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外部圈层-教学资源课件.ppt
《地球的外部圈层-教学资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的外部圈层-教学资源课件.ppt(1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 理 专 题,第一专题地球概况和地球运动 第二专题 资源、人口与环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及其圈层结构 地球的表面形态,2.1 地球概况,3.2 天体的运行,地球的运动季节和历法天气与气候,第一专题地球概况和地球运动,包涵内容,学习目的,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应该认识地球,懂得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自然现象与地球的状态有关,2.1 地球概况,遵循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方式1、首先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银河系太阳系2、了解地球的起源后,重点放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上 地球的外部圈层内部各层次特点地球表面(与人类密切相关),一、学习方法:,二、学习要求,重点掌握和理解:太阳系的结构和九大行星地球形状和
2、大小地球的外部和内部圈层地球的海陆分布、陆地形态,一般了解:恒星、银河系、磁层、地球表层、海洋的形态不作教学要求:地球的起源、演化地表形态的变化,三、学习资源,1、文字材料:自然科学基础主教材第33-55页自然科学基础辅导材料2、IP课件第七讲,四、重难点分析,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二、太阳及九大行星三、地球形状和大小四、地球的外部圈层五、地球的内部圈层六、地球的表在形态,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学习要求:1、必须懂得什么是天体系统2、几个概念的理解:宇宙、恒星(难点是:恒星光度和亮度的区别)3、认识银河系,1、首先懂得天体系统,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这一由大到小的组
3、成系统,2、了解宇宙和恒星(难点:恒星的光度和亮度),宇宙和恒星的概念:宇宙:是天体万物,是一切存在的总称。宇宙是物质世界,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恒星: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能够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特点是飞快地运动着、一般能发光发热,光度亮度,:恒星本身的发光程度,即它表面所发光量的强弱,用绝对星表示,:恒星在地球上的受光强度,即肉眼所见恒星明亮程度的大小,用视星等表示,视星等分为六级,一级最亮,六级最暗,搞清恒星的光度和亮度的区别,宇宙中有10亿个类似银河系的星系,太阳位于银盘的一个旋臂上,距银心有一段距离,宇宙中已观测到的所
4、有星系称为总星系,形态如铁饼状的圆盘体,3、对银河系的认识,搞清太阳在其中的位置,中部较厚:核球四周较薄:银盘,二、太阳及九大行星(这是本章的第一个重点内容),1、记住太阳外部的三个圈层的名称 和相对位置2、记住九大行星的名称和相对位置分别认识类地行星和类要行星的位置和特征上的差异,日冕,色球,光 球,太阳内部,底层为光球,厚度500千米,在太阳大气中密度最高,是整个太阳中最明亮的部分,光辐射从这里发出,人们所看到的太阳实际是光球,中层不色球,厚度约2000千米,亮度仅及光球的千分之一密度也较低,边缘呈锯齿形(日饵),是强烈的上升气流所致,外层为日冕,厚度为太阳半径的几倍,密度、亮度很低,其气
5、体粒子不断向外扩散,形成太阳风,温度,1、太阳的外部圈层,太阳是地球能源的真正来源,2.太阳系的九大行星,掌握九大行星的位置(水星离太阳最近,地球离太阳第三位远,金星和火星是地球的近邻),(除冥王星),外行星,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近圆性共面性同向性,:指所有行星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几乎 近于圆形,:所有行星的公转轨道面都是比较接近的,大体在一个平面上,与地球轨道面的交 角都不大,:指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相同的,也 同太阳自转的方面一致,总结性的问题:如何回答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太阳系的组成:太阳以及行星、卫星及慧星、流星和星际物质,主要是太阳和九大行星 质量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太阳上,光和热也
6、来源于太阳 行星有九大行星:包括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 太阳的特征:以太阳为中心,行星、卫星及慧星、流星和星际物质环绕太阳公转 太阳大体上是个球体,三、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知道地球的形态记住地球的半径数据2、认识地球特征的意义,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日地平均距离1.196 108千米 梨状体赤道半径大于两极半径,且北极略 突、南极略平 巨大的体积: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地半径6357千米、体积1.0831012立方千米 巨大的质量:5.976 1027克,接受太阳热辐射是适中的,地球表面形成了适宜的温度,对生命圈的出现十分重要,形成强大的引力,避免地表大气逸散到外层空间去,对生
7、命的存在有利,是地表自然环境产生的基础也是生命产生和维持的必要条件,球状的形态使地球上各处太阳高度不同,造成热量的带状分布和自然现象的复杂多样,四、地球的外部圈层(这是这一节的第二个重点),1、先搞清同心圈层的概念2、记住地球的外部圈层组成3、知道每个圈层的作用(特别认识大气层的最底层的作用),1、同心圈层:是指以地心为共同球心,但物质成分和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圈层。请参看教材P44页的示意图以固态的地球表面为界,以外部分为外部圈层,以内部分为内部圈层。,外部圈层,大气圈水 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超外圈磁层,人类居住场所,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内部圈层,2、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
8、生物圈既是相互区别和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圈层,大气圈:存在于整个地球外层,是由气体组成水圈:指连续包围地球表面的水层,包括液态水、固态水和汽态水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和大气圈、水圈甚至地壳交织在一起,3、大气层最底层对流层与人类生活有关(查看教材P45“大气垂直分层”图),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 水圈中气态水、生物圈的范围也与对流层有关 紧靠地面,对流层受地球引力最大,大气密度最大,并集中了大气中绝大部分的水汽,成为一切天气现象的活动场所;由于地面各处受太阳辐射能等不同影响,造成大气气温、密度、压力等的差异,形成上升下降的对流,引起风、雨、雪、云等各种天
9、气过程的发生。,五、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理解内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是这一节的难点内容),要求认识地壳部分陆壳和洋壳的区别,地球的内部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各自又分为两部分 地壳部分很重要:与人类生活有很大关系,如地震现象、矿产资源 人类对地球内部相对了解最为详尽的部分,大陆型地壳为双层结构,大洋型地壳单层结构,(1)地壳结构:质量占全球极小,密度小空间上分布为陆壳和洋壳以康拉德面分为两层:上层(硅铝层)和下层(硅美层),富含氧化硅和氧化铝,富含氧化硅和氧化镁,(2)地幔:质量占全球约七成,密度向内逐渐增大,结构:上地幔(含软流圈)、下地幔,位置:位于岩石圈之下,在上地幔60250千米深度
10、范围内地质意义:可能是岩浆的源地,并与地球表面的许多活动 有密切的关系,造成地幔对流、海底扩张和板 块构造,在地表出现地震和火山现象,形成有 用的矿藏。,软流圈,地壳和上地幔底部统称为岩石圈,为坚硬的岩石组成。,结构:外核由铁、硅、镍等构成,呈熔融态或近于液态内核由铁和镍构成,可能为固态,作用:由于外核流体的运动,根据磁流体力学的规律而形成地球磁场,(3)地核:质量占全球三成,密度高,(4)地球表层,是一个独特的物质体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互相渗透、交错重叠的复杂综合体,是人类生活的场所,六、地球的表面形态,1、了解海洋和陆地的含义和分布2、理解海洋和陆地的形态,特别是陆地部分,1.
11、海洋和陆地的含义和分布海洋:地球以海洋为主,形成统一的世界大洋陆地:陆地与海洋面积相关悬殊,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特点:海洋面积占有突出优势(70.8%)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十分不均(北半球陆地多于南半球,东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西半球)海洋的平均浓度远大于陆地的平均高度(马里亚纳海沟、珠穆朗玛峰),洋是主体和中心(89%),海是次要的(11%),位于大洋的边缘,世界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海地中海、内海和边缘海,四大洋,海洋底部地貌形态: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2.海洋和陆地的形态,世界大陆组成: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美洲大陆,陆地地形:高原、平原、
12、山地、丘陵、盆地,六大洲,历次考题:,1、地球表层是一独特的物质体系,实质上是由大气圈、和岩石圈互相渗透、交错重叠的复杂综合体。2、太阳的高温来源于太阳能,太阳能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由氢核 为氦核的核反应中产生的。3、沿海陆地向海的自然延伸部分称为()A、沿海平原 B、大陆架 C、大陆坡 D、大洋盆地4、简答地球表层的鲜明特征。,水圈,生物圈,聚变,c,一、学习要求,重点掌握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季节和时间,3.2 天体的运行,不作教学要求:天气、气候、大气环流,二、学习方法指导,1、地球的运动在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抓住两点:特征,即规律性和影响,即自然现象上的反映要认识地球的运动对人类的
13、活动带来的重大影响2、季节和历法主要是季节和时间,要求知道如何规定的,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只作一般了解,三、学习资源,1、文字材料:自然科学基础主教材第193-215页自然科学基础辅导材料2、IP课件第七讲,四、重难点分析,一、地球的自转二、地球的公转三、四季和五带四、时间和时区,一、地球的自转基本要求:1、了解有关概念 2、掌握地球自转特点及其影响,1、自转 几个基本概念 赤道:垂直于地轴的最大的圆(00)纬线: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南北两极为900)经线:被南、北两极等分而成的半圆(子午线)(向东向西各从00 到1800)本初子线:通过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00),地心,赤道,地轴,北极,南极
14、,纬线,经线,地球自转特征(即规律性):方向:围绕地轴,自西向东转(逆时针)周期:周期性的运动,周期为一日恒星日(3600,时间是23时56分)太阳日(360059,时间是24小时,是地 球相对于太阳的自转周期)速度:角速度(150/小时,全球一致)线速度(纬度不同而不同,赤道上最大,山顶上的大于地面的),地球自转的影响(即自然现象上的反映):天体的周日变化: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如太阳的 周日运动,导致地球的昼夜交替 地转偏向力:对地球大气和洋流的运动有影响 使地球表面运动的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是一种惯性力 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改变运动的速率产生原因:由于地球自转在不同纬度上线速度不同
15、引起的(物体静止时或在赤道上不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二、地球的公转,基本要求:1、公转特征体现在轨道、周期和速度上2、公转影响表现在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上,几个基本概念 近日点:公转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近点 远日点:公转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远点 黄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 地轴倾斜:地球沿轨道公转时,地轴与黄道面不垂直始终指向北极),也即赤道面与黄道面不重合,1、公转的特征(规律性):1)严格的轨道 有三点说明:第一,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第二,公转方向西向东(逆时针方向)第三,公转是倾斜的,与黄道面有交角,2)周期:有四种周期真正周期 恒星年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0所需时间)实际使用 回归
16、年:365.2422日(太阳在黄道上连续两次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与地球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3)速度:有角速度和线速度之分角速度:3600/年,平均线速度29.78千米/秒(近日点最大、远日点最慢),公转的影响,直接影响表现在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上间接影响造成了四季的演变 原因:地球始终倾斜着绕太阳公转 中国大部分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最长,然后逐渐减小,冬至日反之。,讨论题:请判断一系列自然现象,如昼夜、四季、极昼、极夜、动物的行居、鸟类的迁徙等现象是否与自转或公转有关,是分别造成的原因,还是共同影响的结果。,三、四季和五带,基本要求:了解四季产生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1、四季产生的原
17、因与地球公转的存在、公转的规律有联系由于地球倾斜公转,造成太阳光射向地面的倾斜程度(即太阳高度)和照射时间(即昼夜长短)的变化,使得地球获得热量有差异。,2、五带的划分,类型: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划分标准: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为标准定出的纬度地带纬度界线: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北寒带,北温带,热 带,南温带,南寒带,有极昼现象,有极夜现象,北极圈,南极圈,无极昼极夜,无直射阳光,有直射阳光,无直射阳光,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四、时间和时区1、要认识时间的类型和区别2、学会时区的换算(是地球知识的难点),区分:时刻和时段度量:以地球自转和公转为标准日:以地球自转为基础,计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 外部 教学 资源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74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