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主体银行制度的优劣比较.doc
《日本主体银行制度的优劣比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主体银行制度的优劣比较.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一、主体银行制度概述- 2 -1.1、主体银行制度- 2 -1.2、主体银行制度的解析一个关系,三个安排- 2 -1.2.1、一个关系- 2 -1.2.2.三个安排- 3 -1.3、主体银行的作用机制- 3 -二、主体银行制度的特点- 3 -三、日本经济发展- 4 -四、主体银行制度的优势- 5 -4.1、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5 -4.2、形成贷款辛迪加,有效的降低了信息成本- 5 -4.3、对企业经营进行有效监督- 5 -4.4、为企业经营提供保险- 6 -五、主体银行制度的劣势- 6 -5.1、阻碍公平竞争,容易形成垄断- 6 -5.2、降低企业管理层的积极性
2、- 6 -5.3、连带效应增加企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7 -5.4、信息缺乏公开性,损害其他信贷者的利益- 7 -5.5、统一监督效果的不理想- 7 -六、主体银行衰败的原因- 7 -6.1、政府对主体银行制度态度的改变- 7 -6.2、日本国内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8 -6.3、企业资金需求的饱和- 8 -七、主体银行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8 -7.1、主体银行制度的失败尝试- 8 -7.2、主体银行制度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9 -7.1.1、主办银行制度十分适合小微企业的金融环境- 9 -7.1.2、解决企业银行信息不对称问题- 9 -7.1.3、小微企业可以获得银行的资金
3、支持和经营管理支持- 9 -日本主体银行制度的优劣比较【摘要】二战后的仅仅23年内,日本从一个战败国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主体银行制度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带来了一个思考,主体银行是否还适应日本经济的发展需求。从日本主体银行制度的兴衰,分析其优劣势,为我国的银行业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关键字】日本;主体银行;优劣势;借鉴 作为一个东亚奇迹的日本,日本在二战后的经济发展速度让人惊叹,曾一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第二大国。1998年,日本房产泡沫破裂,给其带来的经济重创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失落的十年”,紧接着的美国次贷危机,让日本经济发展更加前途不可知。日本主
4、体银行制度,这个为之前日本经济腾飞发挥了巨大作用的体制,也显现了它的薄弱性,我们从日本经济的发展来思考日本的主体银行制度。一、主体银行制度概述1.1、主体银行制度 银行制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重要安排。日本的主体银行制在日本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么什么是主体银行制度。 1994年日本通产省委托富士综合研究所作的关于主体银行制的研究报告中,日本主体银行制度是指:“在主体银行制度下,银行不是单纯作为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而是与作为其主体银行的企业结成很深的、几乎成为一体的关系。同时,从全社会筹措资金的方法来看,实行主体银行制的企业和银行采用间接金融相对型(即企业主要从特定的银行融资)的比重很
5、高也是主体银行制的重要特征之一”。1.2、主体银行制度的解析一个关系,三个安排 在著名学者青木昌彦看来,可以通过一个关系和三个安排来理解日本的主体银行制。1.2.1、一个关系 这个关系是日本主体银行关系,需要从企业和银行间存在的五个方面的主要关系来了解这个主体银行关系,对其各自随着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而出现的不同点加以整理,然后从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的多元关系出发,来对主体银行制加以定义。五个关系分别是:借贷关系,通常,企业借贷总额中主体银行所占份额最大;企业为了结算日常的交易,必须在银行存放货期存款; 主体银行持有企业的股份,在通常情况下,主体银行都名列该企业股东的前五名之内,而与其他银行相比,
6、则属于最大的股东;主体银行会通过接受企业委托来为其发行公司债;银行会参与企业的经营。1.2.2.三个安排 日本主体银行制度作为一种跨越组织、金融交易和政治多个领域的制度安排是由如下三个安排和相应的信念构成的:1.2.2.1、关系型相机治理:主体银行制为非金融企业的相机治理提供了互补的制度框架。1.2.2.2、金融一系列制捆绑:日本主要银行和多个客户企业按照各自的金融系列形成排他性的主体银行关系,在金融系列中,银行和企业双方以相互持股的方式紧密联结在一起。主体银行则从系列捆绑中获得声誉和垄断租金。1.2.2.3、多元化官僚主义的银行治理:负责银行的行政部门(原大藏省)并不直接干预主体银行的贷款决
7、策,但它通过金融约束和对非金融企业债券发行的限制确保主体银行的相机租金。主体银行的多元官僚主义框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证券业和银行业分属于大藏省的两个不同部门管辖。银行被禁止从事证券承销业务,而证券商可以免费享受银行的监督之列,赚取丰厚的经纪人佣金。1.3、主体银行的作用机制 从图片中,可以明显看出,主体银行对其关联企业的各方面都有参与,包括企业融资投资,内部经营管理活动和事后的破产处置等。二、主体银行制度的特点 著名学者青木昌彦在上文对主体银行制度概念的解析中已经有部分涉及到主体银行制度的特点,我觉得,主体银行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主体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债权人,最大的股东。由于日本金融体系的显著特
8、征是间接金融占主导地位,因此,银行贷款一直是非金融公司重要的外部融资来源。从世纪年代到年代初期,除了年代末的泡沫经济时期,日本企业向私人金融机构借入的资金均占外部融资的70%以上。而主体银行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针对于最大的股东,根据1984年日本反垄断法规定,银行对企业持股比例的上限降低为5%。然而,对于大型上市公司以及其他大型分散持股的公司来说,持有5%股份的银行一般都是企业的大股东。1995年在东京交易所第一上市部的1183家大企业中,主体银行是银行股东中最大股东的企业高达1006家,比重为86%。 因此,主体银行既是企业融资的债权人,又是企业的股东,具备了对企业经营进行监督的条件。也就
9、有主体银行可以向企业派遣经管人员,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进行企业结算,对企业进行救助等等一系列的权利和义务。三、日本经济发展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日本主体银行制度的产生,19431945年期间日本政府对银行和企业的管控更进一步,政府对每家军工企业都指派了一两家银行,根据与这些企业关系的密切程度在指定其中一家作为管理银行,这些银行可以为企业提供贷款,这已经非常接近其后形成的主体银行制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金融部门进行重组的过程中,两个重要变化对企业管理层进行监控变得极其重要,并最终导致了主体银行制的产生。 我们看数据,1956年直到1973年,才采用主体银行制度之后,日本经济增长基本维持在8%以
10、上的水平,最高的甚至达到13.1%。经济飞速发展必然伴随着经济泡沫的产生,1974年,日本经济迎来了“大跳水”,泡沫经济的破灭,让飞速发展的日本开始“失落的十年”,1974年到2007年,日本经济一直处于低增长的状态,甚至74、98、99年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再渡过一个经济危机之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让日本再一次陷入经济发展的瓶颈中,2009年-5.5%的增长率让我们意识到,过去的主体银行制度可能不再适应日本的发展,它需要有所突破,有所改变,或者发生一次彻底的革新。四、主体银行制度的优势4.1、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从战争的废区中起步,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速经济
11、增长时期,日本企业一直处于资金需求旺盛、供给不足的状态。在这一时期,主体银行及时地、大量地、低成本地向企业提供了其所需要的资金,既满足了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银行的资金运用效率,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保证。当企业出现资金缺口时,主体银行根据平时收集的企业交易信息,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以最快的速度及时地为企业弥补资金缺口。 主体银行制度的存在,日本企业不仅及时地、长期地得到了其所急需的大量贷款,而且还使日本企业的资本成本一直保持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最低的水平。即使在高速增长结束后的一年的巧年间,日本企业的资本成本也一直保持在左右,大大低于美国的、英国的左右的水平。4.2、形成贷款辛迪加
12、,有效的降低了信息成本 多家金融机构共同为一家企业融资,由主体银行全权负责监督。在此银团中,各家银行的利益完一致,由于主办行作为企业的股东,可获取第一手的经营状况以及内部信息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信息成本。并且主办行由于融资额最大,要在银团中承担最大风险,因此由主办行来承担监督任务,可以以最小的成本,带来最有力的监督。对那些给企业贷款的非主办行来说,则大大减少了监督成本,从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提高金融系统的整体效率。并且,与此同时,日本的“人为的低利率政策”,就是指金融当局把银行的贷款利率控制在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实际利率以下,人为地将利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此外,日本银
13、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也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4.3、对企业经营进行有效监督 对企业的监督实际上是对企业的控制或对企业的统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使企业保持正常的、旺盛的经营动机和经营动力,实现有效的经营,一直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而持久的课题。在日本,由于主体银行制度的形成,对企业的监督基本上不通过资本市场或股票市场,而是以相当于企业内部人的主体银行为中心来进行的,是一种内部者的监督。企业的事前监督、中间监督和事后监督始终由同一主体银行承担,保证监督的灵活性、机动性。由于主体银行作为企业最大的股东,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了如指掌,因此,不仅大大降低了监督成本,而且极大地提
14、高了监督效率。4.4、为企业经营提供保险 主体银行对企业经营保险的机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时经营的保险,即在景气变动中保持企业经营的稳定,避免其收益出现大幅度的滑坡;二是经营恶化时的保险,即在企业陷入暂时财务困难时采取救援的措施,避免企业因经营危机而破产。 主体银行对企业平时经营的保险,是通过刚性的贷款利率来实现的。所谓刚性的贷款利率,是以主体银行和企业间长期的、持续的交易为前提,双方暗中默契地保持了贷款利率的稳定。这样,主体银行向企业提供的利率在金融紧缩时就低于金融市场的利率,而在金融缓和时则高于金融市场的利率。从而在金融紧缩时可以得到低息贷款,即把经营风险转嫁给主体银行。可见,刚性的贷款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日本 主体 银行 制度 优劣 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8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