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学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学设计.ppt(1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教学设计概述,一、教学设计的定义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三、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四、教学设计的意义,一、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事情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教学设计作为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策划筹谋的过程,必然有其活动的指导思想。总的来说,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现代教育观念 二是系统思想与方法,1、现代教育观念1)从终身教育的广义角度来考虑整个教育问题。2)相信学生“人人都能学习”,承认
2、、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3)强调教与学的辨证统一,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辨证统一。4)强调在知识技能基础上开发学生的智力,强调开放式教学。,5)个别化教学、小组交互教学与集体授课等各种教学方式的合理选择和结合运用。6)强调信息社会的资源共享。7)特别重视目标与评价。8)教学过程可以被科学地、有意识地设计。,以教为主以学为主(学教并重)重视结果重视过程强调资源强调环境体现静态设计体现动态设计统一设计个性化设计,2、系统思想与方法1)系统思想:系统论认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们自成系统,互为系统。任何一个系统和周围的环
3、境组成一个较大的系统,而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看作子系统。任一系统在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中变化、发展,是保持动态稳定的开放系统。,2)系统方法:系统地阐述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目标、背景、约束条件和假设;调研、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资料和数据,分析各种可能性,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对这些方案作出分析,权衡利弊,选出最优方案并提出优化方案的准则;具体设计出最优方案的系统;进行系统的研制、试验和评价,分析是否达到预期结果,发现不足之处及时纠正,直到实现或接近理想设计为止;运用的推广。,三、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传播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一)传播理论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播特别是教育信息
4、的传播过程,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理论:,首先,传播过程的理论模型说明了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因此传播学的研究结论对教学设计时有借鉴作用和启发作用的。其次,传播理论揭示出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动态的相互联系,并告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动态的传播过程。,第三,传播理论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第四,传播过程要素构成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二)学习理论 探索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而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而创造环境,是根据学习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因而教学设计必须广泛了解学习及人类行为。,(1)行为主义和教学设计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建立一种S(刺激)和R(反应)之间
5、的联结,并予以强化的过程。控制学习环境、重视客观行为与强化的观点以及把知识细分为许多部分,并在学习基础上重新组织起来和划分教学过程作合理安排等思想对教学设计有贡献。行为主义者把学习看成是机械、被动过程,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2)认知主义和教学设计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参与和积极思维的过程;学习是要依靠学习者的主观构造作用,把新知识同化到他原有认知结构当中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重新构建才能发生。要重视学科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以保证发生有效的学习。,(3)建构主义和教学设计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学习的社会交往性、允许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强调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三)教学理论,
6、教学毕竟不同于学习,它们之间的联系紧密,但毕竟不是同一个事物。教学设计不能只从学习理论出发考虑问题,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直接从心理学原理直接进行教学设计容易犯一种被称为“心理学家的谬误”的错误。,(三)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为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设计是科学地解决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的过程,为了解决好教学问题就必须遵循和应用教学客观规律,因此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学理论。,(三)教学理论,教学理论研究范围涉及教学基本原理(包括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以及教学原则等)、教学内容(课程与教材等)和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等方面
7、,其研究成果极其丰富。,四、教学设计的意义,集中先进教学经验提供可资借鉴的教学思路构建体现课程改革精神的新教学模式资源共享,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第二章 教学目标设计,一、教学目标系统(一)教学目标的概念:预期的学习结果或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二)教学总目标的特点、涉及面广、用非常概括的语言描述(三)课堂教学目标的特点、重点突出、用非常具体的语言描述(强调用行为动词表述课堂教学目标,以增强课堂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二、教学目标设计的意义、指导测验与评价的功能、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功能、指导学习的功能、进行教学交流的功能,三、教学目标的分类,教学目标,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
8、认知目标,运动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一)对结果性目标的进一步分析、知识目标分析 陈述性知识(1)知识 程序性知识(技能)策略性知识(能力)(2)在知识目标设计上,既关注知识获得水平,又关注知识的类型。,、技能层次分析(1)加涅的智力技能层次: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智力技能的层次性规定了教学的顺序性l(2)动作技能层次:辨别与连锁、动作语汇的获得、问题解决,(二)体验性目标的说明 情感态度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达成的,是否达成又难以观察和测量。,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确定,第二章 教学目标设计,1、什么是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9、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一、教学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2、课程标准的特点(1)注重目标与内容的统一(2)提出了针对目标的活动建议(3)内容选择上更科学、更实用(4)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一、教学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3、在教学设计中正确理解和把握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阶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它是国家制定的某一阶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
10、不是最高要求。()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而不可及的。()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课程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一、教学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1、什么是学习需求 学习需求指学习者“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 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二、教学目标确定的现实依据 需求评估,2、需求评估的目的()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否有必要通过教学设计来解决。()分析现有资源及约束条件
11、下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分析各问题的重要性,确定解决的顺序。()在以上各方面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确定的现实依据 需求评估,3、我国教育方面有哪些需求()标准的需求()比较的需求()感到的需求()表达的需求(5)预期或未来的需求(6)批评性事件的需求,二、教学目标确定的现实依据 需求评估,、需求评估的一般步骤()确定学生学习的现有状态()确定学生学习的理想状态()确定当今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实质()确定针对问题的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确定的现实依据 需求评估,第三节 教学目标的编写,第二章 教学目标设计,一、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行为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
12、目标。(用来表述结果性目标中“知识与技能“领域的)、表现性目标教师只需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不必规定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什么,象这样表述的目标称为表现性目标。(用来表述体验性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结合的目标先用描述心理过程的术语陈述教学目标,再用可观测的行为作例子,使这个目标具体化。(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都可采用这种表述方式),二、教学目标陈述的正确方法 1、教学目标内容四要素:对象、行为、条件、标准、对象和行为的表述、条件的表述、标准的表述、设计教学目标应注意的几点(1)四要素中行为是基本部分,条件、标准是可选部分。(2)体验性目标应采用具
13、体、可观测的行为动词来表述。(3)两大类、三领域目标不必每节面面俱到。,三、教学目标设计原则、全面体现多元化、具体体现操作性、恰当体现适度性、差异体现层次性,第一节 学习任务分析概述,第三章 学习任务分析,一、什么是学习任务分析 对学生所具备的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条件的分析称为学习任务分析 先决条件(必要条件)学习任务分析(内在的)支持性条件(充分条件),二、学习任务分析的范围 学习任务分析的范围可大可小,可以是一门课程的任务分析,也可以是针对一节课的任务分析,还可以是针对某一节课的任务分析。,三、学习任务分析的切入点 以学习内容为切入点归类分析 以任务类型和顺序为切入点层级分析 以心理加工模式
14、为切入点信息加工分析,四、学习任务分析的意义 1、学习任务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中最关键的环节 2、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节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第三章 学习任务分析,一、归类分析 归类分析是研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需学习的知识项目(知识点),从而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其常用于言语信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任务分析。,二、层级分析 层级分析是用于揭示达成教学目标所需要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任务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技能的任务分析)层级分析的步骤(逆向分析的过程):1、确定终点目标、分析从属目标(介于起点到终点之间的教学目标称为从属目标)及其类型,三、信息加工分析 是体现思维过程的
15、学习任务分析方法。是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内容分析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揭示了有关学习行为的心理操作模式,它按照思维顺序找出各部分学习任务之间的结构关系,确定学习步骤,与认知策略密切相关。,第四章 教学策略设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几个相关的概念,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与一定教学目标和任务相关的具体操作程序,它规定了教学参与者在教学任务中的角色、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一角色的具体任务。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构型。研究教育模式,有助于我们对复杂的教育过程的组织方式作简要的表述。教学
16、策略,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组织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具有指示性和灵活性,不具有规定性和刻板性。最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论体系。,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由于教学模式是教学策略要素的组织化了的形式,因此,它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整体教学方案中活动流程、师生角色等方面的宏观描述。而教学方案中的具体活动内容由学习任务来描述。注意:从实践层面上看,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之间的分界线是模糊的。,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1、奥苏贝尔模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学习的内容以有意义学习为主,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是
17、学习者必须有积极的心向,学习材料必须对学习者有潜在意义;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即先行组织者策略,指教师在教学时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出一个抽象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定律,一段概括性高的文字说明,一个图表。,有意义学习,先行组织者提出先行组织者逐步分化综合贯通,2、五环节教学模式,赫尔巴特,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3、九段教学法,加涅,教 学 事 件,与学习过程的关系,引起注意,神经冲动模式的接收,告诉学习者目标,激发执行控制的过程,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工作记忆检索,呈现刺激材料,为选择性知觉突出特征,提供“学习指导”,语义编码,诱发行为,激发反
18、应组织,提供反馈,建立强化,评定行为,激发信息的提取和保持使强化成为可能,增强记忆促进迁移,为信息提取、保持提供策略和提示,导入,主体,结束,评定,引起注意,回忆先前知识,总结和复习,评定行为,建立教学目标,处理信息 与实例,迁移知识,评价反馈和 补救,激发兴趣 和动机,集中注意,动机再激发,预习,使用学习策略,结束,评价反馈,练习,扩展的教学事件,4、掌握学习模式,5、情景-陶冶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或场景表演等手段构成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融入情境,求得学生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有效统
19、一。2.参与各类活动 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游戏、唱歌、听音乐、表演、谈话和实践操作等活动,使他们在特定的气氛中,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创设情境的活动之中。3.总结转化 通过教师的启发与总结,使学生实现科学知识和道德情感的内化。,6、示范-模仿教学策略,1.定向 定向阶段教师要完成两项基本任务:一是要对学生解释完成技能的操作原理和程序,以及掌握行为技能的要领;二是对学生作形体演示。2.参与性练习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模仿分解动作入手,参与进行尝试性练习。3.自主练习 学生脱离教师的指导,通过反复练习,求得错误动作的消失和技能的熟练掌握。4.迁移 在其他学习情景中,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典型的以学
20、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发现学习模式,问题情景假设-检验整合与应用,支架式教学,搭脚手架 进入情境 独立探索 合作教学 效果评价,“最邻近发展区”,抛锚式教学,创设情境 确定问题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效果评价,(基于问题的教学)(实例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呈现基本情境 随机进入教学 思维发展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效果评,启发式教学策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宋.朱熹,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举出一
21、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启发式教学策略,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景探究知识的尝试归纳结论,纳入知识系统变式练习的尝试回授尝试效果,组织质疑和讲解单元教学结果的回授调节,上海,顾泠沅博士,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策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美国学者萨奇慢,选择课题解释探究程序搜集相关资料形成理论,描述因果关系说明规则,解释理论分析探究过程,典型的协作学习策略,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通常有4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协作小组、成
22、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1协作小组协作小组是协作学习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小组划分方式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协作学习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协作小组中的人数不要太多,一般以24人为宜。,2成员成员是指学习者,按照一定的策略分派到各协作小组中。人员的分派依据许多因素,如学习者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认知方式等,一般采用互补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协作学习的效果。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搭配,可有利于差生的转化,并促进优生在辅导差生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认知方式不同的学生互相搭配,有利于发挥不同认知类型学生的优势,从而促进学生认知风格的“相互强化”。协作学习成员不限于学生,也
23、可能是由计算机扮演的学习伙伴。,3辅导教师辅导教师在协作学习模式中并非可有可无,因为有辅导教师存在,协作学习的组织、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实现效率、协作学习的效果等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保证。协作学习对辅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辅导教师具有新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同时还要实现二者的最优结合。,4协作学习环境协作学习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主要包括协作学习的组织环境、空间环境、硬件环境和资源环境。组织环境是指协作学习成员的组织结构,包括小组的划分、小组成员功能的分配等。空间环境是指协作学习的场所,如班级课堂、互联网环境等。硬件环境指协作学习所使用的硬件条
24、件,如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基于互联网的协作学习等。资源环境是指协作学习所利用的资源,如虚拟图书馆、互联网等。,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1、竞争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协作者参与学习过程,并有辅导教师参加。辅导教师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由不同的学习者“单独”完成,看谁完成的最快最好。辅导教师对学习者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论,其他学习者也可以对其发表意见。各自任务完成后,就意味着总任务的完成。竞争性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易造成因竞争而导致协作难以进行的结果。因此让学习者明确各自任务完成对保证总目标实现的意义非常重大,即学习者是在竞争与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的。竞争可在小组
25、内进行,也可以在小组间进行。,2辩论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主题,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虚拟图书馆或互联网查询资料,以支持自己的观点。辅导教师(或中立组)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方与反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辩论的进行可以由对立的双方各自论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针对异方的观点进行辩驳。最后由中立者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裁决,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也可以不确定正反双方,而是由不同小组或成员叙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相互之间展开辩论,最终能说服各方的小组或成员获胜。辩论可在组内进行,也可在组间进行。辩论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合作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
26、协作者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 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4问题解决该种模式需要首先确定问题。问题的种类多种多样,其来源也不相同。一般根据学生所学学科与其兴趣确定。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竞争、合作、辩论等。问题解决过程中,协作者需要借助虚拟图书馆或互联网查阅资料,为问题解决提供材料与依据。问题解决的最终成果可以是报告、展示或论文,也可以通过汇报的形式。问题解决是协作学习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模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各种高级认知活动和问题解决与处理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5伙伴指协作
27、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的伙伴关系。伙伴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与协商,并从对方那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灵感。学习伙伴之间的关系一般比较融洽,但也可能会为某个问题的解决产生争论,并在争论中达成共识,进而促进问题解决。协作学习伙伴可以是学生,但也可以由计算机充当。由计算机充当的学习伙伴需要人工智能的支持,即根据一定的策略,由计算机模拟的学习伙伴对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进行判断,对学习者提出问题或为问题提供答案。智能化程度高的协作学习系统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虚拟学习伙伴,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或由计算机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动态确定学习伙伴。,6设计它是基于学习者综合能力培养和面向过程的协作学习
28、模式。由辅导教师给定设计主题,该主题强调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如问题解决过程设计、科学实验设计、基于知识的创新设计等。在设计主题的解决过程中,学习者充分运用已掌握知识,相互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主题。要求辅导教师及时发现并总结学习者的新思想和新思路,以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7角色扮演该种模式是让不同学生分别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角色,由学习者解答问题,指导者对学习者的解答进行判别和分析。如果学习者在解答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则由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可以互相转换。通过角色扮演,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将会有新的体会。角色扮演的成功将会增加学
29、习者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并可以激发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具体的协作学习策略,消除不安策略,FUDS策略是用来消除组员害怕(fears)、不确定(uncertainties)和怀疑(doubts)心理的。它有两个主要目的:帮助小组认识到不确定或负面的情感和帮助小组团结在一起以消除负面的情感。FUDS策略的基本步骤如下:确定问题。小组经过讨论确定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考试不及格,不知道如何完成作业,对某些概念不理解,不遵守课堂纪律等等。开动脑筋。在讨论之前,每个组员都说出有关问题的看法,每个看法都要记录下来。小组对各种看法进行讨论。讨论关心的所有问题,四角策略,四角策略用来确保所有的学生
30、都参与小组活动。它可以在课堂环境中帮助学生发展听、口头交流、批判性思维和决策技能。四角策略的基本步骤包括:准备。准备四个大符号,上面写着:完全同意、同意、不同意、强烈反对。将这四个大符号放在教室的4个角上。将桌椅整理到教室的中央。准备一些命题标语以便在协作活动中使用。这些标语要能使学生容易理解。呈现命题标语。将命题标语放在头顶,给出时间让学生读懂命题,大声重复命题。选择角落。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命题标语的意见走到相应的角落。告诉学生可以随时改变自己的位置。辩护。一旦学生都选择好自己的角落。随机选择某个角落的某个学生,让他说出支持或反对的理由。重复上述活动。,多次选举策略,多次选举策略用来帮助小组在
31、决策遇到困难时确定目标和目标的优先级,其基本步骤包括:确定问题或行为。开动脑筋在纸上或黑板上列出与该问题或行为相关的目标或优先级。每个组员都从列表中选择优先级最高的前3-5项。记录每一项的优先级的点数。按照优先级的点数降序排列。删除后1/3或1/2的条目。重复上述操作。,三步采访策略,三步采访策略用来获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其基本步骤包括:教师赋予学生他们可以扮演的角色,教师也可以提供采访所要提的问题或想要获取的信息。A采访B几分钟,认真听以及提问问题。时间一到,学生互换角色,B采访A几分钟。时间又到,小组间进行互访,这样形成4人的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介绍各自的组员以及提出最感兴趣的话题。,园桌会
32、议策略,圆桌会议策略是一种具体的头脑风暴法,小组成员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想办法,为解决一个问题或一组问题设想出一大堆想法,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教师提出问题。每个小组一张纸、一支笔。第一个学生写下一个想法,并大声说出来。第一个学生将纸传递给下一个学生,第二个学生也同样这样做,写下想法,大声说出来。这样轮流操作,直到时间到。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说“Pass”。时间到,小组活动结束。关键是教师要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有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或答案。问题既要与相应的课程单元有关,又要难度适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有点想法。时间到后,要求小组做出总结。,焦点列表策略,焦点列表策略也是一种头脑风暴法。焦点列表要求学生列出一
33、些词或短语来定义或描述什么东西。一旦学生完成了这项活动,你就可以使用这个列表来帮助小组或班级讨论。比如,要求学生列出5-7个单词或短语来描述或定义被感动的学生所要做的事情。接着,你可以要求学生形成一个小组讨论这个列表,或选择一个大家都赞同的事情来讨论。将这项技术与其它技术结合起来,将会构成一个非常强大的协作学习结构。,结构化问题解决策略,结构化问题解决策略可以与其它协作学习策略结合起来使用,其基本步骤如下:让参与者进行大脑风暴或为他们选择一个要考虑的问题。为每个小组的成员编号(可以使用纸牌),每个成员的编码都要不同。小组讨论任务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准备回答提问。每个组员都需要理解他人的回答以便可以
34、在没有其它组员的帮助下回答他人的提问。根据号码选择每个小组的其中一名组员回答问题。,发送问题策略,发送问题法可以作为一种小组讨论或复习材料的方式,或讨论潜在问题解决方案的方式,其基本步骤包括:1.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想出一个问题并在卡片上写下来。接下来每个组员都向其它组员提问写下的问题。2.如果问题能够被解答并且小组的所有成员都赞同答案,那么那个答案就写在卡片的背面。如果对问题的答案不能达成一致,再重新考虑问题以求统一的答案。3.小组将有问题的一面标记为Q,而有答案一面标记为A。4.每个小组将自己的问题发送给其它小组。5.每个小组成员从一叠问题卡片中取出一张卡片并向其它组员说出问题。读完第一个问题
35、后,小组开始讨论。如果小组得出统一的答案后,再翻看卡片的背面,看是否同意背面的答案。如果同意,则进行下一个问题。如果不同意第一个小组的答案,则将本小组的答案写在背面,作为问题第二个的答案。第二个小组对第一个小组的问题及答案都按照步骤5进行操作,直到操作完全部卡片。如果愿意,卡片可以发送给第三个或第四个小组。最后,卡片被送回原来的小组。发送卡片的小组就可以讨论和澄清任何问题了。发送问题法的一个变形是利用这个过程来组织小组讨论一些没有明确答案的现实问题,基本步骤如下:各个小组都确定他们所要考虑的问题。最好每个小组都考虑不同的问题。采用上面的过程。第一个小组为一个问题开动脑筋想办法。问题被写在纸上并
36、贴在文件夹的外面。列出的解决方案却封在文件夹里。文件夹被传递给下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在不看文件夹中的答案的情况下开动脑筋3-5分钟想解决办法,再将他们想出来的解决办法封到文件夹中。文件夹可以再次被传递给更多的小组,最后的小组打开文件夹查看所有以前小组提供的解决方案,再总结出一组最有价值的解决方案。这组解决方案呈现给第一个的小组。,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伙伴互问策略,这种策略的目标是在学生小组内部产生有关特定专题或内容的讨论,其基本步骤包括:教师提供简短(5-10分钟)的有关某个专题或内容的讲解。教师也可以留下读或写的作业。教师提供给学生一组一般性的问题模板。常见的问题模板有:.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如果.
37、会怎样?.如何影响.的?举出一个.的新例子解释为什么.?解释怎样才?这个与我以前所学习到的有什么联系?我可以对.得出什么结论?.与.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与有哪些相似点?我怎样用.来.?.的优势和弱势是什么?最好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独立工作,根据所学的材料写下他们自己想到的问题。学生不必能够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项行为只是设计用来使学生思考相关的内容。学生应该根据问题模板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学生都使用不同的问题模板提出问题以供讨论,互检互查策略,这是一个学习数学或技术问题时的极好的策略,其基本步骤包括:学生A解决第一个问题,而学生B指导。学生B解决第二个问题,而学生A指导。与
38、小组内的其它二人组相互检查。如果你有其它的答案,必须解释清楚。确保每个四人组的组员都准备好向全班解释答案。,问 题,说说看,什么样的策略最适合您?您还能提出什么策略,试试看。1支架式教学策略,布置课后作业,自学内容2探索式的教学策略,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随机式教学策略,模式化的太乏味,综合性的,分阶段的.自我反馈式,协作式,消除不安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抛锚式教学,综合型的策略,组合起来.发现式教学策略,亲身体验,喜欢抽象思维,.作为老师:以教为主,抛锚式,不能给学生太多东西,有利学生8.作为学生:讨论式教学策略,之前学生要做一些准备,以讨论为主,研究性学习设计,五个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
39、题解决问题成果展示与评价总结与提高,教学组织形式,1、集体授课:并不意味着满堂灌2、个别化教学:并不意味着自学3、小组教学:并不意味着没有教师的监督和管理,让教学活动与实际问题挂钩 支持学习者发掘或形成问题 提供真实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 让学习者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援助,小 结,鼓励学习者检验和积累各种不同 的观点鼓励学习者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采用目标自由的过程评价 支持学习者进行反思 发挥现代媒体因素的作用,教学模式构成,只有了解了教学模式的构成,才能有效的设计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描述:1、教学目标2、教学活动程序3、教学方法4、学习环境5、师生角色
40、关系6、教学组织形式7、适用的教学资源约束条件这些方面的描述将是有交叉的,因为他们都是由教学策略要素组合而成。,教学模式设计,基本步骤:1、明确目标2、确定教学活动程序和学习内容的传递顺序,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程序都能发展成为一种教学模式。3、确定完成教学活动程序中各个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方法4、组建学习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学习空间、媒体资源、学习工具5、确定学生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分配和交互方式6、确定各个教学活动所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7、认清约束条件设计依据:目标、学习者状态(特别是学习行为能力)、资源条件,有效学习环境的特征,有效学习环境的特征:学习者控制倾向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问题解
41、决类的学习任务将同一知识点综合于不同的学习任务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丰富的学习资源丰富的学习工具足够的支架丰富的人际交流友好民主的教学气氛,第五章教学材料的开发、选择与编制,一、教学材料的概述1、何谓教学材料?广义:广义的教学材料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标准的各种教学媒体或教学工具。狭义:狭义的教学指通过教学媒体提供的教学信息。2、教学材料的类型及作用(1)印刷出版物(2)电子出版物(3)网络资源,二、教学材料的开发与选择(一)教师在开发教学材料与教学传递中的作用(二)教学材料的选择(三)教学媒体的选择,(一)教师在开发教学材料与教学传递中的作用1、当教师开发的是个别化学习材料,或者这些学
42、习材料不需要由教师辅导,或者适合学生发现学习时,那么教师在开发教学材料中的作用最大,教师在传递中的作用也只是指导学生探究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教师在开发教学材料与教学传递中的作用2、教师挑选及改编现有的教学材料使之与教学策略相吻合。这种教学材料较为适合掌握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发现学习方式的综合应用。这时教师在开发教材中的作用为中等水平,但教师在教学传递中的作用较上一种要大的多,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个别指导)、解疑。,(一)教师在开发教学材料与教学传递中的作用3、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作全面负责。此种情况教师是按照事先设计的教学策略传递所有的教学内容,适合学生掌握学习方式。因此,教师
43、在开发教材时的作用最小,但是在进行教学传递中的作用却显得最大。,(二)教学材料的选择 如何选择收集到的材料,主要依赖这样几个因素:学习目标、学习者特点、信息特点、技术质量、教学有效性等。了解这些问题可以从适当的问题出发:(1)这些材料的功能与教学设计的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相匹配吗?(2)学习者具有获得这些材料的能力吗?(3)这些材料能满足学生的多元智力吗?,(4)这些材料准确新颖吗?(5)这些处理呈现给学习者能引起兴趣吗?(6)这些材料能提高学习者的参与程度吗?(7)这些材料技术质量能被学习者接受吗?(8)这些材料提供者是否提供了说明材料的使用效果?(9)这些材料是否存在某种主观偏见?,(三
44、)教学媒体的选择 1、教学媒体的选择的功能。(1)激发兴趣,强化学习动机。(2)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3)启迪思维,促进思维发展。(4)增加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5)有利于教学控制,便于学习效果的检测。,(三)教学媒体的选择 2、教学媒体的选择及设计应遵循的原则:(1)目的性(2)功能性(3)针对性(4)适度性(5)方向性 3、课件的制作:(1)设计(2)写脚本(3)课件自我设计,教学材料是指全部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材料。它们由测验、教材、学生手册、教师手册四部分组成。1、测验:是评价学习者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的主要手段。在全部的教学材料中均应配有测验试题。2、教材:教材不仅包括印刷型
45、信息,而且包括电子型信息,教师和学生利用它可以达成教学目标。,三、教学材料的编制,3、学生手册:学生手册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辅助材料,它包括如何利用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的具体指导;还包括学习的策略;另还有一部分教材以外的学习材料,试题样例,目标说明及练习题。,三、教学材料的编制,4、教师手册:在教师手册中,将对整个教学材料的设计作一总体说明,它为教师提供一个教学材料的总体印象及说明这些材料任何整合到学生学习过程之中,它还可以包括测验试题及其他一些对教学来说是重要的信息。,三、教学材料的编制,(一)教学设计的监控与调整的内涵(二)教学设计的监控与调整的作用(三)教师对教学设计本身的监控与调整(四)教师
46、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调整,四、教学设计的监控与调整,(一)教学设计的监控与调整的内涵(二)教学设计的监控与调整的作用1、及时发现教学设计的不合理之处2、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3、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四、教学设计的监控与调整,(三)教师对教学设计本身的监控与调整 1、收集资料阶段(1)参阅文献法(2)集体讨论法(3)专家评价法(4)试讲法,四、教学设计的监控与调整,(三)教师对教学设计本身的监控与调整2、反思阶段(1)教学目标符合课标要求吗?(2)所教内容是否满足学生需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动机?(3)学生起点水平是否与教学起点相匹配?(4)教学目标的从属目标系统是否合理?(5)衡量学生的
47、业绩水平的标准是否明确具体?(6)教学策略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与学生个性特点相匹配?,四、教学设计的监控与调整,(三)教师对教学设计本身的监控与调整3、决策阶段(1)教师要考虑发现的不足是否可以经过教师的努力加以弥补,加以调整,调整 幅度多大?(2)各问题的重要程度,四、教学设计的监控与调整,(四)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调整1、收集资料阶段(1)形成性评价法(2)调查法(3)录象回放法(4)他人现场评价法,四、教学设计的监控与调整,(四)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调整 2、反思阶段(1)教学材料是否陈旧?(2)教学活动是否引人入睡?(3)呈现方式是否能被接受?(4)是不是质与量无法促进学习等,四、教学设计的监控与调整,(四)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调整 3、决策阶段(1)教学过程中凸现的问题是不是由于教学设计不足引起的?(2)由教学设计引发的问题有没有解决的可能性,最佳的解决方式是什么?(3)由教学设计引发的问题哪些需优先解决?,四、教学设计的监控与调整,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87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