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式中,,常数;,Q,扩散激活能;,T-,绝对温度;,K-,波尔兹曼常数;,W-,形核功。,KT,W,KT,Q,e,e,C,N,?,?,?,?,?,C,?,金属固态相变,形核率急遽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奥氏体形成温度升高时,相变驱动力增大使形核,功,W,减小,因而奥氏体形核率增大;,?,奥氏体化温度升高,元素扩散系数
17、增大,扩散速,度加快,因而促进奥氏体形核;,?,由图,3,6a),可见,随着相变温度升高,相界面碳,浓度差减小,,与,之差减小,即奥氏体形,核所需的,C,浓度起伏减小,也有利于通过奥氏体形,核率。,?,?,?,C,?,?,?,?,C,金属固态相变,线生长速度,G,?,奥氏体位于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时,受碳原子扩散,控制,奥氏体两侧界面分别向铁素体和渗碳体推移。,奥氏体长大线速度包括向两侧推移地速度。推移速,度主要取决于碳原子在奥氏体中的传输速度。,金属固态相变,奥氏体向渗碳体的推移速度为:,金属固态相变,奥氏体晶核界面向铁素体推移的总速度为:,?,式中,,K,比例常数;,?,D,碳在铁素体和奥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奥氏体 及其 形成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88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