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期末.ppt
《教育学期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期末.ppt(10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教育,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十二所院校教育学基础 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全面发展。黄济等小学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关于教育起源的种种学说 1“生物起源说”勒图尔诺、沛西能(法)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的一种现象 生来具有、遗传、潜在的教育 2“心理起源说”孟禄(美)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无目的、无意识、非社会性,第一章 教育,3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教
2、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 递经验的形式。王守恒教育学教程 教育起源于为传递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以生产劳动经验为主的超生物经验的需要。陈焕章教育原理,第一章 教育,二、人类教育产生的前提 1人类教育产生的生物前提 教育的必要性 种生命:与动物既相同又不同,不同之处表 现为人的未特定化、未完成性 教育的可能性 类生命:人类的发展主要依靠间接经验、间接知识,文化进化 人类的双重生命,第一章 教育,2人类教育产生的社会前提 人类社会的诞生 劳动标志着动物的本能活动已经转变为人类 自觉的劳动 劳动的技术结合制造和使用工具、传递经验、自我意识的形成、语言的产生 个体经验的类化 劳动的社会结合
3、集体劳动、集体获益 生产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第一章 教育,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1农业社会的教育 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金属劳动工具;第一产业的形成;剩余价值与私有制;阶级分化 教育的特点:脑体分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大权 鲜明的等级性、专制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对立、脱离生产,第一章 教育,2工业社会的教育(18世纪末)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大机器生产;第二产业的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市场的扩大;劳资关系的改善 教育的特点:教育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学校的建立 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生产性、科学技术 教育的公共性:初等、中等教育、义务教育,第一章 教育,3信息社会的教育(20世纪60年
4、代)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第三产业的形成;高智能科技的发展;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 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的变革:教育理念、方式、内容、课程、组织等 培养目标的转变:高等教育、综合性、博学多才 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全球化趋势 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理念的确立,第一章 教育,第三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学习者,第一章 教育,第三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教育活动的促成者 职责:传道、授业、解惑 引导、促进、规范,教育者,第一章 教育,第三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学习者与教育者进行教育
5、活动时所 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场地、设备、手段 有形客体 方法、组织形式、内容、无形客体 交流、谈心,人格的交流,教育影响,第一章 教育,二、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有机运行的整体、完整实践活动的系统 教育活动的双重性 生产活动主体客体(对象化活动)教育活动主体主体(交往性活动),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进行控制 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 教育 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社会物质生
6、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求 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手段 教育是加速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力因素 教育能否商品化?,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三、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加强了联系 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普及文化,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重要手 段,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四、教育与社会人口的关系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 人口素质影响教育发展的质量 教育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基本手段 教育是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观与教育 人的发展及其规律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7、高尔顿 遗传说(家谱调查)华 生 环境说(塑造儿童的设想)格赛尔 成熟说(双生子爬梯实验)凯洛夫 三因素说(遗传、环境、教育)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是培养人的有效手段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特殊作用,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二、人的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 皮亚杰 感知运算(02)前运算阶段(26)具体运算阶段(612)形式运算阶段(1215)童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身体的发展、认识的发展、情感的发展 健康第一、积累知识、丰富情感 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根据人的素质特点和发展规律去影响人、发展人,第三节 教育、社会、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社会和人 社会是个体发展的基础 个体是社会发展
8、的主体 二、教育、社会和人 教育是人为的特殊的社会系统,是沟通社会与个 体的特殊机制。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兼顾两大功能的发挥。,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内涵,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黄济等小学教育学 国家规定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规格,即对人才的总要求。冯建军现代教育原理 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等方面的要求。十二所院校教育学基础,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内涵,二、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要求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特
9、定质量规定,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具体的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国家、政党、个人行为理论术语、学术性概念,教育方针宏观的发展方向引导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政府的行为工作用语、政策性概念,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功能,定向功能 社会定向:为谁培养人?人才定向:培养什么人?调控功能 教育目标、内容、方法 评价功能 目的效果纠正,个人本位,卢梭:培养自然人帕克(进步教育运动之父):和谐发展、顺其自然马斯洛:自我实现、完美人生,人格本位,裴斯泰洛奇:各种能力和谐发展,实现社会需要小原国芳:全人教育,和谐、健全的人格 真 善 美 圣 健 富|学 道 艺 宗 身 生 问 德 术 教
10、 体 活,文化本位,斯普朗格、狄尔泰 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个人在接受文化、创新文化的同时,创造了掌握文化的新人。客观文化价值到个人主观精神的转化。,生活本位,斯宾塞:教育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生活预备说 什么知识最有用(1895年),伦理本位,康德:教育应使受本能驱使的自然人变 为能用社会规范支配行动的道德人。赫尔巴特:明辨善恶、陶冶意志、去恶从善 教育的最终目的道德,社会本位,柏拉图:理想国 培养统治国家的 哲学家(哲人)涂尔干:教育是社会事物,学校是社会 缩影,教育使儿童在各方面得到发展,以适应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劳作教育,现代教育目的观,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人文
11、主义教育观: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个人本位)科学主义教育观:以社会为出发点、以科学为中心(社会本位)科学人文主义:它是人文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文主义的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作出新的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UNESCO学会生存,第四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问题提起:劳动分工、劳动力的发展 基本含义:劳动能力的发展(体力、智力的 充分发展和运用)核 心:体力和智力(肉体和精神)的统一 具体措施: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第四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三、我国
12、当前教育目的的分析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性质为社会教育现代化建设服务 实现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人才素质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第四章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概述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终身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含义 各种教育机构的系统。中国大百科全书 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教育学大辞典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十二所院校教育学基础,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二、教育制度的特点 客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 取向性一定的阶级利益 历史性时代和文化背景 强制性对个体行为的强制性,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三、教育
13、制度的历史发展 原始时代:没有学校教育 古代社会:古代学校(简单的学校系统)现代社会:现代学校(多类型、多层 次的学校结构)当代社会:终身教育制度(发展方向),第二节 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西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1.初始阶段(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Charity School 慈善学校 工业学校 Sunday School 主日学校(宗教、道德、简单的读写算),第二节 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2.形成阶段(19世纪中期二次大战)20世纪20年代:英国、法国、美国 普及初等教育 20世纪3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 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第二节 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3.高度制度化阶段(
14、二战后今)学制多样化 德国:职业学校 法国:初中后分流 英国:多种公立学校 美国:633、84 教育民主化,第二节 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4.学制的类型 双轨制:不相同 不相接 分支制:初等公共 中等分支 单轨制:相同相接 一个系列 多种分段,第三节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中国学校制度的发生、发展 1.现代学制的开始 1902年欽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科举核心的单轨制)1922年 新学制系统“壬戌学制”(仿美国六三三制,现 代学校教育的发端),第三节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中国学校制度的发生、发展 2.当代学校制度 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正规
15、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识字运动、文化翻身 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三类学校 全日制,半工/农半读,业余学校 1964年、学制改革初步方案两种教育制度 1966年、“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第三节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中国学校制度的发生、发展 2.当代学校制度 1976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建和恢复学制、恢复高考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分三类地区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第四节 非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一、几个概念 1.正规教育(formal education)有组织的
16、教育机构 学校教育 2.非正规教育(nonformal education)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以外的教育活动 3.非正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无组织、无系统、根据个人的兴趣、态度,等同于学习,第四节 非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二、终身教育 1.“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 1965年 法国的教育家保罗郎格朗(P.Lengran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四次世界成人教育促进大会,第四节 非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2.“终身教育”思潮 产生的社会背景 社会变化的加速 科学技术的发展 余暇时间的增多 高龄化社会的进展,第四节 非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3.“终身教育”的含义 成人教育
17、大学 中学 正规 非正规 非正式 小学 幼儿教育,人一生各阶段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纵);各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横)。,第四节 非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4.“终身教育”的特征 民主性 受教育的机会均等 多样性 教育形态的多样化 连贯性 教育过程的不同阶段 自主性 等同于“终身学习”,第四节 非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5.“终身教育”与诸概念的关系 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以成人为对象所进行的教育。指导思想、涵盖面不同 继续教育(Continuous Education):成人离开学校后的有组织的学习。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 回归教育(Recurrent Education):人的
18、一生中工作或闲暇与受教育时期交替进行的一种教育制度。策略、环节,第四节 非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6.开展“终身教育”过程中的几个注意点 对象:各个年龄段的所有成员 载体:各种公共机关 内容:根据人们的不同需要而设置 目的:受教育者的自我发展、提高学习能力、掌握方法和原则、校内外经验的结合 如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协作,第五章 学校,学校概述 学校文化 学校管理 学校、家庭和社会,第一节 学校概述,一、学校及其功能 学校是人类进行自觉的教育活动,传递社会知识文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一定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机构。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期末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87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