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的程序与实施.doc
《观课议课的程序与实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课议课的程序与实施.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观课议课的程序与实施引子第一部分 观课议课的概念第二部分 观课议课的特点第三部分 观课议课的程序第四部分 观课议课的作用引子第9期的人民教育回顾了“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和人物”,在“最有影响力”的33个事件中,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副教授提出的“观课议课”占有一席。人民教育对此这样述评:2006年第7期人民教育发表看似平常的两篇文章探寻一个敞亮的教学视界(作者:陈大伟,引者注)、为了教师的批判精神关于“观课议课文化”的对话(对话者为陈大伟副教授和人民教育记者余慧娟老师,引者注),结果,“观课议课”一词在短短几年迅速在全国走红,并被学校广泛接纳。原来,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
2、并不只是词的变化,而是教研文化的变革。“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特别是用心灵感悟课堂;“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它强调平等、开放,是对单向的、权威的听课评课文化的反叛,适应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陈大伟副教授先后出版怎样观课议课(2006.四川教育出版社)、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2009.开明出版社)、有效观课议课(2010.天津教育出版社)三本专著,出版有效观课议课讲座光碟10课时(2010.中国少年儿童音像出版社);在中国教师报“陈大伟专栏”中刊出“观课议课研究故事”系列
3、,在教师月刊开辟“观课议课”专栏,在小学语文教师开辟“大伟观课”专栏,共有数十篇观课议课论文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四川教育、江西教育、福建教育、教育时报等刊物发表;陈大伟副教授先后三次主持召开全国观课议课研讨会(2007成都,2008西安,2009郑州)。目前,全国已有数百万中小学教师开始思考和实践“观课议课。传统听评课的问题与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盲目性。听课教师就是一支笔、一个本随意步入课堂。进入课堂时,听评课者自己没有充分准备,也没有与上课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我明天去听评某老师的课,我都不知道去听什么,到时候再看吧。”任务性。把听评课当成任务来做,做课者开课并非出于主动的为了自身专业
4、发展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愿望,而是迫不得已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听课者不是真心的观察和思考,而是为了完成规定数量的听课记录。漫谈式。评课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话语过多。没有评课的思路和框架,是散点状的,随意性很大,甚至有的只是用分数量化老师的课。灌蜜式。教学目标合理、教学方式多样、教学效果明显”等千篇一律的“灌蜜式”点评。单向化。听课时一直只是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这堂课形成的学校合作文化有哪些等等关注比较少。所以,每次教研活动下来评课时,主要就是评教师的课上得怎么怎么样,而对学生的发展提升和学生学习存在哪些困难,一般评得比较少。
5、标准化。把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恰当、表达清楚、组织严密、气氛热烈等要素作为衡量上课质量的基本依据。而且为体现客观性和便于操作,又进一步将标准细化成赋有权重的具体指标,制定成相应的评课表,听课、评课时只需要在表格里打“”,然后把分值相加得出总分,总分的高低便代表一堂课的优劣。范式型。为了能上好一节课,指导教师常常要与任课教师一起备课,这种指导是细致入微的,是手把手的。尽管这样的课堂较少暴露问题,但长此以往却导致了教师课堂流程共性化和普适化,课堂教学缺少个性化,甚至于一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依赖心理,丧失了“造血功能”。 定性型。评课是专家或领导一锤定音,这种机制下专家和领导成为评课
6、的“单一体”,教师只是研究或实验的辅助者、配合者,而不是真正的研究主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第一部分 观课议课的概念1、观课议课的概念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2、观课听课的比较“听”指向声音,“听”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
7、堂,体悟课堂。“观”有观察的意思,也有观赏的意思,同时当然也将倾听包括在内;观的对象不仅是课堂各种声音,更重要的是观师生行为,比听的范围要大,程度要深。一段教学视频与一段课堂录音相比,前者更能忠实表现课堂整体。而观课比教学视频,更具人的主观情感色彩,更具人情味。3、评课议课的比较“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评”有被评的对象,下结论的对象,有“主”“客”之分;“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现状。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
8、示”作为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为主要献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评课需要在综合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议课强调集中话题,超越现象,深入对话,促进理解和教师自主选择。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评”表示评价、评判,“议”在这里则表示商议之意。如果说评课着重在强调课“好不好”,那么议课则更强调课有没有价值,给人以什么启示。评课者,专家也,这是大家习惯的思维。议课者,我们也,这是大家很不适应的行为。一提到
9、评课,许多教师马上投降,这事还是请某某专家来评判吧。对于上课者,听到要评课了,往往心里直犯怵,似乎在接受最后的宣判,至少类似于中央电视台“青歌赛”上选手演唱结束等待评委亮分的情形。议课,是大家一起来商议,是众议,是一起来讨论如何将这堂课进行得更好,更能提高课堂效率。上课者怀着感激的心情,等待大家的帮助,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 列奥.施皮泽有一个观点:“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和灵魂的变化。”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只是换了一个词语。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更多的是一种新文化的建构。如果把文化看成一个人群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和在这种价值观念影响下相对一致的行为方式,那么文化的产生过程就是形成、认可
10、价值观念并外显为行为方式的过程。构建观课议课文化也就是探索和认同观课议课价值理念,形成相对一致的观课议课方式。一个“观”字提醒我们要全面收集课堂信息,一个“议”字把教师作为专业主体的地位突显出来。“评”和“议”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这种改变却意味着教研文化的重建。课程改革的实质是教育文化的重建,而教育文化的重建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变革教学的观念和方式,变革学习的观念和方式,变革管理的观念和方式,变革评价的观念和方式,变革教研的观念和方式其中教研观念和方式或者说教研文化的重建是教育文化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教研文化的重建,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文化重建。4、观课议课的比较观课是学
11、校教师或研究者凭借眼耳、手、脑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听课记录、调查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地(也有间接地)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教育教学的方法。议课是指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作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能够从教育教学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并且要以 “改进和发展”为主要取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观课议课”过程中,“观”是基础。“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可以说,“观”是选取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没有了“案例”,“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靶子。在观课议课活动中,重点落在议课上,而不是观课上。观课是议课的
12、基础,议课是观课的必然,是整个活动的核心与高潮部分。参与者不明白自己之所以参与,不明白自己所起的作用,不成为活动的积极角色之一,将可能让课堂评价活动再次回到老路上。第二部分 观课议课的特点1、主题性。主题性是现代意义上的观课与传统意义上的听课最本质的区别所在。观课的主题性决定了观课者目标取向明确。2、生成性。教学教研是教师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教师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教学教研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生成性”,“生命观”观照下的教学教研的内在本质也是生成性,因此,“生成性”也是对教学教研现实
13、的规律性概括。强调教学教研的生成性,就是尊重教师的生命意义及价值,培育其生命成长,焕发其生命活力。3、一线性。观课议课是教师改善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一线老师主体参与,也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教师不是作为一名旁观者和外部的观察者的角色进入对象,而是以一名参与者和研究者的角色与对象融为一体,在课堂评价的互动交流中不断地通过体验、反思来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修正自身的教学行为,领悟教学的技艺,体味教学的乐趣和生成过程,感受自己生命意义的存在价值。因此说新课程中的评课是教师与一种“经验视界”、“文本视界”、“生命视界”的真正融合,是创生一种新“视界”、新智慧的
14、过程,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与自身的对话、与教师的对话过程,是一种“对话文化、融合文化和生成文化”。 4、日常性。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性既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5、情境性6、互动性。在观课议课活动中,观课者和被观课者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展开平等对话和民主沟通。7、探究性。美国著名的教育评价学者斯皮尔伯格说: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新理念下的观课议课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应该关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各方面的发展,通过学生学习方法的变化了解教师理念的变化。讨论
15、和揭示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8、反思性。对课堂观察的总结和分析的过程不仅仅是呈现观察结果,它实际上是教师对观察研究过程的总结反思,是教师研究性学习的深入议课反对孤立地评价效果和行为,强调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从教和学的行为入手,帮助教师认识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联系”。是对他人的课堂进行“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的卖弄,而是通过对问题和困惑的讨论,发掘问题行为背后的立场、观点和价值追求,建立观念行为效果之间的联系,进而改进教学,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性、普
16、遍性、一线老师参与,这既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第三部分 观课议课的目的促进教师个人理论的自觉转变。促进教学研究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学校科研功能的重要转变促进平等民主的教研文化的建构。促进综合整体的教研机制的形成。促进实践经验的意义价值的体现。实现目标和方法的统一。实现描述和诠释的统一。实现建构和行动的统一。第四部分 观课议课的程序备观(观课的准备)观课(观课的实施)议课(议课的实施)规划(结果的运用)(一)备观1、备观的基本目的与要求v 要熟悉政策规章、课程改革、教材内容、教师评价等理论、理念性知识。v 要熟悉课程标准、教学实施、学科评价、教师评价等规则、规范性要求。v
17、 要熟悉学校教学工作环境、教师自身、教师备课等方面的现状与情况。v 要做好思想上、心理上、物质上的必要准备。2、备观的基本内容与程序确定观课主题确定观课内容确定观课人员选择观课形式选择观课方法选择观课工具了解作课教师设计观课量表3、备观的基本形式与方法做出具体的计划采集相关的器具沟通必要的信息缺乏课前沟通协商是传统听课评课活动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观课议课主张课前充分沟通和协商,形成共同的观课议课主题,以引导观课方向。(二)观课1、观课的基本目的与要求(1)要明确观课的目的计划和要求 (2)充分准备,有的放矢 (3)要处理好观课者与执教者的关系(4)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有关学科的课改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观课议课 程序 实施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84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