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学内容体系课件.ppt
《土地管理学内容体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管理学内容体系课件.ppt(29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土 地 管 理 学land management,第一章 绪论,土地的基本概念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一节 土地的基本概念,一、土地的含义,二、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三、土地的功能,四、土地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五、土地的基本特性,一、土地的含义,1、土地与土壤是同义词。2、土地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3、土地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4、土地即自然,包括地球表面的水、陆、空气等自然物及光、热引力等自然力。5、土地是立国的要素(土地、人民和主权)。指一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包括陆地、水域和领海的海域。6、土地指设置管辖权和所有权的地球陆地
2、表层(含海岛和内陆水域)。,狭义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包括土地表面,地表以下及其垂直空间。,广义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和被水覆盖的部分(海洋、江、河、湖泊、池塘等)。,最广义指自然资源,包括地球表面的陆地和被水覆盖的部分,还包括日光、空气、水、热能、风力等自然赋予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自然力在内。,小结,土地含义,土地管理学所研究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同时,土地还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括人类活动的成果。,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2年出版的土地管理基础知识中土地定义?土地基本术语(GB/T192312003)中土地定义?,土地含义拓展
3、学习,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了解),1、土地与土壤相互关系上:土地包含土壤。但当土壤作为基本生产资料被利用时,就实际转变为土地的形式。本质特征上: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形态结构上,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空间。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能否移动上,土壤作为自然物可以搬动,而土地不可移动。,2、国土与土地 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领土、领空、领海。土地的概念狭窄一些。土地属于学术概念,国土则是政治概念。,3、土地资源与土地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目前或可预见的未来能够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土地的一部分。但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正不断
4、扩大,目前国内外对二者不做严格区分。,4、国土、土地、土地资源关系国土、土地、土地资源的外延依次减小,国土土地土地资源。,一、判断对错例1:土地包括地下层、地表层以及地上空间。()(2008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试题)例2:在漫长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土地在不断的改良活动中凝结了大量的人类活动结果。因此,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土地实际上是自然和人类劳动相结合的产物。()(2007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试题),答案:例1:解析:土地基本术语(GB/T192312003)规定,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范围的地段,包含垂直于它上下的生物圈的所有属性,是由近地表气候、地 貌、表层地质、水文、土壤、动植物以及过
5、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结果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物质系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土地包括地下层、地表层以及地上空间。,例2:解析:基础考核点。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分析,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二、选择例1:关于土壤和土地的表述,错误的是()(2006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试题)A.土壤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B.对于农业用地,土壤的肥力是形成土地生产力的基础;C.土壤的本质和土地的本质是相同的;D.土壤和土地的形态结构相差甚远。,答案例1:C解析:土壤的本质和土地的本质是不相同的。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提供生长条件的
6、能力。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二、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将土地作为自然要素看待;土地作为自然要素,通过人类的劳动加以利用,能够产生财富;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所以,土地资源指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于现在或者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林地,草地,耕地,建筑用地,三江平原沼泽,锡林郭勒草原,林地,河套的农田-北方旱地,湘西田园南方水田,耕地,土地资产,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其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的意义。,三、土地的功能(一)负载功
7、能(二)养育功能,(三)仓储功能(四)提供景观的功能(五)储蓄和增殖的功能,四、土地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在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土地在非农业部门只起一般生产资料的作用;土地在农业生产中,则是主要生产资料;,五、土地的基本特性(一)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二)土地面积的有限性(三)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四)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五)土地利用的永续性,第二节 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一、土地与人口的辨证关系供求关系自然供给经济供给,二、人地比例关系的变化与环境问题,公元前476年 1930年 1990年 世界人口,4亿,20亿,60亿,清朝1
8、760年 1954年 1989年 2005年 中国人口,2亿,6亿,11亿,13亿,中国与部分国家人均土地资源情况,单位:公顷,(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7年统计),耕地面积:1958-1986年,每年净减少50万公顷;1986-1995年,每年减少20万公顷;1996-2003年,年均减少90万公顷。江西:土地总面积1669万公顷,耕地299万公顷。,粮食和环境问题粮食:人均粮食占有量(世界标准500kg,我国440kg)环境:毁林开荒、滥垦草原、围湖造田、施用化肥等。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6,荒漠化面积占27.3%.,三、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四大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9、,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四、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2.实现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3.选择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人口、环境组合运作模式,4.加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I.使经济增长与环 境恶化的土地投入脱钩.实行预防为主环境政策.土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内部化.实行有控制的人口转变.消除贫苦,第三节 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一、土地管理的含义 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
10、活动。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主体客体基本任务方法职能目的和特点,国家土地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方法计划、组织与控制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主要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二、土地管理学的产生,土地管理学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土地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理论和方法的指导。科学工作者的探索和研究,为土地管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第四节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利用以及土地市场管理活动的规律性。,土地管理学是土地科学的一个子学科,与土地资源学、地籍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法学、土地信息学共同构成土
11、地科学。,一、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二、土地管理学的任务和内容,基本任务:,是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见、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性,以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尽可能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国外土地管理概况,土地管理学内容体系,土地管理内容和方法,土地管理的经济学原理,土地的概念和特性,土地管理的生态经济学原理,现代管理原理,土地管理原理,土地权属管理,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三、土地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定性定量法,模拟研究法,第二章 土地管理原理,人本管理原理系统原理管理动
12、态原理管理管理效益原理土地伦理原理,第一节 人本管理原理,一、人本管理的概念:人本管理:即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案例:嘉禾的“谁影响嘉禾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的强制拆迁事件。http:/,二、行为原理 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进行管理,就是管理的行为原理。,需要,动机,行为,目标,人的行为规律,三、动力原理,激励的要素和方式 作为管理者,要正确运用上述三种动力开展激励工作。美国心理学家维多.弗罗姆提出了期望理论。激励力=预期价值期望概率,1.物质动力2.精神动力3.竞争动力,动力分类,一个农夫辛苦了一辈子,在
13、他老得不能动的时候,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懒惰下来。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告诉他们:我在葡萄园埋了一堆财宝,足够你们活下半生了,自己去找吧!他们几个儿子于是拿起工 具,找遍了整个葡萄园也没有找到财富,倒是葡萄因为翻了土而长势很好,获得好的收成。,某民营企业的老板通过学习有关激励理论,受到很大启发,并着手付诸实践。他赋予下属员工更多的工作和责任,并通过赞扬和常识来激励下属员工。结果事与愿违,员工的积极性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对老板的做法强烈不满,认为他是在利用诡计来剥削员工。请根据所学习的有关激励等理论,分析该老板做法失败的原因并提出建议。,思考与讨论,(1)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类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
14、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只有当低级需满足以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主导需要决定了人的行为。(2)案例中该民营企业的老板可能忽视了员工的较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和安全需要,而这些需要很可能正是员工的主导需要。由于没能够对症下药,才导致该民营企业老板激励做法的失败。(3)要使得激励有效,应当了解员工的真正需要,并加以满足。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坚持物质利益原则,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把物质利益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第二节 系统管理原理,一、系统管理的概念 现代管理中,管理对象总是处于各个不同的系统中,它们既在自身系统中,又与其他系统相联系,同时,还处于一个更大系统的范围内。为实现最佳化
15、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即管理的系统原理。,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贯彻系统原理,系统三环节,二、整分合原理,概念:在现代管理要求下,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综合,即整分合原理。,整分合原理,明确分工,优化组合,目标优化组合组织优化组合人才优化组合环境优化组合,三、相对封闭原理,概念:相对封闭原理是指在任何一个系统内,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反馈起着关键作用。,有效的管理系统,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美军损失残重。事件发生前5小时,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发出过“严密戒备”的电令。既然如此,为什么日军偷袭成功
16、了呢?原来,日军偷袭前夕,美军就截获了表明日本将要进攻美国的重要情报。然而这天是星期日,电报联络机构假日不工作,电令传递受阻,终导致严重的残局。美军的失误违背了什么管理原理?请加以论述。,案例分析,案例简析:从军事管理上说,美军的失误违背了封闭原理中的“控制反馈原理”,管理系统失去了严密性。,第三节 动态管理原理,一、动态管理的概念 动态管理原理要求管理者把握管理对象在运动变化的条件下,搜集信息,注意反馈,加强调节,以更有效地实现整体目标。管理实践中必须灵活机动,管理计划要留有余地,管理组织应富有适应能力。,二、动态相关原理 在管理系统的发展变化中,找出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
17、相关关系,通过管理,协调好各部分的关系,促进事物向预定目标发展变化,取得管理的整体效应。动态管理必须做好信息传递和反馈、控制工作。,三、弹性原理 要求依据系统内外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随机应变,要求管理必须留有余地。,第四节 管理效益原理,一、效益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化组合。二、整体效应原理 通过管理,使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三、规律效应原理 规律效应就是按客观规律管理所取得的效应。,整体效应案例例1: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1+12。实验证明:人双眼的视觉功能大大超过单眼视觉功能的总和
18、;双眼的视敏度要比单眼高610双眼还能形成立体感,这是单眼所不具备的新的功能。,例2:前苏联研制生产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战机相比要落后得多,但整体作战性能达到甚至超过了美国等其他国家同期生产的战斗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米格公司在设计时从整体考虑,对各零部件进行了更为协调的组合设计,使该机在升降、速度、应激反应等诸方面反超美机而成为当时世界一流。这一因组合协调而产生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被后人称之为“米格25效应”。,第五节 土地伦理原理,一、土地伦理的概念,1、西方土地伦理思想2、中国传统土地伦理思想3、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4、中西方土地伦理思想的融合与矛盾,二、土地伦理原
19、理,土地伦理的基本思想,土地伦理的基本法则,1.土地伦理的核心是人地和谐,人是土地群落中的“普通公民”,2.人类对土地行动的对错在于土地群落是否完整、稳定、美观、自然与健康。,1.人口的规模不能超越土地承载力,2.经济规模不能超出环境容量,3.污染物的排放量不能超过土地自净能力,第三章 土地管理活动的组成与运作,第一节 政府土地管理的主体第二节 土地管理目标的设置第三节 土地管理的组织设计第四节 土地管理职能运作第五节 土地管理过程的监督、调控,第一节 政府土地管理的主体,一、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土地管理权,政府是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同时又是稀缺资源;公有制土
20、地的存在;土地利用外部性的存在;土地市场存在失灵现象。,二、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行为模式,1、保障土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纠正市场失灵。,2、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3、消除土地利用的负外部性,4、协调各土地使用者的利益,保障土地配置的公平和效率,三、提高政府土地管理效率的对策,(一)影响政府管理效率的主要原因 1.公共决策失误 2.政府庞大机构运行的低效率和“内部效应”3.寻租活动,(二)提高政府管理效率的对策 1.强化政府对土地的公共管理职能 2.强化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 3.建立良好的地方与中央政府的互动合作关系 4.强化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 5.建立健全土地法律体系
21、和加大执法力度,第二节 土地管理目标的设置,一、土地管理目标的含义和体系,1、管理目标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所以,管理具有明显的目标性。管理的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管理的实质上是有效的实现管理目标活动。,方向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考核作用,管理目标,作用,基本属性,目标的共同性目标的层次性目标的时间性目标的可考核性,2、土地管理目标体系,宏观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指县级的土地管理目标,二、我国土地管理目标设置,宏观目标,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
22、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中观目标,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保护耕地红线,保护、优化生态环境。,微观目标,1.年度用地指标,特别是建设用地供给目标;2.土地整治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指标;3.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4.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5.保护林地、草地、湿地、水域用地,改善生态环境;6.依法保护土地产权。,第三节 土地管理的组织设计,一、组织的含义和特点(一)含义:组织是特定的群体,为了共同目标,按照特定的规则组成的权责机构。(二)特点:目标的一致性 原则的统一性 资源的有机结合性 活动的协作性 结构的系统性,二、组织设计和组织结构,(一)组织设计 1.
23、含义:组织设计是管理者为实现目标而对 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进行设计的活动。2.内容: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设计 组织职能设计 组织部门设计 组织职位设计 组织职权设计 组织人员配备,二、组织结构1.组织的基本形式:直线型组织结构 职能制组织结构 矩阵制组织结构2.组织结构的整合:,为了使组织各组成部分和各种资源组成有机整体,为完成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卓有成效地运作,就必须对组织结构进行整合。,三、土地管理组织结构,(一)土地管理机构设置:1.单独设置机构,直属各级政府领导;2.在某一部门内设置土地管理机构;3.不单独设置机构,土地管理职能分属若干职能部门,(二)土地管理机构的职责与干部素质,1.国土资源
24、部2.办公厅3.政策法规司4.调控和监测司5.规划司6.财务司7.耕地保护司8.地籍管理司9.土地利用管理司,10.地质勘查司11.矿产开发管理司12.矿产资源储量司13.地质环境司14.执法监察局15.科技与国际合作司16.人事司17.土地管理干部,第四节 土地管理职能运行,一、为实现土地管理目标分工协作1.有明确的土地管理目标;2.确实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3.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扎实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4.做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项目评估工作;5.组织验收。,二、调控“土地供给闸门”,参与宏观经济调控 土地管理部门应用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三、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25、提高办事效率 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政府部门简政放权,集中精力,为管理土地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四、公众参与 土地管理职能运作过程中,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建立公共参与机制。,第五节 土地管理过程中的监督、调控,一、土地管理过程的监督,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开展社会监督应用3S技术加实地调查,监测土地管理过程,一、土地管理过程的调控(一)调控过程,1.建立标准2.衡量绩效3.偏差分析与纠正,二、调控的类型,1.预先调控2.过程调控3.后果调控,三、调控的方法,行政方法:命令、指示、规定、通知、条例、章程、指令计划等;经济方法:地租低价杠杆、财政杠杆、金融杠杆、税收杠杆;法律方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地 管理学 内容 体系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68448.html