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补泻手法课件.ppt
《复式补泻手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式补泻手法课件.ppt(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针灸技术总论,针灸技术概指针灸工具、手段及其操作运用的方法和技能。随着古代科技的进步,针灸技术得到不断发展,尤其是金属针具和艾灸的普遍应用,创立了丰富的针灸手法,显著提高了针灸的技术含量。运用针灸技术激发经气活动,从而引发出人体新的可感知的生命现象,如得气、气行等,通过观察这些现象以探求针灸技术与提高疗效关系,逐步建立针法灸法体系,极大丰富了针灸学内容。现代针灸技术发展较快,其特点是传统针灸技术与现代针灸技术结合,研制出多种多样的针灸仪器设备,并规定了使用方法和操作规范。现代针灸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针灸临床,为针灸临床增添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第一节常用针灸器具 第二节常用针灸体位 第
2、三节常用针灸治疗量 第四节针灸施术的注意事项,第一节 常用针灸器具,一、传统针灸器具 1.针刺用具 2.施灸用具 3.拔罐用具 二、现代针灸器具 1.电针仪 2.灸疗仪 3.拔罐仪,一、传统针灸器具,1.针刺用具现代针灸临床常用针具由古代九针发展而来,品种多样,规格齐全,以满足临床需要。现代针具多采用不锈钢制作而成,光滑亮洁,坚韧耐用,不仅可减轻针刺时患者的疼痛感,而且安全可靠,便于操作,利于提高疗效。,1.针刺用具,九针的名称、形状和用途 镵(chn)针:箭头针,后人在此基础上演变为皮肤针 园针:圆头针,为按摩工具 鍉(d)针:推针 锋针:三棱形,后人在此基础上演变为三棱针 铍(p)针:剑头
3、针,为外科工具 园利针:圆而且锐,用于治疗急性痹症 毫针:常用于治寒热痹痛在经络者 长针:环跳针,芒针 大针:火针,2.施灸用具,施灸材料较多,以艾叶制成的艾绒最为常用。庄子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我国各地均由生长,以湖北蕲州产的艾为最佳。名医别录:艾叶味苦,微温,无毒。艾绒便于搓成大小不等的艾柱,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燃烧时热力温和不起火焰,能穿透皮肤,又能保健。价格低廉,药源广泛。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施灸用具是艾柱和艾条。古代制作了灸罩、灸盏等施灸工具,后世改进为温灸筒、温灸盒、熏灸盒等。这些灸具制作不太复杂,具有灸火集中、温热持久、较少烟尘、舒适安全
4、、节省人力的优点,故为针灸临床常用。,3.拔罐用具,拔罐是针灸临床常用治疗方法之一。传统罐具选材不一,有竹罐、陶瓷罐、玻璃罐、金属罐等,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是竹罐和玻璃罐。,二、现代针灸器具,1.电针仪 脉冲电针仪是用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等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仪器。种类较多,主要有交流、直流电针仪,脉动感应电针仪,音频震荡电针仪、晶体管电针仪等目前多使用集成电路仪器,具有刺激量大,安全,可用干电池,耗电省,体积小,耐震,无噪声者为佳。电针法是毫针与电生理效应的结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手法捻针的工作量,已经成为临床普遍使用的治疗方法。,2.灸疗仪,临床常用有电热艾灸仪、电
5、热温灸仪、光灸仪等。电热艾灸仪大多采用电加热艾绒等方式,温熨熏灼经络腧穴以治疗疾病。电热艾灸仪中有一种电热喷灸仪,利用加热特制的艾药饼所产生的热气流,作用于一定腧穴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电热温灸仪大多采用稀土等电发热材料,通电后产生可控温度,以此温热刺激作用经络腧穴治疗疾病。光灸仪是利用红外线、远红外线或激光产生的热量照射经络腧穴,形成温热或光电效应以达到治疗疾病作用。,3.拔罐仪,大体分为单纯的抽气罐和多功能的抽气罐。抽气罐是通过一定抽气技术,即将抽气罐的瓶底紧扣在穴位上,用注射器或抽气筒通过橡皮塞抽出罐内空气,使其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新型的抽气罐具有使用方便,吸着力强,且较安全,又不易破碎
6、等优点。多功能抽气罐是一类同时具有负压和磁、热等物理刺激作用的拔罐仪器。利用电动机真空泵抽吸罐内空气,可准确控制罐内负压,且罐底装置有稀土发热材料,通电后产生一定的磁场和温热刺激,以发挥综合性治疗作用。,第二节 常用针灸体位,针灸施术时,需要患者采取一定的受术体位。医者需了解体位的意义,熟悉体位的选择,并要求患者积极配合,按规定程序完成施术治疗。一、针灸体位的意义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的是否得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千金要方说:“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无使倾倒,灸时 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而卧灸
7、之,立点则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体位选择不当,在针刺施术时或留针过程中,病人常因移动体位而造成弯针、滞针甚至发生折针事故。,二、针灸体位的选择,选择体位以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患者不致疲劳为原则。临床上针刺的常用体位主要有以下6种: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2侧卧位:适宜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3俯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
8、穴。,常用体位,除常用体位外,临床上也可根据某些腧穴额取穴及特殊针刺要求而选取其他体位。同一患者同次治疗,应尽可能选用一种体位。如因治疗要求采取不同体位时,可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灵活掌握。对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的病人,采用坐位,易使病人感到疲劳,往往易于发生晕针。,第三节 常用针灸治疗量,针灸治疗量概指治疗过程中针灸作用量的总和。适度的总结治疗量是提高针灸疗效、保证针灸安全的关键因素。古代医家长期实践总结大量知识和经验,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现代针灸研究表明,针灸量效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第三节 常用针灸治疗量,一、针刺治疗量的形成要素 针刺治疗量的形成由针刺技术和腧穴的共同作用所决定。针刺刺激是
9、针刺取得疗效的前提。针刺刺激量与疗效关系密切,是针刺治疗量的主要部分。腧穴时针刺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只有针刺腧穴,才能形成针刺治疗量。1.取穴多少 在处方配穴正确的前提下,取穴越多,刺激越大,针刺作用量相应越大,反之越小。一般而言,慢性病、复杂性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取穴较多,反之,取穴较少。临床上,取穴多少依据病情和患者耐受程度而定,一般要求少而精。针灸大成言“故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一、针刺治疗量的形成要素,2.针具粗细针具直径大小与刺激量相关,不同粗细的针具对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治疗效果。一般而言,粗针刺激量大,泻邪作用强,细针刺激量小,补虚较适宜。灵枢九针十二原“针各有所宜,各
10、不同形,各任其所。”“圆利针者,大如氂,且圆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3.针刺深浅 针刺深度是针灸临床关注的重要因素,除从安全角度考虑外,亦与疗效相关。一般而言,深刺刺激强度大,适用于筋骨深部病证;浅刺刺激强度小,适用于皮脉浅表病证。素问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一、针刺治疗量的形成要素,4.手法轻重针刺手法是提高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在实际运用时,针刺手法有补泻之分,也有轻重之分。针刺手法的轻重,主要是针对刺激强度而言。针刺手法的轻重,大体上可分轻、中、重三种不同的刺激量;轻者,针下感应柔和,行针时间不宜长;
11、中者,针下感应明显,行针时间要适中;重者,使针下感应强烈(患者能耐受为度),行针持续时间要长。医者往往以捻转、提插针体的频率、幅度和角度,来调节刺激量的大小,以决定手法的轻重。提插的幅度大于0.5cm、捻转的角度大于180者,其刺激量就大,为重手法。反之,提插的幅度小于0.3cm、捻转的角度小于90者,其刺激量就小,为轻手法。临床上,轻手法多用于体质较弱或慢性病者,重手法多用于体质较强或急性病者。补泻手法与强弱刺激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在掌握强弱刺激的基础上施以补泻手法。,一、针刺治疗量的形成要素,5.留针时间长短 在针刺治疗中,为了获得更好的疗效,常根据病情需要而留针。留针的过程是保持
12、和增加刺激量的过程。一般而言,留针时间越长,刺激量越大,反之越小。体质强的患者可多留针,治疗寒性病证,慢性病证,留针时间较长;体质弱的患者可少留针,治疗热性病证,急性病证,留针时间较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一、针刺治疗量的形成要素,留针久暂:对表热证,宜疾出针;对里证和虚寒证,一般均需留针,留针主要是为了延长针刺的的时间。留针的宜忌,在灵枢中有所论述。灵枢经脉:“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终始:“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灵枢根结:“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
13、”。这就是说跢滑利,其人易脱于气,不宜久留;相反,气涩迟钝,则宜久留以致气。”,二、艾灸治疗量的形成要素,艾灸治疗量的大小由艾绒的药力、灸火的热力所决定。艾灸的作用是综合因素产生的。因艾的药力因素相对确定,故重点讨论艾火的热力与疗效关系。艾火热力的温热刺激作用是艾灸疗法取得疗效的关键。1.艾炷大小 艾炷的大小一般按麦粒、苍耳子、莲子、玉米粒、枣(橄榄)计量。一般而言,艾炷越大,刺激量就越大;艾炷越小,刺激量就越小。扁鹊心书窦材灸法:“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2.壮数多少 古代将用于灸法的艾炷数量的计数单位定为“壮”,即灸时每燃完
14、一个艾炷(或言治疗用了一个艾炷)就称为“一壮”。一般而言,艾灸壮数越少,刺激量就越小;艾灸壮数越多,刺激量就越大。每个穴位一般灸37壮。千金要方灸例:“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可倍多于方数,老少羸弱可减半。”,二、艾灸治疗量的形成要素,3.灸火强弱 灸火强弱与艾柱的大小、艾条的大小和施灸的距离、艾绒的燃烧程度等因素有关。艾条施灸一般约距离皮肤23厘米,距离越大,刺激量越小。施灸时,医者用口对着艾柱或艾条燃端适度吹气,可使艾绒充分燃烧。灸火强弱以施灸部位有温热感又不引起灼痛为度。强灸火,多用于实证、急性病、体质壮的患者;弱灸火,多用于虚证、慢性病、体质弱的患者。4.施灸时间长短 一般初
15、灸时,每日1次,3次后可改为2-3天1次。急性病可每日灸2-3次。医宗金鉴刺灸法要诀:“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火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炷宜小,壮数宜少”艾灸治疗量的形成还与疗程、艾绒的质量等因素有关。,三、常规针灸治疗量的确定,常规针灸治疗量是指既能达到治疗效果,又能保证治疗安全的针灸治疗量。确定常规治疗量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并结合现代临床治疗常规。1基本原则 常规针灸治疗量的确定应当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得气,二是适度。针刺治疗强调得气的重要性,得气是针刺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无论是针刺还是艾灸治疗,均需要遵循适度原则。针灸运用得当,可治
16、病,运用不当,可损伤正气。,三、常规针灸治疗量的确定,2.综合因素 针灸治疗量由较为复杂的综合因素所决定。确定常规针灸治疗量,除需明确形成要素外,患者的具体情况是医者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不仅要考虑患者的禀赋、体质、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还要考虑患者的病性、病位、病程等病情状况。3.治疗常规 针灸临床治疗常规是针灸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目前针灸临床治疗常规包括:治疗次数:一日治疗一次;根据病情和实践情况,也可一日两次货两日一次。留针时间:每次治疗一般留针15-30分钟,留针期间,常运用一定针刺手法以守气,每5-10分钟行针一次,以保持得气感而提高疗效。疗程:目前多以现行7天为一周的作息制度,一般针
17、灸治疗1-2周为一个疗程。至于需要多少疗程,视患者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而定。,第四节 针灸施术的注意事项,一、施术前的消毒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切实做好消毒工作,避免发生感染事故。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内等。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宜选用一次性无菌针具。,(一)针具器械消毒,1.高压蒸气灭菌法 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气锅内灭菌。一般在 98147kPa的压强,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可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2.药液浸泡消毒法 将针具放入75%乙醇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也可置于器械消毒液内
18、浸泡,如“84”消毒液,可按规定浓度和时间进行浸泡消毒。直接和毫针接触的针盘、针管、针盒、镊子等,可用戊二醛溶液(保尔康)浸泡1020分钟,达到消毒目的时才能使用。经过消毒的毫针,必须放在消毒过的针盘内,并用消毒布或消毒纱布遮盖好。,(二)医者手指消毒,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持针施术时,医者应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身,如某些刺激需要触及针身时,必须用消毒干棉球作隔物,以确保针身无菌。,(三)针刺部位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1.5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
19、向外绕圈消毒。当穴位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四)治疗室内的消毒,针灸治疗室内的消毒,包括治疗台上的床垫、枕巾、毛毯、垫席等物品,要按时换洗晾晒,如采用一人一用的消毒垫布、垫纸、枕巾则更好。治疗室也应定期消毒净化,应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不同罐具的消毒,1兽角罐是最为古老的拔罐器具。以牛角、羊角等兽角制成。不适于高温消毒。应用医用酒精或消毒液擦拭。2陶瓷罐是陶罐与瓷罐的统称。以陶土烧制而成。可高温消毒。3竹木罐是木罐和竹罐的统称。木罐以圆木切削制成。可置药汁中煎煮后作药罐用。可高温消毒。4玻璃罐是用耐热玻璃制成的。透明清晰,可直接观察施术局部的变化,便于掌握
20、时间,适用于多种罐法,尤其是刺络拔罐。且易消毒,耐高温高压。5.真空拔罐是利用抽气成真空负压状态的无火拔罐具。应用医用酒精或消毒液擦拭,不可蒸煮。,二、刺灸法的宜忌,(一)施术部位的宜忌刺灸施术时,应避开人体要害和特殊部位,以免发生不良后果。1.避开重要脏器 刺灸施术时所选择的腧穴都有确切的位置,要求术者必须熟悉腧穴局部解剖特点,除以刺血络、刺筋骨为目的的特殊刺法外,都应避开要害部位,以免刺伤内脏,或是重要血管筋骨等处。素问刺禁论“脏有要害,不可不察。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及素问诊要经终论“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都有论述。,(一)施术部位
21、的宜忌,2.避开重要的器官组织 眼区穴位,针刺不宜大幅度地提插、捻转;后项部内为延髓,脊柱的深层为脊髓,不可深刺。胸腹和腰背部,必须掌握分寸,严禁深刺。素问刺禁论指出:“刺头中脑户,脑立死。”3.避开某些特殊部位 大血管附近的腧穴,如委中、箕门、气冲、曲泽、经渠、冲阳等,应避开血管针刺;乳中、脐中和小儿囟门部位也不宜针刺;皮肤有感染、溃疡、创伤、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灸。,(二)患者状态的宜忌,1.体质状态人的体质有强弱、肥瘦、老幼之不同,体质的类型也各有异,针刺时必须区别对待。初病、体质强壮者,针灸治疗量宜大;久病、体质虚弱者及老人和儿童,针灸治疗量宜小,宜选用卧位。灵枢逆顺肥瘦中指出了
22、不同体质的病人进行针刺的原则: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刺壮士者,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婴儿者,其肉脆血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可再也。,(二)患者状态的宜忌,2.机能状态刺灸前,还应注意患者的机能状态。对于大醉、大怒、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的患者,不宜立即针灸。对于首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医生应在针刺前做好解释工作,以帮助患者克
23、服恐惧心理,避免针刺异常情况的发生。妇女行经时,除非为了调经,亦慎用针刺。孕妇尤其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应慎用针刺。孕妇下腹、腰骶部及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具有通经活血功能的腧穴,应禁行针刺。,(三)病情性质的宜忌,1.病情程度气血严重亏虚者如大出血、大吐、大汗、大泄的患者不宜针刺;形体极度消瘦者,如癌症、慢性肝炎晚期患者,不宜针刺;传染性强的疾病和凝血机制障碍患者,一般不宜针刺治疗。2.疾病性质 灵枢终始中论述了根据病情虚实以区别针刺深浅以进行补泻的方法:“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病情有寒热虚实等的不同,临床上应辨证施治。一般表证者宜浅刺,表寒者可用温针,表热
24、者应疾出针。里证者宜深刺,里寒者可用补法,里热者应行泻法。虚证者用补法,虚寒者宜少针,虚热者可多针。实证者用泻法,表实者宜浅刺,里实者可深刺。寒证者宜深刺,久留针。热证者宜浅刺,疾出,并可刺出血。,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第一节 毫针刺法,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一)毫针的构造(二)毫针的规格(三)毫针的检查(四)毫针的保养,(一)毫针的构造,毫针的构造,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5个部分。针尖是针身的尖端锋锐部分,亦称针芒,是刺入腧穴部位肌肤的关键部位;针身是针尖至针柄间的主体部分,又称针体,是毫针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针根是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位,是观察针身刺入穴位深度和
25、提插幅度的外部标志;针柄是用金属丝缠绕呈螺旋状,为针根至针尾的部分,是医者持针、运针的操作部位,也是温针灸法装置艾绒之处;针尾是针柄的末端部分,多为缠柄金属丝的延续。,(一)毫针的构造,毫针多以不锈钢制作而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针体挺直滑利,能耐高热、防锈,不易被化学物品腐蚀,故目前被临床广泛采用。也有用其他金属制作的毫针,如金针、银针,其传热、导电性能虽优于不锈钢针,但针体较粗,强度、韧性不如不锈钢针,加之价格昂贵,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临床很少应用。毫针的形状 1.环柄针(圈柄针),即针柄用镀银或经氧化处理的 金属丝缠绕成环形者;2.花柄针(盘龙针),即针柄中间用两根金属丝交叉 缠绕呈盘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复式 手法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87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